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案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6150886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06
- 大小:81.94KB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案教学设计.docx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案教学设计.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
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新课标要求
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1讲商品、货币
★新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说出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等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掌握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
货币的本质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
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
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
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
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
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
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
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
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
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
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
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
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
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
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
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
总结点评。
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
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
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
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
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
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
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
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
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
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
用公式表示:
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
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
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
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
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
不是的。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
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三)课堂总结
1、商品的含义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3、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4、货币的基本职能
★课余作业
见校本作业P1-2
★教学反思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2讲纸币
学习目标
1、说出纸币、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掌握纸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流通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流通规律。
★教学难点
纸币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
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纸币的含义、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发行规律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
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1、纸币
教学过渡:
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是纸币?
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
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
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
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
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2、货币流通规律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和服务总额(即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在卖主和买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和服务总额∕货币流通次数(或速度)
3、通货膨胀(重点理解)
(1)含义: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2)实质: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纸币发行量过多或流通速度过快,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3)表现:
需求旺盛、纸币贬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经济过热
(4)成因:
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成因有四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综合型,其中纸币发行量过多属于需求拉动型。
)
(5)后果(影响):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经济过热,购买力下降。
(6)措施:
①最根本的是发展生产。
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增加有效供给;②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运用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如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提高银行利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发行国债是解决通货紧缩的措施)
提醒:
通货膨胀率=(实际发行的货币量-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贬值率=(实际发行的货币量-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实际发行的货币量。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商品交换――――→货币――――→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课余作业
见校本作业P3-6
★教学反思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P8最后1段,参考导学案,自主找出两种结算方式和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2.阅读教材P9,结合生活实际,对比现金消费和信用卡消费的特点,举例说明信用卡的优点。
3.阅读教材P10第1、2段,参考导学案,准确划出支票的含义和两种主要类型。
4.阅读教材P10第3、4段,利用导学案表格,小组合作,总结分析汇率变动情况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举例论证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信用工具
2、外汇
★教学难点
1、外汇
2、汇率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
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
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
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
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
什么是信用卡?
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
(1)两种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2)信用卡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
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
(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
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
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
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
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教师活动:
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
是否仍用支票结算?
学生活动:
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汇票
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
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
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
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
学生活动:
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1)含义: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
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
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
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
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的含义: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
思考P10“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
(3)人民币外汇牌价:
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
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
我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
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
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
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
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
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课余作业
作业见校本作业P7-8
★教学反思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学习目标】
1.依据导学案,阅读教材P11第1段和P12第1、2段,找出引起价格变动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举例说明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2.依据导学案,阅读教材P12第3段至P14第1段,找出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补充价值量、价值总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等相关概念。
3.总结并论证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关关系,举例说明企业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4.综合供求、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概括影响价格的因素。
5.结合影响价格的因素,解释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
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置的镜头一至四,并回忆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为什么?
学生活动:
通过阅读教材,回忆生活活动,得出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结论,思考讨论它为什么变动,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教师点评:
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引起价格变动。
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某种商品供应量或者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供求关系,从而引起商品价格变化。
供求关系是怎样引起价格变化的呢?
(1)、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状况来实现的。
学生活动:
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点评。
(2)、商品供不应求,买者争相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卖方市场含义。
(3)、商品供过于求,卖者争相出售,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买方市场含义。
教学过渡:
供求变化会引起价格变动,但是,价格的涨落不是无限的,请看教材13页的例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论?
2、价值决定价格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的价格?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所提问题。
教师活动:
第一课讲到,价格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
既然是价值得表现形式,它的多少就应该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大小。
所以说价格高低从根本上说是价值决定的,价值大则价格高,反之则低。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页专家点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同一商品有多个生产者,价值大小由谁的劳动量决定?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商品的价值不是由某一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2)、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教师活动:
请看课本P13页的相关链接,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注意抓住“绝大多数”这个标准,绝大多数商品使用的生产条件,绝大多数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
3、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教学过渡: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少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有关,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4页名词点击,了解劳动生产率的含义。
教师总结:
某种商品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价值量越小;反之,商品价值量越大。
结论: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教师活动:
如果某个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不会直接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从而引起价值量变化呢?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
不会。
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绝大多数生产者的平均劳动时间。
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对生产者来说是有十分重要意义。
请同学们思考:
其意义在哪里?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
对生产者个人来讲,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则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就有利可图,反之,就会亏本。
对整个社会来说,生产者争先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
4、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本节所将内容,看看商品的价格究竟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
总结讲评。
供求关系变化引起价格变化,但价格高低从根本上说是价值决定的。
因此,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并根据供求状况来确定的,这就叫做市场形成价格。
(1)、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教师活动:
大家知道一个基本的公理:
商品交换要求价值量对等,否则,交换就不会成功。
货币产生后,交换就以价格相等形式进行。
只要商品的价格与其价值是相符的,一切交换必定是等价的,但是,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在供求关系影响下是经常变化的,这是否违反等价交换原则呢?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
由于供求关系与价格是互相影响的,商品价格总是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不会脱离价值无限上涨或下降。
从某一次交换来看,价格与价值可能是不符的,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符的。
因此,等价交换作为一种原则、一种趋势和要求,始终被交换双方所遵循。
(2)、价值规律
教师总结: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这一经济原则就叫做价值规律。
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要求发生作用的具体表现。
(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的主要知识如下:
1、气候、时间、地域、生产、习俗等因素会改变供求关系状况,供求关系变化影响价格变动,形成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
2、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市场价格。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课余作业
作业见校本作业P7-8
★教学反思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总结出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
2、举例说明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3、总结出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价格变动的关系
4、概括出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总结出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
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价格与供求的相互影响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上一节讲到,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商品的价格是经常变动的。
价格的变动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什么影响呢?
这是这一节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化影响消费需求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商品价格的高低对你的购物需求是否构成影响?
你是如何根据价格变化进行消费的?
学生活动:
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
教师点评:
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涨较高时,人们的购物需求就减少,反之,则增大。
因此,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暮春买毛衣,夏末买凉席,春秋买空调”等反季节消费现象。
你们还知道有哪些类似消费?
为什么这样消费?
学生活动:
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
教师点评:
这样能节约资金,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教师活动:
但生活中也有一种“买涨不买落”现象。
请看教材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政治 必修 经济生活 教案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