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考试纲要.docx
- 文档编号:26144501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2.04KB
外国教育史考试纲要.docx
《外国教育史考试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考试纲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教育史考试纲要
1、导生制
导生制(Monitorialsystem)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是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AndrewBell,1753—1832)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JosephLancaster,1778—1838)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曾在英国和美国流行过数十年,为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做出过重大贡献。
它的组织形式是这样的:
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
导生不但负责教学,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完全是教师的助手。
有了导生的帮助,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减轻了,因而能够教育更多的学生。
2、耶稣会教育
耶稣会是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圣依纳爵·罗耀拉(St.IgnatiusofLoyola)为因应当时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在巴黎成立,后获得罗马教廷教宗的许可。
耶稣会最主要的任务是教育与传教,在欧洲兴办许多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除是耶稣会人才外,也活跃于政界与知识份子阶级,著名的如笛卡儿。
耶稣会有一特别的灵修方式,称为“神操”,是依纳爵·罗耀拉所创。
教育:
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对耶稣会士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体现在其系统的教育与学习计划中。
耶稣会为使其成员能有效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特别注意耶稣会士的教育。
此培训往往长达15年之久,学习各种语言、文学、哲学、神学、法学、医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
在两年的见习期(thenoviceship)即初学阶段,入会人员要过着一种严格的耶稣会士生活,即祷告、团体生活、修有关历史、会宪、发愿等方面的使徒体验课,还有要做30日的神操课。
入会的初学生(novices)在结束了两年的初学培育,他们要公开发贞洁、神贫、听命三愿。
发愿之后他就成为一个耶稣会世俗助手(laybrothers)或进入研究学者(formedscholastics)阶段,花3-5年研究文学和哲学,同时不断进行简单的发誓。
此后,研究学者还要在特定的教廷职务上工作2-3年,通常是在中学任教。
这以后进入为期4年的神学研究阶段,结束之后是严格的考试,考试通过者可成为耶稣会正式会员。
若要成为耶稣会神父,还需有资格特别发第四愿:
效忠教皇。
3、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后期,西欧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这就是中世纪大学的诞生。
公元12世纪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
这就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逃亡农奴(自由民)重建的城市兴起了,经过战争,新兴的城市获得了自治权,一些富裕的市民成为最初的富有者——新兴资产阶级。
这使大学的创办有了社会基础。
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和十字军战役的促使,使西方重新出现了古代的文明,并传入了东方的文化和教育,这为大学充实了学习的内容。
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使大学在这种二元政治中有了立足之地。
经院哲学内部蕴含着怀疑信仰而崇尚理性的新思潮。
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下,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了。
中世纪大学首先出现在工商业和城市发展较快的意大利的一些城市。
1137年,意大利南部创立了萨莱诺大学。
这里因靠近地中海,风景宜人,是治病疗养的胜地,又因得到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特的医学著作,所以这里办起了医学院。
1158年,又在意大利的北部创立了波隆那大学。
这里地处欧亚交通要冲,商旅不绝,商务纠纷、诉讼案件较多,需要研究民法,所以这所大学以研究法学为主。
这些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具有如下一些明显的特点:
其一,大学是师生们,首先是学生倡议创办的。
它实际上是来自各方的学者自由联合的研究中心,不是教会和市政当局设立的。
其二,它保持有很大的自主权。
初期的大学可自选校长,自定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市政当局无权干涉。
校内还设有自己的特别法庭,大学教授有裁判权,大学生与外人发生诉讼,外人一律败诉。
其三,流动教学。
遇到某城市当局干涉大学事务时,师生们在抗议之下,便搬迁到另一所城市或别的国家去,重新建立大学。
其四,课程内容不确定,以实际需要为主。
其五,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开创了辩论的风气。
教学方法比较灵活,一般教学过程为:
①讲授主要思想;②叙述有关知识;③朗读原文;④学生复述;⑤释疑举例。
回答问题采用辩论的方法,由两名学生对辩。
除了12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创立的萨莱诺大学(1137年)、波隆那大学(1158年)外,在英国、法国等地也先后建立起了大学。
如英国于1168年设立牛津大学,1209年从牛津大学分出的部分师生又设立了剑桥大学。
法国以巴黎大学开办最早,它始创于1108年,是所神学院。
到13世纪末,欧洲的大学已增加到20多所。
自治性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威胁到教会对学校教育的独占权。
因此,教会千方百计企图控制大学。
它一方面给大学以经济援助,派僧侣进入大学;一方面自己设立大学,培养高级僧侣,以加强教会的影响。
从此,教会势力逐渐渗入大学,大学的自治性也就逐渐消失。
教会势力深入大学,大学教育便侵润着为教会服务的经院哲学气氛。
教学内容以研究、解释“圣经”为主,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呆读死记,盛行体罚。
宗教教条、形式主义、“繁琐哲学”,构成了中世纪后期大学的特征。
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一般分为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
其中,神学院地位最高,文学院为预科性质,讲授“自由七艺”。
修业年限一般为5—7年。
受教会控制的中世纪大学,尽管宗教气氛浓厚,繁琐哲学盛行,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它对当时欧洲文化的普及,毕竟起了推进作用。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中世纪“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得多了”。
中世纪大学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愚昧的状态。
