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重庆市高三调研二诊考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6036359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81.29KB
届重庆市高三调研二诊考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重庆市高三调研二诊考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重庆市高三调研二诊考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重庆市高三调研二诊考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重庆市高三4月调研(二诊考试)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病成为困扰许多城市的突出问题。
城市病主要是由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功能过度集中、人口快速膨胀等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
而城市群建设正是解决城市病问题、防止掉入“城市发展陷阱”的一种有效城镇化模式。
在城市群模式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各自功能,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聚集能力、特色发展能力,推动人口和资源要素由大城市向周边城市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共同打造优良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镇)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提升。
可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不仅能消除城市病、显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且能拓展城市(镇)发展空间,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大幅提升城市(镇)运行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发展城市群,强调相关城市(镇)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地理方面互补共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统筹协同。
这就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
一方面,防止简单模仿、重复建设造成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镇)的内耗甚至恶性竞争,实现各城市(镇)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城市群内各城市(镇)应依托既有产业禀赋和基础,梳理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创新链条,明确分工,形成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地理空间,实现各城市(镇)百舸争流。
单个城市不宜追求“大而全”的产业链条,只需按照产业生态圈的理念,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找到自己在产业链条中的合适位置。
构建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
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前提是资源要素能够顺畅流动,而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的基本保障。
应在加强能源、通信、交通等实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上,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相关城市(镇)融为一体。
构建区域生态保护治理体系。
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具有整体性、联动性,在城市群建设中处于优先地位。
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形成低碳、生态、集约的城市运营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张忠家、马德富《人民日报》2018年02月06日文章,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规划建设不合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成为当今困扰许多城市的城市病。
B.发展城市群能消除城市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
C.城市群中各城市(镇)要科学定位各自功能,实现城市合理分工、联动发展。
D.构建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就能保障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的顺畅流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通过分析城市群模式的优势,论述了解决城市病问题的具体路径。
B.文章首段提出观点,主体部分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强调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C.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城市群内应该怎样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
D.文章阐明了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对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构建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城镇格局,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路径。
B.不仅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群之间也应该注意错位发展,实现产业优势互补。
C.随着新型技术革命的推进,城市群的实体基础设施将被智慧基础设施取代。
D.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优先地位,要求我们在城市群建设中走绿色发展之路。
【答案】1.C2.B3.C
【解析】
点睛:
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B项,“最后总结强调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有误,本文为总分结构,最后并未总结强调。
3.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C项,“城市群的实体基础设施将被智慧基础设施取代”错误,智慧基础设施是在实体基础设施基础上建设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奇石
许行
凌河文士万锦堂,生平好石,遍寻各种奇石收藏、玩赏。
每得一佳品则视为珍宝,爱如明珠。
其柜橱之中、桌几之上琳琅满目都是石头。
且每块石头都有精细之档案,类属、出处、得之于何时何处何人。
万锦堂遇有奇石,常常不惜重金相求,不赀所费。
因之,家道日衰。
妻子儿女渐有烦言:
弄了这些石头来,能抵饭吃,能当衣穿?
万锦堂不与理论,一笑置之。
家人亦无可奈何。
万锦堂所得之石,大者必求石座,小者则摆入玻璃盒中。
在这方面也要不少开支,有的甚至高于石头。
妻子看不过去,说,那样一些石头也配如此相待?
唉,人是衣裳,马是鞍么!
你们看,放在座上、盒里,不精神多了?
