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总结精华.docx
- 文档编号:26051066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4.68KB
外语学习总结精华.docx
《外语学习总结精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语学习总结精华.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语学习总结精华
首先说,确实关键期的生理结构特点使得儿童在自然语言环境下掌握语言的方式是最自然,最轻松,最快速而且效果最好的。
所以要获得一门或几门语言,最理想的是在关键期前或一般说12岁以前。
成年人习惯于“学习”外语,而且是记忆式和翻译式的,所以效率低,时间长,效果差。
但从理论上说,如果有办法使成年人按获得母语的过程去掌握外语,就算有一定生理差异,应该也是很有效的呀?
因为成年人条件反射能力又未失去,大脑中空地方有得是,理解力还比儿童强,生活经验、知识、甚至记忆都可以帮助加速外语的掌握,再加上个科学的语音训练法,应该不会差太多了吧?
这一假设是成立的,所以关键难点就在于成人不会自动用当年的母语实现过程去掌握外语,往往没有某些“必要条件和手段”让他们用自然法掌握语言,或有了条件而“控制不住”地还在使用习惯了的“学习”手段和陷入各种误区。
所以解决方法就是要从提供“必要条件和手段”以及“强迫”他们回避各种误区的干扰(无论有无自然外语环境的地方)。
这一点,正是近几十年来国外的语言学专家和语言教育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无数优秀的专家学者为此奋斗了毕生经历,而许多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为语言研究投入了亿万的资金。
近些年光美国就达每年上百亿美圆,还不要去估算他们对脑神经学方面研究的投入。
人类对语言学的科学研究进行的如此不懈奋斗,如果我们不了解甚至不愿了解,实在说不过去,同时也就无法让我们每个学习者作到对语言有起码的正确认识。
在这里要插一句关于在没有自然外语环境下的关键期以下的儿童掌握外语的问题。
比如中国的儿童。
家长们,你们可千万别觉得你们一直以来让自己的小孩从小开始学习外语,还送他们去补习外语是英明之举,其实中间的很多东西又都搞反了。
因为如果是“学习”外语的话,那成年人的学习记忆和理解能力远远超过儿童,还不如等长大以后再学。
而且儿童“学习”外语也是很难建立外语思维的。
小朋友的问题在后面我们会找篇幅专门讨论,我们先集中解决成人的问题。
克拉申所创立的SLA,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语言学理论。
尽管他的很多理论至今存在一定争议,但它的先进性,合理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广泛得到认可的。
许多目前先进的语言学成果,都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
对他的语言学理论的了解,会让我们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对掌握语言的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很遗憾,过去我们中国的同学们几乎很少有听到过他的名字和理论的,甚至连有些外语教学工作者也没听说过他,以至于让许多“土棍”出来混世,这不能不说是我们长期闭门造车的恶果。
克拉申的理论朴实无华,深入浅出,初学者一点都不觉得深奥难读。
在下到这里当然要介绍克氏的理论。
大家读懂后,已经可以成为半个方法专家了,大家之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看完就已经能有答案了。
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
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习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1.悉得——学得差异假设(TheAcquisition-LearningHypothesis)
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
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
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
2.自然顺序假设(TheNaturalOrderHypothesis)
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
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
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
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监检假设(TheMonitorHypothesis)
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
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悉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
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后。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
语法规则如果不是悉得而是背出来的,也用不上。
