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docx
- 文档编号:26049094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0.35KB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docx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其中,第一方面更为根本。
(3)由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相反;由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知论,可知论认为人能认识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世界。
什么是哲学?
它与世界观的关系怎样?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整个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论述:
试论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使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是指:
(1)它是完备和彻底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
(2)它不仅以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为基础,随着的的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而且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自然、、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指:
(1)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
(2)它以无产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而无产阶级是变革旧世界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二者统一变革旧世界的实践。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答: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性。
因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所谓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3)物质的决定性和意识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其中,物质的决定性是更为根本的方面。
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反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反,夸大意识的能动性而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
.为何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的产物,劳动是人类以及人类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这是因为:
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
第三,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9.简述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统一
意识具有主观性特征:
(1)意识的反映是人所特有的;
(2)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对象反映是不一样的;(3)人们可能近似正确地认识事物,也可能歪曲地反映事物,甚至形成荒诞意识。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在这个问题上,要反对两种倾向:
(1)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客观内容,夸大意识的主观形式;
(2)庸俗唯物主义否认意识的主观,把意识当成人脑的“分泌物”,抹煞了意识和物质之间的界限。
10.为什么说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不仅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因而同时也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是因为:
(1)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2)劳动创造了语言,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3)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意识的发展。
.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是: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的、发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依据。
它要求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论述题:
1:
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不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精神,尽管它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
(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
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第一,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
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既不能从原则、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第二,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对待事物,也不是用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取代事物的联系。
这就在对待事物的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由于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不停地发展变化的,因此,从实际出发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因时制宜。
坚持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这就是坚持了辩证法。
第三,要做到从实际出发,首先,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
深入实际,掌握大量的、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以求深刻全面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并引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和方法来,以便去指导人们的实践,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最后,要深入实际,做调查研究,还必须克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
(3)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给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条基本原则。
2:
试述意识的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中的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规律具有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
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
(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3)尊重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严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热情结合起来,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又要发扬大胆创新,反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是什么?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2)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首先,唯物辩证法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是彼此孤立的。
其次,唯物辩证法把世界看作是发展变化的,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最后,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客观矛盾的存在。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简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之间的对立及其根本分歧。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1)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的事物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
(2)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万物本质上是不变的。
(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斗争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1.怎样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1)它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由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发展观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尽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对立统一规律去代替其他规律或范畴的内容。
15.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2)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从而失去整个事物向前发展;(3)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2)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18.简述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本质是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内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与现象的区别是:
(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表现于外,可以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
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深藏于内,只有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2)现象是个别的,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
(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
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离不开现象,现象也离不开本质。
本质与现象辩证关系的意义在于:
(1)本质与现象的相互联系说明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2)本质与现象的相互分离说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3)在实践中,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2:
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意义。
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是:
(1)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根据;
(2)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理解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
(3)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
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3: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我们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两者是相互区别的。
普遍性只包含了特殊性、个性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特殊性、个性中的总有自己的特点是普遍性所不能包容的;
(2)两者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中,特殊性中包含了普遍性;(3)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
(1)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2)同时又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又不均衡,现在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级。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
7.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
(1)直接经验是指个人亲自实践获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前人、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从源泉说,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人们亲自实践获得。
间接经验虽然不是自己亲自获得,但它归根到底也是源别人的实践。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对来说是直接经验,对他人来说则是间接经验。
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学习书本等间接经验获得的,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理解和书本知识,学习书本,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我们既要认真学习书本,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结合起来。
1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分别是什么?
它们的关系怎样?
(1)从实践到认识,也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从认识到实践,将理性认识带回到实践中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完成的是认识世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完成的是改造世界。
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
2:
用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4)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1)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2)错误的认识会对实践有误导作用,导致实践的失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当前中国国情和我们面临的任务的科学认识,它正确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伦理学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在实践中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新时期伟大的认识成果,必将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更加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3:
试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反对和克服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做普遍真理,到处搬用。
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和作用,轻视感性经验,把理论当成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感性经验,又要重视科学理论,防止和纠正这两种片面性的观点。
3:
试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以及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2)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
(3)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误。
造成失误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这一思想路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今后只有继续坚持这一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如何理解在类人猿转化为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类人猿进化为人类的过程,不仅仅是生物进化规律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是因为:
(1)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2)劳动劳动人的脑,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3)在劳动中,形成了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
可此可见,人类和人类社会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劳动的产物。
3.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四个方面:
(1)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和动物界的根本区别;
(2)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特征;
(3)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人类积极地改造自然,是人类和动物界又一重要区别;
(4)人类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
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类形成了以财产继承和文化传承为核心内容的社会继承方式,而动物的继承方式主要依赖于物种的基因遗传。
8.如何正确认识当代的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称之为环境问题。
人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不同的环境问题。
当代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和集中表现。
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空气污染严重,世界性水源危机,森林惨遭毁灭,物种不断减少,臭氧层不断变薄。
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果盲目乐观,一味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一方面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另一方面又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抛洒废物,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支配自然的力量失去控制,造成生态环境的崩溃。
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果消极悲观,扼杀科学技术进步,停止发展生产,“反璞归真”、“回到原始状态去”,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其结果必然导致历史的大倒退。
所以盲目乐观、消极悲观都是不可取的。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人与自然界的全面和谐关系
2:
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中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2)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
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惩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一是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其构成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是一个系统,由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和准备性因素组成。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类;
运筹性因素包括经济管理、分工协作和预测决策等;
准备性因素主要是指教育。
2.简述生产力各实体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
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类。
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1)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
(2)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生产中支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是联结劳动和劳动对象的中介。
其中,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指示器。
(3)劳动对象是指在劳动过程中被加工改造的东西,是进行生产的物质基础。
劳动对象扩大范围和合理利用程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4.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原因是: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分配方式
8.简述国体和政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用它来分析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实质。
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实质,主要看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掌握政权阶级联合哪个阶级,镇压和打击哪个阶级。
根据国体,可以将国家分成四种:
奴隶主专政的国家,封建地主专政的国家、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
国体和政体不公是相互区别的,而且是辩证统一的。
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服务并反作用于国体。
资产阶级历史上有过很多的政体形式,如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乃至法西斯专制等,但无论政体怎么改变,都不能改变其国体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实质。
9.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方面,主要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社会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
因而两者是不同的。
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又是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具体表现是: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3)在阶级社会中,作为社会意识重要内容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是: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为什么能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
生产力之所以能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是因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经常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一种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对固定的形式,在一定限度内它可容纳发展程度不同的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生产力的不断变化性和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的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不断变化性是由生产的本性决定的。
首先,人们要生活,就必须从事生产活动;人们要世世代代生活下去,就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生产活动。
其次,由于人口不断增加,人们要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所以不仅要进行简单再生产,而且要进行扩大再生产。
人们在连续不断的生产过程中,就可能在生产关系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逐渐改进原有的生产工具,发明创造新的生产工具;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和利用率;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等。
这样,人们就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生产关系虽然具有稳定性,修正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容纳程度不同的生产力是限度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生产关系再也无法容纳时,新的生产力就要突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使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以适应自己的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简述 哲学 基本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