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docx
- 文档编号:26111502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43.76KB
武夷岩茶.docx
《武夷岩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夷岩茶.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一、渊源追溯
1、历史悠久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
武夷山与武夷茶双绝人寰,著称于世。
武夷山何时有茶?
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
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见《崇安县志》第19卷)。
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
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
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
“晚甘”,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
“侯”,乃尊称。
“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
当时崇安县尚未建置,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
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
从此,“晚甘侯”遂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
清朝闽北人蒋蘅写的《晚甘侯传》一文中,更是通篇以拟人化的笔法,酣畅淋漓地为武夷岩茶写传。
他写道:
“晚甘侯,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
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
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迥出尘表……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
”该传沿用了前人对武夷岩茶的美称——“晚甘侯”,以拟人化的笔法记述了它的姓名和表字:
姓甘,名如荠,字森伯。
作者巧妙地用了《诗经》中的典故,予武夷岩茶以姓名:
甘如荠。
《诗经·邶风·谷风》云:
“谁谓茶苦?
其甘如荠!
”《晚甘侯》作者匠心独具,为甘甜美味的武夷岩茶取了出典于《诗经》的尊姓大名,令人解颐生津。
传中还把武夷岩茶的“茶品”拟人化为“人品”,赞之曰:
“君子人也!
”足以与周敦颐称莲花为“花之君子”相媲美。
唐代诗人徐夤有诗云: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草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见《中国古代茶诗选》),诗人不但高度评价武夷茶,而且说明武夷茶从研膏转为腊片,且印有飞鹊等装饰图案。
值得提及的是,中国第一茶圣陆羽在晚年慕名来到武夷山,写有《武夷山记》,对武夷君的神话传说,表示兴趣,遂记之。
虽然此记已佚,但是从其他的书、志的注释中,尚能见到片言段语。
该记当是陆羽在晚年蛰居江西上饶时所撰,于《茶经》的成书之后若干年,因此也是《茶经》上未见武夷茶记载的原因之一。
为此肯定武夷茶在唐代已有之,且名度很高,深得文人赞赏,引得垂将老矣的陆羽慕名而来。
自唐代孙樵称武夷茶为“晚甘侯”后,历代多有讴歌其者。
宋朝陶谷著《荈茗录》写道:
“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烈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者,谁能目之。
”森伯既是超群的好茶,而要能体会森伯的佳妙之处,非熟练的评茶者莫属。
那么,谁是“森伯”的知遇者呢?
《晚甘侯传》云:
“森伯之祖,尝与王肃善。
”于是,王肃可以肯定是早期与武夷岩茶(森伯之祖)神交的一位雅士了。
宋朝叶清臣在《述煮茶小品》中也说:
“王肃癖于茗饮,”这也说明他算得上一位精于品茶的人。
南北朝时期,王肃的父亲王奂在南齐任尚书右仆射(中书郎,宰相的助手),很可能得到进贡的武夷岩茶礼品。
因此,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据此论证:
武夷茶约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时已初具名度。
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散文《叶嘉传》,也是以拟人化手法记述武夷岩茶的一篇佳作。
文章把茶树这种嘉木誉为“叶嘉”,意为“茶叶嘉美”。
苏轼为之立传,并在传中曰:
“上(汉帝)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从《叶嘉传》里,我们又可以推测说武夷茶早在约二千年前的汉朝就可能有之,但由于这篇散文略带虚构成份,且有唐代陆羽(733-804)《茶经》在汉帝之前之误,所以不宜作为信史。
至于武夷岩茶早在何时问世?
不妨当作“武夷岩茶之谜”,让今人去考证。
在未有确实答案之前,权以范仲淹的诗句:
“武夷仙人从古栽”作为浪漫的“定论”吧!