一日一文友来访,见他收集了这么多石头,先是惊愕,后是称赞。
随后信笔给他写了一篇豆腐块大的介绍文章,发表在当地晚报上。
这又引起电视台的注意,给他作了五分钟《万锦堂藏石》的节目播出,一下子使他名声鹊起,凌河一带都知道有万锦堂这么个收集石头的人。
从此登门赏石者日多,他从不厌烦,对每块石头都耐心介绍,有时兴之所至不免眉飞色舞、添枝加叶,一块普通石头在他口中也成为美玉了。
妻子颇不以为然。
他说普天之下,物由人定,许多物品之身价都在人的嘴上。
这天万锦堂外出寻石,走遍乱石沟,未拾到一块好石头,带着一身疲倦在一农家小憩。
主人乃一憨厚之农民,语言无多,惟热情相待,愧无热茶,敬奉凉水一碗。
饮水间万锦堂忽见其碗柜上放着一块石头,黑白两色中间截然分明,有些红色、绿色之纹路如丝如波,贯串于黑白之间,甚是美观。
其石大如盆,状似山峦,实多年寻求未得之奇石也。
万锦堂不由惊喜万分,急忙趋前仔细观赏。
摸摸坚硬细腻,拿拿则重若金银。
忙问主人这石头从哪里来的。
祖先留下的。
拿它作何用?
冬天压酸菜缸。
万锦堂连连暗呼可惜、可惜。
忙问能否相让?
主人不好意思说,不能。
为何?
用它压酸菜缸,酸菜不烂,且吃起来别有味道。
呵,原来有如此功能,那么我多出一点钱怎样?
我说过,这是祖宗传留,我家已三四代人用它压酸菜缸。
虽未派上大用处,也是传家之宝了。
我给你一千元钱,让给我如何?
一千元钱在农村也是一笔大钱。
万锦堂情急之中以为因此便可打动主人。
主人一笑说,我的话你未明白吗?
万锦堂捧着石头左看右看,轻摸细抚,实在爱不释手。
他说我再给你添一千元钱,这也够你几代人买酸菜的了。
主人又一笑,摇摇头。
万锦堂这个见石着魔、爱石如命的主儿,简直无法放下这块石头了。
他们僵持了一阵,他不得不亮出他乃凌河出名的藏石大家万锦堂,现求石若渴,务请割爱才好。
主人大吃一惊,连忙道歉,说慢待了,但石头乃祖传之宝,不敢轻易出手……
万锦堂见有些松动,忙说我再多加点钱。
主人此时万分为难,一跺脚说,如先生在三日内能带一万元钱来,我们便甘冒辱没祖先之名,而成全先生。
万锦堂心想这索价未免太高,但细想也无价可依,日后传出十万八万也许是它。
遂于三日之内东挪西借,凑了一万元钱抱回那块石头。
请人用上等红木制座,摆于堂屋之中间。
果然它一来便显得众石无色了。
亲朋好友、名人雅士、地方官员闻知,前来观赏者多交口称赞,实乃罕见之奇石!
这时有一外国藏石专家收购石头,便有人引来相观。
老外拿起石头反复观看一番,然后用手上戒指一蹭,又仔细捻捻戒指上之粉尘,未加评说只道声谢便走了。
万锦堂一看情知有异,就请一物理专家前来鉴定。
专家看后并未多言,只在万锦堂耳边轻声说,这是人工合成的。
万锦堂听了如闻惊雷,险未瘫倒在那里:
他这位藏石大家,竟栽在一个农民手里!
但这块石头依然摆在那里,依然有人前来观赏;万锦堂也依然兴高采烈地向人如前一样介绍。
妻子又有些看不过去,说,对那么一个假东西还卖弄啥?
万锦堂嘿嘿一笑说,天地之间真真假假原不过一句话耳,有道是不怕舌头烂,假的也成真!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节的结构单纯,但作者把握叙事节奏的功底不同凡响。
人物众多,行文从容舒缓,读来如同听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带着些许调侃,漫不经心地品评着世态人情,弥漫着清淡隽永的意味。
B.在本应惜墨如金的微型小说中,作者居然以近乎传记的笔法,花了近1/3的篇幅大谈凌河文士万锦堂的收藏癖好。
这种散文化的小说结构,使整篇小说显得舒缓有致,动静结合,前后呼应。
C.小说语言是很独特的文白交杂。
小说以浅近的文言叙事、描摹,文笔简练传神。
特别是对农民的语言、神态描写,很值得玩味。
在浅近文言之余辅之以充满泥土气息的口语,形成鲜明的对照,不乏幽默。
D.万锦堂与农民的对话是小说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如果说小说整体文气显得舒缓沉静,这部分则波澜起伏,采用第三人称,以他者的心理视角叙述这场“战争”,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动感。
5.划线的“普天之下,物由人定,许多物品之身价都在人的嘴上”一句该如何理解?
