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机遇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6023310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7.77KB
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机遇分析.docx
《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机遇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机遇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机遇分析
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机遇分析
摘要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上,有着其独特的比较优势。
本文将以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及其后来的“国际投资阶段论”和微观层面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类型作为理论基础。
利用SWOT态势分析方法,对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与风险进行分析。
并借鉴SWOT态势分析方法的战略模型,尝试用增长型、多种经营型、扭转型及防御型战略解释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金融危机机遇
ABSTRACT
Asoneofthebiggestdevelopingcountries,Chinahasauniquecomparativeadvantageontheforeigndirectinvestment.ThisarticlewillusetheSWOTanalysistoanalyzetheopportunitiesandrisksthattheenterprisescarryontheforeigndirectinvestmentduringthefinancialcrisis,whichisbasedonJohnDunning’s“TheEclecticTheory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andhisafterward“theinternationalinvestmentstagetheory”andthetheoryinmicrolevel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ofChineseenterprises.Besides,ittriestousethestrategicmodelofSWOTasareferencetoexplainthestrategyofthe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themodeofgrowth,multi-operation,reversionanddefense.
[Keywords]foreigndirectinvestmentfinancialcrisisopportunity
目录
一、背景
(1)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动因分析
(1)
(二)微观层面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类(4)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态势分析(5)
(一)SWOT模型(6)
(二)SWOT模型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7)
1、SW——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分析(7)
2、OT——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与威胁(8)
3、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挑战和有利因素(10)
三、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选择(10)
(一)基于SWOT态势分析的战略模型(10)
(二)根据SWOT模型的组合做出中国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11)
1、增长型战略(12)
2、多种经营型战略(13)
3、扭转型战略(13)
4、防御型战略(14)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机遇分析
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
而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也正在改变着全球经济活动的力量对比。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拥有最多的外汇储备并已经是世界第三大贸易体,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与全球化运营能力的提升正是这一经济背景的重要注脚。
伴随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业已成为世界瞩目的新兴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
正当许多企业跃跃欲试准备更大手笔融入海的时候,大洋彼岸的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不断恶化的全球经济形势,一方面给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中国企业参与“未来全球企业版图改写”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一、背景
从1979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经济改革措施中明确规定允许出国创办企业,并于当年11月在日本东京建立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自此拉开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序幕。
到2008年,据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初步统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21.5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占78%;金融类115亿美元,占22%。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目前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和农用土地领域。
2009年伊始,中国企业在这三个领域签署了一大批合同,其中一些是长期的供给合同,另一些则是直接收购相关资产或股权。
仅2009年2月,相关合同金额就高达650亿美元,几乎与2008年全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相当。
国际直接投资(FDI)在当前整个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也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不断充实、发展。
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两类理论,中国适用何种?
指导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必须首先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策略问题的解决也是重要的。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动因分析
英国著名的跨国公司问题研究专家约翰.邓宁教授,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已成为研究跨国公司经济活动的主流理论学派,被世界公认为是指导跨国公司实践的权威理论。
该理论的最大特点是综合,具体表现在它吸收了过去20年跨国公司理论的众家之长,适合解释不同形式的外国直接投资。
此外,能解释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由三项优势构成,其一继承了海默为代表的垄断优势说,其二继承吸收了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优势说,其三借用了俄林的区位优势理论研究方法。
他在《国际生产与跨国公司》一书中,将这三项优势分别命名为“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SpecificAdvantage)”、“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Advantage)”、“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SpecificAdvantage)”,这就是OLI模式(OLIParadigm)。
