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
- 文档编号:26045159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429.42KB
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7 中图版必修1.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7中图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7)中图版必修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
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
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
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
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
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
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
一、地质作用:
)
(板书:
1、地质作用的含义:
)
教师讲解:
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D、荷兰的围海造田
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板书:
2、地质作用的分类:
)
教师讲解: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
下表: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的表现形式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1)二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这是渤海地区地壳不断下沉的结果。
教师总结: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作用一般起主导作用。
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板书:
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板书:
1、岩浆活动:
)
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一些有关火山活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岩浆活动的特点。
然后提出下列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1)岩浆活动与火山喷发是一回事吗?
(不是一回事)
(2)岩浆活动的结果形成了哪种岩石?
(岩浆岩)
(3)根据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以及我们的经验,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样的影响?
(火山湖、火山岛、火山锥地形)
课件展示下面的例子:
(1)有句成语叫“稳如泰山”。
其实泰山并不稳,泰山每年都在以极小的速度上升。
(2)“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是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产生新大洋的序幕。
这里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使得地壳水平张裂而形成为裂谷。
它的张裂速度似乎很慢,近二百万年以来的平均扩张速度每年2~5厘米。
尽管如此,它的北段已经裂开为一道窄海(红海)。
照此下去,1亿年以后新的大洋将会在这里产生。
教师提问:
上面两个例子说明了内力作用的哪种形式?
两个例子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地壳运动;其中,第一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第二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
(板书:
2、地壳运动:
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教师讲解:
地壳运动常常在地壳中留下“足迹”,叫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褶皱(背斜、向斜)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
但有时会出现地形倒置的形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可以动画演示地形倒置形象)
(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断层(地垒、地堑)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等;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渭河、汾河谷地等。
理论联系实际:
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
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在C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学生讨论略。
(板书:
3、变质作用:
)
学生自学教材,教师作简要说明:
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如我们家庭装修用的大理岩即为一种典型的变质岩。
课件展示一些地震造成的危害图片、地震分布图,引入地震教学:
(板书:
4、地震:
)
教师提问:
地震是怎样产生的?
地震主要有哪些类型?
学生答:
略。
教师提问:
从地震分布图上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为什么这样分布?
我国的地震多吗?
教师补充:
世界上大部分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不稳定,容易出现地震,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震带正是处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
我国由于靠近板块交界处,所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承转:
有人说,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而外力作用则是一位雕塑家,不断地把“粗毛坯”精雕细刻成千姿百态的形态。
为什么这样说呢?
(板书: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件展示“外力作用的杰作”系列图片:
在播放每幅图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每幅图片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风化作用:
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
结果是:
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作用:
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3、风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风力沉积作用:
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知识拓展、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外力作用的特点,达到知识的深化与活学活用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1、黄河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1.5-3公里,每年新造陆23-28平方公里。
“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
试解释这种现象。
2、埃及开罗附近有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
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原塔高146.58米,而现在只有138米高。
那么,是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把金字塔削低了呢?
3、我们知道,桂林山水有“甲天下”之说,那么你知道桂林山水这种地貌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吗?
这种地貌的形成主要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联系化学知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承转:
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跟所有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点一样,岩石圈的组成物质也处于不停的更新循环的过程中。
(板书: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一说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
简要叙述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师总结: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以简要的总结为:
