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母亲河多元文化带.docx
- 文档编号:26144266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66KB
一条母亲河多元文化带.docx
《一条母亲河多元文化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条母亲河多元文化带.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条母亲河多元文化带
一条母亲河多元文化带
当人们伴随着黄河那滔滔的奔腾之声,从上游来到中游,这种历史的沧桑感迎面而来,挥之不去。
伫立在三秦大地上,多少次金戈铁马?
多少次阳关送别?
多少次繁花似锦?
多少次城废人空?
这样的发问不再是今人无端地抒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这片苍茫大地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带给人们的厚重的情感冲击。
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黄河,其从最初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咆哮、气势万千的黄色“巨龙”,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奔流不息,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被喻为中华母亲河。
同时,因其流域面积广大,生活的民族众多,文化类型复杂,也就形成了一条以黄河为纽带的多元文化带。
在这条文化带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繁衍生息,创造并传承着异彩纷呈的各类文化事象,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从而使黄河至今仍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符号和象征,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目中都占有特殊的神圣地位。
从黄河源头顺流而下,既可以看到在山头、河谷中迎风招展的藏族特有的风马旗、玛尼堆,也能够看到以穹窿顶为特征的回族清真寺,还可以在河湟地区听到在多个民族中传唱着的动听的“花儿”,如果你运气好,或者是在重大节日期间来到安塞,还可以听到那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
黄河,以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大地上的万物生灵,并使这里成为孕育早期人类生命的摇篮。
早在一百五十万年以前,在黄河边上的芮城县境内就已经生活着西候度猿人,而一百多万年的蓝田猿人和三十万年前的大荔猿人也都在黄河岸边生活繁衍,他们和生活在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一起,为黄河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从黄河流域生活着的民族来看,有藏族、回族、土族、羌族、撒拉族、东乡族、裕固族、蒙古族、汉族等,他们共同创造了黄河流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使得当人们从黄河源头顺流而下,既可以看到在山头、河谷中迎风招展的藏族特有的风马旗、玛尼堆,也能够看到以穹窿顶为特征的回族清真寺,还可以在河湟地区听到在多个民族中传唱着的动听的“花儿”,如果你运气好,或者是在重大节日期间来到安塞,还可以听到那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
当然,在黄河的中下游,文化积淀更丰厚的还属于传统的汉族文化,它们以深厚的民间文化作为土壤,在传承了数千年以后,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有的因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历史上占据的特殊政治经济地位而一度上升为主流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
更为重要的是,黄河流域还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明始祖一伏羲和轩辕黄帝活动的主要区域,在甘肃天水、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等地,至今还流传着与他们有关的神话传说和风物故事,甚至在民间还一直保持着对伏羲和黄帝进行祭祀和敬奉的习俗。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对伏羲和黄帝的祭祀和纪念活动日益隆重,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一年一度在甘肃天水举行的公祭伏羲大典和在河南新郑举行的公祭黄帝大典,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各界人士前来谒拜,使之成为中华大地上各族儿女同源共祖的象征。
花儿这样唱道:
“千万年黄河的水(呀)不干,万万年不塌的青天,千刀(嘛)万剐的我(呀)情愿,舍我的尕妹是万难。
”
黄河流经的不同地域也形成了不同文化,其中以黄河上游的河湟文化,中游的秦文化和下游的河洛文化等为代表。
河湟文化指黄河上游、大通河以及黄河支流湟水流经的广大区域内形成的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文化。
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赋予了河湟文化兼具游牧与农耕两种文化形态,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积淀,这里出现了多元汇聚的态势,从而造就了河湟地区不单单是“藏彝民族走廊”的核心区域,也是多民族文化交叉累积的叠压带,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文化遗存。
其中,既有被称为“天下第一狂欢节”,盛行于青海民和土族地区的节庆“纳顿”,又有长篇巨制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还有反映男女爱情生活为主的山歌――“花儿”等。
另外,各族人民所创造的大量的神话、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民俗、游艺、民间工艺、民族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与河湟地区保存至今的其他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构筑了黄河上游文化的多彩篇章,是人们在黄河上游享受壮丽的自然风景之余所能够收获到又一精神享受。
总体而言,在河湟文化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花儿”最能体现这一地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
