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安陆一中届高考高三月考题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6023509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6.88KB
湖北安陆一中届高考高三月考题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湖北安陆一中届高考高三月考题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安陆一中届高考高三月考题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安陆一中届高考高三月考题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9届高三历史8月月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
由此可知,周代( )
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B.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C.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 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2.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
这表明秦代( )
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 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
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 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
3.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
唐文宗曾说。
“去河北贼(指藩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
唐代朋党之争( )
A.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B.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
C.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 D.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
4.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道:
“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
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
”材料可以反映( )
A.满洲文明源自先秦时的中原 B.清初依然存在文化冲突
C.儒家仁政思想惠及大江南北 D.民族认同成为朝野共识
5.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上述现象( )
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
C.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 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
6.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
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
C.自耕农经济占主导 D.劳动力的密集投入
7.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自汉至宋形成了与欧洲城市完全不同的坊市制。
宋以后虽然坊市制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但在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
这说明坊市制( )
A.具有较浓厚的等级色彩 B.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
C.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转型
8.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
这一变化表明( )
A.儒家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
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
9.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
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 )
A.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 B.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
C.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D.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10.
图8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
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
图8为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
由此可知( )
A.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 B.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
C.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 D.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
11.在雅典共和国最繁荣的时期,公民总数从30,000人降至21,000人。
而罗马共和国末期,公民的人数从公元前86年的463,000人,增加到了公元前70年的900,000人。
这种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罗马政治制度比雅典更灵活 B.共和制只适应小国寡民国家
C.罗马不再实行直接民主政治 D.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广泛
12.古希腊城邦建立之初所征服的本地居民,原来是依附民或农奴身份。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以及人力的缺乏,必定使他们上升到了自由民的地位。
这些自由民,连同希腊本土来的新移民,构成城邦的非贵族的平民大众。
这表明( )
A.城邦公民权利对外邦人开放 B.殖民运动促成了希腊的政治共同体
C.城邦民主改革加速民族认同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催生了新秩序
13.下列表格归纳了古希腊著名思想家的出生地及其思想贡献。
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思想家
出生地
思想贡献
普罗塔戈拉
古希腊阿布德拉城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古希腊雅典城邦
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
芝诺
古希腊埃利亚城邦
人生而平等
A.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维方式 B.古希腊城邦公民兴趣广泛
C.政治体制左右人的思想观念 D.西方的人文精神逐渐形成
14.哥伦布曾经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
由此可见( )
A.美洲的发现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B.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亚洲印度
C.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15.19世纪中叶前后数十年间,欧洲各个国家都出现了政党组织。
到19世纪末,宪法议会和政党已经成为全欧洲共同的政治现象。
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欧洲( )
A.资产阶级异常活跃 B.工业化进程加快C.民众参政意识增强 D.代议制逐渐完善
16.1787年5月,在美国费城会议通过了“同意新的法案需要获得13个州中的9个州的批准才能生效”,进而从事实上改变了独立战争后“只有所有州一致同意才能修改《邦联条例》”的规定。
这一变化( )
A.直接确立了共和政体 B.利于改变松散邦联体制
C.促进地方权力的加强 D.推动了美国法治的建立
17.英国在1867年扩大选举权后,仍旧只有不到一半的成年男性居民获得这种权利。
而德意志在帝国成立的1871年就有一半的民众参加了议会选举。
这显示出德国( )
A.政治民主化水平远远高于英国 B.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
C.政治民主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 D.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18.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等思想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回顾人类曾经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对人类未来发展潜力的探讨上,人文主义与当时兴起的世俗之风紧紧联系在一起。
与世俗之风的紧密联系意味着人文主义( )
A.号召人们追求现实世界的物质利益 B.倡导精神世界的信仰与永生
C.深刻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现实需求 D.明确提出反对基督教的要求
19.伏尔泰盛赞牛顿是真正伟大的人物。
他在《哲学通信》中写道:
