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doc
- 文档编号:2610847
- 上传时间:2022-11-03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78KB
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doc
《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目录
提要:
-1-
关键词:
-1-
一、弱势群体的基本构成与形成原因 -1-
(一)、弱势群体的基本构成 -1-
(二)、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2-
二、弱势群体的存在的普遍现象及非社会制度相关的因素 -4-
(一)、地域因素。
-4-
(二)、文化因素。
-5-
(三)、发展因素。
-5-
(四)、生理因素。
-6-
三、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任务还很重 -6-
(一)、如何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7-
(二)保障农村的基本医疗,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8-
1、推行医疗保障制度。
-8-
2、均衡医疗资源。
-8-
3、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9-
4、保证公立医院公益性。
-9-
5、防止药价虚高。
-9-
(三)、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
-10-
(四)、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
-10-
1.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10-
2.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1-
3.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12-
参考文献 -13-
-13-
浅谈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提要: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弱势群体的范围越来越广,规模也越来越大。
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入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主要讲述了弱势群体的基本构成与形成,从地域因素、文化因素、发展因素、生理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针对弱势群体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弱势群体的温饱问题;二是农村居民的医疗问题;三是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针对我国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议。
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将体现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宗旨;将为我国经济的腾飞保驾护航;也只有解决了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我国才能真正铸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键词:
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保障制度
一、弱势群体的基本构成与形成原因
弱势群体原指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一)、弱势群体的基本构成
我认为: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人群,一是下岗职工或已经出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
这部分人群以女工及年龄偏大的人居多,因知识层次和再就业能力较低,收入来源不稳定;二是“体制外”的人—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或集体单位工作过的自由职业者;三是残疾人、孤寡老人和缺乏有效照顾的儿童;四是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劳动者的同等待遇,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五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这部分人因退休时收入较低,然而目前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覆盖不到他们,又因原单位破产或经济不景气,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标准较低,遇到重大疾病时往往无钱医治;六是农村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偏远贫穷地区的农民,这是我国人口比数最多的弱势群体。
(二)、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均GDP增长了300%,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温家宝总理今年的工作报告中:
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1.14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
我们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比较明显,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收入很低甚至没有收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据统计,截至2004年,我国有2610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还有4977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924元,属于相对贫困。
而且,以上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标准明显偏低。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每年还要出现数百万的失地农民,目前总量已经达到6000万—7000万人。
由于很多失地农民缺乏必要的非农产业谋生技能,加之征地补偿中存在一些不公正现象,他们的生产生活也面临较大困难。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至今已向社会释放出下岗职工约5000万人。
目前,包括困难下岗失业人员等在内的城市低保对象约3200万人。
此外,1.59亿多进城农民工的基本权利维护和社会保障问题也迫切需要寻求解决之道。
农民医疗救助机制不够健全,农民因病致贫的现象依然严重。
目前对农民的医疗救助机制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这一制度虽然实施了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制度本身与农民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筹资、管理和监督成本偏高,人均缴费水平过低,病种限制过死,报销费用手续繁琐,报销费用限额过低,致使农民参加的积极性受挫,即使参加了,大病大灾也没有保障。
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缓慢,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农民在年老、疾病、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应该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而国家仍沿用传统的社会困难救济模式,仅仅对农村中的五保户和因灾因病造成的困难户,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临时救济。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困难,但由于补助面不宽,补助金额有限,对特别困难的农村家庭只是杯水车薪。
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进城农民因灾因病治病的救助制度还是一片空白。
一旦出了事有家不能回,即使回去也很难生活。
司法救助基金建设步伐迟缓,受害人的经济补偿难以落实。
近年来造成影响特别恶劣的刑事案件民事赔偿几乎为零,杀死17名少年的黄勇智能木马杀人案、流窜杀死67人的杨新海杀人案、6名佳木斯儿童惨遭杀戮的宫润伯变态杀人案、死12人伤5人的个体屠宰户石悦军杀人案等等。
尽管法院判决被告人对受害者给予经济赔偿。
但是这些大案的凶犯几乎都没有可供赔偿的财产,尤其是刑事案件没有判决之前,受伤害人员的医疗救治、康复或丧葬费用完全靠自己解决,有的因为不能筹到足够的费用,导致错失了救治的良机,或是筹到费用,法院判决后罪犯没有足够的赔偿,而债台高筑,穷困潦倒,给被害人造成双重伤害。
