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部编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版.docx
- 文档编号:26096081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92.25KB
优质部编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版.docx
《优质部编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部编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质部编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新版
2019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Ⅰ卷
一.选择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偏心)于虢(另一个卿士),郑伯怨王。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王室领地)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这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B.诸侯争霸战争连绵不绝
C.“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D.国家政治秩序受到挑战
2.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
这些规定()
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
3.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史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
这一措施()
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
C.是“无为而治”具体体现 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
4.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
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
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
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
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5.(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
“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这些举措说明( )
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B.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6.元朝初年,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劝,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行御史台官因纠劾行省官而反遭诬陷和人身迫害的现象也较为常见。
后来,元世祖正式下达诏令:
“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行御史台官遭行省迫害的情形才逐渐减少。
这一变化表明( )
A.行御史台与行省长期紧张对立B.元朝初年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C.行御史台代表着中央控制行省D.行省成为行御史台监察重点
7.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说: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产生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A.棉纺织技术的革新B.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C.棉花种植面积扩大D.政府在政策上重视
8.有学者在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内卷化”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小农经济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事实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个体中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
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可以用来解释( )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B.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转型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9.19世纪末,维新人士提出“使外国分中国,又何如中国自分(分封)”,又称分封“乃古今之公理”,“即拨乱世反之正,救元元存中国,亦未有不由于此也”。
上述言论主要体现出维新派()
A.传播西学的启蒙意识B.勇于担当的意识
C.激进的民主变革意识D.爱国救亡的意识
10.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
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B.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D.刘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11.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新风气往往兴起于北部边境。
中华文明每遭遇动荡时期,总是通过吸取周边世界的能量实现复兴与扩张……但是,宣告新时代的南来之风从真正意义上席卷中国大地,可以说是从近代开始的……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南方开始复兴之路的时代。
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12.1944年,当美军观察组全部到达延安后,毛泽东称这是“中国抗战以来最为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周恩来认为“不能把他们(美军观察组)的访问和观察当成普通行为,而应把这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
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积极开展官方的外交活动
C.积极争取国际外援的支持D.与美国有了军事上的合作
13.有学者认为新中国外交经历了立国外交、建国外交与强国外交三个阶段。
其中立国外交是指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国际体系尚未充分互动,依然游离在国际体系之外的时期。
这一时期外交的主要任务为捍卫政权自立、主权自尊、国家自存。
据此,立国外交出现在( )
A.1949—1956年B.1949—1978年C.1966—1976年D.1978—2012年
14.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对参选香港议员的法律资格进行重新解释说明。
人大释法即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解释法律权”,对特区因为法律知识不足和其他特别原因(纷争、诉讼不清)而进行定调。
因为香港的司法独立是按照香港基本法由中央授权,香港法院解释基本法的权力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
香港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即规定:
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人大释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大释法有利于清除港独势力B.人大释法是香港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
C.人大释法一定程度上有违港人治港的原则D.人大释法彰显了中央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15.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
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该历史现象表明( )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16.公元前8世纪,雅典的英雄崇拜兴起,崇拜的对象是史诗里的英雄、建城者或某个具有神奇经历和业绩的死者,他们被认为即使死后仍然有能力保护在周围居住的人,因此每一个点的周围都能聚集一个崇拜群体由此构建起村庄、部落之间的特殊关系。
这种英雄崇拜()
A.反映了直接民主制弊端暴露B.具有极强的血缘和宗法色彩
C.顺应了城邦意识形态的发展D.旨在维护雅典民主政治体制
17.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
“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
这揭示了古代雅典()
A.公民大会权力最大B.审判流程公开公正
C.公民是城邦的主体D.具有权力制约思想
18.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
这表明,罗马法()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19.英国内阁权力的发展是缓慢的、渐进式和积累式的,而这几乎完全是自然的,并非是按预定的、经审慎拟定的计划进行的。
这一现象说明英国()
A.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却缺乏实权B.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制尚不成熟