“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这表明他( )
A.反对专制提倡民主B.尊重科学反对迷信
C.主张共和倡导由D.崇尚理性否定权威
20.据《剑桥欧洲经济史》,在1795年,英国最著名的铁工开办费也只有几千英镑。
但20世纪初,英国沃尔金顿钢铁公司的创办资本已达230万英镑。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提高科学技术的需求 B.有利于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C.体现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表明欧美放弃了自由主义思想
21.下表是1900—1901年英、德、法、美四国总人口中城市人口的比重。
对该表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国家
英
德
法
美
城市人口比重
77%
56.1%
41%
39.7%
A.英国城市人口高于其它三国 B.德国工业增长率远高于美法
C.城市化与工业增长率成正比 D.四国工业化发展状况不平衡
22.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下列针对或反映此矛盾的有( )①英国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②现实主义文艺兴起,揭露社会的罪恶现象 ③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④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在传统官制以外另成系统的一个机构,这个名称不仅反映了“天朝”观念的动摇,也反映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另置一个新物。
这反映了( )
A.中国近代化的复杂性 B.中国近代外交的开端
C.除旧与布新同步进行 D.洋务运动不符合时代要求
24.《广州租界史大事记》载:
1859年,广州沙面租界是英、法两国人花钱从珠江河水中填土而新造的,共花费32.5万墨西哥元,其中,英方出资4/5,法方出资1/5。
这些填造的土地,须按亩向清政府交纳地租,每年每亩1500钱。
据此推知,该租界( )
A.并未侵犯清朝领土主权 B.由中国主动出租给英国
C.成为列强最早侵华据点 D.土地所有权仍属清政府
25.李鸿章率淮军出战太平军不久,就发觉太平军所以“猛不可当”是因为他们作战“专恃洋枪,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击”。
他还将中西方军事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武器、军队与西方的差距。
由此可以看出( )
A.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B.天平天国运动得到了列强的大力支持
C.洋务运动开展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D.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
第Ⅱ卷非选择题(3题,共50分)
2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蒙学经典概况简表
蒙学经典
简介
《千字文》
南朝梁武帝时期周兴嗣奉命将1000个单字,编纂成每句4字共250句的韵文。
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
《百家姓》
成书于北宋初年,收集中文姓氏504个。
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颇具实用性。
《三字经》
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
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
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以“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开篇。
《小儿语》
明代的吕得胜所撰,他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
他认为民间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
于是他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是以成此书。
《增广贤文》
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
集结了我国古代多种格言、谚语。
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如“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等传诵至今。
《幼学琼林》
明末程登吉所著。
用骈体文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
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朱子家训》
清初学者朱柏庐所著。
以名言警句的形式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
强调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
以“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结尾。
《声律启蒙》
康熙甲辰进士车万育编著。
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如: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弟子规》
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编撰。
以三字韵文方式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特别注重童蒙养正、敦伦尽分。
材料二大众教育是19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到1900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
欧洲国家为何要对大众教育承担起这种责任呢?
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保守主义者认为如此可以培养人民遵守社会纪律……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
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
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
更重要的是,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机会。
——摘编自[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10分)
2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
清廷中持中国“居天下之中”的看法相当普遍。
康熙帝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
乾隆帝说:
“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
”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
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
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开始放松对东北、蒙古地区的“封禁”,逐步解除各种“边禁”。
同时,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使移民垦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直接介入边疆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以期“开启民智”。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进行设省治理。
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
嗣后,清政府又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
在内蒙古,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州、府、县逐次设立,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
——据冯建勇《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变迁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及积极作用。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后期边疆治理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0分)
2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世界
中国
18世纪中后期
1750年,欧洲五国英、法、德、俄、意GDP共占世界份额17%。
1781年美国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1750年,中国GDP占世界份额32%,居世界首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中国至此实现了全部的统一。
19世纪前半期
1832年议会改革,是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又一次进步。
18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
至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颁布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1820年道光帝登基,十日后其着手撤换军机大臣,改组军机处。
1838年至1842年,中国向外输出的茶叶年均在四千多万担,到1846年达到八千多万担,生丝出口,由三千余包增至一万八千余包。