根据企业拥有三项优势的情况,采取的国际经济活动的方式如表
国际经济活动方式
国际化方式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国际直接投资 √√√
出口贸易√√×
合约性无形资产转让√××
有学者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与西方雄厚实力的大企业相比不具备所有权优势,在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方面也相形见拙,所以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不适合于解释中国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行为。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中型跨国公司,它们具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首先,邓宁所提出的境外投资企业的3种竞争优势,并非绝对地超过其他竞争对手的综合优势,而是一种相对优势。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某个行业永远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并且其相对优势地位在激烈竞争中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其次,中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技术引进、吸收和创新以及自主开发。
生产规模、技术、产品日益成熟,已具备了相当的竞争优势。
如果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投资,是具备相当的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的,近年来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成绩即为明证。
之后,邓宁又提出了国际投资阶段论,把这三种优势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
从动态角度解释各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发展和完善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第一阶段,人均GNP不超过400美元,较少接受直接投资,也没有对外投资,净对外投资为零或负数。
企业没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该国也不具备区位优势。
第二阶段,人均GNP在400~1500美元之间,吸收外资增加,但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为零或很少,净对外投资额为负数,并且随着GNP的提高日益扩大。
这类国家的企业还未建立起可靠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但区位优势有所增加。
第三阶段,人均GNP在2000~4750美元之间,资本流出逐渐快于资本流入,对外直接投资额仍为负数,但数额日渐缩小。
本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日益上升,竞争力大为增强,而外国子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下降。
第四阶段,人均GNP在5000美元以上,该国已成为净对外投资国。
这反映了本国企业强大的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以及迅速下降的区位优势。
该理论是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根据该理论,目前中国已经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三阶段前期,其基本特征是外资流入减少而流出增加。
(二)微观层面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类
对外直接投资必然要通过企业决策来实现,因此从微观层面来考察,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类似,根据李辉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研究》中的论证,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包括以下几种动因:
市场寻求型,即企业通过在目标国直接投资来扩大在该国产品市场上的份额。
由于国内产能过剩;我国又已成为全球贸易壁垒的主要对象国,很多企业必须为自己的产品寻求海外市场。
单考虑产能过剩企业可以考虑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两种方式。
而针对贸易壁垒则迫使企业寻求以海外直接投资为主的多种方式规避贸易壁垒。
自然资源能源寻求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国内供求缺口不断扩大,特别是资源能源类企业为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而进行的海外并购投资,成为包括我国再内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动因。
战略资产寻求型,战略资产特指在自然资源以外的包括技术,专利,品牌等在内的创造型资产,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制造业大量向国外转移,西方国内一些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并购重组案例在包括机床,汽车,通信设备的各个制造业领域都有发生,这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国企业一般通过并购国外企业的形式获得国外企业相关资产。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以跨国投资和经营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已呈现锐不可挡之势,这既给我国发展境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现阶段任何企业的任何投资都不得不考略金融危机这一因素。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态势分析
(一)SWOT模型
把我国所有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SWOT分析,(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机会部分包括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和投资目标国的环境及全球经济环境,威胁部分包括我国宏观环境的不利因素和投资目标国的不利条件及全球经济环境。
SWOT
矩阵
优势—S
大中型公司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中国的特殊产品和特有渠道
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多元化
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强大的内动力
小规模技术优势和密集使用的低成本
劣势—W
境外投资企业规模小
产业集中,生产性企业以合资为主,国有企业盈利少
每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大
企业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
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信息缺乏
管理环节过多、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单一
机会—O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环境良好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外汇储备的增加
我国金融体系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SO—战略
增长型战略
WO—战略
扭转型战略
威胁—-T
监管体制不畅
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金融市场的萎缩和动荡
全球金融机构信用被破坏
我国出口增长放缓
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ST—战略
多种经营型战略
WT—战略
防御型战略
(二)SWOT模型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
1、SW——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分析
根据SWOT矩阵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诸多有利和不利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有利条件有:
大中型公司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中型跨国公司,它们具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石化、海尔集团和首都钢铁总公司等。
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我国长期自主开发形成了某些传统专有技术和高精尖技术,如中药、气功、园林、烹调、生物工程和航天技术等,较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可以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一显身手。
中国的特殊产品和特有渠道——我国的很多传统产品都具有鲜明的特色,特别是一些具有民族特色与风味的产品,为全世界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这些传统产品以其优良的质量和低廉价格具有很强竞争力,可以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发挥其优势。
华人遍布世界各地,依靠这种纽带,在侨民中的地区进行直接设厂投资,生产传统特殊产品,是中国跨国司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特有优势。
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多元化——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强大的内动——出于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导致部分企业集团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企业发展跨国生产,以便到国际市场上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和需求的动力不断增强。
小规模技术优势和密集使用的低成本——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项目小、劳动密集型技术容易上马和转产的相对优势。
不利条件主要有:
企业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在我国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多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扭曲;责权不对称,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资金短缺-——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长期低效率运行,基本不具备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而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国有银行体系并未与国际接轨,银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惜贷”现象。
人才匮乏——跨国经营需要技术、管理、法律、财务和营销等方面高素质的人才。
我国企业由于受传统体制因素影响,人才的待遇和培训比不上外企,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风险。
信息缺乏——由于对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市场、行业和产品等信息缺乏深入了解,企业往往有对外投资的愿望,却无法实施相应的计划。
有时即使实施了,也会因为信息缺乏而失败。
缺乏核心技术——从总体上看,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
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2、OT——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与威胁
(1)机遇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外汇储备的增加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一项重要竞争优势。
据商务部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末,中国GDP总值位居世界第三,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1.95万亿美元。
这些为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强大保障,提高了外商与中国企业开展合资合作的信心和决心。
我国政府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环境在不断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的保障机制也在逐步建立。
中国与大多数国家签有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这些都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必要的保护和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具体表现为:
世界性经贸组织作用的不断加强使国际市场呈现出秩序的特征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以及联合国的组织机构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创造出了越来越有序的国际市场环境;金融市场全球化与自由化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极大推动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2)威胁
我国政府在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健全之处,同时对企业到国外投资的资格认定、业绩评估、过程管理等方面也还有许多不完善,造成了对外投资的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企业未达到对外投资的预期目标。
监管体制不畅,目前存在着“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
对国有企业境外机构来说,加强监管是提高经营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手段。
目前,境外企业监管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
不断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一些国家政局不稳,恐怖主义活动频繁,甚至内战,在海外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公司面临被征收的风险,还要面对诸如汇率风险,法律对抗风险等。
3、金融危机对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一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风险,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些难得的有利因素
首先,当美国次贷危机使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机构的信用遭到破坏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波及到全球金融市场,并导致了欧洲及亚太等全球股市接连下挫同时,由于不确定性、美元和美元资产贬值等因素,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动性扩大,金融市场的波动进一步加大,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了大规模的动荡。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加大。
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另一方面,随着美元走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也必然会加大,对此,应对汇率波动风险成为中国“走出去”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也将间接增加这些中国企业的财务成本。
其次,金融危机为中国工业企业扩大海外购并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方面,众多欧美金融机构和企业面临资金流动性困难,而与此相反,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的资本实力已经非常强,尤其是一些内部机制活力不断增强的大型国企和许多行业龙头的民营企业,在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下,正在积极寻找海外的潜在市场。
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动荡的影响,欧美国家政府也可能降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约束。