2、鼎盛时期
北宋太平兴国初年,朝廷特置龙凤模印,遣使到建州,监造团茶以别一般的庶饮,龙团凤饼从此诞生。
当然也包括产于碧水丹山的武夷奇茗。
由于当时崇安尚未建县,而建州的州治建安县已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龙凤团茶也称为北苑茶。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崇安县正式建县,武夷山逐步走向兴盛,文人墨客,达官显宦,释家羽士纷至沓来,名声日高,武夷渐脱“北苑”之统称而独步傲立于茶坛,加之诗人的吟咏,武夷岩茶的名气大盛。
民国《崇安县新志》载:
“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剂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
”苏轼在咏茶诗中写道: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由此说明武夷岩茶已经脱颖而出,崛起于岩壑之间,为名家所津津乐道,并开始步入皇家宫室,享誉于朝廷。
与此同时,武夷名丛如铁罗汉、坠柳条也开始形成。
清朝学者郭伯苍在《闽产录异》中曾记述:
清时山中仍有这两种名丛,皆为宋朝留存下来的茶树,“各仅有一棵,年产少许,为无价宝。
”
宋朝南渡以后,来武夷山游览、讲学、隐居者日增,武夷山极为兴盛。
儒家羽士、文人墨客,荟萃山中,斗茶品茗,以茶论文,以文论道,极一时之盛,茶事因之兴旺。
著名诗人陆游到此赞曰:
“建溪官茶天下绝”。
(按,建溪起源于武夷山,流经崇安、建阳至建瓯。
建溪泛指该三县。
)从这诗里,足证武夷茶新军突起,已与北苑茶同负盛名。
朱熹在隐屏峰下构筑精舍,著书立说,授经讲学,聚友品茗,可谓是山中大隐者,颇具雅兴,他利用九曲溪上的一块有罅隙的天然石头当做茶灶,以倡导茶事,并咏诗曰: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传说隐屏峰下,旧有朱熹手植茶一株,因山僧不堪县官铢求,潜以沸汤浇之遂枯的故事。
有清人诗句为证:
“县官不解修祠祀,但索文公手植茶。
”朱熹在寓居武夷山之时,还亲自携篓去茶园采茶,以此为乐事,并以《茶坂》为题赋诗曰:
“携籯北岭西,采撷供茗饮。
一啜夜心寒,跏趺谢衾影。
”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游武夷诗也咏及武夷茶:
“所将白石与青精,漫燃龙竹闲烹煮。
武夷之山秀且高,参元堪把死生逃。
”(见《武夷山志》22卷)青精指武夷茶,这位云游道士对武夷山水、茶叶注满情感。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这是武夷著名道士白玉蟾的《水调歌头·咏茶》中词句,茶如灵丹,清人脾胃。
近年,武夷山市志办方留章先生,收到来自蜀省万源县友人惠寄的信札、资料等,言及于1988年在该县石窝乡古社坪村,发现一方完整的石刻,记载着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王雅父子从福建武夷山移植茶苗于本地种植的始未。
碑云“……时在元符二载,月应夹钟,当万卉萌芽之盛,阳和煦气已发。
前氏府君王雅与令男王敏,得建溪绿茗,于此种植……”。
此碑中虽写的是“建溪绿茗”,但在此的前几十年,范仲淹诗已经说明“溪边之茶”乃“武夷仙人从古栽”,因此说其是武夷之茶,并不牵强。
可见,由于武夷茶在当时享誉极高,名声远播,身价不凡,为国人迢迢而求之品。
其青出于蓝,返回巴蜀,荣归故里,理所当然。
凡此说明在宋代脱颖而出、崛起于碧水丹山的武夷茶,与武夷名山同映辉煌,为名家所津津乐道,并开始跻身于皇家宫廷,享誉于朝野,与当时全国兴起的品茶、斗茶、分茶之风尚和合共鸣,集一时之盛,享非凡之誉,乃武夷岩茶千古流芳之缘也。
3、朝贡珍品
宋时,由于地方官员的争宠,武夷岩茶名声日高,已悄然进入京都皇室,但真正列为贡御之品而生产制作的还在元、明两朝。
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浙江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山,监制了“石乳”茶数斤入献皇宫,深得皇帝爱赏。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高兴又命令崇安县令亲自监制贡茶,“岁贡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
”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高兴的儿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之职,就近到武夷山督造贡茶。
第二年即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他在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的平坂之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
从此,武夷岩茶正式成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每年必须精工制成龙团饼,沿着驿站递送进入大都(今北京)。
当时御茶园的建筑物巍峨、华丽,完全按照皇家的规格模式设计和构建。
进了仁凤门,迎面就是拜发殿(亦名“第一春”殿),还有清神堂、思敬堂、焙芳堂、宴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碧云桥。
又有通仙井,覆以龙亭,称之为通仙亭,“皆极丹陛之盛。
”
御茶园设有场官、工员。
场官主管岁贡之事。
后来贡制扩大,采摘、制茶的农户增加到250户,采茶360斤,制龙团五千饼。
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崇安县令张瑞本在御茶园的左右侧各建一场,悬挂“茶场”的大匾。
元至顺二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筑一个高五尺的高台,称为“喊山台”,山上还建造了喊山寺,供奉茶神。
每年惊蛰之日,御茶园官吏偕县丞等一定要亲自登临喊山台,祭祀茶神。
祭文曰:
“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流香,龙团佳味,贡于天下,万年无替!
