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机制在班级建设中的探索.doc
- 文档编号:2606422
- 上传时间:2022-11-03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32KB
社会管理机制在班级建设中的探索.doc
《社会管理机制在班级建设中的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管理机制在班级建设中的探索.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管理机制在班级建设中的探索
班级管理社会化带来的启示。
2002年,我在教学实践中开始对教育社会化进行一些浅显的探索与尝试,即运用社会管理机制教育管理学生,把政府管理社会的一些方法运用到教育管理中,把班级按照一个小社会的模式进行建设管理。
如把社会上的一些制度演化成为班级管理中的班级自治制度、责任承包制度,班务公开制度,权利义务统一的激励制度、竞争上岗制度、述职审计制度等。
我对班级管理的定位是班级自治。
所有班干部、科代表采取自愿、自荐法担任。
一个职位有两人以上报名则先试用后竞聘。
学生立即喜欢上了这一形式,因为它打破了过去一直沿用的以成绩论干部的做法,调动了成绩中下等的学生积极性,也使他们开始有了热心班级公共事业的机会,有了关爱集体的意识。
由于是学生自愿担任,积极性,进取心、认真度、责任意识空前高涨,班委的工作开展的非常出色。
通过所有同学建立班级公约,分清了职责。
公约明确规定我和学生的工作范围,给班委充分自主权。
我负责监管,传达学校布置的具体任务,至于工作如何开展,采取什么方法则有各具体部门负责。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造出了许多适合自己特点的工作方法。
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非常热衷于这一管理形式,学生的自律能力明显提高,违纪行为明显减少,对学习成绩也有很大促进,得到了学校的推广,班级也获得了先进集体的称号。
究其社会化管理班级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拉近了社会现实与政治教育之间的距离。
使得两者之间的衔接给紧密。
开发和利用了校内校外两个资源。
给学生将来走进社会进行了热身,有了思想意识上的准备。
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难题,既较高的思想政治要求与现实的社会实际之间的差距,把教育变的更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实用。
一改传统的思想灌输教育为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育,使教育变的更加潜移默化,作到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人格,进而能够极大的调动和发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各种潜能。
尤其是成绩中下等的同学,以前他们将是被“边缘化”的一个群体,通过教育的社会化,他们也能发掘自身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由以上尝试的初步成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也可以尝试着走社会化改革之路呢。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也是应该可行的。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重要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功能。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的相对疲软状况,根本问题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其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社会实际需要,不明白学习的普遍意义在应运,最高境界在创新”。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是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困状的方法之一。
教育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形成个性,获得社会角色及社会行为规范,不断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由此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互动形式,形成品质基础、获得社会角色及习得行为规范,不断适应和主动参与社会的过程。
教育社会化在西方很早就有过理论探索。
社会学习理论是有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在1941年提出,后经班杜拉、米谢尔的发展现在已经日臻完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的三角互动关系。
人的行为是受社会环境刺激影响的。
个人的不同动机以及对环境的认识使人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种行为又反过来通过反馈使人获得因果关系的认识、经验,形成具有目标预期、自我评价和调节功能的系统。
因此该理论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通过对示范事件观察、模仿学习的结果。
班杜拉说:
“通过观察而学习的能力使人们能够获得较复杂的、有内在统一性的、模式化的整体行为”。
因此,作为教育社会化的延伸和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不是无本之木,他也可以把社会学习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他在教学实践中也应该是可行的。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具体途径。
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我粗浅的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定位的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在我国有过几十年的争论,20世纪80年代一直沿用“思想政治课”,但这只是它根本功能的名称外化而已,没有根本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的时代性、人文性。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定位是什么呢。
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从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公民素质教育”。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性质总是有其主要矛盾决定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诸多矛盾中,其主要矛盾是:
社会对中学生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中学生原有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在这对矛盾中,社会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期望处于支配地位,规定着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向社会,把握当代。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即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应试的、英才的、关于思想、政治、道德认知的传统教育模式。
我们正在处在改革的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来临、国际竞争的加剧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公民教育对社会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育学者李季认为:
“公民政治地位、法律地位的确立和公民意识的形成,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精神基础。
”因此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社会的发展迫使思想政治教育要重新改革定位,转型的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公民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社会化是必须要做出的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就是定位为培养社会公民的教育。
他必须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作为基础和核心,从而构建起教育体系。
在这一教育体系中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
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定位既能保持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又能较为全面的概括该课程的教育目标,把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法律素质教育、个性心理教育和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统一与公民素质教育中;他更能表达当今社会对青少年的素质要求。
我们的社会需要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律素质、个性心理素质和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现代公民,用公民教育更能表达社会的意愿和客观要求。
