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训练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和方法.docx
- 文档编号:26118113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59KB
节奏训练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和方法.docx
《节奏训练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和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奏训练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和方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节奏训练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和方法
节奏训练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和方法
节奏是音乐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
音乐可以没有曲调,不用乐音,但永远离不开节奏。
人类最初的音乐就是只有节奏或以节奏为主的。
可以说,没有节奏,也就没有音乐艺术。
正确奏出乐曲节奏,才能正确表现乐曲的性质、情绪、风格、情趣等等。
没有正确的节奏,类乎没有骨骼或骨骼比例、结构失常的人体。
当一位弹奏者能把作品的节奏特性鲜明、强烈地表现出来时,哪怕有个别音符的错误,我们仍会受到感染和产生共鸣。
相反,如若节奏弹得平淡松散,缺乏逻辑和特色,哪怕一个音符也不差,也难以使我们感动。
这就是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生命攸关的意义。
本文试图对节奏训练在音乐中的意义和节奏训练的方法作一粗浅的探究。
一、广义上的节奏和音乐节奏
节奏,是一个被人们普遍熟悉的概念,这不仅在艺术领域,甚至在其他的一些领域也是如此。
相对而言,在艺术领域中.节奏这个词用得最多的还是在音乐方面。
节奏是音乐旋律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和声的支撑骨架。
节奏的运动形态,丰富多姿。
但是,要想用简约的语言,对节奏下个定义,却是件不易的事情。
因为,广义上的节奏,蕴涵在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动之中。
人对节奏的感知应用,乃是对生命律动的一种体悟。
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可能会有损于节奏的总体含义和本质,使定义存在某些局限。
音乐节奏.是一个比较具象的狭义的概念,它是从声音的角度对节奏的一种抽象升华。
可见,从广义的视角切入研究,是有助于我们对节奏本义的解读的。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音乐的节奏。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音乐上的脉冲的概念和拍子重音的概念。
前者是指时间上多个单位的连续性,即在音乐图表中,它符合一定的音乐形象。
而这种音乐形象是通过节拍的指数被定名时才确定起来的。
后者在西方是指支撑点,拍子的重音就其循环的实质来说,它具有脉冲的特点,但它又处于有着数个具有特色的脉冲之前,这样,它就并不体现时间单位,而是代表了节拍的单位。
无论是同时间单位相等的脉冲或是拍子的重音的脉冲,它们都有一段以音乐作品的特点为条件的持续时间,其节奏的强音部和弱音部构成了脉冲的等比例的流动,从而使人们能感受到节奏的量的方向。
即在不同类的持续时间上,使人能够辨别声音的连续性。
而这是从那些对同类层次有关的材料中得到的。
这就证明节奏代表着等比例的,同类的层次,同时又包含另一种不等比例的、不同类的层次。
这样,由于有了前一种层次,后一种层次也完全有可能产生,并且易于为人理解了。
此外,节奏并不是只代表量的方面,这样它不过是一种缺少插力的机械图了,并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节奏还表现在质的方面.在这一点上,拍子的重音起着极为
重要的作用。
在改变节奏质的成分中,我们还需对速度作一下分析,人的走步通常是间歇的,有节奏地进行的。
这是生理学的基础,它使人们确定了正常的速度。
这种速度代表了一种节拍单位。
测量的结果为每分钟76—80拍。
这样,如果一个音乐作品的速度超过就属于速度较快或较慢的作品。
由于速度不同而改变了特色,并且在节奏的质的方面也不同了。
关于节奏的形式问题.我们认为节奏本身就是形式和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对形式的概念不清楚,也就无从谈论节奏。
节奏作为音乐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是以某种形式来表现的,这种形式不仅以节奏本身的要素为条件,还连接多种要素,并为新的更为众多的强层次服务的功能。
这些层次在音乐作品的整个结构中又同富有表现力的成分有着联系,并注意到了音乐作品的乐思.使音乐作品的各个部分更加完善。
在表现方式上,音乐30的概念同语言交流的情形是一样的。
音乐不只是简单的发出某种声音,也不象说话那样只要发音清晰就行。
它必须使其获得某种含义。
并根据传递的信息在某个乐旬中产生一定的功能。
在音乐作品中,多种声音必须发挥各自的作用。
并借助节奏的流动获得生命力。
节奏在音乐和其它时间艺术中不只是一种表现手法.而是一种活的现实。
而认识音乐节奏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节奏的
实质。
二、节奏训练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培养在人的总体结构中那种节奏感知力究竟有何意义呢?
