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和吸引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的对策研究.docx
- 文档编号:26136664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0.01KB
鼓励和吸引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的对策研究.docx
《鼓励和吸引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的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鼓励和吸引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的对策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鼓励和吸引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的对策研究
鼓励和吸引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的对策研究
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一直存在着步调不快、动力不足、效果不优等问题。
在农业农村的社会价值取向处于相对劣势的背景下,农业农村缓慢发展又进一步加剧了其自身人才缺乏、资金缺乏、信息缺乏的瓶颈制约。
追根究底,人才短缺是限制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解决了鼓励和吸引人才到农业农村创业就业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就解决了限制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
综观改革开放后宁波农业农村的发展历史,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可以确定为三个阶段,尽管人才的总体趋势是向城市集中,但每次农业农村相对快速的发展仍都伴随着人才在农业农村创业就业的相对活跃,从而形成三次相对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以中国农村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全面兴起为起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农村体制改革激发了农业农村人才的创造力与积极性,创业先锋、致富模范、能工巧匠等不断涌现;其次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大量沪、杭等地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及退休专家到宁波来从事专职或兼职工作,并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第三是恢复高考以后的农校毕业生大量进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成为当时农技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效提升了农业农村的科技实力。
第二次高潮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全国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了统一的新认识,在这一大趋势下,宁波乡镇企业逐步改制,股份制企业快速发展,为宁波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人才需求高峰。
同时,社会就业观念不断转变,大中专毕业生对农业农村的认识日渐加深,开始选择进入农业农村的各类企业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或者自己回乡创业;一批外地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及退休专家在宁波也进入了创业就业的新高峰。
第三次高潮应是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和科学发展观之后,虽然这次人才高潮还只是一种对形势发展的初步判断,但随着社会重新认识和评价农业农村的重要作用,乡镇发展与城市化进程要求和谐统一,以及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以观光、休闲、旅游及贸、工、农等特色为主产业的兴起,农业农村必将成为吸引人才前来创业就业的新热土。
当然,这种预期的真正实现,还有待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及时决策,制定出台相关促进人才到农业农村创业就业的对策措施,从而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步伐,本课题将对此做研究分析。
一、宁波农业农村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实现现代化的重点、难点在农业农村,吸引和鼓励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对提高农业农村人口素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全面了解当前农业农村吸引人才创业就业的现实状况,有效掌握社会特别是大中专学生对农业农村的实际态度,课题组认真设计了几套调查问卷,对全市81家农业龙头企业、319名涉农与非涉农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在宁波人才网上设置了热点问卷,重点调查社会人才对到农业农村就业创业若干障碍问题的态度。
(一)当前鼓励和吸引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的机遇
1、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化与市场化步伐加快
农产品商品化率不断提高,特色优势产品的示范作用促使以某种或是某几种农产品为代表的块状区域发展模式迅速兴起,并正在不断改变着农村经济结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变化。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产业化与市场化急需各类具有某种实用专业技能和特殊才干的较高素质人才。
《宁波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指出九大特色优势农产品规划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质取胜,实施政策倾斜,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重点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化生产转变……”,显然,大批具有商业化头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的涌现,是解决新形势下农业农村问题的重心。
