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精品文章.docx
- 文档编号:26137590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8.74KB
经济学人精品文章.docx
《经济学人精品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人精品文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人精品文章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经济学人精品文章
1.世界经济一路泥泞还是一路下滑?
夏天已经走近了世界几大金融中心,可人们的心情却阳光不起来。
受各地经济悲观消息影响,股市已经连阴数周。
全球工厂生产放缓,消费者也愈发谨慎。
在美国,从房屋价格到就业增长的几乎每一项统计数据都显示疲软迹象。
虽然本周早些时候悲观气氛有所平缓,但也只是因为如美国零售业和中国工业生产等数据没有预想的那么糟糕而已。
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正处于约两年前复苏开始以来的最低点。
那么现在的疲软只是复苏道路上的一滩泥泞,还是预示了全球经济恢复动力正在消退?
大疲软从导致增长停滞的原因来看停顿应该只是暂时的。
首先,虽然这次的海啸重创日本GDP;打断供应链;尤其影响了4月全球工业产出量。
但经济统计数据显示暴跌的同时,一些更具前瞻性的迹象也表明将有一轮反弹。
比如美国汽车制造商的夏季生产计划表显示,那里的年GDP增长将至少提高一个百分点。
第二,是年初突然高企的油价导致了需求下降。
虽然更多的收入正从资金紧张的石油进口国流入坐享其成的产出国。
昂贵的燃油价格也打击了消费者信心,特别是在石油消费大国美国。
而且油价随阿拉伯世界动荡加剧而再度上扬的可能性也令人不安。
然而至少就目前来看,价格上涨的压力正在减弱。
美国的平均汽油价格虽然仍比年初高出21%,但已经开始回落。
这样应该可以促进消费者信心(并刺激消费)。
第三,许多新兴经济体推行货币紧缩政策是为了应对高通胀。
中国今年5月CPI攀升到了5.5%,印度商品批发价格增长也一举跃上9.1%。
以此为鉴,增速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倒是一个有利迹象,这恰恰说明这些国家的央行正采取行动,并开始取得成效。
即使是在对经济硬着陆风险忧心最重的中国,也没有迹象表明政府措施有矫枉过正之嫌。
其实更大的风险在于对世界经济疲软的担忧导致紧缩政策过早收兵。
在当前货币环境仍极其宽松的背景下,如果政府决心有所动摇将导致更高的通胀,最终使经济崩溃的风险大大增加。
也许大部分新兴市场正好需要一场减速来降温,但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此刻却对此避之不及。
富国的经济恢复无力且脆弱,他们资产负债表上的倒退似乎更甚于复苏的步伐。
伴随着财政及货币刺激政策的撤退以及在大西洋两岸暴发的高风险边缘政策,这次的增长停滞对他们来说尤其危险。
而放弃刺激政策的做法正大行其道。
去年在面对类似经济停滞的时候,美联储曾承诺将引入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来激活国内经济——发行更多货币来购买美国国债。
而今美联储已经明确表态到本月这一轮QE结束后没有再继续追加的愿望。
而此时此刻,欧洲央行正准备在7月再次加息。
弥漫欧洲的预算紧缩正在加剧,甚至在美国财政刺激也可能会让路于紧缩政策。
当然其中也有些政策决定是正确的。
当美国的潜在通胀不再处于极端低位或保持下降时,目前美联储对新一轮宽松政策的保守态度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且从财务层面来看,即使没有进一步的量化宽松美国也很可能最终度过本轮经济减速。
但有些不是,在欧洲鲜有迹象表明有收入通胀存在,且周边经济领域也没有陷入极度虚弱,所以ECB不应该提高利率。
而美国的巨大危机在于驴、象两党关于国家中期财政赤字的争论可能导致短期预算削减法案的通过,而这决不是美国现在需要的东西。
