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17周18周.docx
- 文档编号:26026919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44.06KB
高二上学期17周18周.docx
《高二上学期17周18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17周18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17周18周
第17周第1、2节课(总第65、66节课时)
课题:
素描静物的构图训练
课型:
理论实践课
教学目标:
通过静物的配置和构图原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能自己动手摆放静物的行为能力;二是对静物构图形式有个大致的了解,通过实践,能灵活运用构图规律,有初步处理画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
静物构图原理的掌握。
教学难点:
静物构图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如何处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范画
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增加教学的容量,选取典型的范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主要活动(含教学环节)
学生主要活动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师:
当我们面对一组静物准备写生时,第一个任务就是要考虑怎样将物体安排在画南上。
物体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大小比例及各物体之间的组合关系是显示作品美感的一大要素。
那么,物体在画面上的位置安排怎样才好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课题,静物素描的构图。
(板书)静物的构图
二、讲授新课
(一)静物的构图
师:
构图是指形象在画面中占有位置空间所组成的画面结构形式,因此又称为“画面结构”。
构图包含着许多因素,仅从画面视觉因素来讲,就包括形体、线条、明暗、空间等。
构图,就是通过上述诸多因素,在画面结构关系的组织中呈现出来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图1图2图3
师:
(提问)这三幅图给我们以怎样的感觉?
生:
(略)
师:
(归纳)图1给我们的感受是统一但显得单调乏味;图2多样有散乱感;图3则具有左右均衡,聚散得当,符合多样统一的构图原理。
(二)构图的基本原理
1.对称与均衡
均衡有别于对称。
对称是左右形体与分量的相似,可使画面产生整齐、严肃、静止和稳定的美感,但对称容易产生单调、呆板的感觉,在绘画构图上更多地要求打破对称的呆板的现象,采用画面主体重心心偏移,使画面产生运动势态。
由于重心偏移,就要求我们同时寻求新的平衡联系,我们可用中国秤的杠杆原理来理解,通过调整秤砣来求得平衡。
均衡是画面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感,屏幕所示。
对称均衡
2.变化与统一
在素描造型中,各种造型因素如结构、形体、比例、明暗等形成的差异、矛盾叫做“变化”。
变化趋于动感、对比,给人以新鲜强烈、丰富多样的感觉。
通过各种相同或类似的因素,将变化的局部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叫做“统一”,统一的实质是一种谐调关系,统一趋于静感,给人以安定调和,有条不紊的感觉。
在构图中,变化与统一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任何趋于完美的构图,都是具有变化与统一两个方面的因素,或在统一中求变化,或在变化中求统一,以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如屏幕所示。
(三)静物构图的形式
静物构图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请看屏幕。
图1是三角形构图,画面中的花卉的外形轮廓线构成趋于对称的三角形构图,给人以稳定、庄重这感。
图2是十字形构图,表现出一种严肃、静穆的气氛。
图3是对角线构图,趋于一种动感的表现的特征。
图4是水平线构图,给人以平静、广阔、左右延伸的感觉。
请同学们看屏幕。
师:
同学们盾一看、说一说屏幕中的五幅图分别属于哪一种静物构图形式,
生:
讨论回答问题(略)
师:
(归纳)屏幕中图1和图4是接近于三角形的构图,图2和图5是十字形的构图,图3则是水平线的构图。
通过分析比较,相信同学们静物构图的几种形式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
根据屏幕上的文字提示,请同学们在16K的画纸上进行几种不同形式的小构图练习。
题目:
衬布、水果若干,陶罐一个,酒瓶一个,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三、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的所学知识点。
布置下节课内容。
四、作业布置:
根据题意进行小构图练习。
两块衬布、一个苹果、2个鸭梨、一个鸡蛋、一个高脚杯、一只陶罐、一个瓷盘。
沙锅一只、酒杯一只、两只桔子、四个苹果,白盘一个,衬布两块。
绍兴酒罐或孔府酒罐一个,大白菜一棵,小红辣椒三个,白萝卜四个,大葱二根。
【课后延伸】在素描写生中如何应用构图的基本原理?