资尔神功,用申当祭。
”祭毕,隶卒鸣金击鼓,鞭炮声响,红烛高烧,茶家拥集台下。
同声高喊:
“茶发芽!
茶发芽!
”响彻山谷,回音不绝。
在回荡嘹亮的喊山声中,通仙井的井水慢慢上溢,甚为奇异。
有人解释之当时已是惊蛰,地气温热,加之祭祀茶神时火熏热炙,地温增高,井水渐溢,这是可能发生的现象,“茶神享醴,井水上溢”之说无非增加一种神奇的色彩,并非迷信,无可厚非。
茶农因称通仙井的井水为“呼来泉”。
武夷贡茶鼎盛于元朝。
元亡明兴,贡茶制度仍沿袭前朝,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皇帝朱元璋诏令全国产茶之地按规定的每岁贡额送京,并诏颁福建建宁(按,武夷山当时归属于建宁府)所贡的茶为上品。
茶名有四:
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并下令不得辗捣为“大小龙团”,按新的制作方法改制成为芽茶入贡。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由于御茶园疏于管理,茶树枯败,茶业衰落,武夷岩茶遂免于进贡。
御茶园前后经历255年。
它的兴废,引起了后人的深深喟叹。
编纂《武夷山志》的清人董天工在《贡茶有感》中写道:
“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火分一二候,春别次初嘉;壑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夸。
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
”御茶园精制贡茶,取悦天子,源于进献贡茶的北宋蔡襄(曾任端明殿学士),其造成加重茶农负担,理应受到抨击。
但由于御茶园悉心栽培和精工制作贡茶,使武夷岩茶品质益精,影响日大,独秀于茶坛,称雄于建州,为世人青睐,被皇帝天子所确认,进一步确定了武夷岩茶正统的高贵地位,其客观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4、晚甘侯传——清·蒋衡
晚甘侯,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
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
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回出尘表。
呼吸之间,清风徐来,相对弥永,觉心神倍爽,顷滞顿消。
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
然亦卒以此不谐于俗。
庆历间,蔡君谟襄为福建运使,始荐于朝。
得召对,使待诏尚食郎,而为开府于建之凤凰山,置北苑使领之。
培植造就,岁拔其尤以贡。
是时上眷方隆,当宵衣恭默,尝得侍禁秘。
森伯虽故冷面,而上愈益优渥之;亦时时进苦口,上亦茹纳之。
由是森伯声价重天下,公卿争欲得以为荣。
已而,其别族之居日注者渐有名两浙间,而双井白氏尤盛。
世皆以其甘脆可悦,而嫌森伯之难近也。
久之,遂得进幸,而渐绌森伯。
未几,罢贡,放还乡里,森伯疾俗好之难谐也。
真赏之,莫逢也;夭邪之,害正也。
优游林下,日与幽人逸士游。
尝慷慨太息,以为自古人君莫不欲得苦口之臣,职司喉舌,翼有补导。
卒之,便利之徒日以进,刚严之士日疏者,盖甘乃易入,苦则难茹,人情然也。
与眉山苏轼最善,轼有《寄钱安道》诗,论及森伯。
至此之汲暗,盖宽饶。
森伯闻之,叹曰:
“东坡,我鲍叔也。
抑吾于苏氏微特,臭味之投,毋亦其性有近焉者乎?