政治牌局目前针对提高联邦政府债务天花板的政治斗争并不是出于对经济前景的仔细考量,而是意识形态和边缘政策的产物。
民主党拒绝考虑任何重大的预算改革;共和党反对提高税率;而很多像茶党这样的人则更希望看到政府关门而不是达成预算和解。
结果将导致一种危险的僵化状态,并加大美国将来实行激进的短期预算削减的风险,政府甚至还会把自己逼入一种技术上的“歇业”状态。
类似的僵局也在欧元区上演,那里关于如何处理希腊债务危机的争论,已经褪变成德国和ECB之间一场高赌注的死局——德国希望希腊国债可以延期,但ECB抵制任何形式的债务重组。
外界依然期盼欧洲的领导者们可以在6月23到24日的峰会上达成一个挽回颜面的妥协方案。
但对立状态持续越久,意外发生的风险就越大——可能迫使希腊政府最终灾难性地宣告破产,然后退出欧元区。
危险的边缘政策的另一种破坏性效应则是制造不确定性。
企业目前堆积了大量资金但不使用就是因为他们对经济增长力度心存疑虑。
政客们则给了他们更多的理由坐视不管,而不是立即投资和增加就业岗位,这些才是世界经济所迫切需要的强心剂。
因为政客们的猪脑袋而引发灾难的风险是现实存在的。
大灾难——无论是美国推行严厉的财政紧缩政策还是欧元区崩溃的发生概率即使不高,我们仍不能忽视它们。
虽然从经济学角度看世界经济只是正走过一段泥路,但也可能被争执不休的政客们轻易拖入下滑通道。
2.经验表明希腊的私有化方案推进太快
希腊私有化方案的目标是在2015之前筹集到500亿欧元(720亿美元)的现金,从其占GDP的比重来看,相比之前其他经济合作组织国家(OECD)政府管理过的现金比例,这个比例是最高的。
如果针对公司上市的筹资规模能达到的话,那么雅典证券交易所的市值总量将翻一翻。
私有化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好处得到广泛认可:
在一份2003年的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对私有化举双手支持,“公司在私有化之后,其利润,真实产出,以及效率都会带来巨大的飞越。
”但是希腊私有化的时间表是否订的太快了呢?
绝大多数私有化方案都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即如何在长期的结构改革和短期的资金筹集中求的平衡。
在希腊这个例子中,其急需资金,已经借钱给希腊的人希望其能够筹集到可能多的资金,因为他们已经不太情愿掏钱,但还是不得不出资对希腊进行下一轮救助,但至少他们不希望面对的是一个资金无底洞。
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希望希腊出售资产之后可以能够减少紧缩措施,因为紧缩会带来更低的经济增长。
据预计只有通过资产出售才能给希腊带来大量的收益。
希腊将不得不清理他们不太完善的土地登记,这时候雷厉风行一点可能会更加有用,效果更好。
但是出售国家垄断部门的股份来说显然要复杂的多。
恰当的监管体系能够引入更多的竞争,但体系的形成需要时间。
同时失去了国家保护的公司其出售价格也很可能会降低。
在这些方面,都直接牵涉到了收入与改革之间的抉择。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希腊被迫着手出售其资产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项雄心勃勃的私有化计划被社会党(SocialistParty)否决了(之后该党由AndreasPapandreou领导,其是乔治的父亲也是现任的总理)最后在上世纪末,只有少数几家公司和银行的的股份被出售,这还是为了满足加入欧元所要达到的趋同标准。
但是对现在的希腊私有化计划来说却有着别人数十年的私有化经验可以学习,从上世纪80年英国MargaretThatcher的私有化计划,到东欧后共产主义国家国有资产的抛售。
这些以前的私有化计划对希腊来说,都是提供给其的重要经验。
首先,一个好的制度很重要的。
在苏联解体之后,由于预计私营业主会要求更多的改革,东欧政府首先听到的建议就是尽可能快的进行私有化,但是许多新的私营业主利用了公司共同管理薄弱这点,迅速将公司的利润偷偷转走。
在国有的事业单位进行私有化的之后,由于没有有效地竞争与监管,使得无法对私有化之后的涨价行为进行限制,这已经成为一个特定的问题。
在上世纪90年代,拉丁美洲的政府与私有化之后的供水公司对双方50%的合同都重新进行了谈判。