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为演讲或文章增添色彩。
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知识的用处做出的最大让步。
4.输入假设(TheInputHypothesis)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悉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只有当悉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悉得。
如果你的现有水平为“i”,那么就要给你提供“i+1”水平的输入。
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够的理解输入时,就自动地提供了。
克拉申认为,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悉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
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自然达到的,是不能直接教会的。
对输入假设的理解关键点就是comprehensibleinput“i+1”。
+1就是在自己现有水平上加了“一点点”难度。
换句话说,我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点难度才提高的。
其实大家寻找的答案,最主要的出处就在这一条上。
我们之前对一系列误区的分析,很多都能从这一假设中找到依据。
我们今后掌握的最重要的技术就是不断自己创造这一条件。
稍后我们详细说明。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
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
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5.情感过滤假设(The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悉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
这些因素是:
1)动力。
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2)性格。
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
3)情感状态。
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
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
这一假设有点偏语言教学经验谈,它的重要性也常被忽视。
(后来人们通过实验发现,人在试图说外语而又说不出来时因焦虑而在脑部产生的电流,可以电死一只老鼠,可见学外语时的焦虑程度之高。
)
可理解输出ComprehensibleOutput
后来语言学家又发现如果仅有输入条件而缺乏输出体系,学生就会听得懂但说的能力差。
广东话中有一句:
“识听不识讲。
”说的就是这一现象。
于是斯韦恩(Swain)在1985年提出了“可理解输出理论”,即在输出时尝试做一些高出他们目前水平的练习。
因为输出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寻找合适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他们碰到一些不知该如何表达其意思的困难时,就会去努力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自己尝试总结一些新的规则,从对方的反馈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比较稳固的体系。
这一理论是对克氏理论体系的补充。
本人认为到此,“二语悉得论”框架到此已经比较完整了。
前面这些讨论,一直是在学习语言方法的“战略”层面。
大家最容易忽略“战略”而急着进入“战术”层。
而战术上的偏差和错误可以弥补和纠正,战略上的失误会导致全盘皆输。
下面这句话是美国西点军校学员必须背诵的:
“EveryBattleIsWonorLostBeforeItIsEverFought.”大家仔细看一下,可以感到自豪了。
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家孙子的名言。
有了“二语悉得“的理论结构,就可以制定战术了。
聪明的同学这时已经自己独立做了,下面我帮大家搭个架子,并讲一些以往的经验和观察,大家可以共同探讨。
对与学习者来说,可以按照制定出的战术具体实践,对于教学者而言,要根据正确的理念设计课程和教学模式。
我们先谈学习者的战术制定。
对大多数中国同学而言,主动回避“文字”更十分必要。
因为大多数中国同学,只要上到大学程度的,多半是“视觉学习型”(VisualLearningStyle)。
而“听觉学习型”(AudioLearningStyle)和“动作学习型”(KinestheticLearningStyle)的同学,一般会被我国这种教育体制淘汰掉。
“视觉学习型”的同学,建立英语思维时,很容易受到“文字”的干扰,忍不住看文字,甚至先想一下文字,再过度到含义。
成了“声音”—“字型”—“含义”的路线。
应该避免想到字型,直接将“声音”和“含义”建立联系。
不是零基础的同学也强烈建议过一遍该系统,把自己脑子里的只有中文解释而没条件反射的单词这样在脑子里加上画面,形成思维。
这一过程的脑神经原理是赫博(DonaldHebb)提出的”NeuronCellsFiretogether,wiretogether”。
