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33.docx
- 文档编号:26042428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5.69KB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33.docx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3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3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33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3)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l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广义教育的构成因素()。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区教育
D.社会教育
E.自我教育
2.西方古代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E.《雄辩术原理》
3.当代较有影响的教育理论有()。
A.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B.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C.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
D.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
E.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5.规范文化主要有下列三种表达方式()。
A.环境文化
B.组织形态
C.设施文化
D.规章制度
E.角色规范
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A.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B.是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C.推动国家的制度建设
D。
可以促进民主
E.促进社会的变革
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
A.规范作用
B.动力作用
C.引导作用
D.爆发作用
E.提升作用
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
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E.教育决定论
9.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最早出现在()。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10.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个体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资本主义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E.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1.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强制功能
D.示范功能
E.激励功能
12.“学生是人”是指()。
A.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的人
B.学生是具有可塑性的人
C.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D.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E.学生是具有发展的需要的人
13.《儿童权利公约》基本精神体现的原则()。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保护儿童原则
E.无歧视原则
1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E.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起主体作用
15.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分为下列类型()。
A.研究型课程
B.知识型课程
C.技能型课程
D.基础型课程
E.拓展型课程
16.按课程的设计形式,课程可以分为()。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国家课程
D.必修课程
E.地方课程
17.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E.存在主义
18.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借鉴法
E.文献法
19.柏克赫斯特创立的学制是()。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
D.道尔顿制
E.特朗普制
20.主张教师不再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复式教育
B.分组教学
C.设计教学
D.道尔顿制
E.个别教学
21.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课的类型可以分为()。
A.理论课和实践课
B.讲授课和练习课
C.新授课和巩固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E.自习课和辅导课
22.学生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要素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行为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E.德育内容
23.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伦理的
D.行为的
E.理性的
24.“教育者应先受教育”说明转化后进生的()。
A.扬长原则
B.对事不对人原则
C.潜移默化原则
D.可接受性原则
E.启发性原则
25.优秀班主任首先应立足于增强()。
A.教学意识
B.育人意识
C.成就意识
D.创新意识
E.角色意识
26.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是()。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E.过程管理
27.研究成果表述的目的是()。
A.接受社会鉴定评价
B.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C.促进新问题的探索
D.提高研究者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E.深化研究扩展成果
28.教育科学研究的来源有()。
A.教育科学实践中的问题
B.对已有教育理论的质疑
C.对教育现状的分析和研究
D.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E.随遇课题
29.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教会讨论了()。
A.《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C.《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义务教育投资实施细则》
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0.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E.文化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填空题(每题l分,共15分)
1.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__________。
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连接起来的中介是__________。
3.赫尔巴特出版的__________标志着教育学的诞生。
4.__________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基本完成,青年将取得公民的资格,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
5.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人物是__________,他是学校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法人代表。
6.__________是引起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发展变化的最基本、最内在的因素,因而也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7.学校的__________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8.培养具有__________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9.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归根结底是__________,所以他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0.1995年12月12日颁布的__________规定,持有国家颁布的教师资格证书者才能被聘任。
11.课程计划中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称为__________。
12.__________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13.德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______。
14.当代最具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__________、社会模仿模式。
15.应用性研究是指解决某种特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研究,具有直接的__________。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
1.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近代。
2.在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今天,信息技术有利于实现教育的个陛化。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价值但难有延时价值。
4.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5.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2.简要说明对“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这一规律的认识。
3.试述中学德育过程的规律。
4.简述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2.试述师生关系的主要观点,并谈谈应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BD
【解析】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2.CE
【解析】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即《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3.ABCE
【解析】20世纪50年代后教育理论异彩纷呈,著名的教育理论有: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4.BCD
【解析】古希腊的雅典,实行民主政体,公民通过辩论参加城邦事务管理,因此需要掌握演说的方法和技巧,当时的教育者传授给贵族青年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
5.BDE
【解析】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
规范文化三种表达方式:
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规范文化发挥着育人职能的制度保证。
6.ABD
【解析】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1)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3)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
(4)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7.B
【解析】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教育事业是一项传统性很强的事业。
历史证明,教育的某一形态一旦形成,往往几十年、几百年一脉相承,而科学却是活跃的、革命性的。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学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学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冲击着教育的习惯领域,导致教育中新与旧、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斗争,最终促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8.B
【解析】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后天的环境决定的,是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
9.D
【解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大生产需要大批接受过教育的劳动者,从而需要大批的教师,因此产生了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
10.E
【解析】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解析】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具体说发挥着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12.CD
