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docx
- 文档编号:26007598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06KB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docx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1
林徽因作为一名建筑学家和作家,作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为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曾经在自己的诗歌中写道“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光,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
梁思成出生名门,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清末民初的大儒家。
梁思成作为中国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曾经十分欣赏林徽因的作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认为林徽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有着多愁善感,浪漫且美丽的,眉眼中全是东方的风情,行为举止皆是优雅而动人心弦的诗人作家。
但是通过观看《梁思成林徽因》这个纪录片,我却对这一对出身名门的伉俪夫妻有了不一样感悟和理解,才对于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成就不仅仅只在诗词歌赋上,而更在对事业无私忘我的追求令人感慨。
我国古代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著名的长城、雄伟的宫殿、秀美的园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人科学地研究它。
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期间,当他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如战国的铜器、汉代的画象砖、唐代的石佛在异国博物馆出现时,他无限感慨。
1928年他与林徽因婚后到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游历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夫妇下定决心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国人自己写出中国的建筑史。
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投入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
当时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有两本书:
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营造则例》。
1940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及助手开始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然而他们从重庆的国民政府那里只能要到很少的经费,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
《中国建筑史》成书于1944年,它的问世,结束了没有中国人写的《中国建筑史》的遗憾,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偏见和无知。
这部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与西方建筑进行比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学术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在解放时期,梁思成不惧危险将那些一旦大军攻城时,哪些文物必须设法保护,梁思成把城里最重要的文物古迹一一标在他们带来的军用地图上。
建国初期,他们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在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一生中,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们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创办了建筑系,培养了大量的建筑教育人才,为中国当时建筑方面填补了大量的空白。
通过观影我们看到了即便在那个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贫病交加的梁林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和研究依然在病榻上进行。
作为最早研究中国古建的学者,梁林二人倾尽一生呼吁社会对中国古建文化进行认知和保护。
这部纪录片除了引导观者欣赏艺术的美好,钦佩学者的毕生奉献,对历史上的失误决策也做了深刻的反思。
可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学习的欣赏的优秀纪录片。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2我在很早之前就听说过梁思成林徽因这两个名字,只知是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其他的就一概不知了。
我感觉这8天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而且8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画面素美,配音女音清丽男声富有磁性。
里面最有感染力的画面是梁先生等营造学社绘制的中国古建筑的图样。
先来说说我最喜欢的第三集佛光,这里的佛光指的是五台山佛光寺,这是我国唐朝木构建筑的可能唯一孤本,但在梁思成林徽因到来之前,佛光寺只是蝙蝠和臭虫栖身之地。
这集主要讲述了从1932年
到1937年仅六年间,中国营造学社社员的足迹遍及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留下了一套研究中国建筑的科学完备的稀世珍宝,以及1937年7月,梁思成林徽因迎来了他们人生道路上最辉煌的一刻,他们发现了梦寐以求的唐代木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
我最喜欢这集纪录片的原因是第三集既没有第四集的凄惨,也没有第六集的辉煌。
而且在林徽因的一生中,这也是一段最快乐的时光。
亲情、友谊、思索、创作一切都在她的笔下盛开。
同时也是在这一阶段,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费正清夫妇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也开始了逆转。
印象最深的是第八集古城,古都北京——无以伦比的都市杰作,在“把首都建设成生产城市”的总纲领指导下,妨碍这一目标的一切事物,都面临去留存废的抉择。
视频中讲述了很多很多,例如伦敦,巴黎都在革命胜利后早早的拆除了自己的城墙,而梁思成想留住这世界上已经幸存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最后杰作,梁先生认为故宫和城墙是一个整体,1951年4月在《新观察》上,梁思成撰文:
北京,无与伦比的都市杰作。
1952年1月,林徽因在《新观察》开设“我们的首都”专栏,并且向新中国详细介绍北京——这个千年古城的价值。
在保护北京古城的方案受挫后梁思成又开始思考建筑物的民族形式问题,后续又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可以说为寻回知识的尊严、历史的尊严、美的尊严,梁思成林徽因付出了何其昂贵的代价!
关于建筑,梁思成奠基了中国的建筑学,写了《中国建筑史》,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解读了李诫的《营造法式》。
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
他们俩事业上琴瑟和鸣!
