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黄鹤楼送别.docx
- 文档编号:26145487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2.79KB
25黄鹤楼送别.docx
《25黄鹤楼送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黄鹤楼送别.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5黄鹤楼送别
序号(95)
教学课题
25.黄鹤楼送别
课型
新授课
本课题教时数:
2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
12月1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朗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
(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
谁送别谁?
(李白送别孟浩然。
)教师板书:
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出示诗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
教师解释。
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
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
我是很喜欢的。
】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
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
饯行伫立凌空远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
“飞檐”,看图理解;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2.学生回答。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习。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
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3.听教师介绍背景。
4.请学生质疑。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2.检查。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思考问题。
2.学生回答。
3.看简笔画。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
2.选择一个小节练习。
3.朗读。
六、初读感受。
1.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
3.听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先从整体入手,抓住人物理清故事,然后系统感知课文,每一段采用了读读、说说、读读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资料补充: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面对鹦鹉洲,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
现楼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
楼址仍在蛇山头。
主楼高49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
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出了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诗词书画;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
黄鹤楼是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
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
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素来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
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宦如张九龄等有往来,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
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
现有《孟浩然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
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
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
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
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
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思想,抨击权贵,蔑视礼教。
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孟浩然依依惜别李白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日
序号(96)
教学课题
25.黄鹤楼送别
课型
新授课
本课题教时数:
2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
12月1日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1.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2.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仔细体会,通过反复的、个性化的朗读,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2.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仔细体会,通过反复的、个性化的朗读,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朗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为谁送别呢?
(板书:
李白 孟浩然)
2.根据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
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
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
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
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4.学生交流(板书 :
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
(1)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
(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
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
(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所以……(生接读)
(3)朗读这句话。
(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1.理解句子:
“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
(1)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3)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4)交流。
(指导:
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
(5)指导朗读。
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演演李白)
过渡:
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
他是怎样宽慰的?
2.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1)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
(2)“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3)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4)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
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演演孟浩然)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
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孟浩然(友人)……(生接读)。
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
李白……(生接读)。
2.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
(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2)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3)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
(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
(4)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3.齐读第四节。
过渡:
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并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什么叫“脍炙人口”?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1.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
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3.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回忆主要人物。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朗读古诗。
(1)自读古诗。
(2)交流自己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读读课文,体会。
4.学生交流。
(1)理解“依依惜别”。
(2)生接读。
(3)朗读这句话。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理解句子。
“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
(1)交流体会。
(2)交流。
(3)再读课文,交流。
(4)交流。
(5)指导朗读。
2.根据回答再理解句子:
“王勃说得好:
‘海内存知已,……波涛永世不绝。
”
(1)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2)生读。
(3)理解“永世不绝”。
(4)看背景图表演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
(2)指名表演。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2.理解句子“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交流。
(2)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3)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4)交流。
3.齐读第四节。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并齐读:
(2)理解“脍炙人口”。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1.指名交流。
2.交流原因。
3.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布置作业。
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
一、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先从整体入手,抓住人物理清故事,然后系统感知课文,每一段采用了读读、说说、读读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1.读中感悟,发展语言。
“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主要体现在:
让学生与书中的人物、景物交流,把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来体现出来。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
如:
让学生自读自悟每一段,说说写了什么?
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理解感悟课文,与文本对话,分角色朗读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引发学生想象春天的美景和送别的场景。
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表达能力。
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内心情感变化,推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有效地落实了语文教学中“读”的目标。
2.抓住“空白”,引导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
我就让学生从自己谈起,自己是如何送别亲人的?
再利用课文中的几个空白点:
话别时他们还会说些什么?
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
还有什么也随着这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边?
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可以更好地体会诗歌意境。
3.拓展资料,升华情感: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
于是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通过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效。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依依不舍
李白孟浩然
永世不绝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5 黄鹤楼 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