三、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选择
(一)基于SWOT态势分析的战略模型
把我国所有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借鉴SWOT态势分析得出的战略即:
增长型战略,在右上角的企业拥有强大的内部优势和众多的机会,企业应采取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进行积极的投资增长性战略。
多种经营型战略,在右下角的企业尽管具有较大的内部优势,但必须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应利用企业自身优势,开展多元化经营,避免或降低外部威胁的打击,分散风险,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扭转型战略,处于左上角的企业,面临外部机会,但自身内部缺乏条件,应采取扭转性战略,改变企业内部的不利条件。
防御型战略,处于左下角的企业既面临外部威胁,自身条件也存在问题,应采取防御性战略,避开威胁,消除劣势。
图如下:
(二)根据SWOT模型的组合做出中国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对于一个企业,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选择了正确的区位战略,产业战略就等于为企业选择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和一条持续有利的发展之路;相反,选择了错误的区位战略,和错误的产业战略企业的竞争优势就难以发挥,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这对于企业的发展会产生相当不利的后果。
SWOT模型做出中国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也是从投资方式和区位、产业等具体方面着手的。
1、增长型战略
增长型战略是在企业自身有相对竞争优势又能避开外部威胁时可以进行的投资战略。
美国次贷危机为中国工业企业扩大海外投资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方面,众多欧美金融机构和企业面临资金流动性困难,而与此相反,这部分资本实力已经非常强的中国企业,尤其是一些内部机制活力不断增强的大型国企和许多行业龙头的民营企业,在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下,正在积极寻找海外的潜在市场,因此具备了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动荡的影响,欧美国家政府也可能降低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约束。
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从区位和产业两方面进行决策时,首先可以继续稳固对北美、欧洲、亚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即选择上行投资。
上行投资即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虽然我国为发展中国家,多数企业国际竞争力不高,但是并不意味着我国企业就不要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了。
实践证明,适当地进行上行投资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发展有利。
上行投资可以避开东道国的贸易壁垒,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可以打破技术壁垒,直接获取发达国家的一流技术;上行投资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选择上可以更多着眼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进行技术获取性的对外直接投资。
高新技术产业的公司在发达国家虽然相对的来说没有太大的技术优势,但是通过实行对外直接投资,他们可以获取国外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一方面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带动国内的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具体可以创造品牌(以汽车工业为代表),获取技术(以计算机工业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
2、多种经营型战略
选择多种经营型的战略的企业内部条件可能与选择增长型的企业相差无几。
但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要应对的东道国和国际经济情况相对复杂。
面对经济全球化加强趋势,企业要应对的外部环境有许多不确定性。
当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波及到全球金融市场,并导致了欧洲及亚太等全球股市接连下挫同时,由于不确定性、美元和美元资产贬值等因素,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加大时,企业可以选择多种经营型战略。
企业可以扩大原先具有的比较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到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创立国际名牌,提升竞争力。
对于一些资源获取型的行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如石油天然气的对外投资,我们可以考虑非洲、拉美、中亚和中东等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铁矿石的海外投资可以考虑澳洲、拉美等地区。
对于市场开拓型和塑造品牌型的行业投资,我们应该视具体产品的特点选择投资的国家和地区。
选择此种投资战略的企业有些技术可能趋于成熟,可以提供适用技术,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适用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技术。
3、扭转型战略
扭转型战略,就现阶段我国的总体特征来看,我国经济尚不发达、资金尚不充裕。
我国大部分的企业都比较适合选择应该扭转型战略,着重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因为这可以使我国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从而有利于扩大我国企业规模,提高国际竞争力。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也认为,我国企业在寻找投资项目以及投资地区时,应该本着“慢半拍”的原则,即选择那些经济发展程度比我国稍低的国家和地区,起步略晚于我国的项目进行投资。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符合我国企业的垄断优势特征,有利于获取我国短缺的经济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带动国内商品出口,巩固和开拓国际市场。
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广大企业应将对发展中国家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目的地。
从区域上看,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东欧、独联体国家和西亚等地区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目的地。
从产业上看,一方面是着眼于资源开发,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国外稀缺的资源,比如石油、铁矿、铝矿等的开采等;另一方面是着眼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我国的“边际产业”,如纺织业,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是降低劳动力成本,避开贸易壁垒,开拓市场。
我国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低廉,经验丰富,完全可以成为这类产业投资的目的地。
我国企业在周边区域进行直接投资时,应更侧重发挥自身相对优势,保护和扩大中国传统的市场。
4、防御型战略
对于企业自身技术水平一般、产品毫无特色、规模较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也没有其他特殊优势但又迫于种种压力不得不走对外直接投资之路的企业,在风起云涌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也可以选择走防御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之路。
这类企业在直接投资选择之前,应寻找最富有区位条件的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从而减少盲目性。
在投资形式的选择上更应灵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危机 中国企业 对外 直接投资 机遇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