而我们可以选择的一种做法,就是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保证私有化在进行之前,先通过制度改革形成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
比如波兰,没有像他的邻国捷克和斯洛伐克那样,直到1993年才对银行进行了私有化,在私有化之前波兰还对银行资本标准,坏账拨备做出了规定。
但这样做的坏处就是政府的资产出售将被无限拖后。
在上世纪90年代,关于私有化以及制度改革达成了一项共识,大家都认为两者应该同时展开。
而且相比处于竞争行业公司来说,公共事业单位在私有化的时候应该更加慎重。
其次,私有化过程中招标是必不可少。
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很早就开始尝试大规模的私有化,实行赠股于民,使得股东很分散,对公司也都漠不关信。
从而没人对公司的管理者施加压力,要求其提高公司业绩。
之后BorisYeltsin政府将国有公司抵押给银行以换取银行贷款。
但由于政府无法还贷,这样使得地方上的银行巨头,能够已低价获得资产,从而大发其财。
第三,保证拍卖过程透明,注重吸引外国资本。
在匈牙利国有资产的拍卖中,由于有外国公司参与报价,在推高了成交价格同时又增加了政府收入,更重要的是外国公司还带来了管理经验,从而很快就带来了公司产量的增加。
最后一点就是一些研究显示,由于在公私联营的企业中,政府的干涉可能会影响到其商业方面的决定,所以这些企业的表现相比于全资的私营企业来说就显得相对逊色了。
一切都太快了希腊和1991年时的俄罗斯不一样,其国家开支占到了GDP的50%,虽然非常高但是比起法国来要低。
同时希腊的私有化方案是包含在一套涉及更多领域的制度改革方案之中的。
而且希腊作为欧洲单一市场的成员,对于投资者也更有吸引力的选择。
这些对希腊来说都是令其鼓舞的。
但是政府在许多公司还是会保留其股份,对其它一些公司也正准备绕开招标过程。
同时在公共事业单位的监管体系的制定方面,其时间表也出奇的紧张。
今年希腊将出售铁路公司以及2家天然气公司。
之后在2012希腊最大的几家发电厂也将出售。
对此我们有太多理由表示担心。
同时政治风险也仍然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了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前苏联的一共18国家之后发现在私有化过程中,如果当年因出售而增加的政府收入占到GDP的1%那么就会带来0.5个百分点的GDP增幅,而且在接下来一年也会有0.4的增幅,同时失业率也会持续下降。
由于希腊国内疲弱的经济环境,国有资产的新私人老板,可能只能在短期内通过裁员(或者涨价)来与之应对。
而私有化所能带来的好处既无法集中体现,同时短期内也无法看到(包括未来经济活力的一些征兆)但是要付出的成本却会接踵而至,主要是公共领域的工会工人会成为沉重的负担,所以说如果没有公共部门的支持,私有化进程很快会一点点失去向前推进的动力。
所有说私有化推进速度太快效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3.印度银行峰回路转
摘要:
中国的银行系统并不适合印度
1947年独立后,印度展开了长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实验。
在此期间,许多大企业重组为私企后才存活下来。
然而,银行业可没这样的运气。
“大型银行不仅应有社会控制,还应由公众拥有,”时任首相甘地在1969年的全印电台讲话时如是说。
紧随其后的就是银行国有化运动。
如今,在自由化20年后,表面看起来,国有银行正走在一条没落的路上。
一些银行分支已经名副其实的“腐烂”了,它们的墙壁上覆盖着点点泥污,窗子上的护栏也已生锈。
不过实际情况可不是这样。
即使在金融危机中已经大幅下滑(如图示),国有银行仍控制着3/4资本头寸。
2008年和2009年,被消费者贷款坏账和其他冲击淹没的外国银行,紧缩了信贷。
一些印度私有银行也遭遇了同样的冲击。
这其中就包括印度最大的私有银行ICICI,当时有传言ICICI即将破产。
虽然最终事实证明这不过是谣传,不过这一消息还是被一家国有银行的老板一再提及。
同时公共银行,特别是占有1/5印度市场印度国家银行,却有大笔头寸汇入并可随意支配。
