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鉴赏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6074669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60.62KB
高中语文鉴赏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鉴赏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鉴赏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鉴赏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前的预习安排
1、预习《鉴赏家》,利用手中的工具书,解决文中的字音、字形基础知识。
2、预习思考: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堂导入:
(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力求简洁、自然地拉近学生的距离)
(师)同学们,最近我们电视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鉴宝的节目,大家还有印象吗?
(生)……
(师)在节目中那些鉴定宝物的专家,我们把他叫做?
(生)……
(师)那么大家印象中鉴赏家应该是怎样的?
(生)独具慧眼温文尔雅知识渊博……
(师)非常好,那么我们有没有见过街边卖水果的小贩?
(生)见过
(师)经常见,大家能不能把卖水果的小贩与鉴赏家联系在一起?
(生)……
(师)在这里还真就有这样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果贩子,但同时又是一位鉴赏家。
好,今天就然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鉴赏家》,一起来感悟他为我们塑造的奇妙的人物。
(展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要通过感悟人物来把握作品的主旨、内涵,同时了解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预习检査(为红字注音)(出示幻灯片)
金丝篾篮香橼蒂部脐子书房清供抻纸装模作样
深院悄无人著胭脂恣悍辻听涛一炷香
2、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幻灯片)
果贩叶三和大画家季匋民因为画而结下的深厚情谊。
3、读小说就是读世界就是读人,请同学们回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感悟一下叶三是一个怎样的人?
(出示幻灯片)
(1)爱画的叶三
a、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b、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
(2)懂画的叶三(引导学生从文本当中找出依据)
a、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此环节同时让学生了解小说中刻画叶三的手法,此处为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
b、“好在哪里?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哪里。
(语言描写)
c、紫藤里有风。
(细节描写)
d、顽皮的小老鼠(语言、细节)
e、红花莲子白花藕(以苏轼、王安石“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的典故来佐证细致的观察、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一位创作者的重要性。
同时这一部分让学生齐声朗读,在朗读中感受季匋民对叶三的尊敬和佩服)
f、李复堂的四开册页真迹(不仅懂季匋民的画,就连季匋民所收藏的李复堂的画也懂,表现了叶三对美好事物的认真与执着)
g、季匋民对叶三的态度与对假名士的态度不同(侧面描写表现叶三的懂画)
★过渡语:
到现在,懂画的叶三已经被我们栩栩如生地立在了这里,他懂季匋民的画,大画家季匋民对他另眼相看,他不仅懂季匋民的画还懂李复堂的画,而叶三不就是一个卖水果的小贩吗?
他为什么能如此懂画,如此懂鉴赏呢?
(引导学生找出懂画的原因)
a、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
(见多识广)
b、“水果很大,很香,很甜,很好看。
”“立春前后……闻香观赏。
”
(叶三所找到的水果个个都是精品,个个都是艺术品,我们与其说他是在卖水果挣钱,不如说他是在“捕捉美”“发现美”“欣赏美”,所以当他遇到同样非常美的季匋民的画时,能不去研究,能不去欣赏,能不懂吗?
同时,前文看似漫不经心的闲来之笔实则是为后文叶三成为鉴赏家,做了铺垫。
)
★引申出对课题“鉴赏家”的深刻理解?
鉴赏生活中的“美”,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的本质所在。
(3)诚信的叶三
a、卖水果非常讲诚信
b、对人讲诚信(课文结尾处的四个“不卖”,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更加深刻地体会,此处不仅写出了诚信的叶三,而且还有重情的叶三)
★引导学生思考:
叶三该不该埋掉季匋民的画
(引用唐太宗李世民埋掉王羲之的《兰亭序》的典故,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老师阐述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该埋,虽然不埋更能体现它的文化价值,但是情义无价。
唐太宗埋掉《兰亭序》只是爱他的字,而叶三除了爱画还重情。
中华传统的文化美德,我与你情谊深厚,你送给我的东西,就是我俩情谊的见证。
我在,画在;我不在,画将与我长眠于地下。
正所谓“生死相随”。
)
(4)重情的叶三
a、结尾处的四个“不卖”
b、季匋民死了。
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4、叶三带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学生阐述自己的人生启示)
三、课堂小结:
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了解到叶三这个人、这篇文章带给了我们众多的人生启示。
有人曾经评论像汪曾祺这一类型的小说,似乎少了对现实生活的严肃的思考,对人类苦难的沉重的关怀。
其实不然,他们并没有忘记窗外的喧嚣与躁动,他们正是用叶三这样的平凡人身上人性的光辉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来表达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在这些朴素、平凡的人物背后,实则是让我们感受温暖与厚重,感受沉甸甸的真与善!
