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于课本的十八个文言虚词强化训练题.docx
- 文档编号:26136173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1.14KB
取材于课本的十八个文言虚词强化训练题.docx
《取材于课本的十八个文言虚词强化训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取材于课本的十八个文言虚词强化训练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取材于课本的十八个文言虚词强化训练题
取材于课本的十八个文言虚词强化训练题
取材于课本的十八个文言虚词强化训练题
1.下列句中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B.///
C.///D.///
2.下列句子中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曰:
壮士,能复饮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与相同,与相同
B.与相同,与不同
C.与不同,与相同
D.与不同,与不同
3.下列句中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
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4.下列各句中其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则或咎其欲出者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
C.相同,相同
D.不同,相同
5.下列句中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视之,形若土狗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天若有情天亦老
若属皆且为所虏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
B.//
C.///
D.//
6.下列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
故曰:
弊在赂秦也!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D.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7.下列句中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8.下列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下列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10.下列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11.下列句中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12.下列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谓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13.下列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4.下列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15.下列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陈涉少时,与人佣耕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C.与赢而不助王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16.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E.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天在也
F.是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17.下列句子中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而记游者甚众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18.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均之二策,宁可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强化训练题参考答案
1.C(折连词修饰连词顺承连词递进连词)
2.D(比助词,表疑问语气助词,表揣测语气词尾)
3.D(A怎么B什么,宾语C什么,定语D为什么)
4.B(他的其中的那那其中的他,他们我,自己他,他们)
5.C(如,像如,像如果如果你们,你像,如及,比得上你)
6.A(A助词,表感叹语气B助词,表判断语气C表停顿D助词,表疑问语气)
7.AE(A就,承接连词B乃,是就是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D折连词E就,承接连词)
8.ADG(A才B是C竟然,却D才E就F这样G才H你的)
9.CEF(A将近,几乎B暂且,姑且C将要,马上D尚且E将要,马上F将要,马上)
10.CD(A地方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11.CD(A因为B是C对,向D对,向E为了F表被动)
12.Af(A词尾,……的样子B之,他C哪里D兼词,于之E语气助词G词尾,……的样子)
13.ACE(A于是,就B趁机C于是,就D凭借E于是,就F通过)
14.AC(A被B比C被D引进对象)
15.DF(A替B连词,和C动词,亲附,结交D语气助词,表疑问E介词,和,跟F语气助词,表疑问)
16.BG(A目的连词B把C并列连词D顺承连词E因为F凭借G把H在)
17.B(A判断语气B……的人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D判断语气)
18.BF(A这B助词,提前宾语C往,到……去D得E取独F助词,提前宾语)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
(即《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1、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答案:
1-4表示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5-9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10-11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12-15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16-19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20通如:
好像,如同。
21-23通尔,你,你的。
二、何
1、君何以知燕王?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客何为者?
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10、作计何不量!
11、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1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3、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15、吾何爱一牛?
16、徐公何能及君也?
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
18、吾欲之南海,何如?
19、今日之事何如?
君谓皇上何如人也?
20、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1、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22、何乃太区区!
23、万钟于我何加焉!
24、何其衰也!
25、如太行、王屋何?
26、其如土石何?
答案:
1-3什么。
4-7哪里。
8-10多么。
11-14为什么。
15、16怎么。
17何:
通呵,喝问。
18-20何如怎么样,怎样。
21何意岂料,哪里料到。
22何乃怎么能。
23何加有什么益处。
24‘何其多么。
25、26如……何译为对……怎么样。
三、乎
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2、壮士,能复饮乎?
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9、忽乎吾将行兮。
10、日食饮得无衰乎?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5、吾尝疑乎是。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9、幽独处乎山中。
20、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2、无以,则王乎?
答案:
1-3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4-7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8、9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11-13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14-19同于,对,于。
20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21-22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四、乃
1、乃入见。
2、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3、良乃入,具告沛公。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5、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6、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7、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8、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9、今君乃亡赵走燕。
10、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1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4、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1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8、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19、作计乃尔立。
20、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
1-4于是,5、6才,这才。
7-10却。
11-14是,就是,原来是。
15-17竟然。
18、19这样。
20你,你的。
五、其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6、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7、既其出。
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10、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1、其孰能讥之乎?
