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同步教学 统编版.docx
- 文档编号:26053511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7.38KB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同步教学 统编版.docx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同步教学 统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同步教学 统编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同步教学统编版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
2.体会儒家道家不同的理想境界。
3.借鉴诸子散文在刻画形象、具体说理方面的写作方法。
4.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领略先秦儒家道家的智慧。
教学重点文本解读和写作方法借鉴。
教学难点感受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和庄子代表的道家的不同观点及其魅力。
教学时数共7课时。
第一部分精读示范
教学要点师生合作探究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汇句式。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孔子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领略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风采,树立学习和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生动的对话和传神的情态描写。
教学难点分析孔子及其几个弟子的形象,性格等特征,对孔子形象及其教育思想、教育魅力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导入解题
1.有一个成语叫“半部《论语》,可安天下”。
半部论语:
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
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
他说:
“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见宋罗太经《鹤林玉露》卷七。
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先世为宋国贵族。
年青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
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
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及其与门人的问答,成为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3.《论语》选读。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二、学而时习之——朗读明意
1.同学们,中华文化有这样一副对联:
东鲁____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
请大家补出对联中的空白。
对,“春风”。
我们这篇《侍坐》还有一个标题就是《沂水春风》。
沂水汤汤,春风骀荡,那一场关于理想的对话,千载而后,仍让我们浮想联翩,心驰神往!
2.听多媒体朗读,掌握文言词语,翻译文句,理解文意。
3.读音:
俟sì莫mù甫fǔ哂shěn相xiàng铿kēng沂yí
喟kuì雩yú冠guàn
4.理解基本意思: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因为,连词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用,做,动词
翻译句子: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
助词,……的样子
因之以饥馑:
加到……上
且知方也:
是非,准则。
翻译句子: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面积);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等待
翻译句子: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端章甫:
名动,穿礼服,戴礼帽
异乎三子者之撰:
介词,于,跟;才能
吾与点也:
赞成
翻译句子: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
为国以礼:
用,拿,介词
唯求则非邦也与:
句首语气词,无实义;通“欤”,句末语气词,吗
翻译句子: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5.文章里面一共出现了几个人?
他们的姓、名、字分别是什么?
何为侍坐?
一共出现了五个人,孔子的四个弟子及孔子本人。
子路:
姓仲,名由,字子路。
曾皙:
名点
冉有:
姓冉名求
公西华:
复姓公西,名赤字华。
侍坐,陪长者闲坐。
6.文章主要围绕哪个字讨论?
(“志”字)如果第一段将它命名为“孔子问志”,那么接下来你将全文分为几部分,分别是什么“志”。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
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孔子评志。
三、学而不思则罔——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诵。
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六组,分别担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和孔子,剩余一组学生进行观察评价。
进入情境,有感情地分角色上台表演。
表演时可将每个角色的话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出来,用白话文的方式叙述。
表演过后,第六组同学对前五组同学的表现分别作出评价,从内容和表演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如翻译是否到位准确,表演时每个角色的情绪是否到位等。
2.针对刚刚的表演自由讨论:
四个人的性格分别有哪些特征?
说出理由?
按照他们发言的顺序评价。
子路:
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
理由: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
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信心十足性格。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路也有其弱点:
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
冉有: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理由:
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
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
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理由: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
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
曾皙:
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理由:
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
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
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
3.孔子在听完弟子言志后,分别给予了怎样的反应?
小组讨论,由扮演孔子的小组作答,其他小组补充。
对子路:
孔子“哂之”。
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
孔子叹之。
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对公西华:
孔子惜之。
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
对曾皙:
孔子与之。
赞同。
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
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
所以“与点”!