2、农业龙头企业人才价值得到重视
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近172家,本次抽样调查了81家,占总数的48%,分布在水产品养殖加工、饲料加工、农产品销售、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等类别,其中产值1亿元以上的有20家,5000万元到1亿元的有19家,1000万元到5000万元的有39家,1000万元以下的有3家。
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中管理及技术人员占人员总数的比例平均为21.9%;产值在5000万到1亿元之间的企业中对应比例为16.5%;产值在1000万到5000万元的企业中对应比例为17.2%。
总产值高的企业其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占人员规模的比重较大,因而企业技术含量较高,人才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人才的价值得到了重视(见表1)。
表1:
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与人才比率的对应关系
相关比例
企业产值
管理及技术人员占人员总数的平均比例%
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
21.9
产值在5000万到1亿元之间的企业
15.7
产值在1000万到5000万之间的企业
17.2
产值在1000万以元下的企业
11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还提出了两道选题,要求企业对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对愿意采取的吸引人才的措施进行排序,通过分析,把人才因素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排进前3位的企业共有57家,占回答总数的72.1%,其中22家认为人才因素最重要,占回答总数的27.85%;在加强人才吸引力方面愿意采取的措施排序中,把“拓展发展空间”排在最前的企业共28家,占35.44%,其次是“提高待遇水平”和“提供创业平台”,都达到了17家。
这说明企业已经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决定作用,并愿意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见表2)。
表2:
农业龙头企业人才价值判断
对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排序
人才
资金
技术
市场
土地
27.85%
24.05%
8.86%
30.38%
8.86%
对加强人才吸引力最愿意的措施排序
提高待遇
水平
拓展发展
空间
提供创业
平台
制定实施
人才规划
加强广告
宣传
21.52%
35.44%
26.59%
13.92%
2.53%
3、农业龙头企业人才需求趋于活跃
我们把全年招聘人才在3次以上的企业定义为人才需求活跃,把全年招聘在1-2以内的企业定义为需求一般。
结果显示,需求活跃的企业占到了总数的36.7%,其中招聘次数达5次以上的企业有14家,占17.7%;需求一般的企业占62%。
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全年招聘人才3次以上的有8家,占40%,11家是1-2次,占55%;年产值在5000万到1亿元之间的企业,7家招聘3次以上,占368.%,10家招聘1-2次,占52.6%;年产值在1000万到5000万之间的企业,13家招聘3次以上,占33.3%,1-2次的有25家,占64.1%。
调查还发现,有半数以上的企业认为现在高校毕业生的供给与农业龙头企业的需求基本持平,但又有超过六成的认为很难招聘到人才,部分企业反映人才对公司不了解、自身期望值过高影响招聘效果。
说明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人才需求处于较为活跃的时期,特别是其活跃程度随着年产值的增加而相应增加,更体现了人才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表3:
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与招聘活跃程度的对应关系
相关比例
企业产值
全年招聘人才3次以上的企业占总数的比例%
全年招聘人才1-2次的企业占总数的比例%
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
40
55
产值在5000万到1亿元之间的企业
36.8
52.6
产值在1000万到5000万之间的企业
33.3
64.1
4、农业农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城市就业岗位有效供给的增长速度不足,使得大学毕业生在城市就业面临着较强竞争。
同时,由于房产等重要生活资料的价格增长迅猛,极大地增加了在城市就业的成本,城市就业与农业农村就业相比并不具有较为明显的经济优势。
而通过调查发现,农业龙头企业为大专以上应届生提供的月薪在1300-1800元的有47家,占总数的59.49%。
据中国宁波人才市场提供的资料,一般工贸企业为应届生提供的待遇平均为大专生1200元/月,本科生1500元/月(见表4)。
这表明宁波农业龙头企业提供的待遇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与城市企业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劣势。
表4:
农业龙头企业的待遇水平与工贸企业比较
农业龙头企业待遇水平
月薪2500元以上
月薪1900-2400元
月薪1300-1800元
月薪1200元以下
5.06%
13.93%
59.49%
21.52%
全市工贸企业待遇水平
大专应届毕业生
本科应届毕业生
1200元/月
1500元/月
5、农业农村总体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万里清水河道、万里绿色通道、千万农民饮水、绿色生态家园和生态公益林等工程,较好地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部分农村建立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模式,环境得到了美化、服务功能得到了丰富。
在宁波,以奉化滕头村为代表的新型生态农村成为现代农村发展的典型,有力地吸引着各类人才前来创业就业。
课题组还对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的涉农专业学生222人和非涉农专业学生9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涉农专业中,表示较愿意和很愿意到农业农村创业就业的有71人,占31.9%,表示不愿意和很不愿意的有48人,占21.6%;在非涉农专业中,表示较愿意和很愿意的有26人占26.8%,表示不愿意和很不愿意的有23人,占23.7%。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农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亲情等方面表示满意的占到了调查总数的78%。
