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三素材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之现代文阅读模块专题十现代文阅读综合测试.docx
- 文档编号:26110654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98
- 大小:111.35KB
高中语文高三素材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之现代文阅读模块专题十现代文阅读综合测试.docx
《高中语文高三素材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之现代文阅读模块专题十现代文阅读综合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高三素材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之现代文阅读模块专题十现代文阅读综合测试.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高三素材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之现代文阅读模块专题十现代文阅读综合测试
2009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之现代文阅读模块
专题十:
现代文阅读综合测试
【把脉高考】
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题中占30分左右的分值,是仅次于作文的一大板块。
自2005年以后减少了客观试题题量,增加了主观试题题量以来,现代文的得分率一直较低,成为了制约考生夺取语文高分的又一瓶颈。
而且,随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纳入高考试题,增大学生的主观、个性解读,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解读等等理念导致探究性试题、综合性很强的赏析类试题备受青睐,应该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关注。
阅读是一个信息录入、存储与整合、提取的过程,需要考生的语感、阅读经验、答题技巧等的参与,这对考生的综合素养的要求较高。
基于此,我们选编了一组2007年和2008年各地模拟试题,供考生演练。
考纲解读
(一)全国卷
2008年的全国卷考纲明确规定: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二)课标卷
2008年的课标卷考纲侧重要求: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课标卷与全国卷大纲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一是全国卷大纲总体要求为“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而课标卷大纲的要求为“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全国卷大纲的要求着眼于文本的内容,而课标卷的要求侧重文本的表达方式。
二是课标卷没有“推断想象”类的题目。
【备考策略】
命题回顾
一般的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又被形象地称为“现代文小阅读”,往往是放在高考试题的第I卷,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所谓的“社科类文章阅读”,是指阅读介绍或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语言、文艺、美学等。
社科文较多选自《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参考消息》《新华文摘》《科学之友》等报刊,且都属于学术小论文,所选的文章内容,都是一些有重大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的理论问题,又不失与社会现实或者教育现实的紧密联系,往往站在人类终极关怀的角度,将沉甸甸的思考融进其深邃的文章之中,所以考生首先读出的是思考,是睿智,是关爱,是鞭策,或获得美感,或产生共鸣。
所以需要考生在解答相关题目的时候,能最大程度地调用背景知识,用联系的观点处理题目。
有关社科类文章的阅读,近几年的命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06年高考中全国卷II、北京卷、浙江卷等11套试题考到这个考点,2007年考查此考点的高考试题则增加到15套,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科技文阅读所选材料多为高科技方面的材料,主要介绍新科技、新发明,包括新科技新发明的依据、特点、所需设备及技术支持、操作程序、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意义及其相关评价等。
2007年高考科技文的选材主要涉及了“人造肌肉”(天津卷)、“嗜盐菌”(湖南卷)、“立体光子结晶”(福建卷)和“瓦斯”(四川卷)等科技领域。
科技文已由2006年高考试卷“小阅读”的主流文本变成了非主流文本,试题的题量也有相应的减少。
趋势预测
(一)社科文阅读
1.2009年高考中,社会科学类文本仍然会保持高考试卷“小阅读”的霸主地位,主流文本的选材趋势不会有改变。
但选材具体点会走多元化的路子。
2.命题形式为选择题,位置在试题的I卷,题量仍然保持在3-4道,分值为9-12分。
