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docx
- 文档编号:26131016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6.29KB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docx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一、各章的重点掌握内容提示
第一章
重点把握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产生与发展几个阶段的特点或各阶段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及内容。
如,萌芽阶段幼儿社会教育以家庭中随机的礼仪伦常生活教育为主,辅以社会生活常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课程经历了从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到独立设置幼儿德育课程再到确立社会领域课程的过程;等等。
重点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要研究任务(三大任务),尤其是其核心任务,即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重点理解学前儿童教育与相关教育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如常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文教育等,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尤其要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领域中所处的地位。
理解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第二章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理论的了解,重点是:
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早期经验的基本观点及其影响;弗洛姆提出的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观察学习的概念、观察学习过程的组成部分;皮亚杰、柯尔伯格的主要理论观点;等等。
本章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大家学习的重点,因为只有较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幼儿的特点,才能在实践中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教育、引导孩子,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主要内容是: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
性客体的过程;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3)儿童社
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4)儿童社会
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婴儿自我认识出现的时间;影响儿童自我控制的主要因素;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时间及其发展的内容;等等。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掌握:
幼儿园精神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幼儿园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大众传媒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理解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理解主题教案目标与课时教案目标的关系,在学习时应结合幼儿园教案的实际;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和原则,对于“依据”,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有哪几方面的依据,对于“原则”,既要记住有哪几条原则,又要对每一条原则的具体内容有充分的理解;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原则和策略,“原则”有哪几条需记住,“策略”要结合幼儿园工作实际去理解。
第四章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对这些原则和特点要真正理解并能在实践中进行把握,在学习时最好与相关案例或幼儿教育的实际联系起来,要记住这些特点和原则的内涵,不能相互混淆。
有些原则在实践中有很丰富具体的内容和体现形式,如“正面教育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主要掌握:
陶冶法、共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讨论法等。
对每一种方法应把握其内涵、理解其具体运用的策略和运用的针对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中应重点掌握和理解的是:
“游戏与区域活动”;幼儿园的随机教育活动。
游戏和区域活动在幼儿园里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对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育途径。
而且,如何更好、更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游戏和区域活动也是幼儿教师的一个难题。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随机事件以及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也蕴涵着很多社会教育的机会。
第五章
这一章主要在应用和实践。
知识内容方面应重点掌握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社会教育主题方案中的基本要素;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等。
技能方面应掌握的是,主题方案设计(包括具体的活动方案设计);区域活动设计;教案活动设计。
方案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准备工作和材料、工具等的配备,有具体的内容和活动过程,有延伸或建议。
学习时一方面要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了解各种活动方案设计的步骤、应注意的问题等,更要认真学习相关的设计案例,并结合工作实际尝试进行各项活动方案的设计并在工作中实施自己设计的活动方案,然后总结经验和不足,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设计的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的设计将是期末课程终结性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评价活动的一个基本认识:
评价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又与科学认识有着重要的区别。
对此,同学们要能理解。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几条原则:
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客观性原则都很重要,要掌握每一条原则的内涵,理解具体运用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两部分,大家要分清这两种不同性质和评价对象、评价内容的评价活动,并理解这两种评价的相互关系。
作为幼儿教师,尤其要掌握对教育活动中的儿童学习活动的评价。
评价方法分为收集信息的方法和结果评价的方法。
主要掌握各种方法的基本特点及各自适用的具体情况或对象,重点关注社会测量法、教育行动反思法等。
第七章
本章内容在幼儿园实践中具有重要的针对性和实际指导意义,大家要认真掌握,并注重实践应用水平的提高。
第一节内容重点掌握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因为这是界定社会性问题行为的重要依据,也是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的重要基础。