【课后反思】本课通过示范讲解,图片演示,学生练习等手段,学生基本上了解了构图的方法与形式,但应用程度不够,需要多总结,多练习。
综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角度,分析所见,完成范画,在示范的过程中讲解注意要点。
分析水果的结构与明暗,不同角度的水果产生不同的明暗虚实变化,教师指导分析。
分析勺子和盘子的结构与明暗,注重分析其结构与透视。
分析可乐瓶的结构与明暗,分析瓶子的结构透视,注重表现其透明的质感。
下课前10分钟,将学生作品集中点评。
板书
设计
构图的表现形式
范1、水平构图
2、垂直构图
3、三角形构图
画4、斜线构图
5、S形构图
教学
后记
第17周第3、4节课(总第67、68节课时)
课题:
多个静物组合之一
课型:
理论实践课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
掌握写生的观察方法、透视规律、作画步骤。
教学重点:
正确的观察方法,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和分析,透视现象和原理。
教学难点:
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绘画透视原理。
教学准备:
可乐瓶、高脚杯、白色瓷盘、易拉罐、不锈钢水果刀、苹果各一个,衬布一块。
教学过程:
教师主要活动(含教学环节)
学生主要活动
可乐、易拉罐、瓷盘的作画过程
导入:
无论什么题材的画,可以说过程决定成败,就算看似最简单的素描静物也不例外。
作画的过程是否整体、正确,决定着画面的最后效果,同时也反映出一个画者的观察方法和习惯是否恰当。
面对你想画的对象,不要忙于下笔。
在画之前应该在脑海里呈现出这幅画在完成后的最终效果,即使在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小插曲,也要努力的做到这一点,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一个计划,一个方向,最后也往往没有一个理想飞结果。
根据我的习惯,步骤如下:
A.构图与造型:
构图:
也就是我们中国画中讲的“经营位置”,顾名思义就是把要画的东西在纸上占得位置、大小、范围合理的安排,物体(形体)和空白(负形)所占的面积舒服、合理。
要在构图的时候多花些时间和心思,如果是构图失败的作品,则不能表达作者意图,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没有往下画的必要了。
造型:
在构图基础之上,把物体的形体、比例呈现在画面上。
在造型的过程中不要只看某个物体的局部而忽略与其它物体的位置和比例关系。
B.画大体关系:
画出物体的大致的明暗关系和固有色关系(固有色:
物体本身具有的颜色),亮部与暗部之间、固有色重的和浅的之间要大体的区分,这一过程中一定不能陷入局部而忽略整体关系,一定要记住画大体关系是一个整体的观察和整体的概括过程。
C.深入塑造:
到了这一步就是到了局部刻画的过程,要把握一个由重到浅的作画过程,就是先画某个物体的暗部而后画亮部,尽量先去画最重的物体而后画浅色的物体,这样做就是为了便于在画的过程中做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比较,表现出画中物体之间的固有色关系和调子的层次感。
画的过程中除了注意以上问题以外,还要表现出不同物体的质感,光滑的、粗糙的、坚硬的、柔软的等等不同的质地感;要通过虚实关系表现出远近物体以及衬布背景之间的空间感,距离感,对前面的物体和衬布刻画的比后面的物体要具体一些,调子对比强一些;另外还要注意衬布的立面和平面之间的明暗关系,这一点对于表现空间感很重要。
D。
调整:
到了一个整体调整与归纳的过程,对刻画不够的物体进行进一步塑造,对刻画过于深入而影响整体效果的、喧兵夺主的物体进行削弱,最终达到一个完整的画面效果。
通过一幅静物素描,大家看到了一个这样的过程:
整体——局部——整体。
不仅仅是静物素描,其实任何题材的作品都需要一个这样的作画过程,“整体”二字贯穿这幅画完成的始终,而且无论怎样的作品,要达到的最后效果还是一个整体的效果。
每一个物体只是这幅画面上的一个分子,不可喧兵夺主,破坏整体效果。
不能突出主题和意图,造成一个混乱的结果,无论局部刻画的怎样的精彩绝伦,也是一幅失败的作品。
所以,培养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和作画习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
教师巡视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角度,分析所见,指导其完成画面。
教师引导讲评
学生绘画,理论实践相结合,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学生自评互评查找问题学生观察理解
下课前10分钟,将学生作品集中点评点评要点:
1.构图2.面像结构特征3.立体感---明暗关系
板书
设计
可乐瓶、易拉罐、高脚杯、水果刀等组合
范1、不同质感的表现
2、虚实关系的表达
3、整体观念的建立
画
教学
后记
最重要的是整体意识的培养!
!
!