C.政治保守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D.政党交替执政难以形成凝聚力
2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教科书编者在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并要求学生论述“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
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B.学校不能教授封建社会历史
C.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D.政府强化国民共和意识
21.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
“一个团结的强国提出的道歉、解释和赔偿,往往被认为满意而接受,如果是由一个无足轻重或弱小的州或邦联提出的话,就会被认为不满意而加以拒绝。
”此观点旨在说明()
A.建立联邦政府能适应国际形势B.邦联政府阻碍了国家政治独立
C.美国面临严重的国外势力威胁D.美国正处于国际社会的孤立中
22.1918年,俄国召开了酝酿已久的立宪会议。
参加会议的3600多万人有900万人选择了布尔什维克党,2100多万人选择了社会革命党。
列宁说,“把全部政权交给立宪会议,同样是和凶恶的资产阶级妥协”。
于是,人民委员会解散了立宪会议:
这主要反映了()
A.苏维埃政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B.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C.布尔什维克党未得到群众支持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
23.图7是1952年苏联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漫画左下角的美国人在呼吁“和平、防卫、裁军”,而美国将军正在欧洲地图上标注美国的军事基地,右上角的CCCP是苏联国名的俄文缩写。
据此可知
图7
A.美苏争霸斗争激烈B.两大对峙军事集团出现
C.美国军民对立严重D.美苏两国矛盾日益加剧
24.美国的国家安全顾问布列津斯基说:
“美国体系的大多数内容是在冷战期间出现的,并成为美国遏制全球性对手前苏联的努力的一部分。
一旦那个对手倒下,而美国成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全球性大国,美国体系就可以成为现成的东西在全球应用。
”布列津斯基意在说明
A.美国具备建立单极世界的能力B.单极世界比两极世界更加稳定
C.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D.世界格局应从整体的角度考虑
Ⅱ卷
二.材料题(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代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
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
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时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徐祥民《法家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司法制度,就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
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思想越来越多受到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原则的指导。
“以礼制刑,礼法合一”是对唐朝法律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今天,“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法治思想已经深入到国民的意识当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法律的制定修订中,把历史上的或者外国的制度拿来加以改造以为我所用。
古代中国的法律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很好的古代法治理论,在选择新的治国方略中,它与领会西方法治理论对我们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
——整理自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的趋势并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律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1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时间
代表人物
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或评价
BC5世纪
希腊史学家
“东方文化是一切文化和一切智慧的摇篮。
”
4世纪
希腊史学家马尔塞林
“赛里斯国疆域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有五谷杂粮、干鲜水果、牛羊牲畜,真是应有尽有,品繁而量众。
’
1304年
法国传教士孟特高维诺
“世界上没有任何国王能够以其帝国的辽阔疆域、人数众多的居民及其巨额财富而与大汗相媲美。
”他服膺于中国人的宽容。
1739年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阔、最美丽、人口最多、管理得最好的国家”。
“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
1793年
英方使华代表马戛尔尼
“如果中国禁止英国人贸易或给他们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英军只需几艘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
1895年
威廉二世
欧洲主要国家的统治者们不约而同地收到一幅寄送的油画,幅名叫《黄祸》的画上,代表德、俄、英等7个西方国家的女神,正拿着式器准备抵御即将来临的来自东方的进攻。
在远方滚滚烟尘中,类似佛陀的恶神驾驭东方恶龙正在逼近。
1993年
美国芒罗
“中国龙已经觉醒,全世界将面临威胁。
”
1997年
日本堂义宪
“面向21世纪,中国朝着再度成为世界中心的目标迈出了一步。
”
—摘编自《世界新闻报》文章《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上表为公元前5世纪~公元20世纪外国人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
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2分)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从中唐开始,藩镇和一些势力较大的州郡常常以种种借口和手段,截留应该上缴中央政府的赋税,久而久之,形成了财政上的“留使”“留州”制度。
到了五代时,藩镇节度使甚至直接派自己的亲信武将管理场(征收赋税的场所)务,赋税大权落入节度使手中。
赵匡胤发布诏令,要求各州除留下必要的经费外,其余贡赋中属于货币的部分要全部奉送到京,不得无故截留。
同时,赵匡胤还以中央支付给大藩“公使钱”为条件,废除了“留使”“留州”制度,收回了藩镇所控制的部分财权。
此后,赵匡胤还在中央设立了分管财政的三司,设三司使和三司副使,总管各地贡赋和中央财政,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这些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稳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河洛税史寻幽:
北宋立国行新制,中央“集财”国库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财政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财政制度改革的影响。
(6分)
民乐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受到挑战
【答案】D
2.【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解析】秦统一后,统一度量衡,故A项错误;统一度量衡,是从经济社会角度来巩固统一,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统一度量衡,打破了春秋战国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于各地区的交流、融合,故C项正确;统一度量衡,不能成为统一大市场形成的标志,故D项错误。
【答案】C
3【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由材料“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史的任免权”可知西汉初年对封国权力的制约,防范封国的权力膨胀,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封国权力的制约,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制约封国权力而非无为而治的措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A
4.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D项错误。
答案:
C
5.【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朝
【解析】“关市之租”“市征所算之名品”这些规定没有涉及到交易场所的变更,不能体现“坊市”的变化,故A项错误;“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不会增加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可见对商税的征收没有停止,不能体现对重农抑商的放弃,故C项错误;“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关税的措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6.【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材料的变化表明,监察制度的强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元世祖正式下达诏令:
‘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表明元代的地方监察制度逐渐走向完善,故B项正确;行御史台是监察机构,并非与行省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故C项错误;行御史台本身就是中央监察机关的派出机构,监察地方,故D项错误。
【答案】B
7.A
8解析:
“内卷化”理论是学者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的,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从隋唐时期开始,在宋代完成,其重要表现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没有发展的增长”,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的转型指的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也不属于“没有发展的增长”,故B项错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主要产生于江南地区的部分手工业行业中(如丝织业),力量弱小,发展极其缓慢,符合“没有发展的增长”,故C项正确;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并不是“没有发展的增长”,故D项错误。
答案:
C
9.【考点】“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答案】D
10【答案】B
【解析】刘锡鸿本人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却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这体现了刘锡鸿的官场功利主义,这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晚清外交官员对西方有一定的认识,故C错误;刘锡鸿的言行与小农经济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11.B【考点】辛亥革命;第19课辛亥革命
【解析】戊戌变法兴起于北京,故A项错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于武昌,早于1915年新文化运动和1924年的国民革命运动,故B项正确,故C.D项错误。
【答案】B
12.【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1944年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外交活动不能代表官方外交,故B项错误;由材料“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可知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外交活动积极争取国际外援的支持,故C项正确;由材料“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不能得出已经合作的结论,故D项错误。
【答案】C
13.【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解析】根据材料“立国外交是指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国际体系尚未充分互动,依然游离在国际体系之外的时期”,结合所学,我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游离于国际体系之外,故B项正确,故A.C.D项错误。
【答案】B
14解析:
“人大释法即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解释法律权’,对特区因为法律知识不足和其他特别原因(纷争、诉讼不清)而进行定调”可知其主要的功能是为法律定调,作用体现在法律层面,故A项错误;“人大释法”强调香港法律和全国人大的从属关系,不直接对其繁荣稳定起作用,其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是香港基本法,故B项错误;“香港的司法独立是按照香港基本法由中央授权”可知,人大释法不改变其治理的方式,故C项错误;“香港法院解释基本法的权力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
香港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即规定:
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知其强调香港基本法的权力来源,重申国家对其领导地位,故D项正确。
答案:
D
15.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材料并没有涉及历史发展的区域差异,故A项错误,B项正确;从题干信息中可以看出历史上虽然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但具体的管辖归属是有差异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
16.C
17.【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由材料“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可知公民大会权力受到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大会、议事会权力的制约而非审判流程,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雅典政体权力分配而非公民,故C项错误;由材料“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可知雅典具有权力制约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D
18.C
19.【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英国内阁权力的发展而非集体负责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发展是缓慢的、渐进式和积累式的”、“并非是按预定的、经审慎拟定的计划进行的”可知英国政治发展的稳定性,政治保守主义色彩浓厚,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内阁权力而非政党政治,故D项错误。
【答案】C
20.D
21.A
22.A【考点】俄国十月革命;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解析】根据材料“把全部政权交给立宪会议,同样是和凶恶的资产阶级妥协……解散了立宪会议”,表明俄国拒绝与资产阶级妥协,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政权的建设问题,故B项错误;布尔什维克党未得到群众支持,与“3600多万人有900万人选择了布尔什维克党”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18年”,结合所学,正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之时,故D项错误。
【答案】A
23.【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美苏争霸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材料的时间是1952年,故A项错误;两大对峙军事集团出现于1955年,即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美苏关系,故C项错误;从图片中可看到,美国所标注的军事基地在苏联周围均匀而密集分布,对苏联形成了包围圈,这说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开始转变为冷战和对峙,两国矛盾加剧,故D项正确。
【答案】D
24.【考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由材料“一旦那个对手倒下,而美国成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全球性大国,美国体系就可以成为现成的东西在全球应用”可知布列津斯基意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具备建立单极世界的能力,故A项正确;B选项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单极化而非多极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布列津斯基意认为世界格局应从美国的单方角度考虑,故D项错误。
【答案】A
25.
(1)趋势:
由因事临时设法到固定的成文法;法律形式由多种化到走向统一;古代法律指导思想逐渐儒学化;礼法合一,突出伦理。
原因:
夏商西周的统治者因事临时设法的弊端;战国时期,阶级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封建经济发展,原有的法律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推动了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众多法家学者对法律思想的整理,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思想体系;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趋于完善等。
(2)影响:
对中华民族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或有利于中华民族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法律的制定和修订提供了借鉴;有利于我们对中西法治理论取长补短,选择符合现代中国国情的治国方略。
26.论题:
外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受多种因素影响。
阐述:
地理交通自然因素。
古代交通不便,外国人对中国认知较为模糊不准确,近代以来世界市场形成,世界连为-体,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逐渐清晰。
中国的国家实力。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外国人大多对中国充满好感和美慕;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基于自身资本主义的迅速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质 部编届高三 历史 月考 试题 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