同时要掌握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与特征。
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分类应结合案例理解不同的行为问题所造成的不同的原因。
第二节“常见社会性行为问题的表现与成因”,要结合案例理解并辨别各种具体问题行为的成因,并学会如何教育、引导、帮助。
重点掌握焦虑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指导策略等。
第三节在知识方面重点掌握几种常用的指导方法的概念内涵、特点、应用要求等,在具体情境下能识别不同方法的使用。
在应用方面,要在了解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的基础上,能针对具体的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制定指导方案。
二、试卷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本课程考核的主要题型是填空题20%,简答30%,论述题20%,案例分析10%,应用题20%。
填空题
1、在中国,萌芽阶段的幼儿社会教育以为主。
答案:
家庭中随机的礼仪伦常生活教育
简答题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取得家长的信任。
(2)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3)要保持家长与
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
(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
(5)
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论述题
试论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虽然在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同伴交往的对象,但这些同伴交往对象基本上都是随机形成的,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后,就生活在了一个稳定的同伴环境中,这个同伴环境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
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年幼的儿童自我中心非常明显,不愿也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意图、感情。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他们和成人交往关系中有明显支配方不同,同伴之间在权利和地位上更平等,任何一方都不会是支配者。
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涉及相互平等、分享心得、投入和回报的合作行为。
同伴交往的过程就为儿童体验冲突、谈判和协商提供了机会,这种冲突和协商不论是指向物体还是不同的社会观点,在引发折衷主义和平等互惠的观念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和同伴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伙伴的合作而获得的。
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儿童将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如在同伴争论的过程中,儿童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他还必须考虑到别人的需求。
争论迫使儿童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化到以别人、社会为中心。
如果没有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不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利于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和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韦斯认为个体在与他人不同的关系中寻求特殊的社会支持,不同类型的关系提供不同的社会支持功能,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归属感是指一个人属于群体和被接纳的感受,这种感受只有在群体中获得,而无法从一对一的友谊关系中获得。
成为同伴群体的一员可以培育归属感。
当儿童知道团体中的其他成员认同或肯定自己的某些方面时,他将愿意与他们共享群体的规范,取得群体的认同,这对儿童的自尊感具有积极的影响。
班级中稳定的同伴交往关系,容易使儿童形成比较亲密的同伴关系,这种同伴关系既能够满足儿童的社交需要,也能帮助儿童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
具体体现为同伴间的友谊互相证实或互享兴趣、希望和分担恐惧,肯定自我价值,提供爱和亲密袒露的机会。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根据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经验来定义自己的。
家庭、邻居和同伴群体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场所。
在社会互动中,人们获得了自己怎样做和被他人知觉的信息,这种信息是形成自我的基础。
由此,幼儿园中的同伴群体为儿童形成自我概念提供了机会。
同伴关系是一种可逆性的交往关系,它让个体通过同伴的眼睛看自己,并体验到与另一个人真正的秘密。
调查表明,与幼儿同伴中的“不受欢迎”的幼儿相比,“受欢迎”的幼儿,往往是那些善于合作、热心于各种活动、服从教师、自觉遵守班级规则的幼儿。
案例分析题案例:
在幼儿园的室外自由活动时间里,小安快乐地拍着皮球,他一路跟着皮球跑,一不小心就碰到了小华身上,小华摔倒在地上,膝盖一下破了。
小华站起来很生气,骂道:
“讨厌,王八蛋。
”小安于是也开始回骂:
“撞了你怎么了,哼。
”两人开始吵起来。
小华准备打小安,这时老师走了过来。
(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
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1)可能原因:
A幼儿注意分配能力发展不足,往往不能在活动时关注更多的事物,因而,没有注意到小华在旁边。
B幼儿还不关于控制自己的情绪C幼儿还没有理性解决冲突的能力(能分析到两条原因就可,原因可以不限这些,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
(2)对事件的处理。
参考方法A分开两人,(避免冲突升级)B关心小华的伤
(安抚受伤者,平稳情绪)C请小安帮小华涂药(让他感受到自己行为给同伴带来的伤害)D安顿好后请两位小朋友分别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习了解对方感受与沟通)E说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如何做?
(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
(事件处理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处理方式既能体现老师的主导性,也能体现孩子的主动性并让孩子有反思有学习;对事件处理的原因分析合理即可。
)
应用题
请为中班幼儿设计一项围绕“认识自己”主题的具体的活动教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
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操作性;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了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建议与延伸适当。
参考活动设计:
我的好朋友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寻找和认定自己最喜欢的朋友愿望。
2.学习用绘画和语言两种方式介绍朋友,增进友谊。
3.了解朋友之间该怎样相处,学习玩具分享宽容等。
活动准备
照相机、卡纸和水笔,共享玩具和手拉手玩的图片。
活动过程
1、画朋友
幼儿自取一张卡纸,把自己最好的朋友画出来。
2、说朋友说说你画的是谁?
为什么你把他作为最好的朋友(教师及时提取幼儿叙说中的理由)
3、好朋友们在一起做什么?
你和好朋友在一起都常常做些什么呢?
好朋友在一起应该怎样做呢?
