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物理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6056782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5.75KB
基础物理学教案.docx
《基础物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物理学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物理学教案
基础物理学教案
【篇一: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一章】
认识物理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声学、热学、光学、电学等内容组成。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微观、宏观、宇宙观三个层次。
2.过程与方法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
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
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认识物理学的重要性,及学好物理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物理学?
学习物理有什么作用?
学习物理为什么要探究?
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物理学是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科学,因而是对人的科学素质培养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科学。
(1)为什么说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呢?
在没有建立物理学之前,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神秘化的,并且只停留于表面现象,把这些现象看得太神秘,以为天地万物都是由神支配着(例如:
风、雨、雷、电)。
说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物理学使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天上的、地上的、宏观的、微观的)。
力、热、声、光、电等等运动的规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二)、物理学揭开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物质――分子、原子组成――原子的内部结构
(2)为什么说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呢?
人类历史上的几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瓦特改良蒸汽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
以电力技术和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产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以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
(3)学习物理为什么要进行探究呢?
物理学不仅有理论知识,有各种各样的技能和方法,还有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知识可以从书本上学习获得,但是技能和方法尤其是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要通过动手动脑的科学探究探究活动才能的掌握。
1、科学家善于探究科学家从不轻易放过自然界和实验室中的每一个奇异的现象,历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源于对某些现象的深入观察、思考和不懈的探究.我们学习物理,也应该像科学家那样注意观察和思考,勤于探究.
2、科学探究的七要素
①提出问题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
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③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尝试
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
料,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
按书面说明操作,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⑤分析与论证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
较,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
的过程。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⑥评估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尝试改进探究方
案,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
⑦交流与合作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在合作中
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探究的方
案。
二、怎样学习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例如:
红绿灯,长度测量)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物理即物之理,事物的道理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抓住身边的物理现象,让物理来源于生活
参考资料:
牛顿:
(1643-1727)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人。
牛顿1643年1月4日诞生于英格兰东部小镇乌尔斯索普一个自耕农家庭,牛顿的伟大成就与他的刻苦和勤奋是分不开的,他有一种长期坚持不懈集中精力,透彻解决某一问题的习惯,他洞察事物的决窍是不断的沉思,
对此有许多故事流传,年幼时他曾一面牵牛上山一面看书,到家后才发觉手里只有一根绳子。
看书时定时煮鸡蛋,结果将表和鸡蛋一起煮在锅里。
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中吃饭,自己却在实验废寝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来,当好朋友把一只鸡吃完了留下一堆鸡骨头在盘中走了以后,牛顿才想起了这事,可他看到盘中的骨头后,又恍然大悟地说“:
我还以为没有吃饭,原来我早已经吃过了”。
伽俐略(1564-1642)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达形式的近代科学,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宇宙飞行:
第一宇宙速度7.9km/s成为地球的卫星
第二宇宙速度11.2km/s成为太阳的卫星
第三宇宙速度16.7km/s脱离太阳系
教学反思: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一节走进实验室:
学习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知道实验室中常用的一些测量仪器及用途。
3、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
4、培养学生利用家庭实验室进行小发明、小设计、小制作的创造
精神。
【重点】知道一些常用的仪器名称及用途。
【难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
【教具】三棱镜、音叉两个、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天平、砝码、秒
表、温度计、弹簧测力计、量筒、电压表、电流表等。
【教法】讲解、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理学是一门既有用又有趣的自然科学,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好多
奇妙的现象都属于物理现象,有时我们为了探究这些现象,就必须人为地创造条件使这些现象重现,这就是物理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动手做几个有趣的小实验。
二、新授
1、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篇二:
物理教学设计】
物理教学设计
摘要: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关键词: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教育改革已经紧锣密鼓,素质教育已是大势所趋,随着其教育的思想及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界应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物理素质为纲,作为素质培养的有效手段的物理教育,应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
一。
在物理教学之前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素养,知识经济的时代,物理也将更广泛更普遍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越来越表现得与人类的生存质量,社会的发展水平休戚相关,因此,人们不能不对教育有新的思考。
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设计,因为“设计”是回应理念、凝聚智慧、纵横信息的创造性活动,教学在前进,课堂教学设计也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去攀升新的高度。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
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观点。