四、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进一步感悟小说中的人物魅力。
课外拓展阅读:
汪曾祺小说《大淖记事》《受戒》
《大淖记事》
一
这地方的地名很奇怪,叫做大淖。
全县没有几个人认得这个“淖”字。
县境之内,也再没有别的叫做什么“淖”的地方。
据说这是蒙古话。
那么这地名大概是元朝留下的。
元朝以前这地方有没有,叫做什么,就无从查考了。
淖,是一片大水。
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
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
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
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
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
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
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
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
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
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
这条沙洲是两条河水的分界处。
从淖里坐船沿沙洲西面北行,可以看到高阜上的几家炕房。
绿柳丛中,露出雪白的粉墙,黑漆大书四个字:
“鸡鸭炕房”,非常显眼。
炕房门外,照例都有一块小小土坪,有几个人坐在树桩上负曝闲谈。
不时有人从门里挑出一副很大的扁圆的竹笼,笼口络着绳网,里面是松花黄色的,毛茸茸,挨挨挤挤,啾啾乱叫的小鸡小鸭。
由沙洲往东,要经过一座浆坊。
浆是浆衣服用的。
这里的人,衣服被里洗过后,都要浆一浆。
浆过的衣服,穿在身上沙沙作响。
浆是芡实水磨,加一点明矾,澄去水分,晒干而成。
这东西是不值什么钱的。
一大盆衣被,只要到杂货店花两三个铜板,买一小块,用热水冲开,就足够用了。
但是全县浆粉都由这家供应(这东西是家家用得着的),所以规模也不算小。
浆坊有四五个师傅忙碌着。
喂着两头毛驴,轮流上磨。
浆坊门外,有一片平场,太阳好的时候,每天晒着浆块,白得叫人眼睛都睁不开。
炕房、浆坊附近还有几家买卖荸荠、茨菇、菱角、鲜藕的鲜货行,集散鱼蟹的鱼行和收购青草的草行。
过了炕房和浆坊,就都是田畴麦垅,牛棚水车,人家的墙上贴着黑黄色的牛屎粑粑,——牛粪和水,拍成饼状,直径半尺,整齐地贴在墙上晾干,作燃料,已经完全是农村的景色了。
由大淖北去,可至北乡各村。
东去可至一沟、二沟、三垛,直达邻县兴化。
大淖的南岸,有一座漆成绿色的木板房,房顶、地面,都是木板的。
这原是一个轮船公司。
靠外手是候船的休息室。
往里去,临水,就是码头。
原来曾有一只小轮船,往来本城的兴化,隔日一班,单日开走,双日返回。
小轮船漆得花花绿绿的,飘着万国旗,机器突突地响,烟筒冒着黑烟,装货、卸货,上客、下客,也有卖牛肉,高粱酒、花生瓜子、芝麻灌香糖的小贩,吆吆喝喝,是热闹过一阵的。