二、弱势群体的存在的普遍现象及非社会制度相关的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有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弱势群体是一定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
事实证明,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诚然,社会弱势群体的出现和存在与社会制度有一定的关系。
例如,我国曾经有过苦难深重的过去新中国诞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这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基本摆脱了普遍贫穷的状态,社会弱势群体在人口数量上大大减少。
但是,时至今日,我国仍存在人口上亿的社会弱势群体,这个事实的存在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事实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普遍存在着以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和灾民为主体的自然性社会弱势群体,存在着以老年人、残疾人和处境困难儿童等为主体的生理性社会弱势群体。
我国现阶段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与下列非社会制度因素直接相关。
(一)、地域因素。
地理区位不利,自然条件差,是大多数边远地区、山区和民族地区存在贫困群体的共同原因。
这些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带,通信、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在获得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发展要素方面受到限制。
这些地区(大部分是西部地区)农业资源贫瘠,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贫困人口为了生存往往不得不对自然界进行无节制的索取,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农业资源状况恶化,陷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文化因素。
从深层次上说,农村贫困群体存在的原因还在于文化上的贫困。
文化贫困主要表现在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低下,思想观念陈旧落后。
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是占有自然资源多少的差距,而主要是人才资源的差距,是教育和科技水平的差距。
一句话是由于文化贫困造成的差距。
文化贫困的存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对日益进步的社会经济产生抑制作用,并通过在弱势群体的下一代中的普及而得到延续。
在我国城镇人口中的弱势群体,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三)、发展因素。
我国的城市与农村之间、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因此,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秩序中,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不得不处于一种被支配的从属地位,与城市和发达地区之间形成一种不平等的贸易条件。
这种状况导致农村、贫困地区与城市、发达地区之间在农产品与工业品、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之间价格上形成一种“剪刀差”造成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利益的非正常流失。
这是农村弱势群体形成的一个无法否定的原因。
(四)、生理因素。
迄今为止,由生理原因形成特定的社会弱势群体是任何社会制度都无法避免的现象。
这一弱势群体由残疾人、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和处境困难的儿童三个具体社会群体形成。
我国现在残疾人8000多万,虽然政府十分重视扶残助残工作,但由于认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他们大都仍处于社会生活的底层。
我国城市老年人,特别是处于最低收入水平的特困老年人,已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
他们的物质生活、医疗保健水平严重偏低,处于比较艰难拮据的低层次生活状态。
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更多,其生活状况同样不容乐观,特别是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而造成的缺医少药状况比城市特困老年人面临的情况更严峻。
另据有关统计,我国尚有400多万失学儿童和15万流浪儿童,他们的生活状况亦令人担忧。
另外还有人口为数不少的社会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伴生物。
三、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任务还很重
近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三条保障线”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两个确保”得到进一步巩固,城市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
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救灾救济制度日益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一些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正在全国积极推进。
国家总理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0379万人。
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53589万人。
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4996万人。
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5225万人。
2012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04万人。
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18993万人。
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5445万人。
2012年末,256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1%;1-9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1717亿元,受益11.5亿人次。
2012年,按照农村扶贫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989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339万人。
但是,在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是缺乏对贫困农民家庭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救助办法。
传统的定期定量救济工作力度有限,很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营养状况堪忧。
那么我们就看一下如何解决一下问题。
(一)、如何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首先,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有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和积极性,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巨大力量。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和的增强,可以更多地增加扶贫投入,帮助贫困地区开发建设。
其次,全社会扶贫济困的热情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为扶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经过十几年的扶贫开发,贫困地区的社人和经济条件已经有所改善,有了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
再次,各地在实践中创造,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路子。
夺取扶贫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决 弱势群体 社会保障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