总体而言,受调查的大学生近半数对到农业农村去工作并没有特别的反对或者赞成,因此如果采取合适的引导和有效的政策措施推进,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见表5)。
表5:
宁波在校大学生对到农业农村创业就业的态度
很愿意%
较愿意%
一般%
较不愿意%
很不愿意%
涉农专业
11.7
20.2
46.5
17.1
4.5
非涉农专业
2
24.7
49.5
22.7
1
(二)当前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存在的主要障碍
1、农业农村社会地位仍然低下
长期以来,传统观念上对农业农村更多认为的是贫穷落后、封闭愚昧和被社会所忽视,农民更多地表现为形象粗俗、穿着土气和缺少教育。
农民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处于被社会关怀的末端,众多离开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和进城务工人员对农村农业的离心力不断被强化,即使是在宁波这样经济较为发达,农业农村条件较好的城市,也难以一下子消除普遍存在的“离开农业样样好,跳出农村万丈高”的厌农观念。
课题组对宁波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在农业农村创业就业的社会价值认可度的判断较低,表示不满意的学生占31.5%,比表示满意的高出近12个百分点;网上调查社会人才对到农业农村创业就业的障碍问题,有426人次在网上回答了问卷,结果显示,最大的障碍是农业农村的社会认可度低,占到了投票人数的29.3%(见表6)。
表6:
宁波社会人才对到农业农村创业就业的障碍评价
评价项目
社会认可度低
收入水平低
创业就业机会少
生活不方便
难与周围人沟通
得票比例
29.3%
16.2%
28.4%
15%
11.1%
2、农村农业集约经营程度较低
上世纪70年代末实施的农业农村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是,随着社会化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农业这种分散经营的弊端日益显现。
目前农业农村规模效益低,产权结构相对封闭,对于各类人才的就业与创业形成了体制障碍。
就宁波而言,这一现状也广泛存在,即使是农产品的块状发展,也是以每家每户的小块经营为基础的,缺少大规模的农业创业园区和与农业科研院所对接的平台,人才在农业农村创业面临着土地流转困难、技术推广困难、形成规模优势困难等诸多难题。
3、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效率不高
当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严格按行政区划设置,条块分割,缺乏专业特色,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机制没有建立健全,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站作用的有效发挥。
农业科研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在官僚体制下必然催生政治升迁的愿望,致使人员流动频繁。
我市一个县级市的调查表明1994年以来该市陆续有49名农业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乡镇农技站,但目前只剩下9人还在从事农技工作。
另一个县级市2000年招了22名应届大学生到乡镇农技站,目前只剩下3名还在原单位。
此外,缺乏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支持与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方面使得科研人员从事正常工作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使得科研人员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较低,从而进一步阻碍了人才向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合理流动。
4、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数量有限
现代农业农村吸纳人才的主要载体在于农业龙头企业。
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一部分是从事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农业生产,但由于新型农业生产更注重集约化经营与规模效益,因而吸纳人才数量有限,更大一部分需要从事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保鲜、销售以及现代农村改造、管理、运营、策划等岗位。
截止2003年底,我市有农业龙头企业149家,总产值达150.2亿元,产值超过亿元的有31家,其中形成企业集团的有6家。
与山东、东北等地相比企业规模和数量都有一定的差距,尚形成不了人才集聚效应。
5、农业农村社会生活相对封闭
一方面农业农村信息传递速度慢,娱乐保健设施贫乏,生活色彩单调,另一方面其人口整体素质还相对低下(有数据表明未接受高等教育人口中的85%在农村),他们对城市生活模式缺乏认识与理解,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人才流向农业农村存在的生活障碍。
调查结果表明,宁波大学生对宁波农业农村的公共卫生、农业农村中介服务体系、医疗保健、资讯交通与文化娱乐等方面多数人表示不满意,仅前面两项表示不满意的人数就分别占52%和56.5%,对社会安全与基础教育两个方面表示不满意的分别占25.8%,34.2%。
此外,农村人才市场机制缺乏,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的渠道不健全,人才与农业农村的用人主体信息不对称,也阻碍着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
二、增强宁波农业农村吸引力的理论分析
增强农业农村吸引力与推进城市化进程并不矛盾。
将来农业农村朝着集约化、现代化、产业化与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必然会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和经济贡献率。
同时,在农业农村就业生活的各类人才不断增加,必然会整体提高农业农村人口素质,从而有效改变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为城市化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素质基础。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微笑曲线
微笑曲线理论最早应用在工业经济领域,它指出传统的加工制造业是低附加值的产业类型,大量的经济利润被技术研发设计部门和产品销售部门获取,产品技术和产品销售控制了产品生产的上下游,要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必然要使传统产业向技术产品研发和产品营销服务两个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用坐标图上表示形如一个两端向上弯曲的弧线,故叫微笑曲线。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对社会的贡献率已经远远低于工业与城市,且绝对值还在不断下降。
