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含反思共8课.docx
- 文档编号:26083366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411.15KB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含反思共8课.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含反思共8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含反思共8课.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含反思共8课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
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为什么两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如此突出呢?
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概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目,了解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2.结合《北宋形势图》,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3.表演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
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
(备课素材附历史剧本——杯酒释兵权)
提示:
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4.史料解读
材料一:
军权的集中。
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
行政权的集中。
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
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
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5.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概括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
方面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禁军分内外驻屯,将领经常调换,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权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中
央
削弱宰相的权力
由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实现了民、军、财权的分立,加强了皇权,但也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臃肿
在地
方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设立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收缴地方官的财税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也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教师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这是宋朝统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多次失败的原因之一。
目标导学二:
重文轻武的时代
1.史料解读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
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
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
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其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2.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提示:
(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3)遇有战事,也由文官挂帅出征。
(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3.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4.宋代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说说由此带来了哪些影响。
提示: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重文轻武政策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提示:
(1)积极影响: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影响:
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6.史料解读
据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的2.88两,要到19世纪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水平。
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认为:
“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
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
”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也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7.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利有弊,这启发我们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提示:
(1)状况:
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原则:
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局部地区战火不断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三、课堂总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代。
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重点是识记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
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示。
因为本课采用了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龙八部》剧照
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
(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
(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的兄弟虚竹娶了哪里的公主?
(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契丹族与党项族
1.阅读教材P29《北宋形势图(1111年)》,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地图上找出各政权名称,并说出各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
提示:
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民族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政权
辽
北宋
西夏
时间
916年
960年
1038年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都城
上京
东京
兴庆
重大事件
澶渊之盟
陈桥兵变
重文轻武
宋夏议和
2.引导深入思考:
(1)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
(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
(3)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
3.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提示:
(1)辽: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1.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一目,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归纳:
战→和→战→和。
2.史料解读
材料一: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
3.提出问题: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提示:
(1)背景:
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影响: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分组讨论: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
提示:
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目标导学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史料解读
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
这次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2.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提示:
(1)结果: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2)影响: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课堂总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
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我们这一节课讲了辽、宋、西夏几个政权。
这一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
因此,我们对这种状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各民族在开发祖国的边疆、扩展中国的国土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女真族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宋金对峙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
观察图片《女真人像》,了解女真族的活动区域和生活特点;识读《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了解金与南宋对峙的形势;在此基础上,搜集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些民风民俗和宋朝军民抗金的故事,尝试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格局;体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学习岳飞严明治军、精忠报国的精神和廉洁正直的品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岳飞。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岳飞《满江红》朗诵音频)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20岁从军,到39岁遇害,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一员赫赫有名的抗金大将。
他领导的“岳家军”也逐渐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成长为抗金战争中的一支劲旅。
郾城大战后,面对大好的抗金形势,岳飞情不自禁地对部下说:
“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表现了他异常豪迈的英雄气概。
今天我们来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学习岳飞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女真族的崛起
1.仔细观察图片,从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提示:
(1)女真人头戴兽皮帽,身穿窄袖长袍,束腰带,穿长靴;
(2)女真人生活的环境比较寒冷;(3)图片中,女真人腰挂箭筒,肩挂长弓。
他们勇敢勤劳,擅长骑射。
总结归纳:
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他们擅长骑射。
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逐步统一女真各部。
从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
2.阅读教材“女真族的崛起”一目,概括关于女真族的发展壮大过程。
提示:
第一步:
完颜阿骨打完成女真各部的统一;第二步:
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抗辽的过程中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第三步:
金太祖仿汉制,改革女真军政体制,发展农牧生产。
目标导学二:
金灭辽及北宋
1.阅读教材“金灭辽及北宋”一目,说说金灭辽的概况。
提示:
女真崛起、金军攻占辽的一些地区后,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遣使与金相约夹攻辽朝。
1125年,辽被金灭亡。
2.史料解读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3.教师鼓励学生讲述为什么金会在灭辽之后对北宋动手。
提示:
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4.引导学生叙述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
提示:
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5.深入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灭亡的原因。
师生共同总结:
(1)皇帝对形势认识不清,缺乏决断能力,用人不当,压制主战派,一味求和;
(2)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3)政治腐败影响军队士气,与金交战时常常不战而逃。
目标导学三:
南宋的偏安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指出南宋建立和南宋疆域范围等基本情况。
提示:
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图片展示
3.人们为什么要秦桧跪在岳飞面前呢?