1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3、其为死君乎?
14、怀其璧。
1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16、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17、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8、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0、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3、则齐国其庶几乎?
2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25、其若是,孰能御之?
答案:
1-3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4-6其中,其中的。
7-9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们我(的)、自己(的)。
10-1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14-1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17、18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19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件事之类的词。
20、21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是一定。
22、23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24、25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2、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3、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4、不出,火且尽。
5、若属皆且为所虏。
6、旦夕且死。
7、吾攻赵,旦暮且下。
8、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9、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0、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11、且矫诏纷出。
1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3、且使遽告于郑。
14、且秦强而赵弱。
15、且相如素贱人。
1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7、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1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9、示赵弱且怯也。
20、磐石方且厚。
21、四体康且直。
2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24、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2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答案:
1-3暂且,姑且。
4-7将,将要。
8-13而且,并且。
14-17况且,再说。
18尚且,还。
19-22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
又,又......又......。
23-24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
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25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七、若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3、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4、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形若土狗。
呆若木鸡。
8、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9、若无罪而就死地。
10、其若是,孰有御之。
11、若毒之乎?
12、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13、若何为生我家?
14、若入前为寿。
1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答案:
1-4如果,假如。
5-10像,好像。
11-15你(的),你们(的)。
16此,如此,这样。
八、所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某所,而母立于兹。
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失其所与,不知。
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荆柯有所待,欲与俱。
9、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10、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11、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1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13、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1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6、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8、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19、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20、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21、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22、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答案:
1-4处所,地方。
5-9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10-11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12-15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16-18所谓所说的。
19-22所在到处。
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2、竟为秦所灭。
3、为仲卿母所遣。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夫子何命焉为?
6、何辞为?
7、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9、且在邦域之中,何以伐为?
1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1、慎勿为妇死。
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3、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15、为击破沛公军。
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7、公为我献之。
18、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之事,聊资一欢。
19、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20、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21、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22、君为我呼入。
23、为君翻作《琵琶行》。
24、臣请为王言乐。
25、为长者折技。
26、为之奈何?
27、不足为外人道也。
28、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9、如姬为公子泣。
30、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31、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32、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33、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答案:
1-4介词被。
5-9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10指心理活动。
11-13为了。
14--25给,替。
26-29对,向。
30-32因为。
33在,当
十、焉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不复出焉。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5、且焉置土石?
6、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9、则牛羊何择焉?
10、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11、今其室十无一焉。
1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3、悲予志焉。
14、则牛羊何择焉?
15、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16、谨食之,时而献焉。
17、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8、犹且从师而问焉。
19、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答案:
1-4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5、疑问代词哪里6-8疑问副词,译为哪里,怎么
9-14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15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16-19相当于代词之。
十一、也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6、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8、余闻之也久。
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0、是说也,人常疑之。
1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12、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13、此不知人之祸也。
14、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15、鸣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16、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7、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8、其业有不精……岂他人之过也?
1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0、毋从俱死也。
21、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2、穷予生之光阴以疗也哉?
23、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
1-3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4-7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8-10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11、1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13-1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17、18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19、20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21-23(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十二、以
1、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3、不赂者以赂者丧。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忽魂悸以魄动。
6、樊哙侧其盾以撞。
然而隐忍以行。
7、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8、遂自投汨罗以死。
9、各各竦立以听。
10、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1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12、属予作文以记之。
13、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4、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15、以乱易整,不武。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8、皆以美于徐公。
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0、以勇气闻于诸侯。
21、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23、策之不以其道。
24、今以实校之。
25、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26、贵以近知远。
27、固以怪之矣。
28、日以尽矣。
29、无以,则王乎?
30、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31、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32、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33、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34、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35、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3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
把它设为。
)
37、人人自以为必死。
38、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39、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40、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41、铸以为金人十二
答案:
1-3因为,由于。
4、5连词,表并列。
6-8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9-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11-1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14-16介词,可译为把,拿,用。
17、18以为,认为。
19-22凭,靠。
23、24按照、依据。
25、26是介词根据。
27、28通已,已经。
29通已,止。
30-33译为介词在。
34-36以为即以之为,译为把......当作或把.....作为。
37-39是认为,与今同。
40-41是译为把......制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取材 课本 十八 文言 虚词 强化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