1861年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为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19世纪60年代,中国发生洋务运动,近代工业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上表为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前半期中外政治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
对比表中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体现中外比较或关联,史论结合。
)
2019届高三历史8月月考试题答案
1
.【答案】B
2.【解析】秦始皇时期就建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僚体系,此后并未发生变革,且材料也并未体现三公九卿制,故A项错误;材料突出的是官吏的任命到行使职权都有严格的程序遵循,并没有突出选官的方法和标准,故B项错误;材料的关键信息出“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突出的是官吏的任命到行使职权都有严格的程序遵循,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官吏的任命并未强调考核,故D项错误。
【答案】C
3.【解析】根据材料“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成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得出出身科举的牛党战胜出身士族的李党,科举制的作用日益凸显,客观上有利于出身庶族的学子通过科举成为统治阶层,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唐朝牛李党争的相关内容,没有涉及其与近代政党政治的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牛李党争发生在中央朝廷,是出身不同的官僚集团的党派斗争,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斗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得出牛党代表的出身科举的官僚集团胜出,所以牛党胜利是科举制发展的结果,并非党争推动科举制完善,故D项错误。
【答案】A
4.【解析】材料“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目的是为满族统治寻找合理依据,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意在平息民间满汉民族矛盾,文化冲突,故B项正确;在舜和文王的时代,儒家思想尚未产生,故C项错误;材料恰恰是为了弥合满汉民族间的纷争,故D项错误。
【答案】B
5.【解析】材料反映的就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并未分析其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旧的奴隶主贵族逐渐衰落,新兴的地主阶层发展壮大,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并未标志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下导致土地兼并,并未抑制大土地所有者的产生,故D项错误。
【答案】B
6.【解析】在整个的古代中国,政府一直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没有得到很快的发展,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故B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不是自耕农经济,故C项错误;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发展较快,人口数量有了较快的发展,导致从事农业的人口增加,再加上政府一直倡导重农抑商,所以会出现农具的改进速度较慢的现象,故D项正确。
【答案】D
7.【解析】材料中“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官民有别说明坊市制具有较浓厚的等级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中“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但没有反映出坊市制长期存在的原因,因此不能推断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故B项错误;坊市制“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但没有反映出对社会转型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A
8.【解析】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统治的的需要,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融入儒家思想是因为“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并不能表明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自先秦至汉以后一直存在,这一变化无法表明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故C项错误;不能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认为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故D项错误。
【答案】A
9.【解析】材料中侧重于对家族成员的个人的品行的,不是维护宗族特权,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追求政治平等,故B项错误;C项是家训实行的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得出家训的核心思想是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故D项正确。
【答案】D
10.【解析】根据材料表格我们不难看出,明清通俗小说具有曲艺传播(看书、听戏)和版籍传播(购买、转借、租凭)等多种形式,故A项正确;仅仅根据材料信息,我们无从判断间接和直接阅读究竟哪种才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故B项错误;“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这种说法属于明显的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通俗小说是材料中所唯一提及的明清时期的文学形式,无从产生对比,就无法断定小说在明清时期文学中所占的比重,故D项错误。
【答案】A
11.【解析】雅典民主制下,对公民身份有严格限制,而古代罗马不断地放宽对公民身份的限制,故A项正确;共和制只适应小国寡民国家,表述绝对,且与历史、现实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罗马共和制下,并非直接民主制,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公民权的范围,故D项错误。
【答案】A
12.
【答案】D
13.【解析】地理环境对人的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古希腊的思想解放,不是兴趣广泛,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古希腊的政治体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古希的思想家提出的主张,可知当时出现了人的精神的觉醒,即人文精神形成,故D项正确。
【答案】D
14.【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哥伦布对所到达的新大陆经济状况的看法,没有体现其发现美洲是一种历史偶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哥伦布对到达的大陆经济状况不满意,不能体现出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印度,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哥伦布“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可知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反映出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故D项错误。
【答案】C
15.【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政党的发展,不能说明资产阶级异常活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化带来的后果,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民众的参政意识,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欧洲各个国家都出现了政党组织”“到19世纪末,宪法议会和政党已经成为全欧洲共同的政治现象”说明随之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的完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16.【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通过新法案所需要的标准,没有直接涉及确立共和政体,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13个州中9个批准就能通过新法案,可知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各州之间的关系,便利了中央法律的颁布,有利于中央权力的加强,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原来各州一致才能修改《邦联条例》,变为9个州就可以修改宪法,方便了中央法律的确立,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法律的修改完善,不是推动法治的建立,故D项错误。
【答案】B
17.【解析】德意志帝国专制主义突出,而材料中“选举权”不能说明整个政治民主化水平,故A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 安陆 一中 高考 三月 考题 历史试题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