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4、快乐之家
著名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创设盂都亚学校,并称其为“快乐之家”。
维多利诺既重视德育和体育,又重视智育和美育,孟都亚学校充分体现了其办学、教学的特点。
孟都亚学校环境优雅,附近有田野和公园,校风朴素自然,教室宽敞,墙壁饰以各种儿童游戏的生动壁画。
取消了体罚,提倡个人的协调发展。
学校让学生练习骑马、击剑、游泳、游戏等活动,希望通过集体游戏,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质。
非常重视音乐课,慎重地选择音乐教师和音乐教材。
认为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心灵。
在智育方面,不仅教授自然科学知识,而且把古典语文作为教学的中心,要学生精读荷马、维吉尔、西塞罗等人的作品。
师生关系融洽,要求教师对学生充满着爱,像父母那样对待学生,通过爱的情感去启导学生,以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机械背诵,提倡运用直观教具,用活动字母教授读写,通过游戏传授初步的算术知识,目的是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发展其个性。
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充满着欢乐. 快乐之家所体现的维多利诺教育思想的基调是审美的。
在教育史上,维多利诺被称为“仁爱之父”和“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快乐之家亦称“行乐园”。
5、教育性教学
(1)“教育性教学”的含义: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的。
教育必须形成学生一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还是教学。
要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进行教学;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就无从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
知识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
基于这种思考他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即强调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须依赖于教学。
他指出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即“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
他不承认有“无教学的教育”,同样也反对“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2)“教育性教学”的实施:
要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
因此,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
但他又认为,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趣”。
所谓兴趣就是指智力活动的特性。
赫尔巴特认为多方面的兴趣具有一种道德的力量。
学校教育一方面是通过情感和意志的训练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一方面是通过知识传授进行智慧的启发,但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密切相关地体现在形成学生观念体系的整个过程之中。
赫尔巴特把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归结为“教育性教学”,把自己的全部教育学说也概括为“教育不能离开教学”。
(3)教育性教学的启发:
第一,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得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效果;还要有意识地渗透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得到教学的德育效果;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正确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
第三,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教学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发育。
6、终身教育
1、含义:
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
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2、产生背景:
1.新时期社会的、职业的、家庭日常生活的急剧变化,导致人们必须更新知识观念,以获得新的适应力。
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值技术革新及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
这一巨大变化不仅表现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经济结构、过程及功能方面,甚至还影响到日常生活方式和普通家庭生活,使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面对的是全新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
若要与之适应,人们就必须用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武装自己。
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以不断地更新知识,保持应变能力,其理念正好符合时代、社会及个人的需求,因此终身教育理念一经提出,就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就理所当然了。
2、人们对现实生活及自我实现要求的不断高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逐渐从衣食住行的窘境中解脱出来。
电子器具的普及,也是人们可以摆脱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的拖累,现代人也开始拥有更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
外部条件的改善,使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期望通过个人努力来达到自我完善。
要实现高层次、高品质的精神追求,靠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是难于达到的,只有依靠终身教育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
3、人们要求对传统学校教育甚至教育体系进行根本的改革,从而期望产生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自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以来,学校在担负培养和塑造年轻一代的责任方面,起到了任何其他社会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但自60年代以来,学校教育的矛盾、弊病也与日俱增。
如儿童大量逃学现象、校园暴力、考试竞争的激化、以及学校因竞争造成的差别扩大和偏重学历造成的学校与社会严重脱节等等。
这种情况下,人们普遍希望能从根本上对旧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提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人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教育开放的终身教育必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3、特点:
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实用性
4、意义:
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彻底改变了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两个阶段的观念。
其次,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改变将学校视为唯一教育机构的陈旧思想,使教育超越了学校教育的局限,从而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
再次,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
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已有的文化,更要培养个人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性。
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将发生根本变化,代之以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开放式的关系。
最后,它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7、恩物
恩物是由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福禄贝尔所设计的一套教育材料。
它们的首次使用是在勃兰根堡那所世界最早的幼儿园中。
福禄贝尔强调在童年时期进行自由游戏(freeplay)的重要性。
每种恩物都是上帝设计恩赐给儿童进行自主活动的材料。
“要认识到,恩物最终是如何被追随福禄贝尔的幼儿园教师所误用了。
弄清楚福禄贝尔期望恩物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非常重要:
首先,恩物被儿童用来学习使用环境;其次,它们给儿童指出人类生活和自然之间的联系;最后,它们使玩恩物的成人和儿童之间达成一种契约今天,恩物在韩国和日本的早期教育中还在普遍使用。
恩物主要是由不同形状和颜色组成的一系列玩具。
福禄贝尔认为,真正的恩物必须遵从自然的规律和儿童认识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并富于系统性和完整性。
8、苏格拉底教学法
指的是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组成,即在谈话中,通过不断地追问和辩难,迫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的谬误,进而从具体形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并上升为一般的概念。
其特点是师生平等、强调无知、独立思考、启发探索、追寻真理。
9、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
(1)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
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2)教育无目的论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
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
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3)“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四)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
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1、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2、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5)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
“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
”“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
”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
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6)儿童中心论 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
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教科书“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言人”。
因而,传统教育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
“传统教学的计划实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输。
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
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规定的教材、学习和行动的方法,对于儿童的现有能力来说,都是没有关联的。
……尽管优秀的教师想运用艺术的技巧来掩饰这种强制性,以减轻那种显然粗暴的性质,它们还是必须灌输给儿童的。
”由于传统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师和教科书上面,而不是放在儿童的本能和活动中,于是,儿童只能受到“训练”、“指导和控制”以及“残暴的专制压制”。
[4]去除这种弊病的出路是使教育实现重心的转移。
“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
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5]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这就是杜威倡导的“新教育”(或“进步教育”),也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10、骑士教育
1、概念:
骑士教育就是世俗奴隶主子弟所受的教育,它同时也是一种培养为世俗封建主服务的、保护封建制度的武夫的教育。
作为中世纪西欧早期结合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西欧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而存在。
2、骑士的要求是:
勇猛顽强、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 骑士七技: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吟诗。
骑士美德:
谦恭,正直,怜悯,英勇公正,牺牲,荣誉,灵魂
3、0-8岁,家庭教育阶段,受母亲教育,主要学习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8-14岁,礼文教育阶段,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儿子送入高一级贵族的家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贵妇。
14-21岁,侍从教育阶段,重点学习"骑士七技"。
4、骑士精神:
“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如别淋司基指出的”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和被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上的代表及作为和谐,和平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等等,西方学者指出:
从选择品德的倾向来说,传统在欧洲占上风。