【解析】教育活动中学生首先作为人而存在,学生是人,包括以下含义:
(1)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2)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的个体;(3)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13.ABCE
【解析】l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其核心精神是维护青少年的社会权力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包括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4.C
【解析】师生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5.ADE
【解析】按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础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型课程是必修课程。
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上。
拓展型课程往往是选修课程。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态度与能力。
16.AB
【解析】按设计形式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按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
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17.C
【解析】课程和教学目标取向基本包括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四种。
生成性目标取向可以追溯到杜威提出的命题“教育即生长”,它在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
18.ABC
【解析】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19.D
【解析】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20.D
【解析】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运用这种方法,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道尔顿制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21.D
【解析】根据一堂课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寡,可以把课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
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只完成一种主要任务的课。
单一课又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检查课等。
综合课又称混合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同时完成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
常要求在一堂课完成复习旧知识、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等多项教学任务。
22.ABCD
【解析】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包含知、情、意、行等,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要素。
23.C
【解析】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
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所以,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24.C
【解析】潜移默化原则也称渗透性原则,就是旨在通过问接的、隐蔽的形式,将教育内容以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寓于各种教学活动和文娱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教育对象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5.B
【解析】班主任首要职责是想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因此班主任首先要有育人意识。
26.C
【解析】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见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等。
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27.ABCDE
【解析】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目的是:
(1)展示研究结果及其价值,接受社会的鉴定、评价,在得到社会的肯定后进行推广或应用,。
从而取得社会效益。
(2)提供有关研究过程的实际资料及对结果的评价分析,以便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
(3)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回顾与总结,促使研究的深化和成果的扩展,进一步发现新问题和新的事实,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准备。
(4)通过撰写研究报告、著作或论文,提高研究者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8.ABCD
【解析】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
(1)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2)对已有教育理论的质疑;(3)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4)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29.B
【解析】第一次全教会是1985年5月15日至l9日召开的,会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二次全教会于l994年6月14日至l7日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于1999年6月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0.C
【解析】循序渐进原则反映了学生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和知识的逻辑性特点。
二、填空题
1.亚里士多德
2.教育影响
3.《普通教育学》
4.青年期
5.校长
6.生产力的发展
7.办学目标和办学理想
8.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9.校长和教师
l0.《教师资格条例》
11.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l2.教学
13.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14.体谅模式
15.应用价值
三、判断说明题
1.答:
正确。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近代,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社会有了普及义
务教育的需求。
2.答:
正确。
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但不能够满足个性化需要,做到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要,主要体现在: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育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调整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变成现实。
3.答:
错误。
学校教育能帮助个体形成对自身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的发展由自发提高到自觉阶段。
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不仅对学生当下而且对其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
4.答:
正确。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教师的教育影响必须经过学生选择内化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实际的作用。
教师的教育教学互动并不是单向的传输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
它需要学生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
5.答:
错误。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主要体现在: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四、简答题
1.答:
(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2分)
(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
(1分)(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1分)
(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1分)
2.答: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一般教学活动中:
(1分)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分)
(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2分)
3.答:
(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1分)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1分)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2分)(4)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1分)
4.答: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分)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1分)(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1分)(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1分)
五、论述题
1.答: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它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
(3分)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表现为新技术的发明及新思想的产生,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意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4分)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面对多样的、多变的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能力。
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应试教育不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牺牲多数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是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4分)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在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形成。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4分)
2.答:
教育发展史上对待师生关系,主要有两种对立观点:
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
“学生的成长完全依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
儿童中心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杜威,主要观点是: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
(3分)
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
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分)
正确的观点是师生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分)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分)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
(3分)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一人”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3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中学 教育学 模拟 试题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