后来因为公司赔了本,股东无意继续经营,就卖船停业了。
这间木板房子倒没有拆去。
现在里面空荡荡、冷清清,只有附近的野孩子到候船室来唱戏玩,棍棍棒棒,乱打一气;或到码头上比赛撒尿。
七八个小家伙,齐齐地站成一排,把一泡泡骚尿哗哗地撒到水里,看谁尿得最远。
大淖指的是这片水,也指水边的陆地。
这里是城区和乡下的交界处。
从轮船公司往南,穿过一条深巷,就是北门外东大街了。
坐在大淖的水边,可以听到远远地一阵一阵朦朦胧胧的市声,但是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
这里没有一家店铺。
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
这里的人也不一样。
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完全不同。
二
由轮船公司往东往西,各距一箭之遥,有两丛住户人家。
这两丛人家,也是互不相同的,各是各乡风。
西边是几排错错落落的低矮的瓦屋。
这里住的是做小生意的。
他们大都不是本地人,是从下河一带,兴化、泰州、东台等处来的客户。
卖紫萝卜的(紫萝卜是比荸荠略大的扁圆形的萝卜,外皮染成深蓝紫色,极甜脆),卖风菱的(风菱是很大的两角的菱角,壳极硬),卖山里红的,卖熟藕(藕孔里塞了糯米煮熟)的。
还有一个从宝应来的卖眼镜的,一个从杭州来的卖天竺筷的。
他们像一些候鸟,来去都有定时。
来时,向相熟的人家租一间半间屋子,住上一阵,有的住得长一些,有的短一些,到生意做完,就走了。
他们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吃罢早饭,各自背着、扛着、挎着、举着自己的货色,用不同的乡音,不同的腔调,吟唱吆唤着上街了。
到太阳落山,又都像鸟似的回到自己的窝里。
于是从这些低矮的屋檐下就都飘出带点甜味而又呛人的炊烟(所烧的柴草都是半干不湿的)。
他们做的都是小本生意,赚钱不大。
因为是在客边,对人很和气,凡事忍让,所以这一带平常总是安安静静的,很少有吵嘴打架的事情发生。
这里还住着二十来个锡匠,都是兴化帮。
这地方兴用锡器,家家都有几件锡制的家伙。
香炉、蜡台、痰盂、茶叶罐、水壶、茶壶、酒壶,甚至尿壶,都是锡的。
嫁闺女时都要赔送一套锡器。
最少也要有两个能容四五升米的大锡罐,摆在柜顶上,否则就不成其为嫁妆。
出阁的闺女生了孩子,娘家要送两大罐糯米粥(另外还要有两只老母鸡,一百鸡蛋),装粥用的就是娘柜顶上的这两个锡罐。
因此,二十来个锡匠并不显多。
锡匠的手艺不算费事,所用的家什也较简单。
一副锡匠担子,一头是风箱,绳系里夹着几块锡板;一头是炭炉和两块二尺见方,一面裱着好几层表芯纸的方砖。
锡器是打出来的,不是铸出来的。
人家叫锡匠来打锡器,一般都是自己备料,——把几件残旧的锡器回炉重打。
锡匠在人家门道里或是街边空地上,支起担子,拉动风箱,在锅里把旧锡化成锡水,——锡的熔点很低,不大一会就化了;然后把两块方砖对合着(裱纸的一面朝里),在两砖之间压一条绳子,绳子按照要打的锡器圈成近似的形状,绳头留在砖外,把锡水由绳口倾倒过去,两砖一压,就成了锡片;然后,用一个大剪子剪剪,焊好接口,用一个木棰在铁砧上敲敲打打,大约一两顿饭工夫就成型了。
锡是软的,打锡器不像打铜器那样费劲,也不那样吵人。
粗使的锡器,就这样就能交活。
若是细巧的,就还要用刮刀刮一遍,用砂纸打一打,用竹节草(这种草中药店有卖的)磨得锃亮。