6.有人说,文中的“妻子”实属多余,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D5.
(1)这是万锦堂对自己把一块普通石头说成为美玉的行为的辩解。
(2)揭示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特性:
以人之好恶决定事物的价值。
(3)体现了主人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6.不同意。
(1)对主人公形象塑造的作用:
“妻子”在文中与主人公万锦堂观点迥异,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了主人公癖好奇石的性格。
(2)对行文节奏的作用:
“妻子”的两次出场都在行文的收束处,都以“妻子”的反对与主人公万锦堂富有哲理的辩护形成一对关联,都用快节奏的短句形成急峻的语势,形成冲击力,使小说缓急有致。
(3)对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
小说的主题思想就隐蔽在主人公与“妻子”的对比之中: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若从情感出发,到了丧失理性的程度,甚至会歪曲事实。
【解析】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情节,B项考核结构,C项考核语言,D项考核人称,其中D项,“以他者的心理视角”错误,应该是“以万锦堂的心理视角”。
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句中的重点词语和句不离段的原则,此题要求回答对“普天之下,物由人定,许多物品之身价都在人的嘴上”这句话的理解,从上文的情节看,这是万锦堂对自己把一块普通石头说成为美玉的行为的辩解;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体现了主人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从注意的角度看,揭示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特性:
以人之好恶决定事物的价值。
6.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次要人物的形象的题目,注意结合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以及主旨的表达的作用的角度分析,此题要求回答文中的“妻子”是否多余,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如不多余,从情节推进的角度看,“妻子”的两次出场都在行文的收束处,都以“妻子”的反对与主人公万锦堂富有哲理的辩护形成一对关联,都用快节奏的短句形成急峻的语势,形成冲击力,使小说缓急有致;从和主要的人物的关系的角度看,“妻子”在文中与主人公万锦堂观点迥异,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了主人公癖好奇石的性格;从表达主旨的角度看,小说的主题思想就隐蔽在主人公与“妻子”的对比之中: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若从情感出发,到了丧失理性的程度,甚至会歪曲事实。
点睛:
此题考核欣赏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答题时一般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区块链(英语:
blockchain或BlockChain)是用分布式数据库识别、传播和记载信息的智能化对等网络,也称为价值互联网。
2008年,化名为中本聪的人在《比特币白皮书》中正式提出了“区块链”的概念。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区块链是一套协议和规范,用英文表述就是Protocol,不是具体的代码或者项目。
理解了这套协议,你可以基于不同的语言和技术去实现它,在不同领域的人眼里,区块链可能是不同的东西。
金融领域的人会认为区块链是个账本,是一个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搞安全和密码学的人会说区块链是基于密码学构建的对等网络;而程序员则会认为这就是一个保证最终一致性的分布式数据库。
(XX贴吧)
材料二:
和法定货币相比,比特币没有一个集中的发行方,而是由网络节点的计算生成,谁都有可能参与制造比特币,而且可以全世界流通,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上买卖,不管身处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购买、出售或收取比特币,并且在交易过程中外人无法辨认用户身份信息。