3.试题的难度会有所降低,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这个命题点将会重点凸显,难度或有提高。
4.不排除个别省市命题向北京卷、上海卷题型靠拢的可能,即主、客观试题综合命题,也不失为一种创新性较强的尝试。
(二)科技文阅读
1.2009年高考试卷中,自然科学类的文章仍然会保持弱势、少数的地位。
新课标地区出现科技文阅读的命题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2.文本选材与生活的结合度会更紧密,不排除社会热点,诸如“嫦娥奔月”等话题可能进入试题。
3.试题形式仍然会是选择题为主流,主客观结合的命题形式或有出现可能,题量仍然保持在3~4道,分值为9~12分。
4.命题难度将会有所降低,严格定位在“懂”的层面上,考查的重点是词句的理解。
临考指导
从总体上讲,社科文阅读的难度大于科技文。
但社会科学类文本与自然科学类文本同为科学类文本,所以在命题方式和信息解读的基本方向上是一致的,需要考生注重跨区间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学会多种角度、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阅读社科类的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整体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属关系。
也就是要求我们要能够准确地拟制出内容提纲,这样才能够在比较宏观的角度去正确解决试题乃至于选择项中的具体问题。
(三)注意整理文章中出现的新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上下左右的相关概念。
社会科学类文章,不同于文化散文,它总是以说理或介绍最新发现最新研究成果为主的文章,这当中自然就有新的现象新的概念出现,对这些研究过程中的现象和认识,有的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有的则已经得到确认或公认,在表述时,需要仔细区分。
如有“……性”“……化”与没有“……性”“……化”,在文章中就完全不同,有“亚……”“次……”与没有“亚……”“次……”也迥然不同。
(四)相对文化散文信息密度要大得多,阅读社会科学类散文同样需要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在表述中的作用。
如表示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有据与凭空等,忽略了这些词语的修饰限定对象,对社会科学当然也包括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就必然难以准确把握。
(五)社会科学类文章在作答时,要注意试题题目及选项与文章内容的对应关系,当文章信息密度相对较大时,当连续几个选项容易混淆自己的视线时,同样需要采取脚踏手指的方式,把试题或选项与文章相关的地方对应连接起来,以免被众多的试题文字弄昏头脑。
现代文阅读模拟试题(附答案)
要点1、语义与修辞
【试题1】
“诚斋体”意味着抛开书本这个“拐棍”,直接在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获得诗兴。
杨万里有诗云:
“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情态总成奇。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诗人主张融身心与大自然中,物我两忘,以一种审美态度观照自然,大自然便会呈献诗思。
在诚斋诗中,大自然被诗人赋予了人的灵性,十分亲切活泼。
诗人写山: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写春光:
“拂花红露溅春衣,柳外春禽睡未知。
天借晴光与桃李,更将剩彩弄游丝。
”;写夕阳映山:
“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
”。
这是一种“人化的自然”,自然物象与审美主体融而为一了。
改变了那种依傍前贤、在书本中找诗材的思维定式,在与大自然的遇合中获取诗思,便形成了触处生春、随机感发的审美创造方式,这是“诚斋体”的构思特点。
1、“‘诚斋体’意味着抛开书本这个‘拐棍’”一句中的“拐棍”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对词语的意义或修辞意义进行解释,是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微观”题、必考题。
这类题目的答题关键是“寻找题目和文章中的语言信息”。
熟读“题干”,准确把握它所隐含的或显现的“信息源”,再依据这个“信息源”解读文章的相关内容,答案就会“跃然”眼前。
题干中有“抛开书本这个‘拐棍’”的重要信息,也就是说“拐棍”就是“书本”。
但是,仅仅这样回答是不够的,联系文章第2段的首句,就可以准确地得出“依傍前贤”,“在书本中找诗材”的完整答案。
【试题2】
很久很久,没有吃上家乡的红薯了;
很久很久,没有闻到家乡浓郁的泥土香了。
那天逛街,看见有人卖红薯。
我一阵狂喜,不问价钱,称了好几斤。
拿桶,倒红薯,浇上水,开始冲洗。
红薯就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鸭子,绕着我的手游来游去。
这时候,那缕久违的泥土香扑鼻而入,渐渐弥漫屋子___________。
这使每一位熟悉乡村生活的人,都会想起红薯地,想起碧绿的薯叶,想起薯叶上更广更蓝的天空。
1、文章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在第(3)段中表达的“狂喜”的情感?