岩浆变为各类岩石,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由于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漫长,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
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原因也即在此。
本节课板书设计:
一、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的含义: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的表现形式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褶皱:
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
地形倒置形象:
即背斜成谷,地质构造类型:
向斜成山。
断层:
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3、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
4、地震:
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等
地震主要的分布地区: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风化作用:
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
结果是:
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作用:
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
3、风力作用形态。
风力沉积作用:
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岩浆变为各类岩石,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巩固练习
夯基达标
阅读下面材料,据此完成1—2题。
《科技日报》报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巴丹吉林沙漠西部发现了十分罕见且奇特的花岗岩地貌。
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了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类型。
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
“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
伟硕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
花岗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
据分析,此处的花岗岩形成距今不到1亿年,在花岗岩体的外围出露的是距今5亿—4亿年的沉积岩地层。
1.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
解析:
该地地处沙漠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盛,因此长期的风力侵蚀使花岗岩被雕塑成各种各样奇特的形状,因而材料中描述的地貌应为风力侵蚀地貌。
答案:
C
2.关于此处花岗岩与沉积岩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花岗岩先形成,沉积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B.沉积岩先形成,花岗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C.沉积岩与花岗岩同时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D.根据材料,无法判断
解析:
从材料中看出,该地分布有花岗岩,其外围分布着沉积岩,且花岗岩形成较晚,由此可知,该地沉积岩形成后,发生了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花岗岩。
答案:
B
3.关于地质作用的几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质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
B.地壳始终在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变化
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和变化起主导作用
D.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占优势
解析: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地壳自形成以来,一直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造成这种运动变化的原因是地质作用。
内、外力作用的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推动着地壳不断发展。
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
A
4.关于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山喷发是岩浆侵入的结果
B.长白山的主峰是岩浆沿地壳裂缝喷出形成的火山
C.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D.火山锥上部坡度较小,下部坡度较大
解析:
岩浆沿着地壳管道或裂隙喷出形成火山,不是岩浆侵入;火山锥一般上部坡度较陡,下部坡度较缓。
答案:
C
5.下图表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判断图中甲、乙两处分属何种岩石()
A.岩浆岩和变质岩B.变质岩和沉积岩
C.沉积岩和岩浆岩D.沉积岩和变质岩
解析:
从图中可见,甲处的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可判断为沉积岩。
乙处岩石的层理结构被破坏,具有岩浆通道,这里曾经发生过岩浆上升的情况,乙处应为岩浆岩。
答案:
C
6.下列各种地质现象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北美五大淡水湖和我国青海湖
B.南海诸岛和巴哈马群岛
C.云南路南石林和新疆沙漠中的蘑菇石
D.夏威夷群岛和澎湖列岛
解析:
夏威夷群岛和澎湖列岛多为火山岛,属于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
D
7.下列地形中,主要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是()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
C.喜马拉雅山D.内蒙古高原
解析:
本题的解答,容易存在下面的错误思维而误选:
高原、山地,因地势高于周围地区才形成,因而都是由于地壳相对周围地区上升所致,属垂直运动。
答案:
C
读下图,完成8—12题。
8.下列名山或山脉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①处地质构造相类似的是()
A.华山B.喜马拉雅山
C.阿尔卑斯山D.安第斯山
解析:
①处是断块山,地质构造是断层中相对上升的一侧发育而成。
答案:
A
9.下列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④处不同的是…()
A.渭河平原B.汾河谷地
C.东非大裂谷D.长江三峡
解析:
④处是断层形成时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的谷地或低地,长江三峡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
D
10.图中⑥处山地的成因为()
A.背斜成山B.向斜成山
C.褶皱隆起成山D.断层上升成山
解析:
⑥处山地的形成是向斜成山,由于向斜底部受挤压,岩性硬不易被侵蚀,从而形成山岭。
答案:
B
11.图中易形成陡崖,有利于开展攀岩活动的部位是()
A.②B.③C.⑥D.⑦
解析:
②处是一断崖,地势陡峻,相对高度大。
答案:
A
12.造成⑦处易成谷地的内因为()
A.岩石坚硬B.挤压力大
C.张力影响D.侵蚀作用
解析:
⑦处为背斜,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易破碎,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答案:
C
读“地质构造图”,完成13—15题。
13.图中所示山岭的形成是由于()
A.背斜形成的山岭B.向斜形成的山岭
C.岩浆喷发形成的山岭D.断层形成的山岭
14.以下地形区中,是由该图所示形成的是()
A.庐山B.喜马拉雅山
C.阿尔卑斯山D.唐古拉山
15.沿断层线常发育沟谷、河流的原因是()
A.断层平直而陡峭B.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C.岩体相对位移D.岩石受张力作用
解析:
第13题,由图可知,该山岭相对两侧岩块上升,为断层形成的山岭。
第14题,我国的华山、泰山、庐山是断层部分相对上升一侧形成的断块山。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唐古拉山都是褶皱山。
第15题,断层线附近由于岩体破裂、错动,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常发育为沟谷、河流。
答案:
13.D14.A15.B
16.读“地理素描图”,各图中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是()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
解析:
①为褶皱,④为断层,均为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②为风蚀地貌,③为流水堆积地貌。
答案:
C
读图,完成17—18题。