为了使节奏的活力得到发展,人们该怎样看待自己的教育进程呢?
如果人们了解了总的教育目标,就会重视生理——情感—一智力方面完整的教育演进过程,因为它能使人有意识地,有功效地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除了其特殊的目标之外,也应纳入总的教育行列,它应当提出能显示其实质性贡献的总的目标.以便使人具备应付偶发事件的能力,并抵消各种外在的压力。
现在,我们来介绍一位把身体的节奏当作一门音乐课程来教.并在音乐教育领域作出了显著成绩的教育家亚克•达尔克罗采。
亚克•达尔克罗采出身在维也纳,为布鲁克纳的学生。
他在作曲和钢琴演奏方面的才能是非凡的。
但作为音乐教育家,他对于音乐的节奏也极有研究。
亚克•达尔克罗采打破音乐教学中的繁琐程序,使人们发现并直接同人的节奏打交道。
他在《音乐与人类》一书中详细论述了音乐节奏的成分,音乐的特殊目的,以及节奏在人的整体构造中的地位。
音乐节奏能激发人的情感,这是毫无疑问的。
音乐节奏唤起的情感方面的反应是多种多样的。
因为悲哀的音乐节奏不能使人高兴,而悲哀的舞蹈节奏也同样会使人感到哀泣。
部队行进时不会演奏芭蕾舞曲,哄孩子睡觉时也不会哼起雄纠纠的进行曲。
所以,就节奏的内在含义而言,它是必然和情绪的概念联在一起的。
音乐节奏远远超出了时间上重要的一般规律或特殊规律,它应当被看作由节奏引起的感觉和情感的合成。
这种感觉和情感的合成能促使人们产生原动的反应,这已为许多生理学家所证明了。
今天,在教育方面,人们更注重启迪和开发人的潜在的创造力,而节奏训练的意义则不仅在于能开发人的智力,并且能使人们树立自信心,拓展创造力。
大多数人对自己拥有的创造力不甚了解,也不知该怎样开发这些内在的力量。
创造力不只是指那种少数人拥有的天才行为,而是指那种人人都有的质朴的潜力,尽管创造力往往带有创造发明的特性。
创造性的能力潜伏在每个人身上,通过教育和训练它可以得到升华和发挥。
反之,这种潜力会逐渐消退。
如上所述,它是以直接的方式诉诸于情绪的。
情感能通往创造力,甚至只要有炽热的情感就能创作出某些艺术作品。
艺术中的创造过程所追求的目标同现代教育的宗旨也是一致的,它们都力图使人更加均衡完善。
现代音乐已不只是单纯的“授课了”,它已变成对人的完整的教育。
在音乐教育中,有关身体节奏的论述已有不少。
比如,有人把身体节奏运动看作是朝着适应或加入某个团体的多种可能性方面发展。
身体的节奏运动使人能够获得控制和安排心理生理状况的能力,提高人的抽象思维能力。
此外,身体的节奏运动同空间的大小及外在力量相协调时.能产生一种音乐—造型—节奏
的感觉。
身体的节奏运动还能使神经肌肉体系得到发展和完善,使之产生一种能动的节奏心理,它是在适当的音乐节奏的刺激下身体和大脑密切合作而完成的。
在不同的音乐中.身体节奏运动以灵活的.简单的和协调的方式同各种思想、情感取得联系,并互相融汇或排斥。
身体的匀称,举止的完善是通过神经肌肉体系的控制和协调来实现的。
这一过程是从许多日常生理现象做起的,这样,人的总的身体状况改善了,迅速、准确的反应和没有焦虑的情形使人的神经系统也大大完善了。
总之,节奏运动能使人的心理物理方面特有的活力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从而以更积极、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面对他们的生活。
三、节奏训练的方法
1.基本节奏型的掌握
节奏有着千变万化的组织形态,各种不同长短时值的乐音有机地进行结合,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节奏型。
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认知不同的节奏型,并且能够方便记忆,就需要将节奏型按其组合规律进行分类。
常见的节奏型有平均型、附点型、切分型、连音型等,各种节奏型在不同的节拍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组织形式。
首先要掌握单位拍为四分音符的节奏型,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一拍和两拍的基本节奏型,看见符号就能反应出读法和名称,听到音响或名称就能反应出符号,达到从音响到符号、从符号到音响的快速转换。
单位拍为八分音符的节奏是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很多学生对3/8、6/8等节拍的节奏听辨——尤其是听写存在障碍。
掌握这类节奏型首先要搞清楚单位拍的变化,表示单位拍的音符改变,其他音符所表示的时值也随之改变。
以八分音符为一拍,四分音符就是两拍,附点四分音符就是三拍,十六分音符就是半拍,三十二分音符就是1/4拍。
所表示的时值,才能掌握好节奏型。
实际上,很多复杂的节奏型是在简单的基本节奏型上经过颠倒、分裂、加入附点、休止符或连线而派生出来的,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节奏型,再加以变通,其他复杂的节奏型也就能够迎刃而解。
在节奏训练中,听、读、写节奏是学生习惯运用的练习方式,但说节奏名称的练习方式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在对节奏进行命名时应尽量简洁明确,以便于记忆。
在节奏训练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是能听、能说、能读节奏,但不能快速准确地听写节奏。
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熟练掌握各种节奏型的书写形态以外,还要重视节奏简写法的使用,以加快记谱速度,提高记谱效率。
2.节奏的记忆
在节奏训练中,模仿和听写节奏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节奏的记忆能力。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模仿或写出听到的节奏。
