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子骞及其世家.docx
- 文档编号:26148365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13KB
闵子骞及其世家.docx
《闵子骞及其世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闵子骞及其世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闵子骞及其世家
闵子骞及其世家
闵子骞及其世家闵子,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未,战国初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据现有可靠资料看此说为误)少孔子十五岁闵子的祖先是鲁国显赫的公族,春秋时代,鲁庄公死后,庄公之弟庆父作乱,先杀死即位不久的公子班,班死后其弟庄公二子开始即位,两年后又被庆父杀死。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典出于此)庄公四弟季友辅佐僖公即位平乱,庆父自杀,开被追谥为鲁闵公。
僖公元年(即公元前659年),季友请立闵公后,以谥为氏,这就是闵姓的由来。
闵公子叫闵子鲁,奉礼闵公,(一说闵公九岁,卒不应有子)子鲁之子叫闵译,译子闵伯衍做了鲁国大夫,伯衍子闵子健,子健子闵马父,马父,鲁大夫,监周史,即掌管国学文物,历史典籍。
闵马父娶姜监氏为妻,鲁昭公六年春亚月(公元前536年)在曲阜生闵子骞。
骞在鲁悼公十年冬天(公元前447年)卒于济南,享年八十九岁。
(一说卒下公元前487年,终年四十九岁,此说不可取)。
对闵子出生的年代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36年,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
“闵损、字子骞,少孔子十五岁”因为孔子生于公元前536年,《中国名人大辞典》、《辞海》、《孔门弟子研究》均为闵子生于公元前536年,清咸丰本《济守直隶州志·闵子世家》载:
“子生于鲁昭公春来月”昭公五年为公元前537年,此年代为一说。
-《孔了家语》说少孔子十五岁如果成立,则孔子“厄陈蔡国”在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时年六十三岁,若少孔子五十岁,当时闵子仅十三岁就从游陈蔡似太早,因为孔子一般十五岁以后收徒,他说自己是“吾十有吾志于学”,他说学生“自行束修(十五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也,就是说十五岁以上右以以立志求学,右以进行教诲,那么十三岁的人,根据当时的情况,孔子是不会收为弟子,更不会叫他跟着周游列国,可是闵子确实随着孔子周游列国了,并从游陈、蔡。
据《论语·先进》: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入门也,德行:
颜渊、闵子骞、子贡。
政事:
冉有、季路。
文学:
子游、子夏。
“济宁直隶州志·闵子世家”也明确记载闵子曾“厄陈蔡间”这充分说明闵子当时绝不上一个十三岁的童子,而肯定是一个成年人了。
如此说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达室》中说“当孔子十五岁”推算,如按周岁记,闵子生于公元前536年,按虚岁计,闵子生于分元前539年,这也许是出生年代产生前两面三刀种分歧的原因所在。
1,闵子卒于何时,现有两种说法:
一是卒于公元前478年,终年49岁。
《中国名人大辞典》、《辞海》、《辞源》等书,均持同种意见,而《济宁直隶州志·闵子世家》载闵子于“鲁悼公十九年冬十月卒,终年八十有九”即公元前447年冬,我取各种说法。
前种说法认为闵子卒于公元前475年,当时孔子下在卫国,周游到列国还没有结束,年龄是六十五岁。