如何有效提高农业农村对社会贡献率,进而提高农业农村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我们认为出路有两个:
其一,发展以农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其二,发展以观光、旅游、休闲、居住为核心的现代农村(见图1)。
位于曲线底部的是传统的农业农村生产模式因社会贡献率低而社会吸引力较低,位于曲线两端上翘部分的是农业农村的新型发展方向,因其社会贡献率较高而社会吸引力较高。
这两种模式可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既有现代农业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又有现代农村的自然、生态与休闲。
农业农村朝两个方向发展得越快,其对社会的贡献率也就越高,从而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也会越强,更多的人才将会愿意和期望从事农业农村相关行业,为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人口素质,增强农业农村吸引力营造良性循环。
基于前文对宁波农业农村整体形势的分析,宁波农业农村由于集约化、现代化程度逐步提高,自身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发展,整体吸引力有所提升,如图的红线所示。
图1:
农业农村发展的微笑曲线
加快农业农村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农村的科研力量和技术推广力量,在这一方面,国外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日本在全国建有由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企业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体系。
根据1990年修订的《农林水产研究基本目标》,研究开发工作的骨干是直属农林水产省的29所国立研究机构,并与地方和民间机构紧密结合进行。
国立机构的研究人员与科研经费都约占总数的10%。
地方公立机构的研究人员占总数的25%,科研经费接近30%。
近几年里,民间机构的研究人员与科研经费增长迅速,分别占总数的40%左右。
大学的研究人员和科研经费分别约占28%和20%。
2000年前后,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2.2%左右。
日本农业的推广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的农业改良普及事业和农协进行,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为了加强农业基础和向农村注入活力,日本1991年对《协同农业普及事业指南》进行了全面的修改,把加强推广组织和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放在首位。
此外,日本还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开展农业推广工作。
新西兰的农业科研工作主要由农渔部下属的农业科研机构、科学工业研究部、综合性大学和农学院进行,经费由农渔部和科学工业研究部负责提供。
新西兰农业技术推广则具有以下特点:
(1)承担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多。
除政府的专门农技推广机构外,许多民间组织、个体专家都进行专职或业余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2)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大多由研究机构或大学牵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形式多样,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农场及其资金管理等知识型技术的推广。
(4)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能培训,知识和推广工具的更新,技术资格认证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甚至关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未从事农业管理之前的工作经历。
(二)提升农业农村吸引力工作重心
从宏观层面上讲,提升农业农村吸引力应使农业农村走向以观光、旅游、休闲、生活为核心的现代农村和以农副产品技术研发、加工、销售为核心的集约化发展的现代农业。
从微观层面而言,对于人才个体或是小群体,与人才工作、生活、娱乐等密切相关的各项指标也要加以研究。
1、价值满意度方面。
农业农村处于被社会所轻视的地位,人才选择农业农村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都处于较低水平社会地位。
要改变社会及人才个体对农业农村的这种综合价值观,必须要加强对现代农业农村的宣传工作,加快出台进一步重视农业农村的政策法规,加大对农业农村人才的奖励措施。
2、工作满意度方面。
目前到农业农村的创(就)业难度较大,创业门槛、资金融通、政策支持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劣势明显;就业渠道、就业平台建设较为薄弱,无法为用人单位和人才个体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农业农村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民众法律意识淡漠,人才个体在权益保护方面充满疑虑。
因此提高人才在农业农村工作的满意程度的工作重点应加大到农业农村创业的扶持力度,构建有效的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的信息渠道,拓宽人才吸纳平台,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人员培训力度,健全人才权益保障体系。
3、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方面。
农村的自然生态与人文亲情是保存较好的领域,我市农村乡镇风光秀美、民风朴素,得到了各类人才的认同;农村医疗保健由于医疗机构缺乏、设施落后、医护人员短缺和技术水平不高等原因而影响了人才对农业农村的生活满意程度,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农村文化娱乐方面。
因此,必须要加大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改善医疗保健状况,丰富农村文娱活动和场所,从而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表7:
农业农村吸引力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价值满意度