简单地说,就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树立观点。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当前学生能力的发展缺少应有的知识储备,而国家课程的一统性在这方面明显存在着不足。
为解决国家课程不足,在教学中通过完善的课程设计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教学设计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指的是:
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预先决策和超前把握。
1.教学设计的形成过程
教学设计从它的形成过程讲,可分为两个阶段。
1.1思路设计。
所谓思路设计是指教师根椐教学的一般认知规律和课程
基本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材思路的前提下,编制出具有一定层次的教学程序。
例如,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思路是“引入课题、激发动机→感知现象、形成表象→思维加工、得出概念→剖析概念、加深理解→巩固运用、强化记忆”。
教学思路的设计只是教学方案的初步定向,此时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只是原则的、笼统的、概括的,其包含的素材还相当贫乏,缺乏具体,需要进一步的设计,才能明确、丰富和充实。
1.2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是指教学各阶段师生双方的地位和作业方式的
确定,即师生双方在各教学时间内做什么,怎样做,任何教学思路的展开都必须通过活动来实践。
如果说教学思路的设计体现的是教学设计的共性,那么,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的个性的体现,同时也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
体现,同一种教学思路可以由不同的活动方式展开,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课题的教学可以用“教师讲”的活动方式展开,也可以用“教师指导”的活动方式展开。
就前者来说,其活动过程简单易控,只要教师讲解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特出、难点突破,学生接受讲解的结论也不困难,可要让学生信服这些结论就不那么容易,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许多观念与物理学的结论往往是相勃的。
2.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关注点
2.1转换教学角色,让学生乐学。
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问题的解决。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就大多数学生而言,从自然现象和实验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学生掌握较好,而运用概念和规律去解决问题则困难较大。
这是由于演绎推理较归纳推理可以通过更多种形式来表现,掌握起来也较复杂些,因此需要有意识的寻找按照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的习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出试题法就是让学生编写物理试题,来掌握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
老师事先定好格式和内容,并提出试题质量要求,要求有答案和评分标准。
学生出的试卷先交老师审阅,然后互相交换做试卷,谁出的试卷谁批改,由于在自考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掌握考与评的主动权,因此思维十分活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自然形成了。
通过出试卷,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通过评选优秀试卷,给出
题人以极大的荣誉和鼓励,也给其他同学很大的启发,促进了学生们去寻找按照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的习题,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了自学能力,又实现了学生由厌学到乐学的自然转变。
2.2注重学法指导。
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3.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
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
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教学设计思想是注重学生的经历与操作,引导学校积极参与试验过程,关注学生试验分析,讨论,交流,质疑等等应该是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摸索的。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内容的一个计划,这个计划是老师上课的思路和过程,所以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堂好课的规划。
教学设计最总还是靠老师在课堂的导演下完成的,是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一堂好课就像一个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让人有峰回路转的感觉,让人有豁然开朗的心境,让人有雨后晴天的清爽。
教学设计是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是老师的创造性活动的设计,即依赖于教材又突破教材的束缚。
我们可根据教参,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让老师有发挥的空间,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用多种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抓住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走进课堂,深入浅出的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
物理教学设计是指:
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物理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教学设计与备课是有明显区别的,备课主要是基于教师的经验,侧重于计划自己在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而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设计的核心为“教学目标分析”(问题提出
的依据)设计、“问题情景”设计、“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支持教学活动展开的教学资源”设计和“工具”设计。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
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
总之,要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逐步学会求知和创新,从而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和长远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只要我们加强学习、研究,努力实践,认真总结,让科学探究贯穿于物理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就能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封小超王力邦主编科学出版社
2、《教学设计》盛群力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教学设计大观》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编湖南美术出版社
【篇三:
初三物理教案(完整版)】
物理复习教案
2011-2012
第1课时运动的世界教案
课前:
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
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
【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和相应的单位3.课本p20图2-6和图2-7。
二、学案导学(约22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1、2题。
【基础回顾】1——参照物
结合“【方法阐释】1.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进一步通过提问的方式总结“动与静”的问题。
提问:
①物理上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②举例说明什么叫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③举例说明什么是相对静止。
【基础回顾】2、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通过2、3两题复习落实以下内容:
①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
②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③减小误差的方法。
结合“【方法阐释】2掌握估测的方法。
【基础回顾】4——复习速度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并明确物理学中的速度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路程
即:
速度=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
时间
sv?