印度国家银行的账目平衡表在2007年三月到2011年三月之间翻了一番。
印度国家银行坚称它不会走中国式扩张道路,由政府主导的措施来应对全球冲击。
然而,虽然和中国巨头(比如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比起来还小得多,这些印度国有借贷方的作为确实和中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
其贷款向有社会价值项目倾斜;企业老板有适度的收益;另外,虽然名为混合所有制公司,主要股东却是政府。
这次危机使行业态度大为改观。
每家银行的存款必须有至少1/4以政府债券的形式持有的要求,也不再被认为是政府为预算赤字圈钱的骗局,反而被看作一种有创意的流动性管理机制。
对银行业作出整体调控并设定利率的印度中央银行——印度储备银行就明确指出,它的管理模式要优于遭受信用危机的西方模式,而这种模式正是外界一直要求自己采用的。
看起来,印度的政府主导模式的发展方向不是完全的自由主义,而恰恰是相反的方向。
然而最近,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
5月份印度国家银行新任主席宣布了一些令人沮丧的结果,这些结果是由放贷时更低的借贷边际,预留养老金和对贷款的额外收费带来的。
这次冲击,包括被没收的利润在内,共有大概25亿美元,相当于银行十分之一的资产值。
因其资本率太低,无法支持高速发展,印度国家银行必须提高其资产值才行。
这就意味着银行要说服政府出这笔钱。
面对不希望稀释其59%股份的政府,这不是件容易的工作。
随着利率上升和经济发展速度减缓,有些人开始担心国有银行在衰退时大量放出的贷款可能会变成不良贷款。
同时,随着贷款份额的不断上升,私有银行扬眉吐气的时候到了。
ICICI执行总裁ChandaKochhar称,在经过两年不断开枝散叶,吸收粘性存款后,该行正“处于一个令人高兴的处境”,并准备开始重新增加信贷。
HDFC银行——鉴于其节拍器般的表现,该行已经成为投资者的宠儿——的老板AdityaPuri也正在计划迅速扩大其业务。
其他一些拥有银行执照的金融公司如KotakMahindra已经开始将业务从利润率下降的资本市场(这和外国投资银行涌入印度有一部分关系)转向借贷业务。
印度储备银行正在酝酿两项可以增强竞争性的改革。
第一项是向外资银行提供一份会给印度带来适当补贴的合约,这份合约应便于调控,并把贷款引向优先发展领域,比如农业。
作为回报,外资银行可以增加更多分支机构。
一个外资银行老板认为,印度像中国一样,是不会允许外企占到10%以上市场份额的。
不过即便是10%也已是当前水平的两倍。
另一项改革更乐观些,称印度储备银行正要“向前迈出一大步。
”同时,印度储备银行也在考虑向印有企业颁发新的银行执照。
有些人对此行动表示怀疑。
一位孟买金融巨擘戏言,两份执照将被颁发,一份来自印度储备银行,以鼓励竞争;另一份则来自德里的政客,以鼓励行贿。
即便情况真的如此,这也将带来银行数目的增加。
印度最终将允许工业企业集团拥有自己的银行。
这虽然在很多国家看来都很奇怪,因为在那里,人们并不赞同将企业和银行糅合在一起。
但是,这么做还是会给金融行业带了一些新鲜血液(尽管其中最大的企业集团RelianceIndustries已在6月3日表态不会寻求执照)。
在接下来这一年,私有银行几乎可以确定要赢回市场份额。
中国的银行模式不管从哪方面说都超出了资本流动受限的印度的运营能力。
在中国,贷款占GDP的比例超过了100%,而印度只有30%。
私有部门需要为增加资本提供更多信贷。
另外,印度也不能像中国那种程度的封闭自己的金融系统。
印度的企业正在加速国际化,而且持续的经常项目赤字和糟糕的基建水平意味着它急需外国投资。
不管是从偏好,还是从必要性来说,印度的银行系统都要更多的和世界联系起来。
其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部分显示了它的竞争力;不过同时也显示了它的孤立和欠发达。
但如果印度想在经济规模上赶上中国,其金融部门需要更加远离,而不是更接近中国的模式。
4.[日本震后经济:
寻找一个未来
摘要:
灾后的日本经济正以超过预期的速度迅速恢复。
范围更广的改革也会很快来临吗?
日本震后经济寻找一个未来灾后的日本经济正以超过预期的速度迅速恢复。
范围更广的改革也会很快来临吗?