17.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A.地壳运动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D.流水堆积作用
解析:
该地貌为河口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由于流速变慢,海潮顶托而形成的。
答案:
D
18.下列关于该图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地貌的名称是河口三角洲
B.图中地貌区位于南半球
C.图中河口海岸北岸侵蚀,南岸堆积
D.图中地貌分布区都为聚落密集区
解析:
该地貌位于北半球,因为地转偏向力向右,北岸易沉积。
图中地貌区并非都是聚落密集区,如黄河三角洲。
答案:
A
19.“海枯石烂”中的“石烂”指的是外力作用中的()
A.风化侵蚀B.搬运作用
C.固结成岩D.沉积作用
解析:
“石烂”指岩石在风力、流水等的风化、侵蚀作用下逐渐破碎的过程。
答案:
A
20.下列地貌由河流侵蚀作用而形成的是()
A.北美五大湖B.挪威峡湾海岸
C.我国西北地区的沙丘D.科罗拉多大峡谷
解析:
A项是冰川作用,B项也是冰川侵蚀作用,C项是风力沉积作用。
科罗拉多大峡谷因科罗拉多河下切,地壳上升而形成。
答案:
D
21.关于对下面景观图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图是北半球的河流,河流中有沙金,淘金处应在a地
B.该图是南半球的河流,河流中有沙金,淘金处应在b地
C.该图是北半球的河流,河流中有沙金,淘金处应在b地
D.该河流左岸侵蚀较严重
解析: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河流左右两岸侵蚀程度不同,北半球河流右岸比左岸侵蚀严重,而南半球恰恰相反。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所以淘金处应在b地。
从图中看出该河右岸比左岸侵蚀严重,故为北半球。
答案:
C
22.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略图”,甲为岩浆,丙为变质岩,则()
A.丁代表岩浆岩B.乙代表沉积岩
C.②代表变质作用D.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解析:
甲为岩浆,则乙为岩浆岩,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丙为变质岩,则①代表变质作用。
答案:
D
2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_______地区,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
(2)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D岩层为石灰岩,则当地地质矿产局在勘探优良建筑材料时,应把_______________作为重点勘探内容。
解析:
第
(1)题,图中A地貌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第
(2)题,C为侵入岩,E、B、D为沉积岩,C穿过了E但未穿过D,因此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列是E、D、C。
第(3)题,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图中有断层,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岩浆活动的表现是岩浆侵入。
第(4)题,D为石灰岩,在岩浆C侵入时,高温高压使其产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答案:
(1)西北风力侵蚀作用强盛
(2)E、D、C
(3)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4)大理岩
24.下图为遗存于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石柱,读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图示石柱岩石是一种常见的_______________岩,另外两大类岩石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岩和_______________岩。
(2)这幅图为地壳的____________运动提供了证据,地壳变动的参照物是_______________。
(3)意大利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位于那不勒斯附近的著名火山是火山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题,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在地下高温高压下变质而来的,属于变质岩。
按成因岩石可分为三大类: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第
(2)题,地壳运动按性质和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图中所示为垂直运动。
第(3)题,意大利多地震火山是因为位于板块交界处。
答案:
(1)变质岩浆沉积
(2)垂直海平面
(3)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维苏威
25.下图是“某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地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地质构造在形成时受到_______________力作用,其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3)甲地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____,乙地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该地地层的形态和组合关系,说明其成因。
(5)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并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于地质构造的判断及了解地质构造的意义。
由图可知甲地岩层向上凸起,应为背斜构造;乙地岩层向下方凹陷,应为向斜。
要形成褶皱应受水平挤压力,而图中褶皱上有上覆岩层,说明发生了沉积作用,要发生沉积,地壳应下沉。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答案:
(1)平原
(2)挤压南北方向
(3)背斜向斜
(4)该地区沉积岩形成以后,受到了强烈的挤压力作用,并且地势升高;地势升高后,地面遭受较强烈侵蚀作用;最后地面下沉,再次成为沉积区,形成沉积物及沉积岩。
(5)甲地。
从受力看,隧道选择背斜处,其顶部不易下塌;从地下水流动看,造于背斜处有利于排水。
2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标出地垒和地堑的部位,并用箭头标出各岩块的运动方向。
(2)地垒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常形成山地,如山东省名山______________。
(3)地堑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常形成狭长的地带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题时要注意两点:
第
(1)题,看清图上的地垒与地堑构造,找出断层位置,然后沿断层线靠地垒一侧标出向上的箭头,沿断层线靠地堑一侧标出向下的箭头。
第
(2)(3)题,对地垒与地堑成因的叙述要完整。
答案:
(1)见下图
(2)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就形成地垒块状泰山
(3)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就形成地堑凹陷
27.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①_______________过程,形成A_______________岩,A受到_______________作用,形成B_______________岩。
(2)A和B岩石,在_______________条件下,发生③_______________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C_______________岩。
(3)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④_____________作用,又成为新的____________。
(4)在以上地质作用过程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属于内力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解析:
第
(1)题,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A,在地表风力、流水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B。
第
(2)题,C为变质岩,是早先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
第(3)题,早先生成的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重新熔化再生变成岩浆。
第(4)题,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图中②表示的是地表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属外力作用。
其余则表示内力作用。
答案:
(1)喷出冷却凝固岩浆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沉积
(2)高温、高压变质变质
(3)高温融化(重熔再生)岩浆
(4)②①③④
走进高考
28.(xx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7 中图版必修1 高中地理 地壳 运动 变化 教案 图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