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doc
- 文档编号:2606255
- 上传时间:2022-11-03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30.50KB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doc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讲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
十八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党的八大报告指出的,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是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表述。
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不再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才宣布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只是后来我们轻易改变了这个正确判断,社会注意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
在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
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表述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们面临的矛盾不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而是人民的需要也是动态,不断增长的。
比如不只是要求吃得饱穿得暖,对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如服饰上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前服装基本上都是中山装、军装、学生装(老三装),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著名设计师郭培回忆,80年代她曾设计了一款白色的一粒扣的西装,用的原料是9毛钱一米的库存的桌布,生产出来后,“卖得那个好啊,买时装就像卖大白菜一样。
机关干部,工地上的工人、市场上卖菜的----满大街,不分人群,全社会都白领了。
”
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第一次直接以时装为题材,记录了80年代开放初期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
劳动模范敢于穿上“袒胸露臂”的红裙子上街,而且还到各个服装店去“斩裙”,是继《庐山恋》之后又一部引领时尚的作品。
反映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也是基于这样主要矛盾的判断,我们才下定决心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人民的需求表述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表述更具涵盖性,比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就能包括在其中,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阶段的提高。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二是对现实的表述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延展为“当前的发展状况”,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就不光是生产力层面,也包括诸如分配等领域的生产关系的内容。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判断。
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征程的伟大实践中,已经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发展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来看,现在主要矛盾的表现、程度、水平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不是对基本温饱的需求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来了,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之时,就庄严承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同时,矛盾的另一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很大发展,所以现在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而是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科技生产力技术进步,装备生产日益完善,生产力初步成体系,已经成为制造大国,正在迈向制造强国,生产力落后已经不符合现实了。
“落后”一词已经不能准确表达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实际状况。
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某些领域甚至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整体生产力毫无疑问处于世界前列。
显然,“不平衡不充分”对我国生产力现状的描述更为准确到位,既反映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的现实,又准确概括了当前中国发展格局和生产状况中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用“发展”代替“社会生产”展示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
“社会生产”的概念运用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中,表达了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时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导向。
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已较过去显著提升。
社会发展已经由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全面的发展。
全面的发展虽然仍然需要经济发展作为基础,但内容更为广泛丰富,还包括社会文明的发展、体制机制的演进、道德水平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等。
即使经济发展,也由重视数量提高的发展转变为更能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发展。
如今,仅仅强调生产进步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立体需要。
因此,“发展”概念更好地反映了时代对于社会前进的理解。
“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全面概括当前人民群众的全方位多层次需要。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需要也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释放,日益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
显然,“美好生活”的表述能够更加全面地表达这种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还有制度需要和精神需要,不只有温饱需要,还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
“美好生活”这一概念充分反映了当前人民需要的全面性。
不平衡,就是指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群体差距仍然存在;不充分,就是说虽然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上发展了,但是还没有发展到很成熟、很完善的状态。
广大人民群众面对的不平衡主要是居民收入不平衡,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赶不上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同样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特大城市的生产力发达收入较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收入有差距。
整个基本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像总书记在报告中讲的,要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地区间要协调共同发展。
一是经济快速增长与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
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人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结构、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等方面。
当下国家遇到的种种挑战,均由失衡引起(不充分也是一种失衡的表现),未来急需消弭失衡,寻找共存共荣共享之道。
二是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突出矛盾。
“不到位”“短缺”等既是“不平衡”的表现,更是“不充分”的典型表现。
公共需求的主体在不断扩大,公共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需求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层次在不断提高,反映在就业、公共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仍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巨大数量和质量需求,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已日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成为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因素。
我们要在注重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注重生产关系的调整;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要有效地解决公平公正实行社会再分配的问题;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
那么,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也构成了我们进入新时代的一个基本依据和基本动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什么关系?
我们知道,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有百年以上的时间。
所以我们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那么,为什么说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同时又说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呢?
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理解把握的。
要明白,我们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形成以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范畴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动态发展过程。
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认识到其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又要认识到其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历史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的飞跃,我国进入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我们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形成以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范畴内。
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使得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使得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第一个大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变革。
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 主要矛盾 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