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练22 种群和群落.docx
- 文档编号:26045157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94.94KB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练22 种群和群落.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练22 种群和群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练22 种群和群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练22种群和群落
课练22 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5分)
1.(2017·济宁月考)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
2.(2017·合肥质检)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
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3.
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及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在丁的模型中处于图形底部的是幼年个体
C.丙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D.调查种群密度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4.(2017·潍坊联考)如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会存在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
B.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目前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人口发展处于c~d段
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
5.下列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有误的是( )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不断增加
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
6.(2017·河南中原名校模拟)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B.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7.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8.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的演替都是由裸岩、地衣、苔藓一直发展到森林阶段
B.群落的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
C.人类活动会干扰群落的演替速率,但不会改变演替方向
D.自然状态下,群落的演替结果是丰富度增加,恢复力稳定性也增加
9.(2017·邯郸月考)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10.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2也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二、非选择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2分)
11.(2017·廊坊统考)下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
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________。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Ⅱ、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_(填“K1”“K2”或“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Ⅰ时,此时东亚飞蝗不断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
12.(2017·潍坊一模)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于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丰富,被看作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
我省沿海某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线虫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湿地类型
线虫属丰富度
土层深度(cm)
植物寄生线虫(条/100g干土)
腐食线虫(条/100g干土)
食细菌线虫(条/100g干土)
碱蓬群落
19
0~10
93
15
12
10~20
14
2
10
柽柳群落
18
0~10
89
19
28
10~20
21
0
15
白茅群落
24
0~10
598
92
71
10~20
163
9
7
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每个土样分0~10cm、10~20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________选择地点。
(2)腐食线虫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此类线虫和表中________线虫的数量明显增多。
(3)表中三个群落的________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呈“表层聚集”分布。
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①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________(cm)土层;②深层土壤中________积累较少。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能是________,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________最高。
1.(2016·全国卷Ⅱ)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2.(2013·课标Ⅰ)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3.(2014·浙江理综)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性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4.(2015·新课标卷Ⅱ)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
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5.(2015·新课标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6.(2017·山东莱芜一中一模)
右图表示在鱼塘中饲养鲤鱼时,鲤鱼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鲤鱼的数量为K,则在t1时鲤鱼的数量为K/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7.(2017·湖北沙市中学月考)下图甲是某种初级消费者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000只
B.种内斗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
C.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
D.图乙第15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
8.(2017·湖南衡阳一模)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
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没有影响
9.(2017·山东青岛期末)
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
10.(2017·福建毕业班质检)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水族箱中群落演替”的实验,水族箱达到稳定状态一段时间后,生物逐渐死亡。
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族箱内的生物构成一个人工生物群落
B.不需要向水族箱输入外界的物质和能量
C.定时记录水族箱内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
D.各营养级生物的比例不同会影响演替速度
11.(2017·福建毕业班质检)某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133hm2,科研人员对一块0.2hm2样地的乔木层进行多次调查,部分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单位:
株)
分层
优势种群
调查年份
1982年
1992年
2002年
顶层
锥栗
4
4
2
中间层
厚壳桂
107
30
1
下层
云南银柴
170
204
230
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云南银柴与厚壳桂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不同种群的分层分布形成群落的________结构,植物分层现象主要与________(环境因素)有关。
(3)调查该样地锥栗种群数量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4)据表估算该样地1992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若用该数据代表当年自然保护区内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则不可靠。
要获得可靠的结果,应该如何取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自然保护区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
12.(2017·河北邯郸一模)据图回答以下有关生态学问题。
Ⅰ.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
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水稻蝗虫,对蝗虫进行了有效控制。
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模型。
(1)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1模型属于________模型,该模型表明,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K值为________。
(2)引入鸭子前,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只。
(3)通过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地区又进一步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蝗战略,一方面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降低蝗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另一方面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进行________防治,该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信息。
Ⅱ.弃耕农田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________阶段。
