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6145488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8.02KB
《曹刿论战》 设计.docx
《《曹刿论战》 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 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曹刿论战》设计
《曹刿论战》设计
教学目的
一、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分析讲解课文第1段。
返回上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检查预习作业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
2.比较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
(5)
(6)
三、研习新课
1.解题。
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
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
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
学生讨论后明确: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明确:
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4 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
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
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
讨论明确:
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
“肉食者”,吃肉的人。
“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
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
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
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
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明确:
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
三方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讨论后明确: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请同学注意:
“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
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
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四、布置作业
1.背涌课文第1段。
2 完成“朗读·背诵”题一、2和“辨折·比较”题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抽背课文第1段。
;重点讲解分析课文第2、3段内容,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完成课后有关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背诵第1段
二、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
根据何在?
明确:
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
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乘”有两义:
(1)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
(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ng。
课文从“乘”
(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
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
在“彼竭我盈”之时。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
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
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
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
“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
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4.指导背诵课文2、3段。
四、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
学生讨论后明确: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https:
///论文?
明确: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3.归纳.写作特点。
讨论后明确: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五、布置作业
1.“理解·积累”题五。
2.“理解·积累”题六。
3.背诵并默写全文。
(高天兰)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废墟的召唤
宗璞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知识、情感)
2、品味赏析语言:
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能力)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情感)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能力+情感)
教学重难点把握:
重点:
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
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了解】1、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1)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提示: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2)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
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
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3)看了这段录象,你们最想说些什么?
问些什么?
。
。
。
。
。
。
提示:
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
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4)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种现实指向。
指向什么?
提示:
我们如果来到圆明园前摄影留念,我们可否像平时照相一样,摆个造型,伸个“V”型。
明确:
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设计意图:
A、设情景,铺设情感场。
通过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
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B、设问题情景。
质疑问难,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C、“我们如果来到圆明园前摄影留念,我们可否像平时照相一样,摆个造型,伸个‘V’型”,这是上课的小噱头,深题浅问,化难为易。
)
2、 有一位作家,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
她就是女作家宗璞。
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
“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
”《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写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体现了她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
她凭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着自己的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设计意图: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而“知人论世”,从而更好地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体味文章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思考。
)
【理解】
1、 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
设计问题:
(1) 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
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
冬日,心情沉重。
(2)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明确:
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
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
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②“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
提示1:
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离骚》写尽了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情怀。
我们至今还在吟诵他的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提示2:
“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
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
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
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师应注重创设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阅读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特别是学生个体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实践操作、创设情境、语言训练、组织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内心的体验,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领悟语文心理学认为,学生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的。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并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实践中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的动手、动口进行体验,从而加深对学习材料的体验、感悟,也只有这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掌握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如《苦柚》一文中在描写大街上卖柚子的热闹情景时用了“吆喝”一词,并与下文这位文静的小姑娘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教学时,教师就先让学生想象市场上的小贩的叫卖声,然后,引导学生将文中“买柚子,好甜的柚子!
”及“先尝后买,不甜不要钱!
”两句话用小贩叫卖时的语调模仿出来,并进行分组的竞读,看哪一组最像是街上的小贩。
于是,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学生对“吆喝”一词的理解也就更加形象化、立体化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生活实践的再现,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创设了“活”的情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大街上的热闹情景,从而为与下文卖柚子小姑娘的文静进行对比在教学上做了铺垫。
再如,笔者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这句时,有学生质疑“童子”是什么意思,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所读、所学、所见、所闻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一时间学生有的说是“徒弟”,有的说是“学徒”,有的说是“学生”,有的说是“佣人”,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班内有一位“老板”的儿子甚至说,那时候的“童子”就像今天的“秘书”一样,帮助主人抄抄写写、照料一下主人的生活、接待一下来客。
此言一出令在场的师生无不拍案叫绝,其实这正是生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印象的真实写照恰恰是学生的独特体验。
如此创意,能不鼓励?
这样的教学过程,把语言文字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生动、形象、活泼地展示词语的意思与内容,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以广阔的天地。
二、引导学生在情境对比中感受语文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鲜明的对比能激起学生对表象深刻的认识。
研究表明,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感悟、体验语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用多种手段,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并以鲜明的对比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理性、深奥的内容,教师尤其要认识到创设情境并在情境中进行对比、体验、感悟的重要性。
在《苦柚》一文中写到小女孩说苦柚的缺点时用到了“郑重其事”一词,教师先不要求学生说出这个词的意思,而是进行范读,先后读两次,让学生边听边体会,哪一次更像是小女孩说的,学生通过对比体验,略作考虑,便得出了正确答案。
然后教师设疑,为什么,学生说,因为小女孩是“郑重其事”地说的,教师又问,你是怎样理解“郑重其事”的?
这句话你认为应该怎么读?
学生不仅能准确地说出这个词的意思了,而且能通过品读、分角色朗读等“活”的方式让这个抽象的词语在自己头脑中活起来。
这一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设定的语言进行体验,从而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很好地进行了感悟,在这个感悟过程中把语言与环境及人物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将空洞的理解通过语言环境的对比转化为扎实的训练、生动的品味、自我的体验,显得自然而流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感悟了语言,有效培养了语感。
三、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体验语文
阅读教学重在体验与感悟,通过体验与感悟将书本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实现语言的内化。
现代教学思想强调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平等地位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具体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相互对话得以实现。
师生、生生在平等的对话中能够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体验词语的情感,掌握词语的作用,丰富学生的积累。
一位教师在教学《水乡歌》最后一节“水乡什么多?
歌多。
千首曲,万首歌。
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
”时,一位学生问:
歌曲怎么说是装满“箩”呢?