“花儿”是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并在汉、回、藏、土、裕固、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中流传的用汉语演唱的一种以反映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
河湟“花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其特点是曲调丰富,以抒情见长,文词优美、朴实、生动、形象,结构严谨。
“花儿”是元、明、清时期多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产物。
“花儿”最初由汉族将自己的民间歌谣和当地原有的民族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它虽然主要用汉语演唱,但也加入了当地一些少数民族的方言,并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也融入了多民族的音乐园子,容易被多民族的人们所欣赏和接受。
“花儿”曾经一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娱乐方式和社交方式。
作为一种在劳动群众中产生,并在劳动群众中流传和发展的音乐形式,“花儿”有着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
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个家。
”这正是人们喜爱“花儿”的真实写照。
从内容上看,河湟“花儿”中最动人、最精彩、最丰富的部分是情歌,这些情歌想像力丰富,情感表达大胆热烈,是现实生活中恋人之间真挚爱情的形象再现。
例如一首表现忠贞不渝之情的“花儿”这样唱道:
“千万年黄河的水(呀)不干,万万年不塌的青天,千刀(嘛)万剐的我(呀)情愿,舍我的尕妹是万难”。
另外,河湟“花儿”还有一部分是表现现实生活的内容的生活歌和用来表现完整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等系统内容的本子歌。
这些不同内容的“花儿”的创作和传播,大大地加强了普通民众与“花儿”之间的联系,使得“花儿”不仅仅是年青人传情达意的媒介,还是老人娱乐和渲泄情绪的工具,更是少年儿童了解历史、学习知识的通俗渠道。
这也是千百年来“花儿”在河湟地区传唱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积淀,河湟“花儿”已作为一种文化心理渗透到了河湟地区各民族中间,成为当地重要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性符号。
陕北沟壑纵横,沟宽谷深,当地人逐渐养成了隔沟喊话或者大声交谈的习惯,同时他们在谈话时还把声音延长,用韵增加。
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对“信天游”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黄河岸边的芳草一岁一荣,一岁一枯,只有无尽的黄河水日日奔流,虽历尽沧桑却似乎没有留下多少岁月的痕迹,但是,当人们伴随着黄河那滔滔的奔腾之声,从上游来到中游,这种历史的沧桑感却迎面而来,挥之不去。
伫立在三秦大地上,多少次金戈铁马?
多少次阳关送别?
多少次繁花似锦?
多少次城废人空?
这样的发问不再是今人无端地抒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这片苍茫大地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带给人们的厚重的情感冲击。
地处黄河中游、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的秦文化区,主要包括了现在陕西省的大部分和山西、甘肃省的一部分地区,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早在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生活于这里的半坡先民已经创造了比较发达的文化,尤其以半坡彩陶文化为代表。
而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族群就发祥于陕北,和黄帝族群一起同为华夏族主干的炎帝族群也曾长期活动在陕西关中西部一带,由此可见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后,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三秦大地上不断地上演着王朝交替、政权更迭的“历史剧”,伴随着这样急剧的历史变迁,秦文化也注定了它几度文化辉煌与衰落的命运。
在这样大起大落的兴衰荣辱过程中,三秦大地上留存下来的物质文化仍然令人叹为观止,蔚然大观,如陕西省博物馆中的各类馆藏文物、时至今日依然屹立于渭河、黄河两岸上各种规模的大小陵墓、及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传统建筑群等,实在难以悉数列举。
就非物质文化来说,也是丰富多彩,不可计胜。
其中,最能够代表秦文化地方特色并且达到相当水平的,多是来自于普通百姓的民间文化或艺术,如陕西剪纸、皮影、秦腔,安塞腰鼓、陕北信天游等。
和中国境内很多民族的民歌一样,信天游也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等通过人们喜闻乐见地形式进行的最直接的一种反映,也是陕北人民智慧的结晶。
很多信天游的歌词透露着人民的睿智和聪明。
从内容上看,信天游唱词多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
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这显然和《诗经》中“国风”部分的诗歌“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是一脉相承的。
从形式上看,信天游的歌词多以七字格二二三句式为主,句式相对固定,篇幅不长,以两句体最为常见,两句中上句起兴,下句点题,语言简单明了,情感真挚朴素。
信天游中这种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诗歌的比兴手法的明显影响,以中国传统文学中对“比”“兴”的理解,比者,即打比方,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甚至有的“兴”本身又兼具“比”的效果。
从大量的信天游唱词中可以看出,比兴手法可以有效地烘托气氛,传达情感。
再加上陕北信天游中能够被运用为比兴的题材非常广泛,无论是日月星辰,花草树木,还是鸟兽虫鱼,衣食起居,都可以起兴作比,信手拈来。
而且它还能够恰到好处地达到言近而旨远的目的。
如信天游代表作《走西口》中唱道:
“豌豆开花一点红,拿针缝衣想哥哥。
想哥哥想得见不上面,口台冰糖也像苦黄连。
大河没水养不住鱼,妹子离不开哥哥你。
一对百灵子钻天飞,多会儿盼得见上你。
”非常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一个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从节奏上看,陕北信天游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回肠荡气,这也和陕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有着一定的关系。
