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docx
- 文档编号:26123216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2.63KB
教育知识.docx
《教育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知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等教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1、中等学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中等学校教育学是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一系列分支学科之一。
研究我国现阶段中等学校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提示中等教育的规律。
2、辨析:
中等学校教育学等同于学科教育学。
答:
错,不能把中等学校教育学等同于学科教育学。
中等学校教育学研究的是中等教育中的一般原理,而学科教育学则侧重于某一学科的具体教育活动。
3、中等教育是指整个中等学校教育,既包括普通中学,也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
4、中等学校教育学的作用与意义
作用:
中等学校教育学既给教育者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又能指导他们的教育实践,中等学校教育学在中等教育发展中起着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
意义:
(1)帮助教育者正确把握中等教育的规律;
(2)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4)推进学科教育学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单选)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7世纪。
2、萌芽阶段特点: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教育学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出现了(丰富)的教育学思想。
3、孔子,是课程论学家,教育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孔子首创私学,创立了儒学,删订《六经》。
《六经》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课程与教材来源。
孔子的思想体现在《论语》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仁者必有勇”“当仁,不让与师”“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我国系统论述教育学原理的著作,是2000多年前的《学记》,《学记》是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具体表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相长”、“道而费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
《大学》是一篇专门论述古代“大学教育的”专著。
大学教育“三大纲领,八条目”
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西塞罗《论雄辩家》;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4、为什么说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答: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17-19世纪经过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形成了一些教育学著作,使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632年,捷克的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始于18世纪末,1776年由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设了教育学讲座。
康德:
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有两点:
一是他的哲学认识论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能动性;二是他启发了一种科学的教育学研究方向。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人。
他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该书在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教育学的蓬勃发展时期。
教育学一方面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利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其中主要是实证的方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了众多门类,教育学发展成为一个学科体系。
5、杜威对教育做出了那些贡献?
答: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心理学家与教育哲学家,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的著述活动,对美国乃至世界现代代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被美国人称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品。
杜威观点:
(1)教育即生长
(2)教育即生活(3)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地改组改造。
6、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陶行知是我国最有影响最著名的教育家。
提出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
7、案例:
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就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就受坏的教育这句话是陶行知说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可以改变生活。
8、20世纪50年代,科学不断发展,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
(1)新思路
(2)新的方法(3)使教育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9、布卢姆:
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心因动作领域目标三大类。
10、布鲁纳《教育过程》指出学习一门学科就是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
基本知识结构和基本学习态度。
他特别提倡发现学习的学习方式。
第二章 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词源:
教育:
一词最早是在《孟子.尽心上》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教育狭义教育仅指通过专门组织的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它是根据社会的需要,遵循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需要的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其他动物界都不存在教育现象。
有些动物在养护幼小动物不属于教育,只是动物一种本能。
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从事社会生产劳动。
教育的起源问题:
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社会实践起源论。
在教育起源问题上,现在认同观点是劳动起源论。
教育在阶级社会里必然带有阶级性。
案例分析题:
出个例子然后问反映什么问题。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以下特征。
(1)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
(2)教育活动具有实践性。
(3)教育活动的双边性。
(4)教育活动的三要一素:
教育者,教育媒介(又可以分为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就变成四要素),受教育者。
(5)教育的多功能性。
学校教育:
教育仅指通过专门组织的机构进行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通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一种影响,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借助于一定教育手手段和教育媒体,通过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形成预期的品质。
我国夏朝就已经存在教育机构叫“庠”“序”“校”。
简述:
我国中等教育的现状。
答:
我国中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布局趋向合理。
我国普通中学分初中阶段的高中阶段。
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高中阶段不是。
普通中等教育的修业年限一般为6年,其中初中3年,高中3年。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修业年限为2-3年。
中等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也有的是4年、5年。
有的中专也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2年。
职业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
中等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基础性、全面性、义务性等特点。
简述: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
答:
一方面要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以做好与其他教育的协调与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开展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训练,为公民的劳动就业做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议培养合格的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
(该出易出辨析题,比如某学校采取一些措施可能忽略别一方面,就用以上知识点解析)
我国中学教育的特点:
答:
(1)中学教育的基础性
(2)中学教育的全面性(3)中学教育的义务性。
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成为教育者。
专门的教育者,即学校的教师。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一孩子在家学习有人认为这孩子没接受教育请分析:
答:
(1)从广义上来说孩子在家学习也属于教育
(2)判断一种行为是否属于教育一要看目的性,二要看要素。
(3)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简答:
如何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答:
(1)要求教育者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要采用具体的方法措施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尊重学生(4)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试述(如是简答就写1,2):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表现?
答:
相对于教育内容来讲,作为人的因素,都处于主体地位。
(2)就两者关系来讲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他们的共同客体是教育影响。
(3)教育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5)从学的角度看,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为受教育者认识的对象,从事学习的条件和客体之一。
(6)受教育者的学习状况和结果,也对教育者的教育起部分调节作用,引导起教育思想、行动的变化。
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该是互为主客体,互为条件。
教育内容上:
括起来不外体、智、德、美、劳等几个方面。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论述,简答:
教育的历史形态有几种及其特点?
答:
原始的、古代的、现代的教育形态
原始的教育形态特点:
(1)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2)教育内容的贫乏性(3)教育的平等性、(4)教育方法的单调。
古代的教育形态的特点:
(1)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2)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现代的教育形态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
(2)教育逐步普及(3)教育的对象不断扩大、学校教育的科学化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简答:
学校产生的条件?