如闵子卒于该年就是先于孔子去世。
东汉王亮在《论衡·薄葬篇》曾载:
“孔子之养病也,未死之时,求人迎医,冀社祸消,药有益也,既死之后,虽审如巫成,良如扁鹊,终不复使,知死绝气,终无补益,虽曾子、子骞、坐泣而已。
”从此可看出闵子是后于孔子去世的。
2,先于孔子去世的弟子在《论语》及儒家其他经典中皆有论述。
如颜回之死,冉伯牛之死,子路等都多次提及,闵子如卒于公元前487年,也就是追随孔子周游时去世,由于他是孔门重弟子,多次得到孔子赞赏,重师生感情的孔子对此一定有所反应、言论。
但据现有资料根本没发现有关闵子这死的记载。
这也从反面说明闵子应晚于孔子去逝3,据一些常谈祖先事的本族老人口碑,闵子为孔子守墓三年,高寿八十多岁,这与》济宁直隶州志》相符综上所述,我认为闵子骞生于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卒于公无前447年(鲁悼公十九年)。
享年八十九岁。
从对闵子家世的祥细记述中,可以看出闵子世代为鲁国人而非齐国人。
他生于由阜,理由有:
(1)闵子为孔子早期弟子,在孔子不太出名的时候,加这古代交通不发达,孔子的早其的弟子皆家乡人即鲁曲阜附近的人。
(2)闵子的父亲闵马父为鲁大夫监周史,以他的身份,职位按理家应在国都即曲阜,许多史书记载闵子骞路、闵子祠和闵子骞墓及许多石碑。
因此我认为《闵氏修建家祠碑记》中所载“闵子生于曲阜,葬于高元”是可信的,高元经考证为济南东郊洪楼闵子七岁生母姜氏弃世,后母乐氏遇之甚酷,给亲生儿子做冬衣时絮丝棉,而给闵子的棉衣里却是絮芦花。
闵子直车(一说下雪天骑马赴宴)冻得失掉鞭子,父亲嫌他无用,“父怒,笞之”鞭子抽破了棉衣露出芦花,方才明白真相,为之大怒决定休掉后母。
子骞跪其父曰: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单”(《太平御览·卷三十四》)就是说后母在,只我一人受冷,全了后母则连两个异母弟弟皆因无人照顾而受冷。
子骞跪地不起,苦苦哀求,小小年纪,出语惊人。
他的真情终于感受动了父亲,没休后母,孔子称道:
“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怀疑也)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 在孔子的学生中,问孝的很多,如子游、了贡、孟武伯等。
有孝德的也不少,如曾子、子夏、子有等。
但现在《论语》中孔子唯独只称赞了“孝哉,闵子骞!
”可见闵子骞孝行是最突出的。
这一故事就是著名的历史剧《鞭打芦花》闵姓后来禁演《鞭打芦花》,理由是:
“原夫古圣贤之行事载在经传。
昭若日星,本无事表扬,亦庸夫子所能摹拟予万一,况出自局戏之场,,廖传优人之口,尊之而实侮之,誉之而适以毁之,现在梨园子弟多有演在陈绝粮,不避宣圣之讳,《鞭打芦花》彰继母之愆,以圣贤有伤风化”据此理由打官司,赢了之后,立碑禁演。
现碑仍在鱼台县武台乡大闵村闵子祠旧址关于闵子兄弟几人的问题有争议。
汉刘向《说苑》载“母在一子寒流,母去三子单”,《辞海》上说“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单”,山东《农村大众报》(八七年三月二十一日版)上有闵子暮一文上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二子单”,我取《说苑》兄弟三人之说,但亦作定论待考。
闵子十五以后入孔子门下,成为其早期弟子,“闵子骞始见于夫子,有菜色,后有刍豢之色子南问曰:
“子始有菜色,后有刍豢之色,。
子贡问曰:
“子始有菜色,后有刍豢之色,子贡问曰:
”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门,夫子内切磋以孝,外为之陈王法,心窃乐之,出见盖羽龙旗,旃裘相随,心又东之。
二者相攻胸中而不能任,是以有菜色也。
今被夫子之教深,又赖之子切磋而进之,内明去就之义,出见盖羽龙旗,旃裘相随,视之如坛土矣,是以有刍豢之色。
”(《韩诗外传·卷二·第五章》)闵子明白了去就之义,有刍豢之色即精神焕发,身体逐渐发胖,“子贡曰:
“何胖也?