首先必须要记住,这其中记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按照信息加工理论,记忆的过程可以分为编码、存储、提取三个阶段。
记忆以表象的形式保留在大脑中,又以表象的形式再现出来。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觉表象等。
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内容。
当听完一段节奏后,听觉感受到的音响虽然停止了,但节奏的音响在大脑中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听觉表象的形式保留一定的时间,这样就形成了对节奏的记忆。
记忆的前提是识记。
按照识记时的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识记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例如,日常生活中在无意识状态下所听到的音乐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
有意识记是有预定目的、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节奏听写过程中的记忆就属于有意识记,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的对所听到的节奏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
从记忆的效果来看,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
因此,在听写节奏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听写的目的和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对听写的效果
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为明确的学习动机一方面能够强化脑神经对音响感知的深度,是提高记忆效率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能使人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识记对象上去,并采取各种方法实现它。
3.重视对休止符节奏的训练
休止符又称“默符”或“无声的音符”,用来表示音的时值的停顿。
在音乐中,休止符一般起句读作用,表明乐句的分句、换气,但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表达音乐情绪、塑造音乐形象。
休止符在音乐中的出现及其长短都是经过创作者精心安排的,它具有特定的表现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可长可短的,我们不应把休止符简单理解为声音的停顿,而应看作具有一定情感的、内部饱和的沉寂瞬间。
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诗来形容休止符的作用最为恰当,那就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
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忽略休止符的存在,视唱时或者不休止,或者不按照乐谱上标明的休止符时值准确进行休止。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违背了创作者的意图,改变了作品应有的面貌,不忠实于原作。
反映在节奏训练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
一些学生遇到有休止符的节奏就抓瞎。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理解休止符在音乐中存在的意义,分析带有休止符的节奏训练中出现问题的原因,重视和加强对休止符节奏的训练。
节拍与节奏是两个紧密相联但又有着区别的概念。
节拍指的是音的强弱、规律的循环重复,节奏则是在某种节拍基础上的音的时值长短方面千变万化的组织形态。
音乐中出现休止符只意味着声音的停顿,但节拍并没有停止,依然在规律地循环往复,这一点是必须要强调的。
有些学生之所以在节奏训练中不能准确听辨带有休止符的节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区分开节拍和节奏的概念,把二者混为一谈,遇到休止的时候节拍也跟着停顿,势必会造成混乱。
另一个原因是人们通常习惯了音乐是有声音的,而当音乐的声音停顿(出现休
止)时,会造成内心的期待感,听觉上会感到不适应,内心的节拍感也停顿,当音乐的声音再次响起时,又重新起拍,这样也会造成节奏听辨的混乱。
针对上述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解决。
首先,在节奏训练中,老师应要求学生必须打着节拍进行练习,节拍要打得平稳、清晰、准确,以一下一上为一拍,前半拍与后半拍的拍点要打清楚,以便准确判断音
符或休止符的时值。
当节奏中出现声音的停顿时,不能慌乱,要意识到这是休止,节拍不能停,继续平稳准确地打下去,根据节拍来判断休止符的时值。
其次,在掌握了不带休止符的各种节奏型后,可以在任何位置用相同时值的休止符代替音符进行节奏训练,使学生在听觉
上适应并习惯休止符的出现。
练习中休止符的使用应注意由长到短、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此外,休止符节奏的学习还要注意与视唱结合,与音乐作品结合,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节奏 训练 音乐教育 中的 意义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