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 文档编号:26027735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29KB
南昌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南昌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昌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昌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2019-2020南昌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一、诗歌鉴赏
1.古诗词阅读
采桑子①(其四)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
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
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
【详解】
题干要求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一定要读懂题干。
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
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
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
如小涵可回答:
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
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
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①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释:
①并州:
地名,诗人长期客居并州。
1.简要分析“客舍并州已十霜”中“霜”字的妙处。
2.本诗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说说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
【答案】
1.“霜”,本义是露所凝聚的冰珠,这里的含义是“年”。
这里给人以凄凉之感,表现出诗人人生的酸楚。
2.诗人的感情复杂,表现的情感有:
诗人久居并州,思念家乡;一旦回乡,又觉得舍不得久居之地;感慨命运对人的追弄,让人惆怅不已,又无可奈何。
【解析】
1.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句中的“霜”在诗中的含义是“年”,给人以凄凉之感,表现出诗人人生的酸楚,这种意象更富有凄凉、酸楚之感,更易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诗的前半写久客他乡的思乡之情。
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
可是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愈去愈远的并州时,怀念并州的情绪竟出人意外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
这两种感情,让诗人不觉感慨命运的追弄,惆怅不已又无可奈何。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这首记游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__________的气象。
2.有人说,次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充满了情趣和理趣。
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3.尾联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答案】
1.宁静、欢悦。
2.情趣指的是,所写内容充满了自然趣味,理趣指的是包含了一定的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出了诗人游览山西村时所见到得的自然景物变化,同时又包蕴了生活中人们惯常会遇到的一种生活体验,就是在看似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常常出现转机和希望。
3.参考:
诗人对村民的热情好客非常感动,也为当地民风的淳朴所感染,希望可以随时随地来体验这种生活。
一日之游诗人意犹未尽,于是,希望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与农民亲密无间感情。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腊酒”是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足鸡豚”是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据此可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在理解诗句意思上分析作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此联既写出了诗人游览山西村时所见到得的自然景物变化,同时蕴含了生活的哲理:
即在看似好像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常常出现新的转机和希望。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诗歌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叙写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希望可以随时随地来体验这种生活。
但愿自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与农民亲密无间的感情。
据此理解作答。
4.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中的“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
B.颔联中用“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了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
C.颈联中的“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D.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长精神”三个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烂柯人”典出《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
作者用这个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故B项中理解的“表达了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甲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乙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中的“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乙词中的“神州”指中原大地。
B.甲词用“挑”“看”“回”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英雄迟暮的形象;乙词中的“悠悠”既指时间流逝之快,也指词人思绪无穷。
C.甲词中“马作的卢飞快”描绘了一个“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的画面。
乙词“不尽长江滚滚流”,用长流不息的江水表达词人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D.甲词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阔大雄奇而又深沉的意境;乙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风格明快。
2.作者在这两首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
1.B
2.都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解析】
1.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甲文塑造的是壮士形象。
所以选B。
2.考查对诗词主题思想的赏析。
甲文主题:
本词追忆了当年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乙文主题:
作者借古讽今,表面上颂扬孙权,实际上暗讽朝廷无能,无人担负北伐复国的重任,表达自己光复神州的雄图大志。
共同点:
都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
6.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结合诗歌阅读,完成小题。
⑴本诗开头一句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
下列诗词也运用了这种方法开头的一项是
A.《诗经•周南•关雎》B.《使至塞上》(王维)
C.《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D.《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⑵下列诗句中也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样借用了典故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下面是李白的同题材作品《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比较有什么不同?
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咏赤壁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3.诗人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
这让你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
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答案】
1.⑴D⑵A
2.示例:
李诗宏观地描写了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战争场面,客观述说了吴军大胜曹军的历史。
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折戟沉沙的结局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表现得如此蕴藉,还进一步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
3.示例一:
我联想到诸葛亮,他身遇明主,将毕业精力奉献于兴复汉室,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鞠躬尽瘁,即使“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功绩与品格仍令后人深深敬仰。
示例二:
我联想到官渡之战,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
曹操派兵奇袭乌巢,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解析】
1.