他们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从诫”来表达对李诫的崇拜之情以及对建筑事业的热爱。
当我看完《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的时候,心中感慨:
这是我看过的中国自己拍得最美的纪录片!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3这是一部传承历史和文化,充满爱的短片,一共8集和4个幕后故事,每一集我都有所感动,在这里详尽的展现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人生。
再观看的途中仿佛我也是实地考察其中一员一样,了解到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梁思成对中国建筑事业做出的贡献、以及他是怎么发现建筑的等等。
林徽因和梁思成实地考察古建筑,为中国建筑业做出巨大贡献。
林徽因是一个奇妙的矛盾统一体,她不仅有着作家的敏感细腻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她还有科学家的缜密和求实精神,她的儿子梁从戒曾经说过建筑是她心灵的诗歌只要一离开典雅的艺术沙龙林徽因便成为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者。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到抗日战争爆发林徽因和梁思成,辗转全国各地足迹遍布山西河北山东浙江等十几个省份200多个县进行实地考古和调研勘测了2000多处古代建筑遗存和早期照相石窟。
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埋没在荒野中的国宝级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并充次加以保护每次考察林徽因都是特别仔细地测绘,度量,她以至诚的态度雕刻建筑着自己的人生美学。
梁思成是一代建筑宗师。
梁思成不仅是革命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而且梁思成也是一代建筑宗师,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是中国建筑研究的开山鼻祖。
我觉得梁思成能成为一代建筑宗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她的妻子林徽因,在林徽因英国留学结束时,梁思成看望林徽因,在两人谈话时,林徽因梁思成介绍了建筑学,虽然当时梁思成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林徽因说那是集艺术和工程艺术于一体的学科,随后俩人共同去美国留学学这门学科,1925年梁启超寄给梁思成一本古籍重印本《营造法式》里面详细记载了北宋京城宫殿建筑的营造手册,这本书为梁思成打开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重要大门。
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回国后才第一次在中国大学里创办了建筑系这个专业,使它成为一门学科,这时他们才第一次把古代建筑系统地研究一遍。
看完纪录片真的对林梁夫妇钦佩不已。
尤其是他们从美国回国后再没有任何建筑书籍的情况下,给各个省的局长寄一封信和两块大洋,信上的内容是帮我把你们当地的古代建筑拍照片邮寄过来,就这样他们一点点收集从零开始整理,从中国的古代诗词中提取有关建筑的知识,另我们钦佩。
林梁夫妇是在民国和战乱时代他们是有着才艺并有着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他们是中国古建筑的保护者,更是中国精神的传承者。
正是他们求真务实不畏艰难的精神才让建筑成为一门学科,我们不仅要记住他们的贡献还要学习他们的精神。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4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这对名门之后、才子佳人的结合无疑是20世纪中国的一段佳话,他们爱情与事业的完美契合,不论在中国的建筑界还是爱情史上都留下了极为灿烂的一笔,更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他们的灵魂执着地生活在理想与爱的世界里。
岁月的伤痕与生命的苦难,增加了他们生命的深度,却无法抹去他们对爱与美的信仰,对艺术与梦想的追求。
柴米油盐的平庸与颠沛流离的苦难,终究没有湮没那“一身诗意千寻瀑”,历经风雨沧桑与人生考验,却依旧是那风韵迷人的“万古人间四月天”。
人们传说着林徽因梁思成不寻常的家世和学识,传说着她的美丽、才华、爱情,惋叹着半个世纪前他对一座古城的痴迷与眷恋。
众多传奇,让他们离人们更近,而有时,却又像是更远⋯⋯
最初知道林徽因,是先读到徐志摩的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对林徽因的爱恋,促使我想去了解林徽因。
不过那也只是一张张美丽娟秀的照片,以及非凡的家世。
这种平面的认识不足以引起我对她有强烈的探究欲。
然而,这部纪录片,着实触动了我的心灵,当然不只是林徽因,还有梁思成。
《梁思成·林徽因》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
一对著名夫妇的人生轨迹和中国近现代的激荡史密切交织。
这个故事所蕴涵的精神气质,是我们追索和展现这一传奇故事的动因。
梁林二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与时代竞流的过程:
赶在中日战争前考察古建筑,赶在解放战争前研究北京城,赶在大运动前整理学术资料。
我想处在这种洪流中的人们,大概都有着那么一种敏锐的嗅觉,知道有些机会时不我待,转瞬即逝,便用毕生的精力投入其中。
这更有一点“天降大任”的意味。
时代在这时选择了你,便不容你争辩,不容你退却,否则便是时代的罪人。
在梁林那个年代,作为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引进西学最主要的承担者,那时的学者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梁林西方游学归来,抱着热情的学术理想,抢救古代传统建筑,首办大学建筑课程,与西方学界互动,发扬中国文化,参与战后建设。
其人其事理应为后世铭记。
梁林幼时受传统文化熏陶,及年稍长,赴美留学,归来历经国内战乱动荡,流离失所,走遍大半个中国。
于此困境中依然完成不朽之业,利及后人,无愧先祖。
这样一份学术坚守,我想除了历史时期下的民族责任感,还有他们与生俱来对美的求知与维护,和永远年轻的好奇心。
我想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不过如此了吧。
林卧病期间多次怀念与梁同行出游探寻考量古建的经历,条件虽艰苦,乐在其中,可以
无恨。
曾经他们走过的祖国山水,不知道还能安放她心爱的古建么?