”子骞曰:
吉出见美车马,则欲之;闻先王之言,则又欲之。
两心相与战。
今先王之言胜,帮肥。
”(《尸马》)从以上关于闵子求学中的记述。
我们可以看出,闵子治学态度严谨,认真和身体烽行闵子学习态度认真,成效显著。
孔子教育学生因材施教,把学生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四大本学科”。
闵子具首学德行与颜回并称。
孔子哪方面不足时,就需要哪方面修养高深的弟子随付。
“德不盛、行不厚则颜回、子骞雍侍。
”孔子教授弟子的具体内容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孔子曾说:
“受定身通者七十有人,皆异能之士。
”身通六艺的弟子中闵子排名第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孟子曾说闵子与圣人“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是说闵子的修养比较全而,已在体上接近孔子了。
大思想家王充在《论衡·知实》中更认为闵子的才德已达到了称圣的程度。
在《春秋繁露》等书中更是称“闵子、子贡、公肩子言其切而为国家贤者。
”闵子中年时代父亲去世。
《后汉书》曾载;“臣有大丧,君年不呼其门,闵子虽经服事(有丧事)以赴公难,退而致位,以孙究私恩,故称君使非也,臣外之礼也。
”闵子父亲去世,他为父守三年之丧期间,按周礼国君不应让孝子服军役的。
但国家有难,闵子毅然打破传统礼仪,去为国尽忠服军役,事完之后又回家送循礼仪守丧。
此事可以看出闵子处理问题是以大局为重,讲灵活和变通的闵子丧毕,见于孔子,弹琴表达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
孔子听后称赞说:
“君子也!
”(《说苑》)。
《孔子丛子》中曾载:
孔子弹琴,闵子在屋外听到,对曾子说:
“夫子之琴,先入至道,后为幽、沈之声。
”他对曾子讲了琴音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然后他们问孔子是否好此,孔子问是谁听出来的,曾子说是闵子,孔子赞叹:
“闵子可与听音矣!
”从这里可以看出闵子在音乐方面的修养是高深的。
随着闵子学问的渐高,又固德行深厚,名声越来越大。
鲁国实际执政者季氏鉴于闵子有学问、德行、名声想利用他来维护扑克己的统治,于是请闵子出任费宰,关于此事的时代背景我做了一番改正。
我认为此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孔子“堕三都”失败后,周游列国前。
孔子出作鲁国大司寇后(鲁定十年公元前500年)由于政绩突出,受到鲁完公和季氏的赞赏和信任。
但孔子想实行他的一套仁政、舆治等儒家政治主张。
他“忠君尊王”对定公虚位、季氏专权的局面极为不满,孔子为削弱私家以强公室,向鲁定公建议“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今三家(三桓即季孙、叔孙氏、孟孙氏又名主卿)过制,请皆损之”(〈孔子家语·相鲁〉)遂将堕三都。
当时适值叔孙、季孙之家臣候犯和南蒯各据其都叛,叔、季、二氏亦支持这一主张。
于是先拆毁了叔孙氏的邱邑(今山东省东平县南)和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省费县)堕费时,费宰公山不狃乘鲁都(今山东省曲阜)空虚,率费人攻曲阜,幸赖孔子率部反击,败山不狃于姑蔑(今山东省泗水县东)。
公山不狃逃奔齐国,遂堕费,可是,再去拆毁孟孙氏的成邑(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时,却受到孟孙家臣公敛外父的抵制。
季氏后来也明白了“堕三都”明是打击家臣,实是削弱三卿的力量,也就不再支持孔子。
“堕三都”也就失败了。
我认为季氏请闵子出任费宰是在这种情况下:
时间应在定公十二年、十三年即公元前498-497年间,季氏当时已与孔子产生了矛盾,他可能想拉拢闵子,分化孔子的力量。
在此情况下闵子即使出任费宰,也根本不可能实行儒家仁政、德行的政治主张。
季氏对孔子的主张都有不采用,对闵子的主张更不会采用。
他不过是想利用闵子的德、名来为扑克己服务罢了。