(1)D也运用了“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联想过去)这种方法开头。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是对去年饮酒听歌的追忆,作者在这里用倒置的手法,把去年饮酒听歌的事情放在前面,用以突出去年的欢乐。
作者借此引发的感慨。
与“折戟沉沙铁未销”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它几项都不是这种写法。
(2)A借用了典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楼:
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昔人:
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而其它几项都没有用典。
2.比较阅读。
要求比较李白《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不同点,答案比较开放,可选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如相比而言,李诗描写的角度宏观大气(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述说的是历史客观真实(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而杜诗从细节入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还有对历史主观的评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
具体考查由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
并说说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的原因。
此题在作答时不要由杜牧的《赤壁》联想到《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而应该有更丰富的联想。
注意题干“慨叹英雄成败”几个字。
如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
占据河北的袁绍军事集团作为强势一方率先向曹操集团发起进攻,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
双方在官渡一带沿河对峙一年有余,最终战争以曹操率军偷袭乌巢粮仓,进而击溃袁绍军主力告终。
曹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从而确定了统一北方的大局。
7.《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结庐在人境”,交代出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见”字传达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表现诗人内心的悠闲恬静。
C.“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D.本诗淳朴自然,将抒情、写景、感悟交融一体,既富于情趣又内蕴哲理。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真意”是指远离喧嚣、超凡脱俗的心境;自由自得、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志趣。
【解析】
1.C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心远地自偏”的意思:
只要一个人的心灵能远离世俗的弊病之处,那么无论他在哪里,他都不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自然也就“地偏”了。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人生的意义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觉得它无法也无须明白地说出来。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诗人厌恶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厌恶“世俗久相欺”的污浊社会,一旦归到大自然,就觉得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要在无车马之喧,无名利之逐的大自然中寻求乐趣,坚守节操,这就是他的“真意”所在。
8.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元曲中极负盛名,被誉为“______”,作者是元朝的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
B.“小桥流水”是游子对家乡的美好记忆。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悲凉的境况。
D.“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
【答案】
1.秋思之祖马致远
2.C
【解析】
1.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作者是元朝的马致远。
2.A“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错。
“枯藤老树昏鸦”:
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B“对家乡的美好记忆”错。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你看眼前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
又是那么温馨。
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
哦,他们还好吗?
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
买了被子吗?
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
“小桥流水”不是描写家乡,是游子眼前的景象。
D“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理解错误。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极写游子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而不是“亲人因思念游子”。
9.阅读《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记录了此地大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奋飞之事,暗含了边塞秋季的萧瑟、荒凉。
B.“长烟”“落日”之后缀以“孤城闭”三字,与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象有所不同。
C.“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与“万里”形成对比,一杯浊酒销不掉浓重的乡愁,带给人深深的震撼。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表现出将军与征夫的情绪,加之全词景物的描绘,呈现出典型的婉约风格。
2.古诗文中,常常有乐器出现:
如本词中出现的羌笛,作者借助“悠悠”“羌管”描绘出①______的意境;《关雎》中,用“琴瑟”表达“君子”对“窈窕淑女”的②______之情;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借“调”“素琴”的行为暗指自己③______。
【答案】
1.D
2.①凄切悲凉②渴慕③情趣高雅
【解析】
1.D“呈现出典型的婉约风格”分析不当。
“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而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
2.考查对意境特点的概括。
一空,“悠悠”“羌管”描绘的是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悲切的情景。
所以可概括为“凄切悲凉”。
二空,《关雎》中,用“琴瑟”来亲近“淑女”,所以表达“君子”对“窈窕淑女”的渴慕之情。
三空,“可以调素琴”: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
调字即是弹弄的意思,古人一般不成弹琴,一般都为弄琴,调素琴等,为求雅致。
所以这里暗指自己“情趣高雅”。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律·喜闻捷报
毛泽东
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①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注)①度:
通“渡”,过的意思。
1.“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最能表达这层感情的是第______联。
2.这首诗是毛泽东喜闻捷报后诗兴大发而作,诗歌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首联。
【答案】
1.三
2.首联点出时令,铺写近景远景,极目所视,开阔舒展,表现出诗人闻捷报的喜悦之情和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每逢佳节倍思亲”分析,需要找出思念亲人的诗句。
故应该是“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答案是第三联(颈联)。
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的意思“暮色苍茫,挟秋带晚的风冉冉从河上吹过,晓来一眼尽收的无边原野渐渐与天地溶为一体。
”分析:
秋风:
点出时令。
度河:
铺写近景;大野入苍穹:
是远景,极目所视,开阔舒展。
从而衬托出领袖的心境和胸怀。
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
1.属:
适逢。
2.幽人:
此处指邱员外。
1.这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二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答案】
1.怀君思念友人
2.(示例1)运用以声衬静(反衬)的手法,以“松子落地”之声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示例2)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松子落地”之声,虚写“友人未眠”,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考查这首诗的诗眼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如“怀君属秋夜”一句中的“怀君”就是诗眼。
概括了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即“思念友人”。
也就是说诗眼“怀君”,是对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
2.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要求从表现手法角度。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
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实写“松子落地”之声,虚写“友人未眠”。
而“松子落地”又是以声衬静的手法,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以达到想人的效果。
这两种手法的作用只有一个,即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效果,一定要把诗歌所抒发的情感答出来。
1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望
[明]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秋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①飞挽:
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略,指迅速运送粮草。
②郭汾阳:
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高诗中一词点明题目中的“望”字,李诗中的“天狼”原为星宿名,此处喻指。
(2)两首诗都借秋望所见之景抒情,但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敌人(侵略者)
(2)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
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士兵们跨过护城河时尘沙阵阵,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
天狼:
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射天狼”即抗击入侵之敌。
(2)比较阅读。
比较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之处。
做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对两首诗歌内容正确的理解,理解到位,才能作对。
理解诗歌要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释。
高诗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
“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
李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
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
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
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
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昌市 古诗 词曲 鉴赏 模拟 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