May19th2011|SENDAIANDTOKYO|fromTheEconomistprintedition
5月13日,受海啸重创的日本宫城县的知事村井嘉浩(YoshihiroMurai)接到一份愤怒的请愿书,这份请愿书来自一个长期控制日本东北部几个最富饶渔场的合作社的老板。
他们打着这样的旗号:
“我们不允许把渔民变成工薪族”。
村井知事曾提出出钱帮助他们重建被毁坏的家园,作为回报他们必须允许私人企业在宫城县的水域捕鱼。
那份请愿书就是他们的回应。
曾是一名飞行员的村井先生并未被他们的抗议吓到,因为他注意到那些老板中的大多数已经年过60,无论怎样捕鱼业都面临灭亡的危险。
之后他告诉《经济学人》对宫城海岸线撤销管制的这一做法应该作为模式向全国的改革推广。
“有改革就总有痛苦,”他说道。
自从3月11日发生的地震和大海啸以及随后的核危机撼动了日本普通国民和统治者对国家的信念以后,像村井先生那样的决心越来越普遍了。
现在的问题是改革者的热忱是否仅限于重建遭受重创的日本东北地区,还是可以走得更远去解决早在此次大灾难发生很久以前就一直困扰日本的问题,生产能力过剩,国债债台高筑以及通货紧缩。
震后恢复的速度使人们更加相信日本经济在经历最初的打击后也能迅速恢复元气。
二月和三月间的工业生产骤降15.5%,比之前2009年2月创下的最低月纪录8.6%还要低得多,那时莱曼兄弟公司刚刚破产不久。
本周的数字证实今年第一季度日本GDP年率与2010年第四季度相比大跌3.7%,严格地说是把经济推回倒退的阶段。
此外,2010年年末产量下降3%而不是之前预计的1.3%。
但是民间经济学家预计今年下半年将有回升,这将是自莱曼兄弟破产后一个重大的改善(见图表)。
受灾的东北地区正以比很多人预期的更快的速度恢复。
政府称受灾的制造业公司中九分之十都希望在仲夏前使产量恢复到震前水平。
受灾的瑞萨电子公司(ReneasaElectronics)制造对控制很多汽车很重要的微处理器,在它采取勇敢的行动以后(译者注:
宣布6月15日前恢复生产),遭受重创的丰田公司现在预计于秋天之前恢复到往常的生产水平(见《地震之后》)。
因福岛第一核电站和其他发电厂被地震和海啸毁坏而陷入混乱的东京的电力供应也在恢复中,这将进一步推进境界复苏。
自3月29日起就没有停电情况出现。
拥有福岛核电站的东京电力公司(TEPCO)预计今年夏天峰值可达到55-56千兆瓦,如果今夏不是太热的话,那么这个数字足够留有小小的盈余。
东京之外,因为日本54个核电站中只有19个正在供电,所以人们仍怀疑夏天是否会出现电荒。
那些因按惯例维修而关闭的核电站中有很多都需要获得当地领导者的批准才能重新运作,但是很难说它们能否获批,因为福岛事故刚刚过去不久,人们还记忆犹新。
然而,公司和家庭都在用电高峰时自觉省电,政府希望这样做能避免停电。
另一个闪光点是消费者也许正开始活跃起来。
尽管4月的信心指数创下新低,5月初的“黄金周”假日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旅游热。
日本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菅野雅明(MasaakiKanno)俏皮地说:
“我第一次在堵车里能这么开心。
”但是如果说私有企业正发奋重整旗鼓,国有企业就不那么一往直前了。
日本政府通过了一项4万亿日元(约500亿美元)的为清理废墟及其他紧急工作而准备的补充预算。
但是政治上仍在为东北地区重建和恢复提供的额外10万亿日元的提议激烈争执,该地区在灾前就是落后地区。
这项公共支出对能否保证全国经济强劲反弹至关重要。
菅直人的政府民调支持率低,在议会也遭遇分裂,即使它能说服通过这个额外的预算,人们仍然怀疑菅直人的领导力是否强大到把日本从20多年的缓慢增长和越来越多的债务中救出来。
5月17日,首相推迟了关于决定是否加入为组成名为“泛太平洋伙伴关系”的自由贸易地区的谈话。
这个地区旨在减少亚洲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损失,制造业工作的减少正挖空日本工业基础并削弱其税收。
人们还担忧菅直人是否能推动财政体系改革来帮助减少公共财政上的压力。
民调显示大地震刚刚结束时人们非常愿意通过提高消费税来分担重建的负担,但现在这种意愿正不断减弱。
尽管对改革的政治活动有所怀疑,村井并不是唯一一个呼吁彻底与过去决裂的人。
经济产业省(METI)正在准备修订的增长计划,一位官员表示这些计划能让发电能力小的发电厂为整个电网增加他们的贡献,鼓励更多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引进机敏的测量法来刺激人们省电。
官员们相信重视绿色环保科技能带给日本经济新的推动力。
有些人认为东电应该破产同时东京能源市场应该向更多竞争者开放。
政府还没那么做,但是5月18日,菅直人暗示发电的垄断势力可能会接受审查,这也许会导致发电和分配电力的分裂。
