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docx
- 文档编号:26079893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6.15KB
四川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docx
《四川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1-
四川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物联网用途广泛,发展迅猛,预计在“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将大规模普及,广泛运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社会事物管理领域、民生领域,十二五”期间也是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关键期,为推动四川省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四川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
物联网是“物物相联的信息系统网络”,即:
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视频图像采集等信息感知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信息网络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后台对前端感知数据分析处理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产业是新兴产业形态。
第一节技术背景
物联网广泛应用已有良好的技术条件。
超高速光传输网络为依托的光传输技术蓬勃发展,以4G为代表的无线传输技术日新月异,基于IPV6的网络编址技术前景广阔,以互动智能终端、生物特征识别、行为识别、体感识别为代表的感应处理技术继续完善,使物联网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环保、农业、食品等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物联网广泛应用已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逐步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正加快展开,信息网络朝宽带化、移动化、智能化、泛载化发展,云计算的发展,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等模式逐步兴起,海量数据存储处理中心的建立,为物联网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
物联网广泛应用已有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服务商业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服务外包体系逐步建立,公共服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外包数据处理、信息技术运行维护等非核心业务外包成为趋势。
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服务与增值服务,支撑物联网广泛应用的新的商业和营运模式的萌生和发展使物联网广泛应用有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第二节市场背景
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迅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解决交通、环保、能源、生活更方便舒适快捷等问题,物联网的采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绿色、环保、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流,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需求带动了信息技术与生活、传统工业的渗透和融合,将推进智能工业、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灾害防控、智能农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医护、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广泛应用,催生新兴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崛起,为物联网发展提供动力和广泛的市场。
第三节政策背景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云计算和传感技术的结合和广泛应用,物联网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美国把“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确定为振兴经济和保持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欧盟发布了下一代全欧移动宽带长期演进与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创新战略,组织制定并着手实施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提出“泛在网”国家战略,重点推进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韩国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
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国家也提出在加快部署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时,重点推进物联网应用和物联网产业发展。
物联网被列为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
我国是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的主导国之一。
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的支持下,国内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高性能计算与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光和微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传感网技术、物联网体系架构及其演进技术等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建立了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感器网络实验室、传感器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研究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开展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大应用项目。
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物流、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其他省市已初步展开。
物联网产业正在逐步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第二章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
第一节基础设施
目前,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已经逐渐形成“一带、六产业群、七园区”的产业布局,即:
成德绵广遂内电子信息产业带,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群、数字视听产业群、集成电路产业群、通信与网络产业群、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群、电子装备产业群等六大产业集群,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园、成都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园、绵阳高新区数字视听产品产业园、双流工业集中发展区光伏光电产业园、遂宁经济开发区微电子产业园、广元电子产业园、乐山高新区电子工业园。