这一帮锡匠很讲义气。
他们扶持疾病,互通有无,从不抢生意。
若是合伙做活,工钱也分得很公道。
这帮锡匠有一个头领,是个老锡匠,他说话没有人不听。
老锡匠人很耿直,对其余的锡匠(不是他的晚辈就是他的徒弟)管教得很紧。
他不许他们赌钱喝酒;嘱咐他们出外做活,要童叟无欺,手脚要干净;不许和妇道嬉皮笑脸。
他教他们不要怕事,也绝不要惹事。
除了上市应活,平常不让到处闲游乱窜。
老锡匠会打拳,别的锡匠也跟着练武。
他屋里有好些白蜡杆,三节棍,没事便搬到外面场地上打对儿。
老锡匠说:
这是消遣,也可以防身,出门在外,会几手拳脚不吃亏。
除此之外,锡匠们的娱乐便是唱唱戏。
他们唱的这种戏叫做“小开口”,是一种地方小戏,唱腔本是萨满教的香火(巫师)请神唱的调子,所以又叫“香火戏”。
这些锡匠并不信萨满教,但大都会唱香火戏。
戏的曲调虽简单,内容却是成本大套,李三娘挑水推磨,生下咬脐郎;白娘子水漫金山;刘金定招亲;方卿唱道情,……可以坐唱,也可以化了装彩唱。
遇到阴天下雨,不能出街,他们能吹打弹唱一整天。
附近的姑娘媳妇都挤过来看,——听。
老锡匠有个徒弟,也是他的侄儿,在家大排行第十一,小名就叫个十一子,外人都只叫他小锡匠。
这十一子是老锡匠的一件心事。
因为他太聪明,长得又太好看了。
他长得挺拔厮称,肩宽腰细,唇红齿白,浓眉大眼,头戴遮阳草帽,青鞋净袜,全身衣服整齐合体。
天热的时候,敞开衣扣,露出扇面也似的胸脯,五寸宽的雪白的板带煞得很紧。
走起路来,高抬脚,轻着地,麻溜利索。
锡匠里出了这样一个一表人才,真是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老锡匠心里明白:
唱“小开口”的时候,那些挤过来的姑娘媳妇,其实都是来看这位十一郎的。
老锡匠经常告诫十一子,不要和此地的姑娘媳妇拉拉扯扯,尤其不要和东头的姑娘媳妇有什么勾搭:
“她们和我们不是一样的人!
”
三
轮船公司东头都是草房,茅草盖顶,黄土打墙,房顶两头多盖着半片破缸破瓮,防止大风时把茅草刮走。
这里的人,世代相传,都是挑夫。
男人、女人,大人、孩子,都靠肩膀吃饭。
挑得最多的是稻子。
东乡、北乡的稻船,都在大淖靠岸。
满船的稻子,都由这些挑夫挑走。
或送到米店,或送进哪家大户的廒仓,或挑到南门外琵琶闸的大船上,沿运河外运。
有时还会一直挑到车逻、马棚湾这样很远的码头上。
单程一趟,或五六里,或七八里、十多里不等。
一二十人走成一串,步子走得很匀,很快。
一担稻子一百五十斤,中途不歇肩。
一路不停地打着号子。
换肩时一齐换肩。
打头的一个,手往扁担上一搭,一二十副担子就同时由右肩转到左肩上来了。
每挑一担,领一根“筹子”,——尺半长,一寸宽的竹牌,上涂白漆,一头是红的。
到傍晚凭筹领钱。
稻谷之外,什么都挑。
砖瓦、石灰、竹子(挑竹子一头拖在地上,在砖铺的街面上擦得刷刷地响),桐油(桐油很重,使扁担不行,得用木杠,两人抬一桶)……因此,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有活干,饿不着。
十三四岁的孩子就开始挑了。
起初挑半担,用两个柳条笆斗。
练上一二年,人长高了,力气也够了,就挑整担,像大人一样的挣钱了。
挑夫们的生活很简单:
卖力气,吃饭。
一天三顿,都是干饭。
这些人家都不盘灶,烧的是“锅腔子”——黄泥烧成的矮瓮,一面开口烧火。
烧柴是不花钱的。
淖边常有草船,乡下人挑芦柴入街去卖,一路总要撒下一些。
凡是尚未挑担挣钱的孩子,就一人一把竹筢,到处去搂。