大脑在同时接受到相关联的“声音”和“图象”刺激,会促使你大脑中的某个负责声音细胞和某个图象的细胞同时激发而同时将神经纤维结合在一起。
(学术届对“同时”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一先一后。
也有人反对该理论。
但在语言现象上,支持还是挺明显的。
)
如果是有外教的条件,外教应该是应用这一原理和流程,辅助学生实现这一过程。
效果是一样的,只是跟真人稍有趣些。
在这一阶段,无论自学还是用外教,都要用标准发音。
目的,而不是向大家公布一个什么“漏屋学习法”。
特此说明。
T.P.R.(TotalPhysicalResponse)
TPR“全身反应法”是上世纪60年代(那个语言学“火红的年代”)由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Asher提出的。
他分析研究母语实现的过程,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左右脑的共同协调训练建立语言思维,达到掌握外语的目的。
具体实现方式是:
通过语言学习者听到一个外语指令,用身体动作对它做出对相应的反应,从而使听者逐渐自然建立语言能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听到“StandUp”就从坐位上站起来,听到“Touchyournose”就去摸自己的鼻子。
应用更多的手势和简单实物教具,TPR完全可以展示动词的不同时态以及复杂的句子形式。
T.P.R是典型的符合二语悉得基本理念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体系。
它的特点符合SLA的关于语言形成的各项假说和建议:
1.主张学习者通过“可理解输入”先建立听力能力,不强迫学生开口说;
2.降低学生紧张情绪;
3.左右脑协调使用,共同实现语言能力(左脑负责接受指令,右脑负责做动作);
4.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
5.不教语法知识,也不急于学读写;
TPR一般需要由有经验的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特别是零基础者。
但有一些基础的同学可以在学友之间甚至自己(先把指令录下)完成。
本人认为有一点基础的同学也要自己尝试一下TPR。
通过TPR的经历,可以很好地帮助建立英文思维。
所以同学们不要认为:
我懂Standup的意思,不用做了。
知道你懂了,但可能它只是一个记忆中的知识或中文的解释,它还不是你思维的一部分。
直到重复过几遍,最后能迅速对指令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后,才逐渐实现融入自己的思维。
大家可以想象这对咱们今后听复杂句子的“反应速度”会有多么重大影响。
大家要注意“Response”的意思是作出反应,所以是听指令反应。
最理想的状况是大家一起做游戏,听一个人发“指令”,大家都照做,要快,最慢的和做错的“出局”或“受罚”。
各国的对比实验和测试都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比传统外语教学方式效率高出几倍,还不用说它实现的是“外语思维”这一根本区别。
但是(大家已经开始习惯了这种思路了),任何单一的方法都有适用范围,不能又成了“感冒药”。
TPR的最大局限是很难表达抽象的事物和太过复杂的句式,甚至复杂的时态。
如果勉强为之,理论上可以实现,但反到降低了这种方式的有效程度,甚至已经超出了它的基本方式。
后期在TPR基础上衍生出的TPR-B,TPR-O和TPRS都有类似的问题。
但这几个变种在我们的下一阶段“提高期”中可以应用,我们下阶段再做详细分析。
本人认为应用TPR的典型词汇应该在1000个左右,不能太多。
下面给大家一个TPR常用500词和短句表中的100个,大家先体会一下,更全的表以后给大家,或大家可在网上找。
当然最好的是自己根据自己的环境制作一个。
大家已经能分析得出,“看图识音”和“TPR”正是婴儿掌握母语时所处的理想环境的“提纯”版。
扔掉婴儿在语言环境中听到的一些“无效声音”(其实那对婴儿来说,除了熟悉语音外,也是浪费时间的。
比如听到大人之间对话的一些内容等),优化了理解条件,同时提供轻松的氛围。
所以从理论上,如果成年人能够应用这一系统,对一个新语言的掌握,不应该比婴儿慢。
这两个系统实际是有很多相重叠的部分,简单讲“看图识音”是从名词出发逐渐与“动作词”等结合,“TPR”是从动作词出发,逐渐结合动作中能够联系上的名词。
其核心技术,就是提供“可理解的输入”让使用者通过“猜测”而非记忆来掌握。
大家一定要时刻围绕着“猜测”这一核心技术,猜错了都是进步的过程(既然是猜,必然有可能错,否则就不叫猜),千万不要因为有可能猜不到就去看答案,那就又反回“学习”了。
举例而言:
两个老师都要教学生学会door和window。
前一个老师不断让学生重复Thisisadoor.Thatisawindow.而后一个老师问学生Whereisthedoor?
让学生猜。
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两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同,学生对语言掌握的机制天壤之别,实现的效果明显不同。
(有的英语老师看到这儿该冒汗了。
我曾经就是。
)两个都是很优秀的系统,建议大家都尝试一下。
在这一(EarlyStage)阶段,大家是在很直观的系统中进行的语言思维训练,在此系统下,一般以前的旧习惯和自己的母语干扰的程度比较小,效果显著,学生也比较“老实”。
很快,“小学”神速毕业了,第一阶段PASS了,就要进入第二阶段“中学”阶段了。
大家的思想快要开始“不老实”了,系统的控制力也会逐渐减弱,成长的“快乐”与“烦恼”都会同时大量出现。
如果我现在是好的老师,更应该去引导大家,指出成长的道理和做人的原则,让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去分析和体会,而决不能说“用这个方法!
你应该这样做!