(教师用重复语句的方式罗列朋友该怎么样)。
展示相关的两幅图“共享玩具、手拉手排队行进”(有条件的可用反映幼儿真实生活的照片在电脑上展示)。
活动建议
1.第三环节幼儿简单讲述就可以了,这环节只是起到提示作用。
2.第二环节中的拍摄照片可作为“朋友”主题墙的饰物,也可作为分别给照片中的
朋友作为幼年朋友留影纪念。
三、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
;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关联的需要)
2、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而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
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3、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共情)
4、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
、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相关科学知识)
5、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试误与练习,强化练习。
)
6、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潜移默化)
7、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
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
8、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测量法、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
9、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
、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
(持久性的困难、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10、代币疗法可能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
(群体行为问题,更实用、更方便)
11、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
确定指导对象,,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选择教育材料。
(制定指导方案、指导研究计划)
12、幼儿的常常使儿童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
(自我中
心)
1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没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古代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相一致,古代幼儿教育也是以道德教育为主,强调,具有典型的生活
性与道德性。
(以德养性、童蒙养正)
14、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
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
性、。
(可扩充性)
15、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
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社会化)
16、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说明了童年的重要性,使后
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早期经验)
17、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根据手段的不同,强化被分为直接强化、和。
(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18、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
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
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儿童的行为表现。
(安全型)
19、方向性原则保证了教育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基础性原
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
(价值性,合宜性)
20、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
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
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的方法。
(观
察,社会技能)
21、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和三个维度。
(情感)
2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积极价值,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
23、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
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
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
(社会适应能力,情绪管理能力)
24、埃里克森认为在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
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
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情感自主性的发展。
(自主对羞愧)
25、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
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亲社会行为)
26、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相关学科知识。
(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
点)
27、是指教师指导学前儿童就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
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
(讨论法)
28、游戏与区域活动和教案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提供学前儿童的机会,训练他们的技能,能够让他们深化教案活动中的学习主题与内容,还能进行生成性的学习,对学前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有重要作用。
(自主互动,交往与互动)
2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是:
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
(基本原来与规律)
30、在埃里克森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人格发展要处理的三对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
信任,,主动对内疚。
(自主对羞怯)
31、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
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的行动后果或通过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进行学习的。
(通过体验自己,观察别人)
32、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特点有,长期性和反复性,
,实践性。
(随机性和无意性,情感驱动性)
33、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
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
(行为练习法)
34、教师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的目标观、整合性
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的教育方法观。
(人格陶冶的教育,渗
透性)
35、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法的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幼儿主要处于阶段。
(服从于惩罚定向)
36、我国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最为常见。
(合作行为)
37、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38、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
(材料的投放)
39、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两大类型。
(安全型与不安全型或焦虑型)
40、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到羞愧,表明开始发挥作用。
(集体舆论)
41、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交往)
42、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
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
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
(自然后果法)
43、语言的内容以及对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发展有着重要
影响。
(运用语言的方式)
44、是指人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以自己
确定的奖励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
(自我强化)
45、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对自己的评价上。
(外部行为)
46、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教养
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依恋)
4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基本策略有:
、基于核心主题的整合性组织、。
(基于活动的渗透式组织,基于经验的拓展式组织)
48、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认知或智力发展和是制约其道德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
(社会认知或角色承担发展)
49、多数研究认为,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正式发生期。
(3岁
——6岁)
5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
原
则、原则、时代性与民族性原则。
(生活性与适宜性,全
面性与基础性)
51、从幼儿的建构出发进行社会教育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
维度需要把握的基点。
(注:
暂未找到答案,请大家自己找)
二、简述题
1、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性原则的内涵及其运用要求。
4、简述学前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
。
5、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6、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
7、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8、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9、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0、简述主题确立的几种思路。
11、简述教育者要有效地帮助幼儿社会性发展应当掌握的相关知识。
1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3、简述不当强化的负面影响。
14、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15、简述陶冶法的内涵及运用要求。
16、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17、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18、应从哪些方面对社会教育活动中儿童的学习进行评价?
19、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20、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评价。
2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22、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
23、简述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24、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总目标的规定。
2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情感支持原则的内涵及应用要求。
26、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27、评价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确定和使用效果需要开展哪几方面的测评工
作?
28、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29、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幼儿教师如何才能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的精神环境。
2、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内涵、依据与应用要求。
3、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5、试论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6、试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及其实施要求。
7、谈谈幼儿园应如何开展随机社会教育活动。
四、分析题
1、涛涛的爸爸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为了更好的照顾儿子,他为儿子请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儿子的生活,另一个专管接儿子上学下学。
涛涛爸爸认为保姆就是应当服务与服从于主人的需要与要求,所以对她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说话。
保姆到幼儿园接涛涛下学,本来在班里能干的涛涛只要一见到保姆来了,就会支使她做这做那,并且也总是用命令的语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学前 儿童 社会教育 期末考试 复习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