曾经他们测绘过的古建,不知道是否还原貌留存?
就像我们或拆去或改建这些一样,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故事也慢慢走了味道。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战争,内乱,将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梦想一次次击得粉碎。
为寻回知识的尊严、历史的尊严、美的尊严,他们付出了何其昂贵的代价!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梁思成、林徽因对于建筑学子来说一定不会陌生,甚至梁林夫妇是不少建筑学子心目中的偶像。
如果你对梁林夫妇知之甚少那就去看《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我相信一定会有不少人被他们夫妇“圈粉”。
纪录片一共八集分别是:
父亲、天书、佛光、流亡、惨胜、荣耀、选择、古城。
第一集的名字为父亲。
众所周知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都是那个年代赫赫有名的人物,梁林二人因为共同的政见成为了密友,也给梁思成林徽因两人的姻缘进行了一个铺垫。
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女子是否能够成为龙凤都与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们的父亲有着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对于儿女也希望他们的思想可以是中西合璧的是全新的。
在他们父亲的启发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可以说是互相影响的。
而看到两人一起去宾大就读时,给我震惊的是林徽因。
宾大建筑学不收女学生,但是她没有放弃,努力利用所有资源去学习建筑学的林徽因让我极其的佩服,她为了学习建筑学的精神是我需要学习的,作为一个建筑学子我没有做到她的努力的一半我很惭愧。
这大概是第一集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感受了。
启蒙教育大概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教育,我觉得梁林夫妇后来的成功与他们父亲对他们的启蒙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是因为一个良好启蒙教育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研究中国古建史是一件及其伟大的举动。
在没有观看纪录片之前我并不清楚中国古建史的由来是这么艰难,第二集中有一句话:
中国改朝换代之后,皇帝都喜欢毁掉前朝的一切。
这个时候可以想象出来梁思成当时有多么的困难,整理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的建筑有多难。
梁思成这一举动对全世界都有了巨大的贡献,这让我又一次觉得梁思成对于建筑学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观看每一集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或多或少都会对我有不同的影响。
不论是梁思成在整理中国建筑史的过程中,他对于古建的绘制的那种精确度是需要有一定深厚的基本功才能够绘制的那么准确,而我也不禁反思,我又能做到多少,我的基本功需要再怎么锻炼才能够向梁思成先生看齐;还是在那个战乱年代,教授学者被迫舍弃那些珍贵的书籍,看到这一集的时候我不禁泪湿了眼眶。
因为生于和平年代对于那个战乱年代的不了解,及时看了纪录片我想我也不能感同身受。
可是就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他们依然没有放弃,这样的精神我想是所有人都需要学习的,这已经不是建筑生学习的思想高度了
纪录片记录了中国建筑史是怎样被收集起来的,记录了中国人是怎样挽回我们的颜面的,也记录了太多太多的辛酸。
我想看完纪录片我不仅仅是要学习梁林夫妇、那些学者们的精神,我还要学习珍惜。
现在的一切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好好珍惜!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最新5篇精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林 纪录片 观后感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