因此,这些顽童得到一个稍带侮辱性的称呼,叫做“筢草鬼子”。
有时懒得费事,就从乡下人的草担上猛力拽出一把,拔腿就溜。
等乡下人撂下担子叫骂时,他们早就没影儿了。
锅腔子无处出烟,烟子就横溢出来,飘到大淖水面上,平铺开来,停留不散。
这些人家无隔宿之粮,都是当天买,当天吃。
吃的都是脱粟的糙米。
一到饭时,就看见这些茅草房子的门口蹲着一些男子汉,捧着一个蓝花大海碗,碗里是骨堆堆的一碗紫红紫红的米饭,一边堆着青菜小鱼,臭豆腐、腌辣椒,大口大口地在吞食。
他们吃饭不怎么嚼,只在嘴里打一个滚,咕冬一声就咽下去了。
看他们吃得那样香,你会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个饭更好吃的饭了。
他们也有年,也有节。
逢年过节,除了换一件干净衣裳,吃得好一些,就是聚在一起赌钱。
赌具,也是钱。
打钱,滚钱。
打钱:
各人拿出一二十铜元,叠成很高的一摞。
参与者远远地用一个钱向这摞铜钱砸去,砸倒多少取多少。
滚钱又叫“滚五七寸”。
在一片空场上,各人放一摞钱;一块整砖支起一个斜坡,用一个铜元由砖面落下,向钱注密处滚去,钱停住后,用事前备好的两根草棍量一量,如距钱注五寸,滚钱者即可吃掉这一注;距离七寸,反赔出与此注相同之数。
这种古老的博法使挑夫们得到极大的快乐。
旁观的闲人也不时大声喝彩,为他们助兴。
这里的姑娘媳妇也都能挑。
她们挑得不比男人少,走得不比男人慢。
挑鲜货是她们的专业。
大概是觉得这种水淋淋的东西对女人更相宜,男人们是不屑于去挑的。
这些“女将”都生得颀长俊俏,浓黑的头发上涂了很多梳头油,梳得油光水滑(照当地说法是:
苍蝇站上去都会闪了腿)。
脑后的发髻都极大。
发髻的大红头绳的发根长到二寸,老远就看到通红的一截。
她们的发髻的一侧总要插一点什么东西。
清明插一个柳球(杨柳的嫩枝,一头拿牙咬着,把柳枝的外皮连同鹅黄的柳叶使劲往下一抹,成一个小小球形),端午插一丛艾叶,有鲜花时插一朵栀子,一朵夹竹桃,无鲜花时插一朵大红剪绒花。
因为常年挑担,衣服的肩膀处易破,她们的托肩多半是换过的。
旧衣服,新托肩,颜色不一样,这几乎成了大淖妇女的特有的服饰。
一二十个姑娘媳妇,挑着一担担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好看得很!
她们像男人一样的挣钱,走相、坐相也像男人。
走起来一阵风,坐下来两条腿叉得很开。
她们像男人一样赤脚穿草鞋(脚指甲却用凤仙花染红)。
她们嘴里不忌生冷,男人怎么说话她们怎么说话,她们也用男人骂人的话骂人。
打起号子来也是“好大娘个歪歪子咧!
”——“歪歪子咧……”
没出门子的姑娘还文雅一点,一做了媳妇就简直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要多野有多野。
有一个老光棍黄海龙,年轻时也是挑夫,后来腿脚有了点毛病,就在码头上看看稻船,收收筹子。
这老头儿老没正轻,一把胡子了,还喜欢在媳妇们的胸前屁股上摸一把,拧一下。
按辈分,他应当被这些媳妇称呼一声叔公,可是谁都管他叫“老骚胡子”。
有一天,他又动手动脚的,几个媳妇一咬耳朵,一二三,一齐上手,眨眼之间叔公的裤子就挂在大树顶上了。
有一回,叔公听见卖饺面的挑着担子,敲着竹梆走来,他又来劲了:
“你们敢不敢到淖里洗个澡?
——敢,我一个人输你们两碗饺面!
”——“真的?
”——“真的!
”——“好!
”几个媳妇脱了衣服跳到淖里扑通扑通洗了一会。
爬上岸就大声喊叫:
“下面!