如图2所示的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终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________。
课练22 种群和群落
1.解析: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A错误;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C错误;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接近或达到K值,若超过K值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影响产量,D错误。
答案:
B
2.解析:
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该鲫鱼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注意在调查期间研究对象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脱落、不能影响到标志对象的正常活动,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做到随机捕鱼,只有这样才能减小估算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使调查结果准确,具有代表性。
答案:
D
3.解析:
甲能使种群密度增大,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丁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模型中从下往上依次为幼年、成年和老年个体;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有利于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砍伐及捕捞等。
答案:
A
4.解析:
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在当地没有天敌,在刚开始时其种群增长曲线与Ⅰ相似,A项正确。
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项错误。
目前我国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只是老年人的比例增加,C项错误。
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时,产生的酒精较多且较快、可获得最大效益,D项错误。
答案:
A
5.解析:
读图知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尽管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但毕竟资源空间是有限的,其增长率(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仍表现为不断减小。
答案:
A
6.解析: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镶嵌分布,不是单指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C错误。
答案:
C
7.解析:
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一个种群,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不属于群落的结构;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其食性、栖息场所有关;淡水鱼的分层与其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湿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A
8.解析:
群落的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A错误;人类活动会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增如,恢复力稳定性减小,D错误。
答案:
B
9.解析: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C正确;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共同进化,相互淘汰了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B错误。
答案:
B
10.解析:
从a、b两图分析可知,图a中3个物种共同利用的资源不多,因而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有许多共同利用的资源,它们会因共同利用的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可排除A、B项。
又由上述知,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是不相等的,排除D项。
答案:
C
11.答案:
(1)种群密度 N0λt 基因频率
(2)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3)K2 信息传递
12.答案:
(1)取样器取样 随机
(2)分解者 食细菌 (3)植物寄生 0~10 有机质(腐殖质) (4)白茅群落 丰富度
加餐练
1.解析:
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不宜采用逐一计数法,而应采用样方法,A项错误;正确的方法是先确定若干个样方(包括样方大小、数量及取样位置等),然后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项正确,B、D两项错误。
答案:
C
2.解析:
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设该农场黑线姬鼠总数量约为x,则
=
,x=14000只,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只/hm2;群落的丰富度强调的是物种的数目,而不是种群密度;食物链中的营养等级越高,物种所含能量越少。
答案:
C
3.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上,种群数量是在一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这个平均值才是环境容纳量,A错误;环境容纳量不受种群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无K值,C错误;由于食物的影响,植食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冬季最小,D错误。
答案:
B
4.解析:
(1)550头÷250km2=2.2头·km-2,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度最快,即种群密度为(1000头÷2)÷250km2=2头·km-2。
(2)由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分析可知,当丙种动物增多时,其捕食的乙种动物增多,导致乙种动物数量下降,进而导致乙种动物捕食的甲种植物减少,最终使甲种植物数量增多。
(3)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
(1)2.2头·km-2 2头·km-2
(2)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 (3)大于
5.解析:
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误;与上一个阶段相比,草本阶段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大幅度增加,导致异养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通气性越来越好,从而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D正确。
答案:
D
6.解析:
在t0~t1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t2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若在t2时鲤鱼的数量为K,则在t1时鲤鱼的数量为K/2,B正确;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t2间,捕捞后使鱼种群数量在K/2处,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在t1~t2时,该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还在增长,D错误。
答案:
B
7.解析:
由甲图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000只,A正确;种内斗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B正确;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C正确;图乙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D错误。
答案:
D
8.解析:
果园中有各种生物,此群落存在垂直结构,A正确;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正确;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可能对果树的产量有影响,D错误。
答案:
D
9.解析:
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正确;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D错误。
答案:
C
10.答案:
B
11.解析:
(1)云南银柴和厚壳桂都是植物,且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具有竞争关系,主要竞争阳光等资源。
(2)不同种群的分层分布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
(3)因为锥栗数量较少,个体大,所以可以用逐个计数法调查。
(4)表中的数据是0.2hm2样地的数量,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所以1992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204/0.2=1020(株/hm2)。
要使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靠,应随机选取若干样方,然后取其平均值。
答案:
(1)竞争
(2)垂直 光照 (3)可以 (4)1020株/hm2 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进行5点取样/进行等距取样) (5)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负反馈调节能力)
12.解析:
(1)图1的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1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的K值为N2。
(2)依题意可知,蝗虫种群的数量最初有N0只,蝗虫种群的数量为前一天的倍数λ=1+3%=1.03,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1.03tN0只。
(3)改造蝗虫的发生地,可以降低蝗虫的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属于生物防治,昆虫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
Ⅱ.弃耕农田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分析图2可知,对强光照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甲>乙>丙,所以在垂直结构上,丙应在最下方,甲在最上方,即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丙乙甲。
答案:
Ⅰ.
(1)数学 N2
(2)1.03tN0 (3)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生物 化学 Ⅱ.森林(树林) 丙、乙、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练22 种群和群落 生物 一轮 复习 22 种群 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