2、结合文意,选择最恰当的一句,填在文章第(4)段的横线上。
A、窗前的牡丹,悄然收拢花瓣。
B、窗前的腊梅,飘来幽幽清香。
C、窗前的月季,依然鲜艳欲滴。
D、窗前的水仙,还是淡雅素朴。
【点拨】第1题要抓住词语的基本内涵———“狂喜”是一种心理活动;要注意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哪个句子”,即答案应该是“句子”:
红薯就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鸭子,绕着我的手游来游去;第2题的回答,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孤立地就四个选项来判断是否。
B、C、D三种花卉仍旧是“我行我素”,唯独A有“反常”的表现(拟人的方法),这正是文章遣词造句的用意所在(“闭花羞月”也)。
要点2、观点与材料
【试题3】
古诗文中“忙”字少见,倒是“忙”的死对头“闲”,在古诗文里头真忙得不可开交。
请看,唐·李白“孤云独去闲”,皎然“事外水塘闲”,李昂“心向白云闲”,贯休“风清闲客去”,宋·孔武仲“地闲花木为留春”,陈颢夫子也“将谓偷闲学少年”,徐照倒也老实:
“爱闲却道无官好”,等等。
唐·李涉官至太常博士,也昏而闲,得闲就喜: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连戎马半生的陆游,都闲笔闲游:
“闲游野寺骑驴去,倦拥残书听雨眠”。
可见,古人那里闲的种类丰繁多姿,有地闲,有客闲,有清闲,有帮闲,还有闲情闲绪,当然是闲事最多。
古人对于闲的感情也丰富多彩,有爱闲者,有闲游者,有去而闲者,更有“小醉闲眠”,像陆游《采桑子》:
“小醉闲眠,风引飞花落钓船”,最妙,能两种闲趣都鱼与熊掌得兼。
1、作者列举李白、皎然……陆游等一些作家的诗句,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点拨】这是对“材料与观点”关系的理解,也是考试中的常见题。
此题有两种选择的可能:
一是“闲,在古诗文里头真忙得不可开交”。
但是,如果作者用诗句仅仅想阐述“闲”在古诗文里“多”,似乎没有多少意义。
再者,依此类推,几乎任何一个汉字,都可以寻找到许许多多的“诗句”来作为“例子”。
由此看来,这样的观点没有价值。
其实,文中有“可见”一词作为提示:
“可见”这个词“支配”的对象是什么?
有了这样的思考和判断,那么,就可以发现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有两层意思:
古人闲的种类丰繁多姿;古人对于闲的感情也丰富多彩。
要点3、提炼与概括
【试题4】
画者练就一双画画眼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声有色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迷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
这些快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何等美妙的享受。
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
只不过没有时间将它行之于纸,常常这样完成了绘画所必须的全部思维过程。
1、第三段中的“画眼”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意思?
(作答不超过20字)【点拨】现代文阅读有三种提炼和概括的方法:
照抄原词原句直接回答;用原词原句整理组合;用原文的文意组织概括。
“提炼和概括”要求学生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推理、判断的同时,又要求有对语言组织、语意表述有较好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般情况下,一份试卷往往会呈现对“提炼和概括”能力多个层面的考查。
本题有文字数量的限制,答题的区域不难寻找,主要是看学生对句子主干的把握和对句子枝节的筛选,以及“考查”语言(句子)的组织能力。
答案应该抓住这些字眼:
“大千世界”、“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捉住”———敏锐捕捉大千世界中各种形象美感的能力。
要点4、前呼与后应
【试题5】
我们踏着月色静静地走着,时而沐浴在月光下,时而笼罩在斑驳的树影里,好像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中,有着飘然若仙之感。
袅袅清风中,依稀还有缕缕暗香在这深秋的夜空缓缓滑过。
这时园内杳寂无声,只有我们每走一步,落在石板上的足音,发出空寂的幽响,在这静谧的夜色中显得更加清脆、响亮、悠长,如灵隐寺中和尚的木鱼。
我怕破坏了这一片宁静,停住脚,却见一地素月分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于是,回过头,又这样低声对你说:
“轻点走,别把月光踩碎了。
”……
1、与文中划线句“却见一地素月分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相呼应的是哪一个句子?
【点拨】好文章讲究布局和呼应。
布局、呼应的精妙处,也就是命题者最关注、最喜欢的地方,试题也就从“此”而来了。
这个语段开头写到的“走着”与下文的“停住脚”相呼应。
“走着”的过程是“时而沐浴在月光下,时而笼罩在斑驳的树影里”。
这样就提示我们要了解的是“停住脚”“停”在什么位置:
是停在“月光下”还是停在“树影里”?