第18周第1、2节课(总第69、70节课时)
课题:
多个静物组合之二
课型:
理论实践课
教学目标:
掌握写生的观察方法、透视规律以及作画步骤。
教学重点:
对形体比例、结构、虚实空间状态的理解和表现。
教学难点:
对形体质感的准确表现。
教学准备:
硬皮书、茶壶、茶碗、手提袋、打开的本子、眼镜、灰色衬布、画板、素描纸、铅笔(2B-8B)等
教学过程:
教师主要活动(含教学环节)
学生主要活动
导入:
分析静物的结构特点,确定构图:
讲授课程:
示范静物素描
实物照片:
硬皮书、茶壶、茶碗、手提袋、打开的本子、眼镜、灰色衬布。
用炭条起稿,按照一定的构图原则在画面中布置静物,区别物体之间的大小比例,注意书本的透视以及衬布的开口方向。
用炭条侧锋区别物体之间明暗变化及固有色的区别,再用纸笔把碳粉揉进调子了去。
还要注意从左到右的光感和从前到后的空间感,画面尽量放松些。
用炭笔深入表现物体从左到右的光感,深入刻画物体的质感,调整画面的整体感。
拉开茶杯和茶壶的关系,区别三本书的颜色差异,区别衬布、桌面、墙壁三种背景的差异,可以在用笔上和色调上寻找变化。
布置作业:
完成静物组合,教师巡堂指导。
在绘画中学生常出现的问题有:
1、构图问题,这是最基本的问题,在绘画中长出现这样的问题根结在于学生没有构图的观念,拿笔就画,没有经营没有安排;2、透视结构的关系,这个问题在于没有准确的比较和透视知识的不牢靠;3、空间虚实关系的不准确,照抄静物导致虚实关系的紊乱,强化平面中的前后关系、主次关系是解决的根本。
教师巡视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角度,分析所见,指导其完成画面。
教师引导讲评,学生绘画,理论实践相结合,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学生自评互评查找问题学生观察理解
下课前10分钟,将学生作品集中点评
板书
设计
有书本的素描组合
范内容:
书籍四本,眼镜一副,铁壶一个,深色茶壶一个。
注意要点:
1、整体的构图
2、整体黑白灰的构成
画3、虚实关系的表现
教学
后记
第18周第3、4节课(总第71、72节课时)
课题:
多个静物组合之三
课型:
理论实践课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
掌握写生的观察方法、透视规律、作画步骤。
教学重点:
正确的观察方法,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和分析,透视现象和原理。
教学难点:
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绘画透视原理。
教学准备:
玉米两个、瓷罐一个、木棒一根、勺子一个、白色瓷碗一个、衬布、画板、素描纸、铅笔(2B-8B)等
教学过程:
教师主要活动(含教学环节)
学生主要活动
实物照片:
一个带嘴的陶罐、三个玉米放在一个瓷碗里、两个鸡蛋、一把勺子放在一个碗里、一块衬布。
注意物体之间的比例,陶罐与碗的透视,玉米的结构。
为了正确表现陶罐和碗的形体,可以画一条中轴线来检查两边的对称关系,同时也可以画一条水平线来检测陶罐和碗口的透视。
注意不要把碗口的两头画成两个角,应该缓缓地转过去。
注意单个物体的素描关系和物体之间的色调变化及画面的整体感。
碗的质地是坚脆而细腻,可以用较硬的铅笔刻画。
陶罐上面的颜色较深,可以用较软的铅笔铺大色调,
注意物体的空间、虚实、光感、质感、边缘线的处理、画心的刻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深色盘子与玉米的色调对比,单个物体颗粒虚实变化和三个玉米的虚实变化,两个鸡蛋的前后关系,碗、陶罐、衬布三者投影的区别。
在绘画中学生常出现的问题有:
1、构图问题,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在绘画中长出现这样的问题根结在于学生没有构图的观念,拿笔就画,没有经营没有安排;
2、取舍的问题;在这幅画中,玉米估计是最让学生头疼的事情,指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不要着迷与一个一个的玉米粒,整体考虑,在空间上分清主次。
3、调整整体的虚实空间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角度,分析所见,指导其完成画面。
教师引导讲评
学生绘画,理论实践相结合,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学生自评互评查找问题学生观察理解
下课前10分钟,将学生作品集中点评
板书
设计
有玉米的素描组合
范内容:
玉米三根,鸡蛋两个,陶罐、勺子、瓷碗各一个。
注意要点:
1、玉米的画法
2、不同质感的表现
画3、虚实关系的表现
教学
后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学 17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