所以闵子出任只能与季氏同流全污放弃原则。
闵子正是因为看清了这种形势,才坚决推辞出任费宰。
这充分显示了他政治上不为高官厚禄所惑,坚定的原则性。
他说;“为我辞职焉,如有复我者,则必在汶上矣。
”现在的许多书上说闵子是孔子弟子中唯一明确不做官的人。
我认为这个观点不正确,从上面的记述中可以看出,闵子并非任何时候都不主张做官,他是儒家的杰出弟子,其社会思想也妆然应与孔子相符。
大家知道貌岸然孔子一生都是积极进取的,“学而优则仕”是儒家的思想。
但他在政治上有极强的原则性。
曾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焉”。
闵子此举是符一合孔子的主张的。
他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
他说闵子“不仕之富,不食污君之禄”(〈仲尼弟子·刘传〉)闵子在高官厚禄面前坚持原则。
在重利面前也不动心。
〈盐铁论·地广〉中称赞闵子“不义而富,无名而贵。
仁者不万矣,故产参、闵子不以其仁而易晋、楚之富”这说明他们产有获得晋、楚之富的机会,但有损于仁德,故他们没有为厚利所动附;《孔子家语·执辔》上产肯定的说;“闵子这费宰”并向孔子问政,孔子作了详细的解答。
闵子为费宰不一定可信,但在设有闵子详细的年表,关于他的生平资料又太少,所以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断定他没有做过费宰,下面摘录一段原文,供参辩:
“闵子骞为费宰,问政于孔子。
子曰:
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街勒也。
君者,策也,夫人君示之政执其辔策而已”子骞曰“右者天子以内使为左右手,以德法为街勒,以百官为辔,以刑罚为策,以万民为马,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失善御马————。
鲁国改建国家仓库,闵子认为这样做是由于政府扒行新的高税率、赋税政策,搜刮的财物太多,致不异劳民伤财改建之,于是批评说:
“仍旧贯,如之何?
何必改作?
孔子很欣赏这一批评说:
“夫子不言,言必由衷!
”就是说,这人不大爱说话一说就抓住了要害。
(《论语·先进》)。
《韩讨外传》曾载:
孟尝君请学于闵子,使车往迎闵子。
闵子曰:
“礼有来学无往教,致师而学不能学,往教则不能化君也,君所谓不能学者也,臣所谓不能化也”。
于孟尝君曰:
“敬闻命也。
”明日祛衣请受业,孟尝君命派车请闵子,他不但不去,反而要孟君亲自登门求教。
这个记载时间上不对,孟尝君比闵子晚二百年左右,不过此事也见于其它古籍和民间传说,只是求教的人物各不同,我想孟尝君可能是鲁国孟孙氏之误。
此事映出闵子晚年威望渐高,和不屈从权贵的品格。
《庄子·德充符》中说,鲁哀公异是以告闵子曰:
“始也吾以南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扑自以为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国君能向闵子谈心里话,可见闵子当时威望地位已相当高。
闵子曾随孔子周游列国。
“从游陈蔡”。
周游结束后,闵子帮助孔子整理典籍。
“孔子未死之时…………虽曾子、子骞坐泣而已。
”孔子去世时,闵子正在他的身边。
孔子去世后,闵子与其他弟子为其守暮三年。
战国开始后,闵子为避战乱曾从曲阜迁至棠邑。
当时同来的有七十二贤中的樊子迟和密子贱。
闵子定居中在今鱼台县武台乡大闵村,与樊子和密子定居处相离不到五里,故有“里三贤”称。
此为民间传说,至今尚未发现古籍记载。
闵子去世后,葬于济南,并建有两处闵子祠,据《济南府志》志:
其一在城府东门内,为明历年间历史。
知县翼明所建。
其二即现存的闵子祠,内有闵子墓,在闵子骞路旁边市东郊洪楼附近,为宋熙宁七年济南太守李肃之所建。
祠内有碑,碑文为唐宁八大家中的苏辙撰,苏轼书,并有御题(根据建祠时间可能是宋神宗)闵子祠匾额“躬行至孝”。
在今鱼台县武台乡大闵村也曾修建闵子祠,系闵子六十四代裔闵煌所建,清光绪《鱼台县志》载:
闵子后代闵煌在康熙六十年(公元1792年)在治北二十五里大闵家建“闵子祠”祠底为14米,宽8米。
高12 米,重梁起架,雕梁画栋,有六根顶梁巨大圆柱,南壁为24 扇樟木花柃门。