我省干线出省光缆数量22条,传输总带宽达到3200Gbps,城域网出口带宽超过100Gbps。
成都目前所具备的通信基础设施的可装机容量、负载能力和信息集散程度等,在国内五个大区级通信枢纽中具有优势地位。
随着国际通信出入口局、“无线城市”、互联网区域交换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国家级数据存储灾备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和工程实施,提升了我省通信枢纽承载能力和信息集散地位,强化了软件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业的基础优势。
第二节研发基础
四川省有电子类相关专业的高校数十所,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10余家,在电子对抗、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安全等众多领域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承担大量国家重点项目,具有很好发展潜力。
四川是国家最大的军事电子研发生产基地,自主研发能力和配套生产能力很强。
以中电集团电子第10、第29、第30、第9所等专业研究所和九洲、锦电、081等企业为代表,在航天电子、航空电子、雷达系统、电子对抗系统、保密通信、空管系统、“北斗”终端等军用整机和系统装备以及军用连接器、敏感元器件、微波器件、磁性材料等军用元器件方面具有优势。
第三节产业基础
四川是国家布局的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电子元器件、电子装备、家电研发和制造方面具有突出地位。
近年来,我省在集成电路、软件、基础元器件及材料等产业方面获得重大突破,成为我国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的热点地区之一;在航天电子、航空电子、信息安全等领域承担了大量的总体集成和整机研发生产任务;拥有国家数字视听产品产业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数字视听产业链;建有国家软件基地,大型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数字娱乐软件、IC设计、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等发展势头迅猛;移动通信终端、路由器、网络设备以及3G产品研发发展势头良好。
依托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目前已初步具备物联网的产业雏形。
红外成像传感系统、视频处理和模式识别系统、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惯性器件和卫星导航定位终端、数模混合IP核(知识产权核心)和编解码器芯片等产品和系统在国内视频识别与定位跟踪行业领域处于领先水平。
光电直读式远程数据系统方面、智能型气体检测设备制造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电量隔离传感器研发、生产在全国铁路和通信领域有较高的行业地位。
RFID芯片及读写器及系列产品和基于RFID的应用,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航材管理、烟草收购与仓储管理、食品安全溯源以及人员识别通道等领域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应用。
在云计算服务平台、智能家居、智慧工厂、食品安全溯源、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治等领域已经形成规模化应用。
第四节应用基础
我省信息化应用水平处在全国前列,成都市是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政务试点城市、农业信息化试点城市,绵阳市是国家“三网融合”的试点城市,我省在“十一五”已启动并组织实施了省属国有企业信息化、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导航、旅游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工程、“无线城市”、互联网区域交换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国家级数据存储灾备中心等一系列信息化重大应用和示范工程。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食品安全溯源、数字城管、智能交通、现代物流、地质灾害预警和防治、危化物品监控、环保监控等物联网应用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为更大范围开展物联网综合应用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总体思路与发展原则
第一节总体思路
围绕四川省工业“5785”发展战略,跟踪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方向,按照“加强引导,培育主体;加强应用,产业同步;加强创新,引领发展;加强整合,提高效益”的思路,以技术创新为着力点,以应用示范为切入点,以标准研制为突破点,以产业集聚为落脚点,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拓展市场应用空间,突出创新园区建设,构筑集聚发展的产业基地,促进研发与生产互动,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步伐,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物联网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节发展原则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
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引导生产要素向物联网产业高端流动,支持物联网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
应用牵引,市场导向。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促发展,鼓励企业面向国内外市场开发产品、提供服务。
自主创新,技术突破。
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军转民技术创新,结合物联网技术标准的研制和验证,努力在关键技术和重大产业化项目上取得突破,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优化布局,集聚发展。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各产业功能区的特点和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快速聚集、生产要素配套、产业协作便捷的产业空间布局。
第四章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
第一节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15年,四川省物联网产业达到“三个1000”,即1000家企业,1000亿产值和1000名高端物联网人才。
“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在产业体系方面要初步形成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网络、系统、业务应用、信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领军企业;创新能力方
面,要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参与系列标准制定;在国民经济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形成物联网的规模性应用;安全保障方面,集成网络和重要信息安全防护水平要提升,重点和关键应用要安全可控。
产业规模目标。
到2015年,全省物联网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新增就业人数30万。
在RFID、定位跟踪、传感器件、信息安全以及物联网相关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软件与系统集成、专业信息服务等领域,形成龙头企业30家以上、集聚骨干企业200家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力争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加强知识产权的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000项以上。
第二节产业布局
加快建设“一带两平台三基地六园区”的物联网产业发展“1236”工程。