熙宁、绍圣不可言矣。
当元祐时,司马君实得政,君子道长矣。
而东坡犹以不安于朝。
洎建中初,韩、曾崛起,党籍诸臣,以次收用,独苏氏兄弟尚领宫祠。
故东坡论争以苦硬。
如坡者正,复坐硬耳。
夫以元祐、建中之会,司马、韩曾之贤,犹不能无限于二苏。
他何论焉。
时事若此,可以隐矣。
先是森伯之祖,尝与王肃善。
及肃入魏,而见辱于酪奴。
至是又为日注、双井后进夭邪者所夺,遂戒子孙勿士进。
及卒,同人私谥曰晚甘侯,表其节也。
子孙散处建阳、武夷者甚藩滋,而森严芳洁,大有乃祖风。
赞曰:
建溪山水深厚,其大酵,茂而质直。
予尝游武夷,流览三十六峰之胜,见森伯故所,居处山皆石骨,水多甘泉,土性坚而腴。
森伯之风味若此,毋亦地气使然耶?
嗟夫,以森伯之冷面苦口,虽非如羹之用,使得为御使都谏,其风力顾何如哉?
二、武夷茶趣
1、茶字趣解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字极具象征性意义,自“茶”字普遍使用后,古今文人对茶字有不少趣解。
①“茶”字来龙去脉:
古时候称“茶”为“荼”,何时少了一笔的呢?
那是在唐代开元年间,编了一部《开元文字音义》由唐玄宗作序,书中改“荼”为“茶”。
皇帝代序的书谁还敢不遵照执行?
经过一段混用时期,“茶”便完全取代了“荼”字。
陆羽撰写《茶经》时,一律写作“茶”。
②以“茶”字象征长寿:
茶字以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
“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
所以把一百零八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
久而久之,许多人便将“茶”字代表长寿。
③让“茶”字回归自然:
“茶”字由草字头、“人”及“木”字三部份构成,“人”字在草字头之下,“木”字之上,意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喝茶,也表示引导人类回归大自然。
2、茶俗趣谈
茶俗是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各呈风采:
①茶与婚礼:
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茶作为礼仪的一部分。
它起于何时?
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
唐时,饮茶之风甚盛,社会上风俗贵茶,茶叶成为婚姻不可少的礼品。
宋时,由原来女子结婚的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
至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
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
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
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
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
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忠贞不移。
如《红楼梦》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诙谐地说:
“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
”如今,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
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民族。
蒙古族订婚,说亲都要带茶叶表示爱情珍贵。
回族、满族、哈萨克族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品都是茶叶。
回族称定婚为“定茶”,“吃喜茶”,满族称“下大茶”。
武夷山人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有作礼物的,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
总之,从古到今,我国的许多地方,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茶来作礼仪。
②茶与祭祀:
我国以茶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时逐渐兴起的。
南北朝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493年)遗诏说:
“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上贵贱,咸同此制。
”齐武帝萧颐是南朝比较节俭的少数统治者之一,他提倡以茶为祭,把民间的礼俗,吸收到统治阶级的丧礼中,并鼓励和推广了这种制度。
把茶用作丧事祭品,只是祭礼的一种。
我国的祭祀活动,还有祭天、祭地、祭灶、祭神、祭仙、祭佛,不可尽言。
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
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久置茶壶、茶盅作象征。
我国许多兄弟民族,也有以茶为祭品的习惯。
如布侬人的祭土地活动,每月初一、十五,由全寨各家轮流到庙中点灯敬茶,祈求土地神保护全寨人畜平安。