答:
进入奴隶社会,金属生产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工具,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了剩余价值,加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化(即社会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主客观条件。
知识点:
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出现了以传授知识也研究学问为主要任务的“太学;唐代高等学校----书院。
在奴隶社会学校代表是斯巴达和雅典的学校教育。
中世纪出现了为世俗贵族和僧侣贵族培养人才的“骑士学校”和“教会学校”。
我国奴隶社会有“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之说。
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政策是“养士”与“愚民”。
在招生上“殊其士庶,异其贵贱”。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的教育各有自身的特点。
辨析:
孔子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这句话体现了古代教育的什么特点?
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特点。
在欧洲,中世纪教会学校进行的是以“神学”为主“七艺”(文法、修辞、辩论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辅的宗教教育。
简答:
为什么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
答:
现代大机器生产,要求劳动者掌握现代生产知识、技能。
这样的劳动者,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因此,现代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简答:
学校教育的科学化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反映在那几个方?
答: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等。
在教育内容上,各国都增加了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历史知识和新的科研成果。
教学方法上,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上,广播、电视、计算机等被逐步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简答: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的教育区别是什么?
答:
首先,教育的性质不同,其次,意识形态和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同。
再次,受教育的实际权利不同。
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第三章 中等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主要的因素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简述: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答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遗传素质只是人在发展方面的物质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一个天赋智力比较好的儿童未必在将来会成为一名科学家,主要的还要看他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所受的教育和本人努力程度如何来决定。
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相关度不高,遗传素质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没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实践活动,这种可能性就不会转化为现实。
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下也可以变成类似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下会变成很有涵养很守纪律的人。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因此,不能否认遗传素质的作用。
但是,也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案例:
两个孩子一个经过训练有运动天赋,另一个没经过训练,运动能力一般)。
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环境是人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人获得一切都源于环境。
德国大公国王子的例子,说明:
人的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影响,这种可能性决不会转化为现实。
例子: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近朱则赤,近黑则黑,性相近习相远,昔孟母,择邻处。
以上说的是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作用,不同的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不相同,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的环境中的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区别。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不能起决定作用
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婴儿由从小就受到特殊训练就一定能成为美术家,商人。
以上观点是错误的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十分大,但环境也是由人创造的。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起主导作用
(1)具有明显的目的性的方向性
(2)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3)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决不能理解为决定作用。
例如:
“教育万能论”“教育决定论”这种观点是错误,因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但发挥是有条件的。
首先教育应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其次,教育活动要符合个人发展需要。
再次,教育要与环境影响取得协调。
最后,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是动力或是动因。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激发、引导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呢?
第一,教育者应该根据客观环境不断地向受教育者提供新的要求,以引起受教育者的需求。
第二,教育者所提的要求要适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
影响人发展的遗传因素、环境、教育(这四方面没有最重要而是分阶段的)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学意义
简答:
怎样理解和认识人生阶段的划分
首先,划分人生阶段的标准是多样的,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这下的联系。
其次,应该把人生阶段的划分问题扩展到生命的全过程,而不局限于从出生到青春期。
最后,参阅已有的关于人生阶段 各种观点,认为人生的分期为:
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青春后期(17、18-25、30岁);成年期(25、30-55、60岁);老年期(55、60-死亡);
简答: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答:
(1)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案例分析题:
教师用某种方式教育学生用以下3条分析。
(1)由于学生的遗传素质、家庭和所处环境的差异,以及所受教育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
(2)个别差异,是指相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在他们身心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3)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青少年儿童的这些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迅速切实的提高。
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处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发展阶段。
简答:
少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少年期自11、12岁起至14、15岁,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错综矛盾的时期。
因此,常把少年期称为过渡期,有的心理学家把它称为“第二断乳期”。
在发育方面,男、女在起始时间和持续期限上有区别,女性早于男性1—2年而持续时间则短于男性2—3年。
少年期性成熟是至关重要的变化。
在感知方面,少年期学生各种感觉的发展已完善,感受性水平已达到成人水平。
少年期是开始掌握观念、原则和思维概括性加速发展的时期。
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答:
发展相对平稳的青年期,青年初期(15,16,17,18岁)的学生。
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上接近成熟的时期,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
身体发育达到基本成熟时期。
在感知觉方面,有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稳定性。
在思维方面,思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在情感方面,情感丰富、强烈,富有激情,但是有两极性。
如何看待青年初期由于生理比较成熟就不需要进行人生观教育?
答:
由于这一时间的青年世界观是处于形成时期,所以还不成熟,不稳定,对人生和世界的评价还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
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帮助学生提高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水平。
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以此来指导和帮助青年初期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奴隶社会初期,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
(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前制度化教育
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随着学历社会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库姆斯、伊里奇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教育
(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古代中国。
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六艺是:
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
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一直到光绪31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印度。
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种等级,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僧侣祭司,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再次是吠舍种姓:
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惟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古代埃及。
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中王国以后,开设了职宫学校。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以法为教”成为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社会地位比较低下阶层的子弟7-12岁进入私立学校学习,贵族阶级子弟不送子女上学,都是聘请家庭教师。
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灵活。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由僧院学校或大主教学校担当,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为了更好地布道,设立了为数众多的教区学校,主要用于普通贫民子弟的宗教教育,也适当讲授一些读写知识,其次是骑士教育,骑士教育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首先是效忠领主的品质,然后是军事征战的本领,以及附弄风雅的素养。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阶级性。
②道统性。
③****性。
④刻板世。
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拉。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3、近代教育
16世纪以后,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它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