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从业资格小学综合素质详细版电子打印版.docx
- 文档编号:26056791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07
- 大小:79.86KB
教师从业资格小学综合素质详细版电子打印版.docx
《教师从业资格小学综合素质详细版电子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从业资格小学综合素质详细版电子打印版.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从业资格小学综合素质详细版电子打印版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1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及特点
1、小学教育概述
(1)小学教育的概念
小学教育即为初等教育,或称基础教育,也叫强制教育,通常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的第一个阶段的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儿童。
(2)小学教学的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
2、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1)古代的小学教育
1.先秦时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
时期
学校名称
教育内容
特点
先秦
庠、序、校
文字的读写和数的计算
目的在于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西周
国学、乡学
德行、书、数、射、御、礼、乐
1.以官学教育为主
2.强调德行教育
3.官师合一
春秋战国
私学
《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1.私学兴起
2.儒家重视德育伦理教育
3.墨家重视科学知识教育
2.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小学教育
时期
学校名称
教育内容
特点
秦朝
学室
识字和常识教育为核心。
法律知识和“为吏之道”
1.文教政策:
崇法排儒
2.统一文字
3.吏师教导弟子,培养刀笔小吏
汉朝
私人学馆
阶段一:
识字教育为主,数学常识
阶段二:
培养思想道德和伦理观点为主,识字教育
识字教材主要是《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
魏晋南北朝
私学
儒家经典为主,道家经典以及天文、历算等
私学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多元化,较为发达
隋唐时期
官立小学私立小学
基本的识字,写字教学、经学、文学
文教政策:
崇佛尊儒,兼重道教。
常用教材《开蒙要训》《蒙求》
宋元时期
官学,私学
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和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
1.文教政策:
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崇尚理学为主要特点
2.小学教材不仅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并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和伦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
小学教育应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并且认为小学教材应形象生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明末清初
官学(宗学、社学)
私学(蒙学,义学和私塾)
理学为主
1.私塾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识字、习字、读书以及作文
2.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内容包括“歌诗”“习礼”“读书”等,提出了“随人分限所及”的儿童教育思想
(2)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近现代小学教育的草创时期
代表人物
学校名称
主要特点
张焕纶
上海正蒙书院(1878)
1.采用班级授课制
2.课程主要有算数、格致、游戏、技艺、英文、法文等,采用俗话解释文言,讲解并背诵并重的教学方法,尤重德育
3.拉开我国近代小学教育改革的帷幕
钟天纬
三等公学(1896)
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经书为主,也重视英文
盛宣怀
南洋公学1896
1.3思想:
德育、智育、体育三者结合和谐发展
2.师范学院的学生轮流教学,开设国文、数学、历史、地理、体育等课程,这可视为我国师范学校附设小学的开端
清政府
小学堂
1.将各地旧书院改为中西兼学的学堂,并将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
2.地方小学教育普及运动的开端
3.清末第一次以政府名义重视小学教育的改革,也是小学教育计划监狱公文的开端
外国传教士
教会小学
1.讲授圣经、中国经史、自然科学的初步知识以及英文等课程
2.重视女子教育
2.清末“新政”的小学教育
学制名称
颁布时间
颁布政府
特点
地位
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
1902
清政府
1.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学校制度,(颁布却未实施)
2.规定儿童6岁起入蒙学堂(4年),10岁入寻常小学堂,13岁入高等小学堂或是简易实业学堂
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1904
清政府
1.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2.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
3.《奏定学堂章程》规定:
A.招收7岁的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年
B.教学宗旨“以启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
C.初等小学堂主要教授科目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等
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3.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
学制名称
颁布时间
颁布政府
特点
地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
南京临时政府
1.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将学堂改为学校
2.学龄期为6-14岁,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1922
民国政府
1.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2.幼稚园也被纳入初等教育阶段
3.小学取消修深刻,增加公民、卫生课,将手工改为公共艺术,图画改为形象艺术,整合社会科,设自然园艺科,将国文改为过于,体操改为体育
4.规定女子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时期
学校名称或代表文件
主要观点
土地革命时期
1934年2月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将苏区小学一律统称为列宁小学
1.小学学制改为5年,分为初等小学3年,高等小学2年。
2.采用半日制和全日制两种方法办学,小学教育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小学
1.小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文化、身体健康的抗战建国的劳动者
2.政府办学与民办公助的办学政策
3.招收8-14岁,年限5年
4.教授关于战争或生产的技术课,教材的内容力求精简和实用
解放战争时期
《小学教员暂行实施办法》
1.着重培养儿童的革命观点,通过上课、作报告或是参加社会活动组织教学
2.徐特立先生的教育思想
(3)当代的小学教育
1.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小学教育历程
时期
文件或颁布者
特点
1949.9
《共同纲领》
强调小学教育为基础国民教育
1951.8
《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草案)》
小学年限为5年,实行5年一贯制,入学年龄以7周岁为标准。
1953.9
《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小学设置8课,并通过各科教学,晨夕会,课外活动,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进思想品德教育
2.成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教育部编订的小学各科课程标准暂行草案统一修订和重编小学教材
3.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编小学教材
1953以后
1.小学教育照搬苏联的12年教学计划
2.翻译和采用苏联教材,增加唯物主义的教学内容
3.在学校内推广苏联的教学方法,苏联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直观教学法
1954.8
教育部
以社会主义,马列主义思想来教育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改变了以前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
1958
第四次全国教育行政会议
大力开展识字云顶,大力普及小学教育,学会用两条腿走路,适龄儿童入学率大幅度提高
2.改革开放后的小学教育
时间
文件或颁布者
主要观点
1978
教育部
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以调整为中心,拉开了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
1980
《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
1.1981年以后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1%以上
2.采用新教材,注重学生身体健康,防止学业负担过重
3.小学教师职务制度也得到落实
4.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开始部署
1982
中共十二大
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确定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1986.7.1开始在全国正式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学制:
“六三制”和“五四制”并存
3.课程编写由以前的“一纲一本”改为“一纲多本”
199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管理体制
2001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全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
2.小学课程注重内容的现代化
3.重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革课程过于集中的情况
4.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5.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学中得到普遍使用
3、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1)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骨骼增长较快,骨化尚未完成。
端正坐立行及看书写字的姿势。
容易疲惫,恢复快。
心脏功能还较差,不宜做活动强度大的运动。
容易兴奋,灵活性高,易疲劳,快恢复。
(2)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感知觉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
低年级注意力容易涣散,观察事物缺乏兴趣、系统性。
小学生记忆主要是形象记忆。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思维缺乏自觉性和灵活性。
小学生的道德感较为模糊。
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小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处于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相对不稳定、尚未定型的阶段。
(可能性逐渐变现实性,逐渐变成社会人)
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独立自主意识、主动性、积极性有所提高,产生了新的兴趣和动机。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小学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只要达到一定年龄(6-7岁),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义务教育的性质,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教育机会是均等的,是应当享有的权利。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指的是:
对于每一个特定个体而言,小学教育应该督促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保证他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和谐发展。
全面发展绝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各方面平均发展,而是包含着其个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2节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1、学校管理概述
(1)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
三个基本要素:
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2)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核心)、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3)教学管理的过程
包括:
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基本环节。
1.计划:
学校管理的起始环节是制定学校工作计划。
是全校人员的行动纲领,是管理过程后续环节的依据。
2.实施:
是计划变为行动,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
3.检查:
是了解计划执行情况,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期获得良好效果的措施。
4.总结:
对学校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做出评估,把工作经验加以推广,进一步改进学校工作。
(4)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1.学校管理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指学校管理工作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的行为准则。
(2)科学性原则:
指学校领导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遵循教育的客观性规律和发展趋势,从学校实际出发进行管理的行为准则。
(3)民主性原则:
指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共同参与、监督学校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
(4)教育性原则:
指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时时体现教育性,处处着眼于育人的行为准则。
(5)规范性原则:
指通过编制各种管理计划,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来组织、协调、控制学校的常规管理活动,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的行为准则。
(6)系统性原则:
指以实现学校整体目标为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学校管理最优化行为准则。
(7)效益性原则:
指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收益的行为准则。
(8)动态性原则: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根据管理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与方法的行为准则。
2.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行政管理方法(强制性行政指令)、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2、学校的组织机构
(1)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
1.直线型:
直线型结构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学校组织结构的结构类型,特点是组织中的植物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
优点是结构简单,上下级关系明确,责任分明,联系简捷。
2.职能型:
优点是能够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上层主管人员的负担,缺点是容易破坏组织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多头领导。
3.直线-职能型:
直线-参谋型或称U型组织结构。
特点是设置了两套系统,一套是按命令统一原则设置的指挥系统,另一套是按专业化原则组织的职能系统。
4.矩阵型:
是由两套管理系统组织的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领导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成的横向系统任务。
(2)学校组织机构的主要职能部门
1.校长办公室:
是校长领导下的办事机构,协助校长处理学校日常事务。
2.教务处:
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协助校长组织、领导全体教学工作
3.政教处: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
4.总务处:
是学校后勤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提供经费、物质保障和综合服务。
5.教研室:
是由同一学科的任课教师组成的学校基层教学实践机构,主要负责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6.年级组:
是由同一年级各个教学班的班主任和各科任课老师组成的基层教学实践机构,主要负责本年级教育教学各方面工作。
3、学校的运行机制
学校内部运行机制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规章制度等动力作用的系统,其中学校管理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
(1)学校管理体制
1.学校管理体制的发展
学校管理体制规定学校的管理权限、机构设置及其隶属关系,是学校内部机制的核心和灵魂。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
2.校长负责制
校长全面负责,包括校长职位、职责、职权(决策、指挥、人事、财务)三个方面。
、
党支部保证监督,主要是参与讨论副校长及中层干部的提名或任免,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各组织在学校中的作用,协调各个组织间的矛盾
教职工民主管理可以由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委员会体现。
第3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
1、教育概述
(1)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
广义: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
(2)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题,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相爱那个,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3)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
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
3.现行功能和隐性功能(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
(5)教育的起源于发展
1.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人由上天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顺于天