下文写到的是“却见一地素月分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大珠小珠落玉盘”是一个精妙的比喻,只有在“树影里”才会呈现这样的景象。
这样,答案就显现出来了,相呼应的句子是:
“时而笼罩在斑驳的树影里”。
【踩点热练】
阅读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
科学家发现,人的耐力与体内的一种基因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某人体内的这种基因按某种特定形式存在,其耐力就强于他人,就容易在需要耐力的体育运动中取得好成绩。
上述结论是国外某大学心血管遗传中心蒙哥马利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对征服了高海拔山峰的运动员、新征入伍的士兵(他们在军训中表现也是出色的)进行DNA测试后得出的。
据介绍,所有这些登山者都是在没有携带氧气瓶等呼吸设备的情况下登上了7000米以上的高峰。
而75名被测试者都能在为期10周的大强度军事训练中成功的支持下来。
研究小组发现,这些被测试的体能素质超群者的DNA中ACE(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有某些共同特征。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证实:
这种与人的耐力有很大关系的基因在人体内的存在有I和D两种形式。
I形式的存在使人体血液中的ACE数量较少,D形式的存在则能起相反的作用。
每人体内都有这种基因,其存在形式或是双I,或是双D,或是单I、单D共存。
拥有至少单I形式基因的人——如被测试的体能素质超群者——其耐力比拥有双D基因的人要强。
科学家们推测,I形式基因能增强肌肉细胞吸收氧气或其它营养成分的能力。
他们还指出,在研究中不能忽略运动能力与其它因素(如,敏捷性、手眼协调等等)的相关性,但如果进一步研究并证明I形式基因确实可以提高细胞工作效率,则有可能为中风或心脏病患者找到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1.下面是对原文中画横线的短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种基因”是使人体血液中ACE数量较少的基因。
B.“这种基因”是指人体内的血管紧张肽转换酶基因。
C.“特定形式”指人体内ACE由I基因和D基因构成。
D.“共同特征”指被测试者体内没有D形式基因存在。
2.目前能证实的被测试者耐力强于他人的主要因素,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一般人相比,被测试者的细胞工作效率比较高。
B.I基因增强了肌肉细胞吸收氧气及营养成分能力。
C.被测试者体内ACE没有“双D”的特定形式存在。
D.ACE的数量以及敏捷性、手眼协调性都优于常人。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肌肉细胞吸收氧气及营养成分能力与ACE基因的存在形式可能有关。
B.科学家对被测试者进行DNA测试并发现了其中ACE的特定存在形式。
C.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证实,体内ACE基因有D形式存在的人耐力低下。
D.人体内血管紧张肽转换酶基因的数量与I形式、D形式的配伍相关。
4.上文之于人体科学研究,最有价值的信息是()(3分)
A.测试证明,人的耐力与体内的一种基因有很大的关系。
B.ACE基因I形式的存在使人体血液中的ACE数量较少。
C.在ACE基因的研究中实现治疗中风或心脏病的新突破。
D.人体内DNA中的ACE基因的存在形式与作用已被揭示。
(二)
世纪之交的生物学(节选)
生物学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进步,数理科学广泛而又深入地渗入生物学的结果,全面改变了生物学的面貌,开辟了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新学科——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涉及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内容,把在各个层次的生命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新的高度上揭示生命的奥秘。
分子生物学,自诞生以来短短几十年间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进展,深刻揭示了生命现象在数以百万计的不同种属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但是生命世界中最本质的东西,在不同生物中却是高度一致的。
所有的生物体,从最高等级最复杂的人到最低等级的单细胞生物,其基本组成物质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它们的蛋白质都是相同的20种氨基酸以肽链构成的,核酸是同样的核苷酸以核苷酸链构成的。
在核苷酸顺序和氨基酸顺序之间的对应关系,即遗传密码,整个生物界也是基本一致的。
动物从食物的氧化通过氧化磷酸化获得能量。
植物从太阳光能通过光合磷酸化取得能量,然而现在知道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这两种表面上看来完全不同的作用,在分子水平的机制上却是极其相似的。
二者最终都是通过电子在一系列的蛋白质问的传递,造成内外两侧的质子梯度差,然后合成腺三磷(ATP)。
整个生命世界都以腺三磷为细胞的各种活动提供能量。
激素,以往一直认为是高等动物所特有的,但是哺乳动物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也被发现在某些单细胞生物中存在,并发现和高等动物中胰岛素类似的促进生长的功能。
细胞与细胞间以及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这些都依赖于细胞表面的或跨膜的蛋白质。
细胞与细胞问以及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在整个生命界也是高度一致的。
.(节选自1999年《生物学通报》第一期)
5.根据文意,对“分子生物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生命最本质的内容,把在各个层次的生命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新的高度上揭示生命的奥秘。
B.数理科学渗入到生物学之中,开辟了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新兴的生物学科。
C.研究生命世界中最本质的东西即遗传密码的科学。
D.阐明生命本质一致性的一门全新科学。