祠上钱为琉璃瓦,脊上高耸铁权云燕,巍峨挺拔,典雅高崇的宫殿式建筑,祠内供有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皇帝亲题“门忠孝行”四个金字的巨匾,上有龙驮雍正御印,下中供桌上的一排位写有“先贤笃圣闵子骞之神位”。
祠外立有“闵氏修建家祠碑记”为闵子六十六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加一级”闵兴汶撰碑文。
还有“禁演鞭打芦花碑”,“赐给闵子后代祭田碑”(碑文附后),均为研究闵子之宝贵资料。
现石碑仍在原闵子祠旧址今大闵村学校处,家祠和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孔子四科之选首重德行,百行之源,厥惟孝道,古往今来以德与颜子媲美,以孝闻而孝与曾子同传者,诸弟子中唯闵子珍,他坚辞费宰,知抱道自重,权门难屈其节,富贵难易其仁,婉 (指鲁建仓库)具爱国惧民深情,孔子特喜其言,其德孝历朝均崇。
西汉人称闵子“守礼不苟,从亲所行”。
东汉称“夫曾、孝悌为至德”,东汉的画像石有有“闵子骞失棰”(鞭打芦花)。
据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的初步统计,仅魏晋前的古籍中提到闵子骞的就有四十二次之多。
唐代《初学记》中说:
“闵损与曾参门徒之中,最有孝称,今言孝莫不本之曾闵”。
有“中国帝王学业”之称的《贞观政要》一书中,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对话中多次提到闵子,称他为孝子、德者、贤人,引为修养学习的榜样。
宋代的《太来御览》中对闵子也多次介绍,元代更为郭居敬辑《二十四孝》收入。
(《二十四孝》依次为:
大舜、汉文帝、曾参、闵损、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陆绩、唐夫人、吴猛、王祥、郭巨、杨香、朱寿昌、庚黔患、老莱子、蔡顺、姜诗、王哀、丁兰、孟宗、黄庭坚)。
《二十四孝》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妆作私塾识字课本,影响极大,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一般百姓,争相仿效。
闵子更因之成为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名人,中华民族传颂千古的孝子东汉明帝十五年(公元72年)祭孔及包括闵子在内诸弟子。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祭孔,闵子配。
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祭孔,颜回、闵子骞、冉伯牛、冉雍、宰我、子贡、冉求、季路、子游、子夏配享。
此十人被称为十哲,列在其它配享弟子之前。
这是“十哲”配享的开始。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孔子被追封为“文宣王”,闵子被追封为“费候”配享从祀北宋大中祥符(1009年)闵子被追封为 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颜回、曾参、子思、孟轲成为四配,闵子被追封存为费公。
闵损、冉耕、冉雍、宰我、子贡、冉求、仲由、子游、子夏、子 为“十哲”。
闵子为十哲之首明世宋嘉靖九年(1503年),称先贤闵子配享从杞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升朱嘉于“十哲”之次形成“十一哲”。
乾隆二下一年(1765年)封“先贤闵子”配享从祀,称闵子骞、冉伯牛、冉雍、宰我、子贡、冉求、子路、子游、子夏、子孙 、有若、朱熹为“二哲”。
这就是今天塑像由阜大成殿内东西两旁的“十二哲”。
闵子像在东北角为“十二哲”之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闵子骞 及其 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