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让每次交易均被全球网络的每个节点记录在案,整个长链不可互逆地得以延伸。
2009年,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机构控制的比特币诞生。
比特币是一种“电子货币”,由计算机生成的一串串复杂代码组成,新比特币通过预设的程序制造,随着比特币总量的增加,新币制造的速度减慢,直到2140年达到2100万个的总量上限。
比特币网络通过“挖矿”来生成新的比特币。
所谓“挖矿”实质上是用计算机解决一项复杂的数学问题,来保证比特币网络分布式记账系统的一致性。
比特币网络会自动调整数学问题的难度,让整个网络约每10分钟得到一个合格答案。
随后比特币网络会新生成一定量的比特币作为赏金,奖励获得答案的人。
2009年比特币诞生的时候,每笔赏金是50个比特币。
诞生10分钟后,第一批50个比特币生成了,而此时的货币总量就是50。
随后比特币就以约每10分钟50个的速度增长。
当总量达到1050万时(2100万的50%),赏金减半为25个。
当总量达到1575万(新产出525万,即1050的50%)时,赏金再减半为12.5个。
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数量有限,你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一些虚拟的物品,比如网络游戏当中的衣服、帽子、装备等;只要有人接受,你也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
(XX百科)
材料三:
3月9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回答关于比特币、ICO相关问题时表示,央行比较早就动手关注金融科技上的新技术,进行了多方案的研究,这是我们对科技的总体态度,我们也很关注区块链和分布式技术。
周小川认为,比特币等分叉产品出台太快,不够慎重,可能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传导产生不可预测的作用,我们主张研究一些新东西是好的,但除了市场的动力,还要考虑全局,不能钻政策空子。
周小川进一步指出,未来的监管是动态的,取决于技术成熟程度。
我们不太喜欢创造可投机的产品,让人有一夜暴富的幻想,这不是一件好事。
你想搞数字货币,要有给消费者零售市场带来高效率、低成本、安全隐私的考虑,另外要考虑大局,不要与现行的金融稳定金融秩序直接相冲突。
如果你的技术发展对原有的金融秩序带来改变,也需要比较慎重的研究后再出台。
(澎湃新闻2018年3月9日)
【注】ICO,是InitialCoinOfferings的简称,是指企业或非企业组织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发行代币,向投资人募集虚拟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坊等,已经有上千种)的融资活动。
7.下列关于区块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块链也称为价值互联网,其识别、传播和记载信息的方式是分布式数据库。
B.区块链就是比特币,它是一个化名为中本聪的在2008年提出来的。
C.区块链是一套协议和规范,可基于不同的语言和技术去实现这套协议和规范。
D.区块链有去中心化的特点,这对改善人类的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有助益。
8.下列对比特币与ICO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比特币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机构控制,而是由网络节点的计算生成,谁都有可能参与制造,因此也不具备公信力,纯属虚拟的数字游戏。
B.比特币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上买卖,并且在交易过程中外人无法辨认用户身份信息,这就为欺诈行为留下了后门,具有较大的财产安全隐患。
C.比特币网络自动调整数学问题的难度,让整个网络约每10分钟得到一个合格答案,每达到余下总量的50%时赏金减半,直到2140年达到总量上限。
D.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你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一些虚拟的物品,比如网络游戏当中的衣服、帽子、装备等,目前还不能与现实生活发生经济行为。
E.ICO本质上就是发行代币,即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向投资人募集虚拟货币的融资活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非法集资然后跑路的犯罪行为。
9.怎样科学对待数字货币(含虚拟数字货币)?
根据全文,结合央行的态度简要说明。
【答案】7.B8.CE
9.