在平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贯彻这一定位的根本变化,要做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因为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形式主义,树立正确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观;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树立多元的人才观;树立立体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从而真正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服务。
具体到教育教学中应该从教育的共性化向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把人格教育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因为人格是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心理依据、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要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变化转变,注重学生良好日常习惯的养成,为形成良好道德打下基础,注重学生良好社会生活交往方式养成,从而为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做出开端,注重良好心理倾向的养成,培养独立气质和自主能力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识和法制意识;另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转变;从单纯的教师教的方法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转变;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
总之,所有这一切都是重新定位带来的要求和变化,并要为社会化这一重新定位服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思想品德素质和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活动,这一性质定位决定了它的根本功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来作用于其所处的和未来的社会与环境。
这一功能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
有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个体功能表现为对学生个体的公民思想品德诸内容诸要素及其结构和功能形成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实现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这一个体功能的定位较之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功能就更科学、更全面。
它突出了健康心理品质及其能力的培养功能。
因此更能适应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复杂、文化价值多元、变化剧烈、竞争力强的社会要求。
它还突出了主题意识和综合实践的能力培养,特别是价值选择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也符合当今社会信息发达、观念并立的、学会批判、学会创造的要求。
因此从它的个体功能阐述中我们能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所培养的人一定是服务于社会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如果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于培养一定社会条件下个体素质得到最大发挥的现代公民,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就真正实现了一大步的跨越。
由目标定位的社会化就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根本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把目标社会化的定位落到实处。
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
评价要全面客观的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
强调学生疾驶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
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尤其是要改变仅靠考试就来判断学生品德好坏的陈旧做法。
倡导谈话观察、项目评议、自评互评和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
注重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多运用开放式评价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会化就是要充分运用无形教育的方式,即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
同时这里的教育者的范围应该扩大,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应该包括父母、朋友、同事等每个公民。
因此每个人都要十分注重自己对周围人的言传身教。
常言说:
“有其父必有其子”,正是说明为父母者的自然“身教”的巨大影响力。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
在社会中,位尊势重的人的言行同样在“暗示”着周围的人:
人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为人。
可见,无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正如春雨的滋润往往比暴雨的冲刷更有益于万物的生长一样。
做到这一点,有赖于教育者高度的素质修养,也有赖于我们社会中的每个成员的素质修养的提高。
说到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地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不断提高的问题。
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化的途径之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社会化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整合家庭教育。
人是社会的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不能离开家庭而孤立存在、发展。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又是一个人的终身学校,家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
所以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首先要对青少年家长进行教育,教育家长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子女的健康成长。
从小培养子女长大后要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不仅是家长的义务,也是他们的责任。
还没进入学校之前,必须给子女上好人生第一课,进入学校之后,则要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把子女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
一个社会是由无数家庭组成的,“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只要每一个家庭都从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样由无数家庭组成的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关心青少年思想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
因而,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渠道多样化教育则更集中地是对家长的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必须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教育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为人的习惯。
中国文化从小对儿童进行“洒扫、应对、进退”方面的教育,就是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式培养其人格自觉性。
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
例如,西方人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其依赖性;教育儿童爱护一草一木,爱护环境,由此培养其热爱家园、热爱国家的基本情感。
这些良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应当积极吸取。
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社会化
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就必须实现资源的社会化,就是必须让教育走出象牙之塔,走进社会,充分发掘、利用社会可用的教育资源。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基础教育课程形式必须走向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形课程与隐性课程、校本课程与社会课程相结合的综合课程模式。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性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构件以学生的公民思想政治和道德法律基本素质全面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 管理机制 班级 建设 中的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