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4.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
”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
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其实现在孔子看来,就是礼治。
5.当堂练习:
①欣赏并想象曾皙描绘的场景。
时间——暮春
地点——沂水
舞雩台人员——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②夫子对曾皙的话只有评判没有评价,我们来评价一下(补充空白处的内容):
,,是故与之。
示例:
暮春风景,其乐融融,是故与之。
少长咸集,祭祀祈福,是故与之。
太平盛世,众生和乐,是故与之。
大同世界,文化传承,是故与之。
礼乐春风,沐浴清化,是故与之。
四、三人行必有我师——总结提升
1.骀荡春风、沂水春风、教育春风、礼乐春风。
让我们致敬孔子: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
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
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
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
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
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
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
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以礼治国,河清海晏。
2.结束语:
“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是中国文化两大公案,孔子为什么“哂由”“与点”,众说纷纭,我们的认识只不过是众多说法中的一种,可是,就像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小径分叉,花园方显神秘;无穷解读,经典更添魅力。
《论语》常读常新:
今天的同学们,是18岁的公西华,雍容谦虚,对自己的志向还有所保留;50岁的我,希望自己到了60岁还能像子路一样“猛志固常在”;而更希望我们到了60岁,仍与文化经典相伴,走向夫子“老者安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理想。
第二部分精读示范
教学要点师生合作探究学习《齐桓晋文之事》。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文意的理解。
教学难点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忆读明人
1.齐读以前学过的孟子语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教师小结:
孟子——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真完人。
2.孟子生平简介
孟子:
(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3.《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4.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
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
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5.《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二、听读明文
1.听课文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停顿,了解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注音
觳觫便嬖放辟畜妻子庠序孝悌忖度
颁白褊小邪侈则王矣胡龁彼恶知之
3.指名复述故事内容。
4.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5.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保民而王)
6.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
‘吾,不能进于是矣。
’”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三、演读明意
1.分组合作探究
全班分为九个小组,每组6人。
第一二三组探究第一部分;第四五六组探究第二部分;第七八九组探究第三部分。
要求:
用你们组认为最好的方式演读,然后给大家讲解这一部分的重点字词句,最后翻译;抽签决定上台展示的小组,其他组在此基础上可以再次展示演读或者补充关键字词句等。
2.小组展示(以下仅供参考,期待更好的演读方式)
第一组展示
演读设计参考:
一人演齐宣王,一人演孟子,其他人表演括号里的文字。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疑惑地齐问:
可得闻乎?
)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征求意见性地齐说:
则王乎?
)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声音逐渐加大地齐读三遍:
莫之能御也!
莫之能御也!
莫之能御也!
)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疑惑地齐问:
可以保民乎哉?
)
可。
(齐声旁白:
当然可。
)
何由知吾可也?
(疑惑地齐问:
何由知吾可也?
)
臣闻之胡龁曰: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
牛何之?
对曰:
将以衅钟。
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
曰:
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人人故意反问一句:
不识有诸?
)
有之。
(自豪性地齐说:
有之,有之,有之。
)
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生气性地齐说:
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人人故意反问一句:
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人人故意反问一句:
何择焉?
)
是诚何心哉?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声:
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声点头应和)
重点字词。
翻译。
第二组展示
演读设计参考:
一人演齐宣王,一人演孟子,其他人表演括号里的文字。
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疑惑地齐问:
何也?
)
有复于王者曰: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疑惑地齐问:
许之乎?
)
否。
(齐声旁白:
当然否。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声感叹:
非不能也。
)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疑惑地齐问:
何以异?
)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声重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齐声重复: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每人一遍:
王请度之!
)
重点字词。
翻译。
第三组展示
演读设计参考:
一人演齐宣王,一人演孟子,其他人表演括号里的文字。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齐声反问:
然后快于心与?
)
否,(齐声轻声:
当然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齐声反问:
而王岂为是哉?
)
否,(齐声轻声:
当然否)吾不为是也。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若是其甚与?
(齐声疑问:
若是其甚与?
)
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可得闻与?
(齐声疑问:
若是其甚与?
)
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楚人胜。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齐声连续三次,逐渐加强:
孰能御于?
孰能御于?
孰能御于?
)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齐声旁白:
请尝试之。
)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声旁白: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齐声旁白:
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声旁白:
未之有也。
)
重点字词。
翻译。
3.文言知识检测(具体内容见课件)。
四、研读明技
1.填表:
孟子和齐宣王论辩的三个回合以及表现。
齐宣王
孟子
结果
第一回合
畏难: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以羊易牛”;不忍之心—王道基础
心悦诚服
第二回合
信心不足: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比喻说理:
“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蠢蠢欲动
第三回合
大欲:
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
激—然后快于心与;“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缘木求鱼的比喻
齐宣王的迷梦被击碎(先破后立)
2.概括孟子论辩艺术的特点。
特点:
迂回曲折。
论辩的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
整个论辩过程又可以分为七个引导步骤:
第一步引导:
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内容要点:
“无以,则王乎?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引导方法:
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
第二步引导:
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
内容要点: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是乃仁术也。
”引导方法:
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导:
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
内容要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
”“推恩足以保四海。
”引导方法:
。
第四步引导:
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内容要点: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引导方法:
。
第五步引导:
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
内容要点: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
”“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引导方法:
。
第六步引导:
引导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
内容要点:
。
引导方法:
举邹楚之战说明行霸道必败(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是自取其败);再举“天下归心之状”说明行“王道”必胜。
第七步引导 :
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内容要点:
。
(
引《诗经》“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
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同步教学 统编版 子路曾皙冉有公 西华 齐桓晋文 阅读教学 设计 同步 教学 统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