”好了,下面就把这些第二阶段的“原则”先发给大家,然后再“引导”吧。
(漏屋老师回答问题)
先回答两个问题(还是以后会讲到的比如“背书对不对”和“该不该刻苦学”等问题先不答。
)
bzpan同学关于口音问题,具体原因当然不只一个,但首先应该是听音问题。
一般由听音不准造成口音的人自己并不觉得听得和别人有什么区别,一般也不是一点区别都听不出。
象您的情况也是,还是能“听出”和标准音发音不同,但实际这种“听出差别”的程度和别的能发准这个音的人是很不同的。
所以说主要可能是听不准,在加上“听自己”发音时有口腔内共鸣的干扰,更无法发现自己发音与标准到底哪里不同,录音下来对比会好些。
解决方法还是先听准,再想法纠正舌头的问题,否则有时模仿对了自己都不知道,一会儿又跑了。
提高期(UppingtheAnte)
UppingtheAnte?
这可是第四阶段的词。
没办法,GregThomson用这个词代表第二阶段,看着喜欢,继续沿用。
经过两三个月的“图象+声音思维”训练,已经掌握了1000个左右的“声音”,它们会在很多英语句子中频繁出现,而且大部分是句子的“骨架”。
虽然这时听整句子还不懂,但已经不再是完全莫名其妙的声音了。
而且经过了TPR等条件反射式的训练,对很多“声音”的反应速度还是相当好的。
这时,我们要开始提高了。
首先明确目标:
1.要学会听懂单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维;
2.达到能听懂简单的,可能是慢语速的整段英文;
3.在提高期后期开始尝试简单“说”英语,实现简单沟通;
4.开始引入阅读材料(不是学习如何阅读);
另外还有,很小声地说:
“要了解一点英文语法。
”我们先谈这一点,省得有人激动。
再重申一遍:
是了解一点英文语法,它的一些语法现象以及与中文的不同点。
这是本人对语法知识在整个外语掌握中能容忍的最大限度,还是因为我们中文造成的。
我们中文的语法,是全世界各种语言中最简单的,这也是造成汉语是世界上好学的语言的原因之一。
怎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好学的语言了?
不是听说汉语天下最难吗?
谁跟你说的呀?
又是人云亦云的误区。
大家可能认为中国文化丰富,语言古老美丽,想必很难。
其实正相反,而是巧妙而简洁。
另外以前说汉语的外国人少,感觉一定因为它难学。
其实并不是因为难,因为人家不爱学,中国太落后,学它没用。
现在中国富强了,学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大家发现身边中文好的老外越来越多吧。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一年左右,就能把“生存汉语”掌握的不错,听着还不怎么犯错误。
而一个中国人同样到了外语环境下一年,尽管以前还学过多年英文,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也比外国人低,而且还错误不断。
这一现象,在与来华后许多掌握了中文的外国专家一起分析后,发现是由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
1.汉语对话是世界上最好学的,只要你不太计较“四声”的准确度,那学中文对大多数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是最容易的。
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国同胞们,如果有机会接触摩门教的传教士(加拿大非常多。
在街上看到两人一组白衬衫黑裤子的年轻人就是。
他们教会要求他们为不同民族人传教使用对方的语言而不说英语),会对他们身在美国加拿大的英文环境下从零基础,仅用半年多就掌握相当流利的汉语交流能力感到惊奇的。
当然他们一定会跟你说是上帝帮他们的。
尽管要认中国字时可就没那么快了。
2.外国人在中国能找到的语言环境非常特殊的而且是“非常理想”的,其中包含太多的通过语言环境自然掌握语言“有利条件”,而中国同胞在国外是很难找到的相似的环境。
一会儿我们重点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并重点分析这些条件是,看我们如何能“提纯”出比这更好的条件帮我们掌握语言。
所以外国人来中国后,在中文环境中学中文比较容易。
(漏屋老师插话)
在此不对中文英文哪个好学多辩论,学术界争论有,但不大,因为这命题目前只有中国学者比较关心。