”
这里人家的婚嫁极少明媒正娶,花轿吹鼓手是挣不着他们的钱的。
媳妇,多是自己跑来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
他们在男女关系上是比较随便的。
姑娘在家生私孩子;一个媳妇,在丈夫之外,再“靠”一个,不是稀奇事。
这里的女人和男人好,还是恼,只有一个标准:
情愿。
有的姑娘、媳妇相与了一个男人,自然也跟他要钱买花戴,但是有的不但不要他们的钱,反而把钱给他花,叫做“倒贴”。
因此,街里的人说这里“风气不好”。
到底是哪里的风气更好一些呢?
难说。
四
大淖东头有一户人家。
这一家只有两口人,父亲和女儿。
父亲名叫黄海蛟,是黄海龙的堂弟(挑夫里姓黄的多)。
原来是挑夫里的一把好手。
他专能上高跳。
这地方大粮行的“窝积”(长条芦席围成的粮囤),高到三四丈,只支一只单跳,很陡。
上高跳要提着气一口气窜上去,中途不能停留。
遇到上了一点岁数的或者“女将”,抬头看看高跳,有点含胡,他就走过去接过一百五十斤的担子,一支箭似的上到跳顶,两手一提,把两箩稻子倒在“窝积”里,随即三五步就下到平地。
因为为人忠诚老实,二十五岁了,还没有成亲。
那年在车逻挑粮食,遇到一个姑娘向他问路。
这姑娘留着长长的刘海,梳了一个“苏州俏”的发髻,还抹了一点胭脂,眼色张皇,神情焦急,她问路,可是连一个准地名都说不清,一看就知道是大户人家逃出来的使女。
黄海蛟和她攀谈了一会,这姑娘就表示愿意跟着他过。
她叫莲子。
——这地方丫头、使女多叫莲子。
莲子和黄海蛟过了一年,给他生了个女儿。
七月生的,生下的时候满天都是五色云彩,就取名叫做巧云。
莲子的手很巧、也勤快,只是爱穿件华丝葛的裤子,爱吃点瓜子零食,还爱唱“打牙牌”之类的小调:
“凉月子一出照楼梢,打个呵欠伸懒腰,瞌睡子又上来了。
哎哟,哎哟,瞌睡子又上来了……”这和大淖的乡风不大一样。
巧云三岁那年,她的妈莲子,终于和一个过路戏班子的一个唱小生的跑了。
那天,黄海蛟正在马棚湾。
莲子把黄海蛟的衣裳都浆洗了一遍,巧云的小衣裳也收拾在一起,闷了一锅饭,还给老黄打了半斤酒,把孩子托给邻居,说是她出门有点事,锁了门,从此就不知去向了。
巧云的妈跑了,黄海蛟倒没有怎么伤心难过。
这种事情在大淖这个地方也值不得大惊小怪。
养熟的鸟还有飞走的时候呢,何况是一个人!
只是她留下的这块肉,黄海蛟实在是疼得不行。
他不愿巧云在后娘的眼皮底下委委屈屈地生活,因此发心不再续娶。
他就又当爹又当妈,和女儿巧云在一起过了十几年。
他不愿巧云去挑扁担,巧云从十四岁就学会结鱼网和打芦席。
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
身材、脸盘都像妈。
瓜子脸,一边有个很深的酒窝。
眉毛黑如鸦翅。
长入鬓角。
眼角有点吊,是一双凤眼。
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经常是眯皠着;忽然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像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
她在门外的两棵树杈之间结网,在淖边平地上织席,就有一些少年人装着有事的样子来来去去。
她上街买东西,甭管是买肉、买菜,打油、打酒,撕布、量头绳,买梳头油、雪花膏,买石碱、浆块,同样的钱,她买回来,分量都比别人多,东西都比别人的好。
这个奥秘早被大娘、大婶们发现,她们都托她买东西。
只要巧云一上街,都挎了好几个竹篮,回来时压得两个胳臂酸疼酸疼。
泰山庙唱戏,人家都自己扛了板凳去。
巧云散着手就去了。
一去了,总有人给她找一个得看的好座。
台上的戏唱得正热闹,但是没有多少人叫好。
因为好些人不是在看戏,是看她。
巧云十六了,该张罗着自己的事了。
谁家会把这朵花迎走呢?