祭品很简单,主要是用茶。
再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无论男女老少,在死前快断气时,都要往死者嘴里放些银末、茶叶和米粒,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到“神地”。
祭祀活动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带封建迷信的副文化。
但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现象。
③饮茶习俗: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
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
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有的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
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A、敬茶:
在武夷山的农村较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来敬茶”,“一杯香茗暂留客”,表达了武夷山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
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
宋代以来,武夷山民间流传着“客至莫嫌茶当酒”的风俗,大抵客至,寒暄问候,邀请入座,主人的家属,立即洗涤壶盏,升火烹茶,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
主人讲究“端、斟、请”;客人则留意“接、饮、端”的举动,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着茶,微笑地说:
“请用茶”。
饮茶人宜双手接杯,道声谢谢,端杯细啜,赞主人茶叶佳、好,一道茶后,寒暄叙话,主人复斟茶,饮毕不能将余渣倾倒,主人要待客人告别后方可清理、洗涤茶具。
B、擂茶:
武夷山有的村流行着一种“喝擂茶”的习俗。
擂茶是农家招待客人必备的饮料,其原料一般只用茶叶、大米、桔皮擂制。
讲究的还放入适量的中药菌陈、甘草、川芎、肉桂等。
喝起来特别香甜,是一种可口的饮料,特别是在炎夏,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
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备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黄豆、爆米花、笋干、南瓜干、咸菜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敬茶时擂茶碗内溢出的阵阵酥香、甘香、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实在令人心驰神往,是待客的佳品。
C、“三道茶”。
“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园根据武夷山民间饮茶习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为指导,整理出来的。
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的饮茶方式(一般适用于茶馆)。
“三道茶”包括“迎宾茶”、“留客茶”、“祝福茶”。
“迎客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
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笋干、芋果等。
香醇的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
“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尝到武夷岩茶的色、香、味。
一边品茶,一边清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
“祝福茶”在客人即将告辞时,再送上一杯茶,并赠以祝福的吉言。
3、茶联趣集
茶联,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
它字数多少不限,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
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楼、茶馆、茶室、茶叶店、茶座及茶人的起居室内,都可见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
目前武夷山许多从事茶事活动的场所,也有不少茶联,古代的、现代的,以赞美武夷茶的居多。
①古代茶联:
陆羽普经卢仝解渴,
武夷品俊顾渚香浓。
龙井泉多奇味,
武夷茶发异香。
九曲夷山采雀舌,
一溪活水煮龙团。
滋味美如花上露,
清凉净似石中泉。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须花。
②茶科所、御茶园、水帘洞的茶联:
碧水煮红袍细品神奇岩韵,
丹山采肉桂饱领仙境风情。
(茶科所)
岩茶以得天独厚所制之工非草创,
泉水唯在山者清前后接踵若薪传。