(1)要高度重视区块链和分布式技术在金融科技上的运用,积极进行数字货币多方案的研究。
(2)比特币等虚拟数字货币可能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传导产生不可预测的作用,我们还要全局考虑,不能钻政策空子。
(3)根据技术成熟程度对虚拟数字货币进行动态的监管,反对可投机的产品和让人一夜暴富的幻想。
(4)数字货币要有给消费者零售市场带来高效率、低成本、安全隐私的考虑,不要与现行的金融稳定与金融秩序产生冲突。
【解析】
7.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比特币采用区块链技术,但区块链不一定就是比特币,逆命题不成立。
8.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因此也不具备公信力,纯属虚拟的数字游戏”错误,根据材料二末段,虽然比特币属于数字货币,但一旦大众认可,就具备公信力;一旦政府认可,就可以代替国家发行的法币,就具有信用的价值而不再是数字游戏而已;B项,“这就为欺诈行为留下了后门,具有较大的财产安全隐患”错误,比特币采取的是区块链技术,能保证交易行为的记录无误且被整个互联网存储,反而不存在欺诈行为和安全隐患;D项,“目前还不能与现实生活发生经济行为”错,原文为“只要有人接受,你也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
9.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怎样科学对待数字货币,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央行比较早就动手关注金融科技上的新技术,进行了多方案的研究,这是我们对科技的总体态度,我们也很关注区块链和分布式技术”“我们主张研究一些新东西是好的,但除了市场的动力,还要考虑全局,不能钻政策空子”“未来的监管是动态的,取决于技术成熟程度。
我们不太喜欢创造可投机的产品,让人有一夜暴富的幻想,这不是一件好事”“你想搞数字货币,要有给消费者零售市场带来高效率、低成本、安全隐私的考虑,另外要考虑大局,不要与现行的金融稳定金融秩序直接相冲突”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举字宣光,汝南汝阳人,陈留太守防之子。
举姿貌短陋,而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故京师为之语曰:
“《五经》从横周宣光。
”
延光四年,辟司徒李郃府。
时宦者孙程等既立顺帝,诛灭诸阎,议郎陈禅以为阎太后与帝无母子恩,宜徙别馆,绝朝见。
群臣议者咸以为宜。
举谓郃曰:
“昔郑武姜谋杀严公①,严公誓之黄泉;秦始皇怨母失行,久而隔绝。
后感颍考叔、茅焦之言,循复子道。
书传美之。
今诸阎新诛,太后幽在离宫,若悲愁生疾,一旦不虞,主上将何以令于天下?
如从禅议,后世归咎明公。
宜密表朝廷,令奉太后,率厉群臣,朝觐如旧,以厌天心,以答人望。
”郃即上疏陈之。
明年正月,帝乃朝于东宫,太后由此以安。
举稍迁并州刺史。
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②。
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
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
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
举出为蜀郡太守,坐事免。
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甚敬重焉。
六年三月上巳日,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举时称疾不往。
商与亲昵酣饮极欢,及酒阑倡罢,继以《薤露》之歌,坐中闻者,皆为掩涕。
太仆张种时亦在焉,会还,以事告举。
举叹曰:
“此所谓哀乐失时,非其所也,殃将及乎!
”商至秋果薨。
建和三年卒。
朝廷以举清公亮直,方欲以为宰相,深痛惜之。
(《后汉书·卷六十一》,有删改)
【注】①严公:
指春秋时期的郑庄公。
②龙忌之禁:
古时指鬼神忌日,此处指禁火的风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
B.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
C.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
D.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指《诗》《书》《乐》《易》《春秋》。
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礼记》,因亡于秦火,只剩下五经。
B.迁,表示调动官职时,常表示升职,如“右迁”“擢迁”,也可表示降职,如“左迁”“迁谪”,此外,“迁调”等也可表示调职改任。
C.上巳日,农历三月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魏晋以后改为农历的三月三日。
上巳节习俗活动有水边的祭祀仪式(称为“祓”或“禊”),也可春嬉郊游。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举虽然身材矮小,容貌丑陋,但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为当时儒者所尊崇。
京城中的人们都称赞他通晓《五经》。
B.延光四年,宦者孙程等拥立顺帝,诛杀外戚阎氏一族,并将阎太后迁徙到离宫,禁绝皇帝朝见,大臣们认为皇帝与太后本无母子恩情,都赞同这种做法。
C.司徒李郃上书皇帝,希望皇帝恪守孝道,敬奉太后。
皇帝接受了劝谏,太后因此得以安定。
D.朝廷认为周举清廉公允、诚实正直,正要任命他为宰相,周举却在建和三年去世。
朝廷为失去周举这样的人材而深感痛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诸阎新诛,太后幽在离宫,若悲愁生疾,一旦不虞,主上将何以令于天下?
(2)商与亲昵酣饮极欢,及酒阑倡罢,继以《薤露》之歌,坐中闻者,皆为掩涕。
【答案】10.D11.A12.B
13.
(1)现在,阎氏家族刚刚被诛灭,太后被幽禁在离宫,如果因悲痛忧愁而生出疾病,一旦逝去,皇帝将凭什么来号令天下的人呢?
(2)梁商与亲朋好友开怀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调研 考试 语文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