炕房的老大?
浆坊的老二?
鲜货行的老三?
他们都有这意思。
这点意思黄海蛟知道了,巧云也知道。
不然他们老到淖东头来回晃摇是干什么呢?
但是巧云没怎么往心里去。
巧云十七岁,命运发生了一个急转直下的变化。
她的父亲黄海蛟在一次挑重担上高跳时,一脚踏空,从三丈高的跳板上摔下来,摔断了腰。
起初以为不要紧,养养就好了。
不想喝了好多药酒,贴了好多膏药,还不见效。
她爹半瘫了,他的腰再也直不起来了。
他有时下床,扶着一个剃头担子上用的高板凳,格登格登地走一截,平常就只好半躺下靠在一摞被窝上。
他不能用自己的肩膀为女儿挣几件新衣裳,买两枝花,却只能由女儿用一双手养活自己了。
还不到五十岁的男子汉,只能做一点老太婆做的事:
绩了一捆又一捆的供女儿结网用的麻线。
事情很清楚:
巧云不会撇下她这个老实可怜的残废爹。
谁要愿意,只能上这家来当一个倒插门的养老女婿。
谁愿意呢?
这家的全部家产只有三间草屋(巧云和爹各住一间,当中是一个小小的堂屋)。
老大、老二、老三时不时走来走去,拿眼睛瞟着隔着一层鱼网或者坐在雪白的芦席上的一个苗条的身子。
他们的眼睛依然不缺乏爱慕,但是减少了几分急切。
老锡匠告诫十一子不要老往淖东头跑,但是小锡匠还短不了要来。
大娘、大婶、姑娘、媳妇有旧壶翻新,总喜欢叫小锡匠来。
从大淖过深巷上大街也要经过这里,巧云家门前的柳阴是一个等待雇主的好地方。
巧云织席,十一子化锡,正好做伴。
有时巧云停下活计,帮小锡匠拉风箱。
有时巧云要回家看看她的残废爹,问他想不想吃烟喝水,小锡匠就压住炉里的火,帮她织一气席。
巧云的手指划破了(织席很容易划破手,压扁的芦苇薄片,刀一样的锋快),十一子就帮她吮吸指头肚子上的血。
巧云从十一子口里知道他家里的事:
他是个独子,没有兄弟姐妹。
他有一个老娘,守寡多年了。
他娘在家给人家做针线,眼睛越来越不好,他很担心她有一天会瞎……好心的大人路过时会想:
这倒真是两只鸳鸯,可是配不成对。
一家要招一个养老女婿,一家要接一个当家媳妇,弄不到一起。
他们俩呢,只是很愿意在一处谈谈坐坐。
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
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有一天晚上,好月亮,巧云到淖边一只空船上去洗衣裳(这里的船泊定后,把桨拖到岸上,寄放在熟人家,船就拴在那里,无人看管,谁都可以上去)。
她正在船头把身子往前倾着,用力涮着一件大衣裳,一个不知轻重的顽皮野孩子轻轻走到她身后,伸出两手咯吱她的腰。
她冷不妨,一头栽进了水里。
她本会一点水,但是一下了懵了。
这几天水又大,流很急。
她挣扎了两下,喊救人,接连喝了几口水。
她被水冲走了!
正赶上十一子在炕房门外土坪上打拳,看见一个人冲了过来,头发在水上漂着。
他褪下鞋子,一猛子扎到水底,从水里把她托了起来。
十一子把她肚子里的水控了出来,巧云还是昏迷不醒。
十一子只好把她横抱着,像抱一个婴儿似的,把她送回去。
她浑身是湿的,软绵绵,热乎乎的。
十一子觉得巧云紧紧挨着他,越挨越紧。
十一子的心怦怦地跳。
到了家,巧云醒来了。
(她早就醒来了!
)十一子把她放在床上。
巧云换了湿衣裳(月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鉴赏家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