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练二 综合探究2.docx
- 文档编号:26111144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21KB
专练二 综合探究2.docx
《专练二 综合探究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练二 综合探究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练二综合探究2
专练二 综合探究
(2)
1.[2018·河南洛阳高三二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
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朝廷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
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
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较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民间海外贸易受到严禁。
尽管如此,海上走私仍屡禁不绝。
明中叶以后,民间贸易因政策放宽而得到发展,主要贸易对象从亚洲其它地区变为欧洲。
明清海外贸易政策时紧时松,政策放宽时海外贸易就得到较大发展,贸易网络不断扩大。
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摘编自王信《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
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
为了更便利地筹措海外贸易资金和降低投资风险,一些国家建立国家银行,政府充当担保人;受政府扶持和保护的民间合股公司也应运而生。
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
这一切,对各国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
16至18世纪时,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
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中西方海外贸易的异同,并说明其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1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地位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
(9分)
2.[2018·广州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乡约是中国民间社会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发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四大项:
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
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
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 1930年前后,部分知识分子主张用改良主义方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其中梁漱溟的影响较大。
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认为,中国问题的症结在于“文化失调”:
中国本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不同于西方的“个人本位,阶级对立”;自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后,中国旧的社会构造被破坏,但并没有走上西方社会的道路。
因此,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是将“中国固有精神与西洋文化的长处二者为具体事实的沟通调和”,而这一“沟通调和”点,就是建立乡村政权机关与教育机关合而为一的“乡农学校”。
“乡农学校”以《吕氏乡约》为仿效目标,“以古人乡约之意来组织乡村”,使学长居于父老、师长的地位,把社会的政治法律问题放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之内,同时吸收西方团体组织的方式,形成社会新组织。
——摘编自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氏乡约》与《乡村建设理论》关于乡村治理认识的异同之处。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吕氏乡约》与《乡村建设理论》关于乡村治理认识的局限性。
(10分)
3.[2018·云南省西南名校联盟高考适应性月考(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造成了很多小生产者破产和工人失业;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又使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导致大量农民破产,流入城市,造成人口相对过剩的局面;而启蒙思想更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都对英国下层民众的思想观念造成很大影响。
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指出:
“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
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
……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
——摘编自赵学姣《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材料二 最早将马尔萨斯人口论介绍到中国的,是1880年同文馆出版的第一部西方经济学中译本《富国论》。
1895年,清末维新政治家陈炽又重新翻译《富国策》,并在《时务报》上连载,时人对这套人口理论推崇备至。
……建国前夕,原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用马尔萨斯的部分观点断言“中国人口在2个世纪里增加了1倍,人口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不管谁统治也解决不了”。
1957年下半年,全国范围内发起的以政治立场而非学术立场为出发点的大批判,使得马尔萨斯及其人口理论在中国被全盘推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学术界对马尔萨斯持“全盘否定”观点者越来越少,而持“部分肯定”论者日渐增多。
在这段时间内出版的学术专著中一般在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做出批判之后都会论述其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
——摘编自谢勇、徐倩《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传播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15分)
4.[2018·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
专练二 综合探究
(2)
1.答案:
(1)同:
①政府在海外贸易中都发挥着主导作用;②民间海外贸易发展需求都比较大。
异:
①贸易政策不同:
中国推行限制海外贸易的政策(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欧洲实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即重商主义经济政策);②贸易主体不同:
中国海外贸易中官方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欧洲海外贸易中民间贸易比重较大;③贸易发展趋势不同:
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渐趋萎缩,欧洲海外贸易不断发展。
主要原因:
①政治上,明清中国封建统治日趋没落,内忧外患日益严重;而欧洲民族国家诞生并日益发展。
②经济上,明清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不断发展。
③思想上:
明清中国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而欧洲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2)变化:
中西方贸易由中国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变为欧洲居于优势地位。
历史影响:
①中国“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中国的自然经济趋向瓦解,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③推动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其世界主导地位日益形成;④客观上进一步密切了世界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拓展。
解析:
第
(1)问主要考查明清时期中西方海外贸易的异同并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
在回答相同点时,可结合材料一中的“朝贡贸易被作为朝廷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民间贸易因政策放宽而得到发展……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材料二中的“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等信息,从政府和海外需求等角度组织答案;在回答不同点时,可结合材料一、二相关信息,从贸易政策、贸易主体、发展趋势等角度组织答案;在回答“不同的原因”时,可结合中西社会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组织答案。
第
(2)问主要考查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贸易地位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影响。
在回答“变化”时,可结合材料一中的“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材料二中的“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归纳出中西贸易主动权的变化;在分析“影响”时,可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和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世界市场的发展等角度组织答案。
2.答案:
(1)相同:
都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都注重提高村民的道德素养;都意识到乡村建设的重要性;都强调互助;都强调自治;都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都从乡村实际出发提出方案。
不同:
《吕》只强调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乡》主张将中国传统道德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吕》主张乡村自治,《乡》主张将乡村建设与政权相结合;《吕》只强调乡村秩序的稳定,《乡》主张乡村建设是救国的关键;《吕》更强调血缘宗族关系,《乡》突破血缘宗族关系,主张建立社会新组织。
(2)《吕》局限性:
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局限于道德教化;未考虑更多利益需求;在当时适用范围有限。
《乡》局限性:
没有认识到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解决农民最迫切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否定暴力革命。
解析:
第
(1)问主要考查《吕氏乡约》和《乡村建设理论》的异同。
在概括“相同点”时要结合材料一、二的相关信息,如:
材料一中的“道德力量”“行为楷模”“《周礼》《礼记》”“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和材料二中的“伦理本位”“道德教育”等,在此基础上组织答案;比较“不同点”时,要结合时代背景的不同、措施方式的不同、目的的不同、性质的不同等提取材料信息,组织答案。
第
(2)问主要考查《吕氏乡约》和《乡村建设理论》关于乡村治理认识的局限性。
回答时,可根据材料一中的“自发形式”“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发挥约束力”和材料二中的“改良主义方法”“把社会的政治法律问题放在道德教育的范围内”等信息,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的社会性质等分别作答。
3.答案:
(1)基本观点:
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自然原因和道德限制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背景:
圈地运动、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人口激增;工业革命在增加财富的同时又加剧了贫富分化,激化了阶级矛盾;工业革命带来的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死亡率下降,人口问题严重;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及瘟疫和战争的影响。
(任答三点即可)
(2)概况:
从晚清民国的倍受推崇,到20世纪五十年代全盘否定,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客观评价。
原因:
倍受推崇:
民族危机的加剧;“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近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全盘否定:
两极格局下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内“左”倾思想和相对封闭的外交政策的影响。
客观评价: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外开放拓宽了国人的视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解析:
第
(1)问主要考查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观点和产生背景。
在概括“基本观点”时,可结合材料一中的“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自然原因和道德限制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等信息组织答案;分析“背景”时,可结合材料一中的“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导致大量农民破产,流入城市,造成人口相对过剩”“而启蒙思想更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等信息,再联系工业革命带来的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死亡率下降,人口问题严重等史实组织答案。
第
(2)问主要考查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传播的概况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在回答“传播概况”时,可结合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情况概括为从晚清民国的倍受推崇,到20世纪五十年代全盘否定,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客观评价。
分析“变化的原因”时,可分别结合三个时期的国情,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等角度组织答案。
4.答案:
(1)特点:
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
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各式各样的豆制品”“《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与其他作物轮种”“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等关键信息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中的“重要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等信息归纳概括即可。
第
(2)问要从大豆本身的优点、科技的进步及大豆的用途等角度说明原因,同时还要结合世界联系的加强及世界市场的扩大进行分析。
第(3)问注意审题,只要求回答物种交流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可以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与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角度作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练二 综合探究2 综合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