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庄子》二则.docx
- 文档编号:26083183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5.82KB
21《庄子》二则.docx
《21《庄子》二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庄子》二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庄子》二则
21-《庄子》二则.
D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这句话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深入探究
大鹏的形象如何呢?
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
从北海到南海;高度:
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结构梳理
主旨归纳
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艺术特色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2.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
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
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
3.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跌宕多姿,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文解读
阅读并思考:
【庄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
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到了濠水时才感到鱼的快乐,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
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
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灵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4.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
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性的判断。
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是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
【惠子】
力辩
求真
拘泥
【庄子】
巧辩
尚美
超然
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深入探究
1.关于这场“濠梁之辩”的结果,有人说是庄子赢了,有人说是惠子赢了,你认为是谁赢了?
2.结合两则故事试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北冥有鱼》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着六月的风而去。
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所“待”的。
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也就是说,它受到了风的制约。
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
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
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
《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
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
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结构梳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惠子→力辩、求真、拘泥
庄子→巧辩、尚美、超然
万物与我为一
主旨归纳
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艺术特色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论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文言小结
◆古今异义
南冥者,天池也()
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古义:
天然形成的水池今义:
高山湖泊名
古义:
怎么今义:
安全
古义:
对人的尊称今义:
孩子,儿子
◆一词多义
怒而飞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其正色邪
不知其几千里也
(连词,表示选择)
(代词,代鲲)
安知鱼之乐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子之不知鱼之乐
(助词,的)
(代词,代鱼的快乐)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词类活用
其视下也(名词用作状语,往下)
志怪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情)
水击三千里(名词用作形容词,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名词用作形容词,天然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
(“……者……也”表判断)
是鱼之乐也
(“……也”表判断)
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
(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
(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拓展延伸
《庄子》有许多内容已演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下列寓言和成语都出自《庄子》: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无用之用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成者英雄败者贼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背诵《北冥有鱼》,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
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
第一层:
描述鲲鹏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气势壮美)。
第二层:
鹏鸟南飞有所待(以“野马”“尘埃”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主旨: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鹏的形象:
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志向高远但又无法摆脱外力束缚的大鸟形象,它象征着渴望追求崇高的理想却无法挣脱现实束缚的庄子。
文中,作者极尽想象,描写了一个体积庞大、气势惊人的大鹏鸟。
当鹏鸟振翅而飞,由北向南壮游南海时,其气势极大: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然而,虽然大鹏神奇不凡,也依然要凭借“海运”所带来的大风才可以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它正如当时处于乱世的庄子,想要施展抱负却受到外力束缚,不得自由。
二、熟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复述这则故事,并回答下列问题。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
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结尾处,
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子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子的快乐。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请循其本
参考答案:
1.怒:
振奋。
这里指有力鼓动翅膀。
2.志:
记载。
3.安:
疑问代词。
怎么,哪里。
4.循:
追溯。
四、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是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
结合注释,并查阅工具书,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
①宣父:
指孔子。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
②畏后生:
语出《论语·子罕》: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参考答案:
《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入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年轻的李白敢于向大人物挑战,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课后作业
1.搜集有关庄子的小故事;
2.课下自由阅读《庄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庄子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