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第三讲.docx
- 文档编号:26141022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2.71KB
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第三讲.docx
《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第三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第三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第三讲
[第三讲]认识本质及其规律
更新:
2011-05-1917:
46:
17 浏览:
6822 次
一、单项选择题
(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5.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6.实践的中介(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和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8.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
9.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
A.是绝对确定的 B.是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1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
A.只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只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C.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D.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进而才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1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
A.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能承认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3.认识论就是反映论,这是( )
A.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原则 B.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承认的原则
C.是可知论坚持的原则 D.一切不可知论都坚持的共同原则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 )
A.矛盾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15.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的( )
A.唯物论 B.多元论 C.主观真理论 D.实用主义真理论
16.“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 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
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8.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9.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2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二、多项选择题
(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
A.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D.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E.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它( )
A.是多样的 B.是惟一的 C.是绝对的
D.是客观的 E.是相对的
E.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
A.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B.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C.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D.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E.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4.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C.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5.“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这说明( )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
B.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
D.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
E.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互相转化
6.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关系是一致的,表现在:
( )
A.思想路线是认识论的具体化
B.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贯彻,应用和体现
C.思想路线是认识论的理论基础
D.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
E.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统一基础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
7.“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 )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人类认识是不可靠的
8.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
A.理论要指导实践 B.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重要 D.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检验正确与否
E.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
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的因素 B.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认识的因素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E.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10.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客观事物本身及其规律本身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并不否认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D.多数人承认的思想和观点
E.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三、判断题
1.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2.“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3.多数人公认的就是真理。
4.多数人拥护的就是真理。
5.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6.规律是可以人为改变的。
7.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8.人性是自私的。
9.认识是一个不断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10.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职务的高低。
四、名词解释题
1.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
3.绝对真理
4.相对真理
5.价值评价
五、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六、论述题
1.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意义。
2.运用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七、材料分析题
(一)材料1:
哲学史上有不少的哲学家使用观念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
例如,斯宾诺沙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理观念为依据。
材料2:
检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而与感觉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
材料3:
波格丹诺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成”。
请回答:
1.材料1、2、3中的观念在真理标志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2.材料3的观点与材料1和2的观点有没有根本区别?
(二)材料1:
“生而知之者上也。
”“良知良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材料2:
“行高于知。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也,见之不若知也,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
材料3:
“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多也。
且人类之进步,皆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
”
材料4: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
请回答:
1.材料1、2、3各是什么样的知行观?
2.材料2与材料3有什么异同?
3.材料4是什么样的知行观?
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D 5.A 6.A 7.B 8.D 9.C 10.C
11.A 12.A 13.A 14.C 15.A 16.D 17.C 18.C 19.D 20.C
二、多项选择题
1.BCE 2.AD 3.BCD 4.ACE 5.CDE
6.ABCD 7.AD 8.ADE 9.ABC 10.CE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名词解释题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方面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绝对真理:
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4.相对真理:
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5.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五、简答题
1.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实践要求人们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时又使认识的发生成为必然的、可能的。
实践是认识主体和客体分化的起因和标志,是认识主体认识能力形成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活动是由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实践的需要不断向认识活动提出新的课题。
人的正确思想和科学知识正是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在同外界的接触过程中而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馈。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成为认识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直接动力,人的认识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不断发展的。
此外,实践还不断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其他物质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使人们能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认识世界。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如果认识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用它来指导实践,这种认识就失去了价值。
2.
(1)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因此,要判断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在主观的领域内是无法解决的,而仅仅在客观世界的范围内也是不行的。
要证明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惟一能够充当真理标准的只能把主观与客观连结起来的“桥梁”即实践。
(2)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一方面同主观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同客观世界相联系。
人们带着一定的理论观点去实践,由此而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这样就能把原来的理论认识同客观现实相对照,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的真理性。
由此可见,实践具有双重的直接现实性,即它本身是直接现实的,同时它能够使理论成为现实,这就使他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简言之,只有实践才能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并且只有实践才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所以,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3.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的直接的经验。
没有感性材料,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主观的东西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入为理性认识。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因此,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
认识到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理性指导越自觉,感性认识也就越深刻;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它要采用语言文字等可感物质外壳。
因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
(1)绝对真理是指真理之中包含着不依赖人和人类意志的客观内容,而相对真理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局限性。
二者实际上是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的是绝对的一个成分,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l)人的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的辩证发展过程。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而不是离开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抽象的永恒的符合。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人们不可能超越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历史阶段,去追求和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3)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向前推移,已经形成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会变得不统一,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随着实践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与变化了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的新的统一。
(4)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和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样就会犯右倾保守主义或“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损失。
2.答案要点:
(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正确的反映。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它们既有区别,又是辩证统一的。
表现在:
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具体的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
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
人类认识是不断扩展、深化和发展的,它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和发展中,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而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
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它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
另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的许多具体观点、具体结论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做出的,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性,并不是任何条件都适用,它要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因而它又是相对真理,又必须发展。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只有坚持,才谈得上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坚持。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不变的教条的教条主义倾向;二是要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七、材料分析题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在真理标志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要范围内寻找真理标准。
2.材料3和材料1、2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是主观真理论,因为它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范围。
实际上多数人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真理,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要点
1.材料1是唯心主义的知先行后观,材料2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观。
材料3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观。
2.材料2与3的相同之处都是“行先知后”观。
不同之处在于:
材料2是纯思辨的观点;材料3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发展史来解释知行学说。
3.材料4是辨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
这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争议进行了批判的总结和革命的改造,并将其融合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复习资料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