当然学任何一个新语言也都不是件简单的事。
语言的变化多大家都一样,不能相对比,关键是在学习英文语法变化时,对中国同学来说,一般是往复杂变化,当然有些难度。
要达到英文思维,更要习惯用英文事态思考,这更加明确了背会语法公式不能让我们会流利交流。
但对于从中国的英语初学者来说,是有必要知道英语语法的变化的。
我们把同样的简单句一对比就发现中国同学遇到的困难了:
比如说:
“你很漂亮”。
中文就四个字,其实是三个单元,而且不可以再省略,否则意思就变了。
英文是:
“Youareverybeautiful.”其中“are”是多余的,如果简化成“Youverybeautiful.”意思仍然完整。
换其他人称时,中文直接换,英文这个“are”还得跟着变am,is,are等。
换单复数也的跟着变,换疑问句还要变位置,换时态还要变。
中文都不动,最多加个表时间的东西或疑问词就好了。
所以进入第二阶段的开始,有必要了解英文有时态的变化,动词需要变,位置会变等等,最好是找个人讲一下(最多个把小时)。
知道有变化,大概变成什么样子就好了,可千万别深入,什么词性语态啥的,都别碰。
今后正确的语法是靠会说实现的,不是了解知识实现的。
我们了解语法的主要目的是今后看到变化时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要感到恐惧或迷惑就行了。
正规的语法学习应该到此为止。
纽约人在北京v.s北京人在纽约
看到了这阶段理想的体系的应该的样子,也就不难理解中国同学在国外自然英语环境中学习效率很低,而外国人到中国后很高的缘故。
抛开两种语言特点的区别不谈,外国人在中国是很容易找到这种理想的“提高期”环境的。
大家都观察到的是外国人来到中国,在中国人中生活和工作,是非常受到周围中国人的关注和欢迎的。
尤其是咱们的年轻人,对外国朋友不但友好,还很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很多人以有外国朋友为骄傲。
现在中国发达到了今天的地步,“崇洋媚外”的心态已很少见,大家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对外国文化,外部世界和外国人感兴趣,甚至有人也希望能这样提高一些外语能力。
于是,当这些外国人在开始听中国人跟他们讲中文时,发现中国同学既耐心,又聪明,并努力调整自己的语言难度和速度,通过各种手段力求让听的外国人能理解(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而且从不嘲笑外国人的理解错误或很友好和开玩笑式地指出错误。
(情感过滤AffectiveFilter)当他们能听懂或说对一两句中文时,受到的鼓励是如此另人感动,很多外国朋友都因此感到心里无比的温暖。
没人给他们讲语法,也没人说你必须认识中国字才能学中国话。
典型的“续列法”(SeriesMethod)“生成对话”(DialogueGeneration)条件随时随地都存在。
有的外国人这样描述:
身边常有不是一个,而是一群中国朋友。
开始时觉得奇怪怎么他们中有的人讲的中文有的好懂,有的难懂?
后来发现是有的人善于自动调整和自己说中文时的速度和难度,而且通过各种方法巧妙的演示意思,所以才好懂。
于是这些外国人很快先和这些“友好的交谈者”接触较频繁,而随自己汉语水平提高后,才和其他人到后来花时间多接触。
这种“友好的交谈者”在语言学中有个名词,叫做(SympatheticSpeaker)或叫做(Care-takerSpeaker)。
父母教婴儿说话时,不就是最先成为这样一个角色的吗?
关于这个角色的任务我们下一阶段会集中论述。
再看我们中国同学到了国外,那里的环境是怎样对他们的。
首先,美国加拿大的当地人大多并没有什么兴趣特地去交中国朋友,不以见到华人为奇,甚至认为华人的英文好是应该的,因为当地的“华裔”英文是和他们一样好的。
所以当他们见到我们中国同学时,并不调整自己的难度,而是用和当地人一样难度和速度的话跟你讲英文,其中充满了大量听不懂的(无效的)成分(我们以前举过的房东的例子)。
当他们发现你的语言程度低时,有的人是会调整一下自己的难度,赶快把事情说清楚就走掉了,很少有人会耐心继续跟你用调整后的英语继续交流,甚至有些人连临时调整一下的耐心都没有。
(以前每次在美国过海关时,总看到中国一些年纪较大的中国父母们去探亲,在通关时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语 学习 总结 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