6.对文中画线处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有的生物体,其基本组成物质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所有生物体蛋白质组成的形式及遗传密码、合成ATP的过程、细胞之问的以及与外界进行的物质交换、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等,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B.生物的蛋白质都是由相同的20种氨基酸以肽链连接而成的。
C.核酸是同样的核苷酸以核苷酸链构成的。
D.动物和植物从外界取得能量的方式不同,但在水平机制上是相似的。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分子生物学是在传统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从注重观察和认识生命的多样性到揭示生命活动本质的重大转变。
B.细胞与细胞以及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与信息传递。
“物质交换”是指其神经系统之间的传递,“信息传递”是指其彼此间的能量转换。
C.生物的整个生命都是靠ATP为细胞的各种活动提供能量的。
D.从高等动物到最低等生物,都存在有促进生长功能的胰岛素。
8.对这段节选文字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世纪之交的生物学。
B.从传统生物学到分子生物学的转变。
C.传统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区别。
D.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和生命本质的一致性。
(三)
庄周屈原比较论
赵明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
他们同时出现于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辩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像、浪漫情景和浓郁的抒情。
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
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
诗哲”。
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章>《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一种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屈原既是诗人,又是哲人。
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诗歌或艺术的范畴,而达到了整个文化精神的领域。
“哲诗”庄子与“诗哲”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第一个高潮。
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
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期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
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一个科学,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
在文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
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则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话哲学的出现。
《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在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以美起真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话哲学。
“哲诗”庄子与“诗哲”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
层次上的融通。
(选自《新华文摘》1996年第6期)
9.说庄子是一位“哲诗”,屈原是一位“诗哲”,下面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庄子是一位“哲诗”,是因为庄子的人本论哲学追求诗意的人生,他探讨哲理时充满了艺术想像。
B.说屈原是一位“诗哲”,是因为屈原的《天问》具有诸子的探索精神,《离骚》等也充满了艺术想像。
C.说庄子是一位“诗哲”,屈原是一位“诗哲”,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分别充满了深邃的哲学的思想和艺术想像。
D.他们同时出现于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辩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10.对“互涵互动”的意思解说错误的是()(3分)
A.互相渗透,彼此促进。
B.彼此渗透,整体错综地发展。
C.彼此渗透,彼此促进。
D.庄骚辉映
11.战国时期文史哲互涵互动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在其中的一项是()(3分)
A.文学自身兼含史哲的因素,文学表现为一种哲学状态。
B.史著文学化(或历史文学化),史传文学化(或文学历史化)。
c.哲学诗意化,哲学艺术散文产生(或哲学艺术散文产生,诗话哲学产生)。
D.文学自身兼含史哲的因素,呈现“大文学”状态。
12.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哲诗”庄子和“诗哲”屈原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
B.史传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完美的体现。
C.“哲诗辉映,庄骚比翼”是我国文化上的奇观。
D.“诗意的沉思”是指屈原作品充满了哲理,“沉思的诗意”是指庄子的文章充满了诗意。
(四)
有生命力的文学是站着的文学
王元化
在文学史上,随着每个重大历史时期的递嬗,都经历了一场艺术形式的变革。
尽管莎士比亚仍然像歌德所说的是一位不可企及的伟大作家,可是现在哪个剧作家还会用莎士比亚那种繁缛的充满隐喻和双关语的枝叶纷披的语言呢?
今天的小说作者也不会再采用巴尔扎克按部就班去描写宅邸、陈设、人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素材 高考 语文 二轮 专题 复习 教案 现代文 阅读 模块 综合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