一位经济产业省的官员说情绪上发生了变化。
“3月11日前,日本的目标还没这么明确,但是现在却清晰得多了。
”目前大多数努力都集中于从此次灾难中恢复过来。
但是有理由希望也许人们在集中力量寻找新的途径,让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外贸易,让经济激发国内不足的需求,而日本经济一直一来无法让私人账目里闲置的的大批资金发挥生产作用。
5.华沙没有悲哀
摘要:
培养皿中的经济体:
波兰
培养皿中的经济体:
波兰关于波兰的第三篇系列报道,一个始终将冲击隔绝于门外的新兴市场。
Apr28th2011|fromtheprintedition
波兰是欧盟中唯一一个在金融危机中保持经济增长的经济体,其有效的阻隔外部冲击的能力部分得益于其历史和地理因素。
目前为止,波兰是中欧最大的经济体(占据了欧盟十个前共产主义国家成员GDP的40%),并且其国内市场也欣欣向荣。
在邻国的投资(主要是德国)将为波兰的发展推波助澜,据估计在今明两年将会达到4%左右。
但是波兰在管理的有效性上却陷入过危机。
银行任然惜贷,众多国家房产市场依然冷清。
在前十年的早些时候,其货币政策过于谨慎。
这滞后了波兰经济的发展,但却在后来有效的抵御了金融危机。
另一个优势是浮动汇率制度:
波兰兹洛特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曾贬值趋势,有效地帮助了出口商和观光业。
波罗地海国家(有共同的通货委员会)和斯洛伐克(其在2009年加入欧盟),压力调整未能得到缓冲,致使名义工资下降。
针对外部影响的保护措施,给予波兰的决策们足够的空间来进行调整。
他们不需要提高利率来对货币保值和稳定投资者的情绪。
他们也不需要一个周期性的金融政策来规避偿还违约和货币贬值。
取而代之,波兰采取的是经典的凯恩斯主义来应对经济下滑。
政府维持着较高的预算赤字(2009年为7.3%,2010年为7.9%),一个强有力的财政刺激使得当别处经济纷纷凋敝的时候,唯独波兰国内消费一直曾上升趋势。
对于众多波兰议员来说金融危机拓宽了他们原本狭隘的经济模式。
当建造业、出口和投资纷纷萧条是,没有什么可以阻止衰退。
但在波兰,消费者却在持续消费。
为使经济刺激计划运转,需要外部借款。
波兰财政部长JacekRostowski,一个在英国出生的经济学家很好的打理着波兰的经济,他精通于管理贷款项的使用。
在其他前社会主义国家信贷评级被下调的时候,波兰的信贷评级丝毫没有影响,这使得波兰在2009年有盈余,并且不需要使用IMF提供的200亿美元的信贷额度。
更广泛的关切是欧元区和周边区域的货币也将帮助了波兰的经济。
他们把让其他的新兴市场的汇率发生剧烈波动的热钱拒之门外。
甚至在兹洛特坚挺的时候,来自德国的需求仍使出口业猛增(有诱惑力的价格和灵活的劳动力让波兰的承销商成为了日耳曼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银行驻华沙的经济学家,MarcinPiatkowski认为“德国的帮助拯救了中欧地区”。
包括能源在内,波兰取代俄罗斯成为德国在东欧的主要贸易伙伴。
另一个颇有裨益的是来自于境外的资金。
超过百万的波兰裔移民往波兰汇款(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10年约有9百万美元)。
根据2007-13号议案,波兰从欧盟基金组织获得了670万欧元(约合920万美元)。
这将用于新道路、高铁及大型运输项目的建设。
经历了缓慢的起步期之后,波兰政府证明了其是一个对于所拥有资源利用最有效益的政府(效率那是另一回事情)。
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令人高兴的结果:
经济全面发展、失业率下降、贷款的可偿付和投资的不断增长。
但是国家的经常项账户和通货膨胀仍令人担忧;介于财政预算的赤字,政府在4月26号声明将在2012年消减至2.9%。
然而,如果波兰想要加入到欧元区(或许在2015年),其将要比现有的成员做的更好。
Piatkowski所说的“新的黄金时代”,指的是波兰在2020年后追赶上西欧国家的福利水平。
这是个良好的目标。
但波兰首先要良好的国家财政、源源不断的创新、广泛的劳工市场和政府内官僚作风的处理,这将降低其国际地位。
波兰人对于这些事情颇有微词,但还是需要处理这些事情。
6.增长何在?
摘要:
美国本土银行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然而其复苏步伐之慢着实可耻。
美国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 学人 精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