“一带”为打造成绵乐物联网产业发展带,以成都为产业核心区,绵阳、乐山为产业支撑区;“两平台”为物联网技术服务平台和物联网人才培训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包括应用、研发、测试及安全等专业平台;“三基地”为国家物联网技术研发基地、国家物联网产品制造基地和国家物联网应用基地。
“六区园区”为成都高新区、双流县、绵阳高新区、乐山高新区、内江城西工业园、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以成都高新区和绵阳高新区为高端研发区,建设物联网产业科技园,重点打造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形成覆盖物联网核心技术领域和产业标准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双流县和乐山高新区为制造产业区,建设物联网产业园,重点打造物联网产品制造基地和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形成物联网生产制造基地。
以内江城西工业园建设物联网产业示范园,重点打造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园区。
以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志诚港为项目应用区,重点打造港口-仓储-物流(物联网)示范基地。
第五章发展重点
第一节重点领域
(一)重点技术领域。
加强共性技术研究,推动应用创新及产业化。
标识技术领域。
物联网的标识技术包括先进条码识别技术、RFID识别技术。
其中RFID识别技术包括RFID芯片、标签、读写器、天线技术。
要逐步提高标签一致性、稳定性、抗干扰性、环境适应性,重点是降低成本,提高应用广泛度。
传感器技术领域。
面向物联网应用的传感器芯片设计;利用新原理、新材料和新工艺开发面向物联网新型传感器;传感器的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低成本化和低功耗化等;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信息融合。
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不断向多功能、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可维护性方向发展。
信息传输技术领域。
面向下一代新型网络接入和适变技术;基于IPv6协议的轻量性、移动性;多网协同和认识技术;智能网络管理;面向特定应用的专网;大规模传感网和自组网应用;3G/4G通信技术;新一代可管、可控、可信网络;超宽带、高频段无线通信系统。
信息传输不断向高频宽、高存储、高相容、高智慧、无缝连接和提供整合性便利服务方向发展。
信息处理技术领域。
新一代计算架构、智能计算终端和一体化物联网设备;云计算技术和平台、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软件即服务(SaaS)技术、平台即服务(PaaS)技术;信息处理、服务、接口的标准和规范;支持物联网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等基础性软件;应用层语言环境、海量数据挖掘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
信息安全技术领域。
物联网感知节点大都部署在无人监控的环境,具有能力脆弱、资源受限等特点,并且由于物联网是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扩展了感知网络和应用平台,传统网络安全措施不足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关键技术包括传感网络安
全技术;网络层安全接入层和核心层包括物联网的架构、接入方式和各种设备安全技术;数据传输的网络相关安全技术;应用层安全包括业务控制、管理和认证、中间件及隐私保护等技术。
(二)重点产品领域。
物联网产品具有关联度大、渗透性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按照关联度大小,重点培育核心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支撑产品和服务,以应用带动相关产品和服务发展。
RFID与位置服务定位跟踪产品。
发展RFID产品,重点发展RFID标签的芯片设计、天线设计、标签封装与测试以及RFID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系统集成,加快发展RFID读写器、手持终端以及内置射频通信模块的手机、计量设备等产品制造。
发展音视频智能识别和处理产品,重点发展网络相机、高清数字摄像、红外成像、以及高清视频编解码、视频智能处理、行为模式识别等产品和软件开发。
发展定位跟踪产品,重点发展卫星导航定位接收器、雷达、声纳等产品,以及相关的智能开关、报警器、连接器等生产制造。
新型传感器产品。
发展MEMS传感器、微纳传感器,逐步形成传感器设计、加工、封装和测试的产业体系。
发展光纤传感器,形成光纤围栏、光纤火灾预警系统、光纤管道安全监测系统等产品批量生产能力。
加快传感节点通信、大规模自组网与可靠信息交互等产品研发,重点发展短距离无线通信器件、数模转换器件和嵌入式通信器件。
加快发展光电声化生和碳纳米管等传感器制造所需要的新型电子材料。
重点发展传感节点系统级芯片(SoC)、数据信号处理芯片、通用通信芯片,形成传感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的生产能力。
软件及信息服务产品。
发展传感网络软件、嵌入式软件、中间件软件、大规模物联网应用安全软件、机器到机器(M2M)平台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三维地理信息平台软件、遥感遥测处理软件。
重点发展物联网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和专业化服务。
重点发展物联网系统集成和运行维护服务,支持构建M2M应用平台,支持企业面向行业应用开展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运行维护、测试评估、验证认证和人才培训,培育物联网专业化技术服务企业。
智能信息终端产品。
充分发挥长虹、九洲等电子信息企业的生产制造优势,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围绕智能家电、智能网络终端、融合型移动终端产品,重点攻关和掌握一批核心技术。
同时大力发展新型显示器件和网络传输器件产品,为智能信息终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智能家电方面,加强传感器与家电产品的集成应用,推动物联网技术与主流家电产品的融合,大力发展智能电视、智能空调、智能冰箱等产品,为家庭提供安全、低能耗、自动化和人性化的智能服务。
在智能网络终端方面,做大做强双向接入网产品、高清双向机顶盒、IPTV机顶盒等产品,为家庭提供稳定高效的网络传输、内容管理和交互式多媒体服务。
在融合型移动终端方面,加强传感器与手机电视、CMMB等产品的集成应用、推动物联网技术与新一代移动终端的融合,使融合型移动终端兼具智能感知与移动传输的优势,拓展应用领域,扩大产业规模。
第二节支撑体系
(一)基础设施。
加快西部通信枢纽建设,重点推进与物联网发展直接相关的重大基础工程,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所需要的通信传输、智能处理、数据存储、信息安全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体系。
积极争取国家在带宽、码号、频率、特服等通信资源、物联网基础设施布局以及物联网技术检测、标准验证等方面的支持,尽快形成物联网产业快速聚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产业服务中心。
物联网应用中心。
面向物联网应用,建设系统集成与组网测试公共支撑平台,提供物联网体系结构、通信协议、能效设计、网络性能优化、动态能量管理、安全保护与可靠性等系统调试、测试、监控和仿真工具,开展物联网系统架构、信息交互、接口技术、标识技术、协同信息处理等国家标准的符合性验证和应用模拟。
面向生产制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计算处理、信息交换、数据存储灾备和资源互调共享等共性技术服务。
物联网研发中心。
面向物联网产品研发和生产,建设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公共技术平台,提供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微结构器件、光纤传感器、RFID与读写器件等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开发测试环境。
建设微系统工艺平台,提供产品定型、中试生产需要的净化厂房、工艺装备和测试工具。
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
面向物联网信息感知、数据传输、计算处理和系统应用,构建覆盖全程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加快微功耗低成本安全电子标签、传感器专用安全芯片、MEMS安全技术、无线及光纤传感网络安全技术、数据智能处理安全技术和安全中间件等产品研发,形成全国物联网信息安全产品生产中心。