(御茶园)
客至莫嫌茶当酒,
山居偏偶竹为邻。
(水帘洞茶室)
③成都一名联
四川成都,据说早年有家茶馆,兼营酒铺,但因经营缺少特色,生意清淡。
后来,店主参照当地商家的风习,请当地才子书写了一副茶酒联,曰: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这副茶联,既奇特,又贴切,雅俗共赏,人们交口相传,茶人、酒客慕名前往,结果经营大有起色。
4、名泉趣谈
自古以来,茶人对泉水情有独钟,这不仅是因为泉水轻清甘活,最宜于烹茶,同时还因为名泉清流、淙淙潺潺的声响引人遐想。
品水鉴泉在古今茶人中流传着许多佳话趣谈。
①武夷山的“呼来泉”又名通仙井
武夷山四曲御茶园内(现茶叶研究所品种园中)至今还依然保留着一口水清甘洌的“通仙井”,又称“呼来泉”。
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设置御茶园时,挖凿了一口“通仙井”,井沿为八卦形,在通仙井旁还盖了一座别具一格、高七尺、宽与深二丈见宽的“喊山台”。
每年惊蛰这一天,县令带领官员、绅士、茶商、茶农等在这里举行祭祀茶神仪式,至祭文、鸣金击鼓,参祭众人齐呼:
“茶发芽、茶发芽……”据说这声浪使通仙井内的井水频频升降,为此人们称井内的泉水是“呼来泉”。
“呼来泉”又名“通仙井”还有另一种说法,武夷山曾是道、释、儒三教并存的历史文化名山。
但唐代以后以道教占统治地位,因此许多峰峦溪涧的命名都带上浓郁的道家色彩,道家还将武夷山景区分成了三片,九曲溪一片、溪北一片、溪南一片。
水的北面叫“阳”,水的南面叫“阴”。
而九曲溪北,冲佑观附近,有一眼“龙井”,正是“鱼井”,“鱼”为“阴阳鱼”之鱼,四曲溪南即御茶园内有一眼“通仙井”又名“呼来泉”,两口井是阴阳鱼的眼睛,全部合在一起正好是一幅《阴阳鱼太极图》。
②山东济南有一名泉趵突泉
其泉水是自地下岩洞的裂缝中涌出,三窟并发,浪花四溅,声若隐雷,势如鼎沸,平均流量为1600公升/秒。
相传清乾隆皇帝巡视江南途经济南时品尝了趵突泉水,觉得这泉水竟比京师玉泉水更清洌甘美,于是赐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
乾隆先后封了两个“天下第一泉”,看来皇帝的“金口玉言”也有信口开河的时候。
③江西九江庐山康王谷水帘泉
在庐山东谷会仙亭旁。
唐代茶人陆羽,当年在游历名山大川,品鉴天下名泉佳水时,曾登临庐山,品评诸泉,觉得水色清碧,其味甘美,于是将水帘泉评为“天下第一泉”。
站在观山(庐山山名之一)之上,可见一缕天泉,垂直而下,落在大盘石上,发出洪钟般的响声,泉水经过折迭散而复聚,再曲折回绕,又往下泻,谷风吹来,泉水如涓飘于空中,好似万斗明珠,随风散落,在阳光下,五光十色,蔚为壮观。
这康主谷水帘泉,自从陆羽评为“天下第一名泉”之后,曾盛极一时。
嗜茶品泉者接踵而至。
宋代苏轼、陆游等都品鉴过水帘泉之水,并写下了品泉诗章。
三、岩茶探究
1、武夷茶史
大自然的恩赐造就了风光绮丽的武夷山水,也给武夷茶树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武夷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武夷茶名)著称于世。
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送茶予焦刑部书云: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
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
这是有关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武夷茶最早采叶作饼,以“森伯之祖”而闻名。
到唐时,以研膏茶出现,它是一种不加香料的自然茶。
九世纪,武夷茶从研膏转为腊面,而且有飞鹊之饰和加入香料配制成片状茶型,当时已作为高贵的馈赠礼品之用。
至宋代武夷茶在研膏、腊面的基础上,又制作蒸青大小龙凤团茶,部分极品随北苑进贡朝廷。
当时就有“茶出武夷,其品最佳”的记载。
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四曲设置御茶园,制龙团五千饼。
每年惊蛰,当地县丞要亲临御茶园的“喊山台”祭祀茶神,此时的“石乳”茶是贡茶极品。
至明代洪武年间(1392年),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绿茶。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创制小种红茶,到十七世纪清代达到全盛时期,扬名四海。
由于小种红茶制法繁复,红茶逐渐衰弱,于是武夷山茶农又创制“三红七绿”的青茶,即现在所称的“岩茶”(又称乌龙茶)。
到十九世纪初,岩茶已发展到盛期。
随后,至民国后期,岩茶又一度衰弱。
新中国成立后,武夷岩茶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现已创历史的高峰。
2、武夷名丛
大红袍
武夷名丛中数大红袍享有最高声誉,名居武夷岩茶“五大名丛”之首,素有“岩茶之王”的美称。
大红袍母树于明末清初发现并采制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
数百年来盛名不衰,其传说颇多,广为流传。
大红袍母树生长在武夷山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两旁岩壁矗立,日照不长,温度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武夷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