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练习题.docx
- 文档编号:26079859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8.85K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练习题.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练习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练习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1分)
1.20世纪70年代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
2.(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理论思考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的理论问题。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9.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0.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
11.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思考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14.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15.1945年4月,党的(七大)把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实事的思想路线。
16.贯彻实事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
17.多次强调,(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8.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
19.我们今天讲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与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21.(实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22.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
23.经过整风,党普遍认识到,(实事)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甚至把它看作的党的思想路线的代名词。
24.党的三大作风中,(理论联系实际)是最根本的。
25.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这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命题,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26.在我国,比较早地关注过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是()。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8.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9.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0.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展开。
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总的说来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3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33.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4.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3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37.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8.标志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走向现实世界的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39.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1992南巡讲话)。
40.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在(1988年)。
4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2.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在要求加以强调有重要指导意义。
43.党的十八大把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概括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之一。
44.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
45.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梦)。
47.社会主义比起资本主义来,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实现(共同富裕)。
48.坚持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以人为本)。
49.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说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50.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执政后必须(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使人民富裕起来。
二、多项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与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其历史依据包括(ABCD)。
A.最初的理论成果是后来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B.原先的探索为后来的理论形成提供了历史实践依据
C.我国以往的教训对于后来的理论形成具有借鉴意义D.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吸收和借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BCD)在的科学理论体系。
B.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途径、行动指南和根本保障是(ABC)。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20世纪70年代以后,时代主题变化的主要表现是(ABD)。
A.世界开始了多极化的进程B.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D.新的科技革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5.科学发展观思考和回答了中国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其主要容包括(ABCD)。
A.第一要义是发展B.核心是以人为本C.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三个代表”是指: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ABD)。
A.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D.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早期使用“思想路线”这个概念是在(BC)。
B.1929年写的一封信中C.1930年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中
8.为实事思想路线确定撰写的文章有(BCD)。
B.《实践论》C.《矛盾论》D.《反对本本主义》
9.实践检验真理也发展真理。
因为(ABD)。
A.实践的发展推动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断发展B.实践手段的进步促进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断发展
D.实践的过程无限性决定了真理发展的无限性
10.应该辩证地看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ABCD)。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最终标准B.实践标准不排斥逻辑标准C.实践标准不否认逻辑标准D.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11.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
“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
”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2.实事思想路线这个概念很好地揭示了(CD)。
C.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D.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
13.党的十三大(AB)。
A.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4.党的十八大(CD)。
C.强调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D.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5.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B)的客观依据。
A.基本路线B.基本纲领
1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容是(AB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改革开放
17.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AC)。
A.立国之本C.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18.十七大、十八大根据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表述对基本纲领加以完善,进一步补充的容是(CD)。
C.社会建设D.生态文明建设
19.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现在各方面,包括(ABC)。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
20.社会主义的本质是(BD)。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1.在1980年指出社会主义有两条压倒一切的标准是(AB)。
A.发展生产力B.提高人民收入
2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D)。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3.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与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ABCD)。
A.经济更加发展、更加健全B.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C.社会更加和谐D.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4.以人为本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就是要(ABCD)。
A.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B.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C.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5.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ABC)。
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
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1分)
1.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重要表述,是在(1992年)。
3.2001年,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改革开放)。
5.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6.就性质而言,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8.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9.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是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10.我们党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学说)。
1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1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3.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4.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5.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6.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离不开政府,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和干预经济。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是指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19.国有经济起主导地位,主要表达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20.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2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能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23.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24.党的十八大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5.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26.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专政)。
27.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8.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9.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当家作主)。
30.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畴是党的(十八大)。
3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容是(多党合作)。
32.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33.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4.中国共产党对各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3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
36.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7.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表达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38.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39.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
4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表达。
42.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现代国家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其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3.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4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4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46.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尺度。
47.(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
48.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49.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50.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
二、多项选择题(共50分,每小2分。
)
1.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深刻历史背景是(AB)。
A.我国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一个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
B.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2.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是(ABC)。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人民富裕、民族振兴
B.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确保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指(ABCD)。
A.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B.改革涉与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C.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主要是强调(CD)。
C.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
D.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不能不问姓“社”姓“资”,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5.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CD)。
A.改革是动力C.稳定是前提D.发展是目的
6.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是(ABD)。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7.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做到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其中“四个着力”是指(ABCD)。
A.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B.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C.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D.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8.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经济制度,是由(AB)决定的。
A.社会主义性质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
9.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
生产发展、(ABCD)。
A.生活富裕B.乡风文明C.村容整洁D.管理
10.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达在:
(ABC)。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11.公有制经济包括(ABCD)。
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1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ABCD)。
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C.外资经济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1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ABC)。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各民族共同繁荣
14.依法治国是(ABCD)。
A.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B.国家久安的重要保障C.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要求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5.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表达在(AB)。
A.这是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B.这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ABCD)。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7.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CD)。
A.政治协商C.监督D.参政议政
18.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
A.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B.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C.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D.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19.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BC)。
B.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C.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0.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的要(ABCD)。
A.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B.重在实际行动C.重在持之以恒D.重在形成机制
2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要构建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包括(ABC)。
A.党委领导B.政府管理C.行业自律
2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我们要努力开创(ABCD)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A.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B.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C.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D.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23.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必须大力弘扬(AC)教育,弘扬时代新风,促进人际和谐。
A.民族精神C.时代精神
2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容包括(ABC)。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三加快”、“一加强”的重点任务包括(BCD)。
B.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C.加快发展文化产业D.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作业三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1分)
1.我国历史上孔子曾说过的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是(“爱无差”)。
2.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确立的社会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新目标。
4.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始终的是(以人为本)。
7.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8.第一次将“社会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提出来的是党的(十六大)。
9.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要明确(它是我们的治国理想、治国方略、治国机制、治国结果)。
10.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1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2.(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13.“生态文明”无论是作为理论还是实践,都是因人类活动导致的(人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化的产物,是人类对工业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导致的生存和发展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14.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解决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威胁和挑战,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
15.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质上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6.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
17.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性讨论由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开始。
18.1973年中国召开了(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战略方针。
1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0.生态文明建设是(条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21.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并首次将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
22.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人类被动的服从自然状态)下的共存关系。
23.(.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
24.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消耗大、浪费多、单位国生产总值能耗高,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约束越来越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25.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要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26.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7.作为历史遗留问题,澳门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是葡萄牙殖义者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中葡条约》(1887年))不平等条约霸占的。
28.日本是通过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1895年)),割占我国的。
29.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30.祖国大陆完成统一,以(获得和平解放)为标志。
31.与大陆的分离状态是(抗战胜利后)的遗留问题。
32.中国一向秉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条,坚持(不干涉别国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
33.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分别是(1997年07月0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3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核心是(祖国统一)。
35.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概论 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