(2)生物起源说:
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
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推断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的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5)我国学者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育起源理论,认为原始教育活动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
2.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第一:
具有一定目的性,但谈不上计划性
第二,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
第三,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适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贫乏
第四,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传。
第五,教育目的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第六,“生活教育”,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
第七,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第八,教育水平低,没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场所、专门的组织形式。
第九,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2)古代社会的教育
A.古代社会的教育发展: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
奴隶社会
内容
教育特点
夏商
人伦,骑射,军事
目的是培养未来统治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西周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古印度
《吠陀》为主的经典
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
古埃及
文字,书写,执政能力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斯巴达
五项竞技
尚武教育,教育唯一的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健壮的军人和武士
雅典
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
崇文教育,教育目的是使其弟子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
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汉代
官学,私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察举制,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
国子寺:
六学,二馆
实行分科教学
科举制
宋朝
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院
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
科举制
清朝末年
学堂
中体西用
废除科举1905
中世纪
教会学校
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
七艺(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
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教区学校:
读写算
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
培养僧侣和统治人才
教区学校:
对普通贫民子弟进行宗教教育
骑士学校
骑士七技: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效忠封建领主的家庭教育
四书: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B.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主导地位)宗教性
C.学校生产的条件
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文字的出现
(3)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重视现实生活,反对禁欲主义
(4)近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
(5)20世纪以后的教育: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2)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教育学萌芽阶段的特点
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只表现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
(2)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
A《学记》(《礼记》中的篇目)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着,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B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论语》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由此提出学习过程中应包含四个基本环节:
学、思、习、行。
孔子还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庶、富士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C墨瞿:
“兼爱”和“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习传。
对知识的理解,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D道家:
老子、庄子。
主张回归自然,顺其自然。
(3)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
A苏格拉底:
“产婆术”,第一步是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是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B柏拉图:
《理想国》通过教育获得知识,洞察世界。
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柏拉图式“寓教于乐”的最早提倡者。
C亚里士多德:
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代表着作《政治学》。
是历史上首位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D昆体良:
古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注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
代表人物
代表着作
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1632--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教学原则:
遵循人的自然发展
2.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
3.教学思想:
“泛智教育”
4.教学内容:
百科全书式课程
5.教学方法:
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一些列教学方法
卢梭
《爱弥儿》
1.倡导自然教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2.倡导儿童本位的教育观,高度尊重儿童
康德(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康德论教育》
1.“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2.教务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得到自我完善
裴斯泰洛齐(瑞士)
《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
1.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2.最早提出“教育心里化”
3.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赫尔巴特(德国,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
《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
1.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中心地位,形成传统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3.“四阶段教学理论”:
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
4.教育性教学原则: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5.教育目的:
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杜威(美国)
《民主主义与教育》
1.新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
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4.五步教学法
5.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洛克(英国)
《教育漫话》
1.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治理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可以接受教育
2.主张绅士教育,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从业 资格 小学 综合素质 详细 电子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