社会价值认可程度
自我价值认可程度
发展前景预期
工作满意度
创(就)业难易程度
收入满意程度
作用发挥程度
生活满意度
自然生态评价
医疗保健水平
人文亲情评价
文化娱乐水平
资讯交通水平
社会满意度
基层政府透明度与效率评价
农村公共卫生水平
农业中介服务体系水平
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三、鼓励和吸引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的对策
(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现有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市场活力不足,技术水平不强,科技队伍不稳,已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业农村发展需求。
因此,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综合利用社会力量来发展农业科技工作,重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增强农业农村科研活力,推动农业农村向微笑曲线两端有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按照块状或大的区域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注重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既有明显的区域产品特征又能适应综合发展的要求,其科研成果可直接投入市场,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实际成效。
2、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协会承担农业科技推广职能,政府采取购买农业科技服务的形式支持其发展。
3、以农副产品为核心,鼓励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承担农业科技推广任务。
政府可按产业、块状经济分布等情况通过考核等方式来确定一部分重点企业承担这一职能。
政府给予试点企业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加强推广的绩效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淘汰。
4、继续做好农技人员下乡服务工作,加大农技110、千名农技信息员、农业示范户等工程的实施建设力度。
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放宽农技人员职称评定条件,把义务下乡服务的时间长度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如规定评定高级职称必须义务下乡60天,评定中级职称必须义务下乡30天等。
(二)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引才引智力度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经济引擎、创新载体、科技平台和人才高地。
但是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总量相对较低、动力相对不足,对于大量吸引人才与普通工贸企业相比没有优势。
应通过对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加强技术服务对接、和实施管理者培训等措施,促进其快速发展。
1、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科研能力。
政府重点落实好相关的人才政策,鼓励我市农业龙头企业依托浙江大学宁波博士后工作站,大力引进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
2、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对接,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
市人事局和市农业局联合开展农业龙头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洽谈活动,鼓励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农业技术研究机构、产业化基地和研究生实习基地,直接高效地展开合作,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
3、加大国外智力引进力度,争取实现国外智力和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联合建立特色农业基地,如奉化水蜜桃生产基地,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力量。
4、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管理者加强培训,着重培育他们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切实提高他们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水平,壮大农村营销管理人才队伍,进一步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上规模、出效益。
(三)构建农业农村人才市场的流动渠道
农业农村是未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广阔天地,但是农业农村与人才之间却一直缺少一个完整便捷的信息机制,来保持双方的信息渠道畅通和人才流动过程的顺畅。
合适的政策引导与充分的市场信息将有利于各类人才更了解农业农村,更愿意前来创业就业。
1、完善农村人才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定期开办农业龙头企业人才招聘洽谈会、网上开设农业龙头企业引才专栏等方式,为大学毕业生到农业农村创业、就业拓宽信息沟通平台,提供优质服务。
2、合理解决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过程中涉及的户籍、档案、社会保险等问题,精心设计方案,人才自愿选择。
对不愿意调动户籍、档案和社会保险的可采取保留的政策,由人事部门做好人事代理工作,切实解除其后顾之忧。
3、设立农业创业专项资金,对科研人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对有市场前景、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科研项目,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农业生产加工项目和对大学毕业生来农村创业要给予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的实际扶持。
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鼓励 吸引 人才 农业 农村 流动 对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