提示:
人们用这种方式强烈谴责杀害功臣的奸贼。
4.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岳飞抗金的成果。
提示:
(1)收复失地:
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2)郾城大捷:
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5.岳飞是如何被杀害的,分组讨论宋金议和的历史背景与内容是什么。
提示:
(1)背景:
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2)内容: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6.岳飞被视为抗金英雄,我们该怎样评价他呢?
提示:
岳飞是大忠臣,历史上有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所以,岳飞即使被冤死,也不造反;岳飞是著名将领,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军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是个好官,他说“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可太平”。
三、课堂总结
金朝在我国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评价岳飞抗金,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
女真贵族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对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正义的。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要对民族战争的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评价时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应该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在评价岳飞时也要注意角度,不能以民族英雄称呼之,可以称呼其为抗金英雄。
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导向。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炼自然环境开发、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技术提高与区域扩展、商业与市场等关键词,理解这些因素在宋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两宋经济繁荣的表现,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在图中寻找信息,感受宋代都市的繁华和市场的繁荣。
师:
你看到了哪些不同身份的人?
他们在做什么?
你对这幅图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提示:
画中有士、农、商、医、卜、僧、道船夫等不同身份的人;他们正在赶集、做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遍布大街小巷的店铺。
师:
如此繁荣的市场,你可以买到哪些物品呢?
提示:
馒头、大米、茶叶、布帛、瓷器、各类材质的装饰品等。
师:
商贸市场繁荣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提示: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农业的发展
1.学生回答:
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2.学生分组讨论:
南方农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提示:
(1)经济因素:
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劳动人手;
(2)自然因素:
南方雨量充沛,更适宜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3)政治因素: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4)政策倾向:
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如推广农业技术。
3.抢答:
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
粮食
作物
1.引进和推广原产越南的占城稻
2.苏州和湖州成为著名的粮仓
经济
作物
1.棉花由两广、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
2.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4.古诗欣赏,感悟江南美景。
乡村四月
范成大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
小河流淌在碧绿的山间,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细雨在微风中如烟似雾,杜鹃在声声啼叫。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目标导学二:
手工业的兴盛
1.图片展示
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2.根据图片和课本知识,概括宋代手工业的发展概况。
手
工
业
纺织业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棉纺织工具改进和棉纺织品种增加
制瓷业
众多名窑;景德镇瓷都;南宋制瓷业中心在江南地区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世界领先;世界最早的船坞;指南针技术的运用
目标导学三:
商业贸易的繁荣
1.阅读教材“商业贸易的繁荣”一目,概括商业都市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1)都市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2)人口多;(3)时间不受限制——早市、夜市的出现;(4)活动区域增大——草市出现;(5)商品多;(6)客商多。
2.阅读教材《宋代海外贸易图》,分组讨论并叙述一下宋代对外贸易的概况。
3.阅读材料,分析下面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
提示:
海外贸易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4.情景体验:
商人的苦恼
北宋时期,一位商人在四川经营着丝绸生意,每天需要带着大量的金属货币穿行在大街小巷,既不安全,也不方便。
(1)如果你是这位商人,如果不带金属货币,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提示:
使用纸币“交子”。
(2)使用这种货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什么优点?
提示:
轻巧、发行成本低、交易方便等。
过渡: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5.合作探究:
想一想:
为什么经济重心会南移?
类别
发展集中区域
农业
粮食作物
苏州、湖州
经济作物
福建、成都平原
手工业
纺织业
四川、江浙、海南
制瓷业
江西、江南地区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
商业
都市商贸
杭州
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
货币
四川
师生共同总结:
(1)经济因素:
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劳动力。
(2)自然因素:
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
三国时期以来的经济开发,为南方经济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3)政治因素:
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史实得出历史结论和归纳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史为今用”的原则,从而达到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借鉴很多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例如通过这节课我们对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学习,可以从中总结其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还需要从史料中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认识。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铁木真统一蒙古的基本史实及建立蒙古政权的时间,知道蒙古灭西夏与金的史实;识记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相关史实;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
识读有关成吉思汗、忽必烈两位历史人物的图像资料、文字资料,获取历史信息,尝试了解蒙古族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历史;阅读《知识拓展》,正确看待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元朝统一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积极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频——腾格尔歌曲《天堂》)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
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腾格尔的这首《天堂》体现了他对自己家乡内蒙古草原的赞美。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骁勇善战,曾建立起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王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统一蒙古
1.在蒙古族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中,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
材料一:
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材料二:
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
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人教版七 年级 中国历史 下册 第二 单元 辽宋夏 金元 时期 民族 关系 发展 社会 变化 精品 教案 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6083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