因为地处黄土高原的陕北,沟壑纵横,沟宽谷深,往往对面能够看到人,但是实际距离远,所以当地人也逐渐养成了隔沟喊话或者大声交谈的习惯,同时也在谈话时把声音延长,用韵增加,久而久之,这种习惯自然地对信天游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信天游形成了曲调悠扬、粗犷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的特点。
总之,信天游以完美的艺术形式,集中地展示了秦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人文传统。
中州文化本身是多民族文化长期交融结果,既有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在中州地区的遗存,又有中州文化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发展和传播向外的扩展和发散,产生于河南境内的豫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黄河从三秦大地上顺流而下,越潼关,出孟津,接纳了大量裹挟着泥沙的几条支流以后,就来到了以中州文化和齐鲁文化为代表的下游。
这里,虽然历经黄河的无数次泛滥而饱受水灾之难,但是仍然是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并且,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是多个王朝的建都之地,也因其先进的文化、富饶的物产和重要的地理位置而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因此,黄河下游不仅经历过空前的繁荣,也经历过沉重的灾难。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无不与黄河下游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其中,自汉朝开始就备受统治阶级尊崇的儒家思想发轫于齐鲁大地,在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孔大典,孔子以及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也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国国境的限制,而漂洋过海,远度重洋,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而在古称中州的河南省,则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发源地;而被称为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的白马寺,“天下第一名刹”和武术的发源地少林寺也在这里……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产生并传承于此的民间文化依然活跃在神奇的中原大地,其中既有民间音乐、戏曲、传统建筑、神话传说,又有民间工艺、杂技、民间美术等,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有了黄河几千年来对这一流域的哺育,才使得这块土地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实际上,中州文化本身也是多民族文化长期交融并存的结果,既有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在中州地区的遗存,又有中州文化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发展和传播向外的扩展和发散,从而形成了中州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显著特点,产生于河南境内的豫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豫剧又被称为河南梆子、河南高调,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产生于河南,并在北方广大地区流行的主要地方戏曲之一。
除河南本省以外,豫剧还传播到邻近的山西、陕西、河北、山东、安徽及甘肃、青海、天津、吉林、江苏、新疆、西藏、台湾等省区,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豫剧在其传承传播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艺术造诣精湛、广受观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家。
如常香玉、阎立品、马金凤、牛得草、王善朴等。
从剧目上来看,传统剧目《花木兰》、《大祭桩》、《七品芝麻官》、《白蛇传》、《杨家将》等一直被很多豫剧观众情有独钟,而解放后演出的一批现代戏也一样获得了成功,其中,《朝阳沟》、《金鸡引凤》、《倒霉大叔的婚事》还受到了包括广大年轻人在内的戏曲观众的认可和青睐。
当然,这也与豫剧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有密切关系。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文场柔和舒畅,武场炽烈劲切,艺术风格豪迈激越,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容易为观众接受并广为传唱;同时,豫剧能够为不同地区的观众所欣赏和接受,还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豫剧唱词有意识地将河南特有的风俗习惯、方言等与剧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勾起在异地的河南人的乡情,增加认同感;再者,一些豫剧工作者能够与时俱进,适时地创作出接近群众、符合时代要求的剧本、再加上豫剧本身形式简单,表演真实,舞台形象比较接近农民的实际生活,合乎劳动大众的口味,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再加上豫剧秉承了中州文化的优良品格,剧目中融摄了众多作为炎黄子孙都能接受的诸如忠、孝、善等深层意识,使它具有了超强的辐射力。
无论今天的黄河是否和过去的黄河一样的浑浊,也不管明天的黄河还要经历什么样的巨变,但是,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黄河文化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延续和继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还会在同一条河边繁衍生息,并继续创造和传承新的更加灿烂、更加辉煌的黄河文化。
黄河,这条母亲河,必将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它怀抱中的亿万华夏儿女,奔向更加美好光明的明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条 母亲河 多元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