写成计算公式:
。
单位:
米/秒(m/s),常用单位:
千米/时(km/h)。
t
【基础回顾】6、7——速度的计算及单位换算
在计算的过程中,速度的单位换算学生容易出错,强调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
三、【我的收获】(约5分钟)
1.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怎样用刻度尺正确的测量长度和记录结果?
3.怎样粗略的估计长度与时间?
4.计算运动物体的速度公式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约10分钟)
【随堂练习】1至4题学生展示第5、6题突出平均速度计算中路程与时间的对应关系。
五、【小测验】约5分钟)
课后作业:
复习下一课时“声现象”的“复习导航”。
第2课时声的世界教案
课前:
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
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
【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
通过本题落实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问题拓展:
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什么?
这种思维方法叫什么方法?
小球起到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的作用。
这叫做转换法。
【基础回顾】2——声音的传播速度规律
落实:
①v固﹥v液﹥v气②v气=340m/s。
8
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是响度与音调,也有一些基础较弱的同学混淆音调和音色。
可以让同学之间讨论,相互举例说明,理解声音的三要素。
【基础回顾】5——噪声的防治
使学生了解防治噪声的三种途径,并能判断具体实例中是通过哪种途径实现的。
【基础回顾】6——超声和次声
了解什么是超声,什么是次声。
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超声的应用,次声的危害:
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和很强的“破碎”能力;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中较简单的点到为止。
三、【我的收获】(约5分钟)1.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是什么?
2.声音的三要素是什么?
影响它们的因素有哪些?
3.在生活中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减弱噪声?
4.什么是超声?
什么是次声?
四、【随堂练习】(约14分钟)
【随堂练习】1至6题学生展示第7题强调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五、【小测验】约5分钟)
课后作业:
复习下一课时“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复习导航”。
第3课时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教案
课前:
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
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
【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
1.光的直线传播2、光速3、光的反射定律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5、平面镜成像特点6、p54图4-15和p56图4-17二、学案导学(约22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5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5、9、10题。
【基础回顾】1——光源
通过1了解什么是光源,加深对光源的理解。
提问:
什么样的物体可以称为光源?
【基础回顾】2、3、4——光的直线传播、光速
通过2、3两题复习落实以下内容:
①光在什么情况下沿直线传播。
②光在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不同介质中的光速关系。
③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
④小孔成像特点。
提问:
真空中的光速为多少?
【基础回顾】5、6——光的反射定律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让学生通过口诀了解并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同时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能够区分常见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
提问:
①光的反射定律;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基础回顾】7、8、9、10——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实验通过作图练习帮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重点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每一个步骤的目的和意义。
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
三、【我的收获】(约5分钟)
1.眼睛为什么能看到物体?
2.不同光学现象的产生原理都是什么?
3.光的反射遵循那些规律?
4.怎样画反射光线?
5.怎样画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
四、【随堂练习】(约12分钟)
共10题,学生深化练习。
五、【小测验】(约5分钟)
课后作业:
复习下一课时“光的折射”。
第4课时光的折射教案
课前:
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
课中:
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
【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
1、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规律3、光的色散课本p60图4-26p61图4-27p62图14-3114-32二、学案导学(约25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
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20分钟左右):
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2、3题。
【基础回顾】1题结合课本p59、61的插图区分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所形成的一些自然现象,
【基础回顾】2、3题
第2题学生展示并结合实际作图情况改错,落实光的折射规律。
找3-4名学生提问:
光折射时的几种情况?
从空气射入水,从玻璃射入空气,垂直入射等。
第3题学生讨论分析做出答案的过程,再次落实反射、折射规律。
【基础回顾】4、5题
复习中的难点。
结合【方法阐释】分析讨论看水中的像变浅的原因,此过程再次落实光的折射规律并加以应用。
推广:
从水中看岸上物体时的高度会变高了。
提问:
此时看到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可以结合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来考虑。
【基础回顾】6、7题
提问:
组成白光的七种颜色?
结合课本p62插图。
通过题目学会判断物体颜色的方法。
三、【我的收获】(约5分钟)1.能不能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是什么?
3.能不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这些折射现象?
4.你知道白光是由什么色光组成的吗?
5.生活中的物体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四、【随堂练习】(约8分钟)【随堂练习】所有练习学生展示。
五、【小测验】(约5分钟)
课后作业:
复习下一课时“凸透镜成像”的“复习导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 物理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