此时有的学生马上说是“磁带装满箩”,这位教师立即说:
“哇,一箩又一箩的磁带,该有多少歌呀!
”接着教师就随机应变地教学生唱《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这首歌,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接着教师又说,有谁想唱这首《水乡歌》吗?
于是教师将这首诗用简单的曲子配上教学生唱,同时展示原来准备创新情境指导学生朗读的动画,这一教学环节中,以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学生自我的对话为途径,让学生听着音乐、唱着歌曲、看着美景,整个完全沉浸在江南水乡的生活之中。
这样的学习过程很好地抓住了语言训练的切入口,将学生学习主体对语言文字的独特理解、感悟与表达、将自我的体验与外化的交流对话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学生的思维活动也不断地被激活,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四、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运用语文
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引进活动教学的思想,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学科性与活动性相结合,引导学生强化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能,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差异,教师设计了“我是地球的小村民”的活动,让学生在自由组成的小组中自主探索地球的奥秘。
同时提出,你可以从课文的阅读中获得知识,也可以从课外的阅读中了解知识,还可以在与同学的讨论交流中掌握知识。
“小村民”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读的读、翻的翻、说的说、记的记,那种积极探索的精神不亚于真正的科学家。
在后来的讨论中学生不但将课文中介绍的知识生动地读了出来,而且还介绍了许多与地球、与生活、与人类有关的知识,并就目前地球上存在的生态平衡问题、环保问题提出了自己许多建议,让人惊叹于学生广博的知识中,享受在学生生动的语言中。
这一学习过程也一定会让学生体会到自主研究给自己带来的无限乐趣和巨大收获。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过程的教学完全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和表达的需要,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组织也完全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所有的学生都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阅读教学中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出发,创设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语文需要的个性化氛围,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流畅地读、主动地说、甚至大胆地唱、活泼地跳、自由地画……让学生的良好个性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得以健康、自由的发展。
让学生在充满个性的氛围中体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单元
毕业赠言
一训练目的
我们正面临毕业,不久将离开母校和三年来朝夕相处的同学们。
在这个时刻,我们最好准备一个纪念册,请老师和知心的朋友给自己写
几句话,这叫做“赠言”。
赠言有赠语、赠诗、赠文三种体式。
赠言的内容不外乎向受言人提出功勉、告诫、希望以及美好的祝愿
等,这些都是不能改变的。
但这并不妨碍赠言人写出动人的文字来,因
为这些内容都是跟一定的时代背景、受言人的际遇与思想感情状况有
关,作者大有可发挥的余地。
凡好的赠言总是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又有
鲜明的个性色彩。
我们今天写毕业赠言,也要紧紧地把握时代的脉搏,要看到在改革
开放方针指引下全国的大好局面和各条战线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
要看到我们青年一代为实现“三个面向”而作出的巨大努力。
这就是时
代的主旋律。
我们应当从自己的赠言里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乐音。
写赠言应注意的是:
1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定要充分了解受言人当时思想感情及其
他方面的状况。
抓住主要三点,一语中的,才能让对方感到欣慰,受到鼓
舞,对未来产生信心。
2.要写得得体。
所谓得体,就是合乎本人与受言人各自的身份以
及彼此间的关系。
哪些内容可写,哪些不可写,怎么措辞,都要以此为
准;特别是称颂、感激之类的话更要注意分寸,说过头了,往往会使人感
到不舒服。
3.要写得情词恳切。
赠言其实是赠,受双方思想感情交流的形
式,要写得每句话都如同从心底流出,才能使对方感受得深。
写赠言可以不拘一格,除了赠言、赠诗泪文,我们也可以创造出新
的体式来。
但无论用哪一种体式,篇幅总以短一点为好,多余的话一句
也不要。
二、作文题目
1给最要好的两三位同学各写一段赠别的话。
2.替班主任写一篇送别词。
3.替全体初三毕业生写一篇赠别母校的话。
三、作文提示
1.作文题目:
给最要好的三位同学各写一段赠别的话。
提示:
先想想这几位同学当前学习和思想的状况。
如有一道中考
题目,要求写毕业赠言。
一位同学家庭经济条件富有而不爱学习;一位
同学学习成绩很好,却骄傲自大;还有一位同学是班级的文体委员,能
歌善舞。
你要抓住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你对他们的要求和希望
或祝愿。
内容精炼,有点哲理性最好。
写100字左右。
2.作文题目:
替全体初三毕业生写一篇赠别母校的话。
提示:
作为初三全体学生在母校过三年最灿烂的时光,这三年中我
们得到党的领导,老师的亲切关怀,在美丽的校园的健康成长。
因此,
我们要写离别母校的心情,要写对母校,对老师的感激,最后祝愿母校
的话。
字数300左右。
【例文】
母校,谢谢你
三年的时光如云般飘过,时间的天使不苟地将时针拨向离别。
在
这临别之际,我们的心情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
曾记得,我们刚进校门时,还是挂着红领巾的蹦蹦跳跳的少年,多
么幼稚,多么天真!
而如今,我们已长成高头大马,脸上写着成熟。
曾记得,我们刚进校门时,还只会加减乘除,多么无知,多么贫乏。
而如今,我们似乎上通天文,下明地理,洋洋洒洒,满腹经伦。
三年的阳光雨露,三年的辛勤耕芸,花儿开放了,姹紫嫣红;果实成
熟了,硕果累累。
花儿翩翩起舞,是在感谢这片沃土;果实频频点声、,是
在报答辛勤的园丁。
风筝飞得再高,它的线仍牵着您的手;游子走得再远,他的。
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设计 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