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11、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方法。
又称“契约式教育”,全称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由美国H.H.帕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所创行﹐因此得名。
实施的四个要素是指定作业、工作合约、实验室和表格法,坚持自由、合作和个性原则。
其目的是废除年级和班级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自主动地在实验室(作业室)内﹐根据拟定的学习计划﹐以不同的教材﹐不同的速度和时间进行学习﹐用以适应其能力﹑兴趣和需要﹐从而发展其个性。
实行道尔顿制的主要措施﹕要布置各科作业室用以代替传统的教室。
室内按学科性质设置参考图书﹐实验仪器﹑标本等教学和实习用具﹐并设教师1~2人指导学生学习。
将学习内容分月安排﹐各科教师与学生按月订立“学习工约”﹐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度﹐指定学生做某一个月的作业﹐并把它公布在作业室内。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地掌握学习的速度和时间﹐并可与教师和同学研究讨论﹐学生完成本月的工约﹐须经教师考试﹐及格后才能学习下一个月的工约。
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进度登记在学习手册上。
道尔顿制在弥补班级教学制度的不足﹐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对程序教学﹑个别指导教育等曾发生过影响﹔但它偏重学习学科知识﹐过分强调个性差异﹐忽视了班集体作用以及德育﹐在推行时往往形成了教学上的放任自流。
此制在20世纪20年代后曾在一些国家试行﹐中国的上海﹑北京﹑南京﹑开封等地也进行过实验。
从30年代后﹐采用此制者就日渐减少。
12、实在论教育学说包括人文实在论、社会实在论和感觉实在论。
P231
13、要素主义
要素主义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对立。
强调“种族经验”或“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
代表人物有巴格莱、科南特等人。
1、产生原因:
对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不满;对西方教育思想传统的恢复。
2、思想核心:
传授给学生人类基本知识的要素或民族文化传统的要素,基本观点和评价——P367
14、大教学论
1、它的问世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形态的开端
2、主要观点:
反对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系统阐述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观点,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制度、内容和途径。
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并论证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速性”等原则。
为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3、主要内容:
书中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则,提出并论述了各种教学方法(包括一般的教学方法和分科的教学方法),拟订了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确立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制订了编写教科书的原则要求,甚至对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也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大教学论》还论述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等。
主张教师应当主动激发孩子们的求学欲望,并且运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方法,用仁慈的情操与言语吸引孩子们,而不是粗鲁的办法使学生疏远教师。
教师和学生的融洽关系是增进教学质量的很大的帮助。
假如教师时常夸奖用功的学生,给予幼小的孩子他们喜爱的苹果、坚果和糖等等,假如教师把他们应学的事物的图像给他们看,或向他们讲解光学或几何器械、天球仪以及诸如此类可以激起他们羡慕的东西,以及其他一些方法来和善地对待学生,教师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意呆在家了。
他特别主张所有年轻人,无论男女,不分尊卑贫富,都应该进学校接受教育。
4、社会评价:
《大教学论》虽然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它广泛深入地探讨了教育工作的各种问题,总结了历史和当时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为近代教育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十五、统一劳动学校(苏俄)
统一劳动学校:
为彻底改革革命前人民无权受教育,以及学校不平等、双轨制、教育脱离劳动等现状,从1918年夏天起苏俄开始讨论建立新学校制度的问题,并于当年10月通过了《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又称《统一劳动学校宣言》)。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是苏联教育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教育立法,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学校构画了第一个蓝图。
所谓的“统一”是指所有的学校为同一类型的学校,是一个不间断的阶梯;所谓“劳动”是把劳动列为新学校的课程,使学生通过劳动认识世界。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宣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和剥削阶级的学校划清了界线。
重视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
尊重学生的人格,并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宣言》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各种缺点和错误,如过分强调了体力劳动对人的培养作用,错误地提出了将生产劳动作为学校生活的基础,而且完全忽视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这些缺点和错误对20年代苏联普通教育的改革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6、星期日学校
英、美诸国在星期日为贫民开办的初等教育机构。
兴起于18世纪末,盛行于19世纪上半期。
第一所主日学校1780年由英国出版商R.雷克斯创办于格洛斯特工业区。
主要教授圣经、拼音、识字。
起初使用粗暴的方法进行教育,收效甚微,后来聘请稍有文化教养的妇女,用文化学习和教义问答等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因而获得成功。
1783年,雷克斯在其出版的刊物《格洛斯特纪事》中介绍此种学校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兴趣。
1784年伦敦开办数所主日学校。
19世纪中期,英国此类学校的学生达250万人。
进主日学校学习者主要是儿童,也有青年人和成年人,多数为宗教信徒。
教学内容除宗教教义和道德准则外,也包括读、写、算的基本知识。
有的主日学校还为能入学的人整周开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国 教育史 考试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