面向物联网应用,开展物联网信息安全需求分析、安全策略制定、安全技术架构设计,提供安全咨询、产品和系统安全测评、数据恢复、安全加固、应急响应、人员培训以及信息安全运行管理服务。
(三)园区建设。
积极构建物联网企业发展载体,构建物联网的研发园区、物联网生产制造园区和物联网安全研发园区,截止2015年底物联网园区的实用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家企业发展。
加快成都(高新)物联网产业科技园(约2万平方米)、成都(双流)物联网产业园(规划3.5平方公里)建设。
(四)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动物联网产业链的快速形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技术服务平台、人才培训平台、知识产权平台、投融资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云计算平台及宣传推广平台等。
第三节应用示范工程
至2015年,以相对成熟的物联网应用领域和项目为切入点,建设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医疗等十一大示范工程。
在全省大规模推广成熟的物联网应用,将我省打造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联网应用先行区。
智能交通工程。
在全省二十一市州中心城区和全部高速公路采取物联网技术实施智能交通工程,在交通信息采集、信号控制、指挥调度、交通诱导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
带动我省在感知识别产品、智能图像处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应用软件、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产品的发展。
食品安全工程。
在我省已有的区域生猪等食品安全溯源示范应用的基础上,扩大基于RFID标签的食品安全可追溯物联网体系建设,建成全省统一的综合食品溯源管理基础平台、数据资源平台和呼叫服务平台,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过程的全程追溯和安全监管。
现代物流工程。
在我省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525”工程培育园区,推进RFID、视频识别和传感技术在企业生产、配送、仓储、供应链管理等物流主要作业环节的示范应用,实现物流信息的自动采集、标识与识别以及货物可靠配送、安全保管和可视化跟踪。
在我省物流园区和中心建设大物流信息平台和公共信息交换机制,实现货物、运输、仓储、堆场等物流资源的统一协调和优化配置。
智能工业工程。
在我省“7+3”产业围绕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工艺优化、产品设备监控管理、环保监测及能源管理和工业安全生产管理,推进具有环境感知能力的各类终端、基于泛在技术的计算模式、移动通信等不断融入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制造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将传统工业提升到智能工业的新阶段。
智能环保工程。
在我省76个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采用“灾讯通”技术建设地质灾害监控预警系统,在前期我省山洪灾害防治及防汛预警试点应用的基础上。
全面推广山洪灾害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建设和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
在岷江、沱江干流及重要支流跨市(州)和县(市)点实施流域跨界断面水质智能监控工程、实施全省重点污染源、环境质量智能监测系统,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监测管理系统,构建环境智能监控(测)体系,实现对各类环境要素信息的自动获取和智能处理。
安全监管工程。
选择我省重大危险源、城市燃气管网、电力高压走廊和其他危险环境和领域建立安全监测信息体系,综合应用RFID、视频识别、定位追踪、传感器组网等技术和产品,实现对危险源的自动识别、定位、追踪和状态监控。
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其他特种设备、设施的安全监控应用。
社会管理工程。
在全省市州中心城区围绕市容环境、城市安防和城市资源管理等领域,利用物联网技术,强化监管部门对管理服务对象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和反馈,实现实时监测、数字化追踪和智能化管理。
智能家居工程。
在“三网融合”试点市,利用信息家电领域的优势和通信运营商的网络资源,结合传感器技术,推广基于IGRS标准的信息家电互联互通应用,丰富家庭信息服务,通过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各个家庭提供购物、安全、医疗、娱乐、交通、气象等等信息服务,提高信息家电的产品附加值,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精准农业工程。
结合国家农业信息化试点和我省已有的“农经网”等涉农网络体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积
极推动物联信息技术在农业精准化生产、农情监测、农产品品质检测、农业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完善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业种植养殖等服务,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智能电网工程。
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在经济发达的市做到光纤到户;推进远程抄表系统,新建住宅积极采用能联网电表。
智能医疗工程。
结合“十二五”期间我省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积极推进健康感知终端、电子处方、电子病历、远程医疗、协同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管理、医疗保障服务平台,提高社区医疗机构、农村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服务能力。
第六章发展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推进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协调、督促检查产业推进和应用示范工作。
制定出台并组织实施物联网示范应用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强化督查考核,确保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注重规划引导,确保可持续发展。
加强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
重点地区要紧密结合实际,抓紧制订本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有效实施。
(三)加大政策扶持,促进产业发展。
将物联网产品与服务列入各地政府采购目录,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时优先购买。
整合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争取设立省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我省物联网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资金支持。
我省物联网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申请并获得国家和省级物联网项目支持,或被列入国家级、省级物联网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按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补贴、资助和配套。
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进行债券融资和上市融资。
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物联网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质押、资质抵押、信用保险、科技保险等试点。
对在产业布局区投资建设物联网重大项目的,可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十二 联网 产业 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