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
- 文档编号:26001736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2.14KB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9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五四运动”:
(1919.5.4)
(一)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说明:
弱国无外交。
(二)过程
1、第一阶段:
地点:
北京主力:
青年学生。
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
反帝反封建性质)、“废除二十一条”、“还我山东”、“拒绝和约签字”
2、第二个阶段:
1919.6月初起地点:
上海主力:
工人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三)结果:
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释放被捕学生。
2、撤销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3、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
(四)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7.23—7.31
▲1、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决议:
①通过了中共的第一个党纲②党纲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大会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
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③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3、历史意义:
中共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从此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10课 国民革命运动
一、国民大革命:
1924.1—1927.7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
▲(条件:
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1、1924.6在共产党建议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建“陆军军官学校”
2、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3、作用:
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二)北伐战争:
1926.7—1927初▲
1、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实现全国的统一
2、北伐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北伐军胜利进军:
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③1926.9冯玉祥率部参加国民革命军,挥师南下,同北伐军遥相呼应;
(三)国民革命失败
1、失败:
①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②1927年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国民革命失败
失败原因:
主观:
陈独秀犯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根本原因);党成立不久,力量弱小,斗争经验不足;客观: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经验教训:
①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领导。
②要坚持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
第11课 人民军队的建立
(一)▲南昌起义:
1927.8.1
1、目的:
挽救革命
3、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4、意义:
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共独立领导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二)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
1927.8.7汉口
内容: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注:
会后,毛泽东受党的派遣,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于1928年以宁冈为中心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1)概况:
1928.4,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的工农武装在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两军的全体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2)意义:
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第12课红军长征
一、▲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一)原因和开始
1、原因:
“左”倾冒险主义的推行使得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出发:
1934.10,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
(二)遵义会议:
1935.1贵州遵义
2、内容:
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其为政治局常委。
2、意义:
①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②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长征的经过
1934.10从瑞金出发→1935.1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缴计划)→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标志红军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人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
(四)长征的胜利
1、1935.10,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2、1936.10,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五)意义:
①长征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②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红军精神:
艰苦奋斗的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归纳: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
(一)“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1事情经过(看一下):
1931.9.18,日本关东军策划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接着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
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境沦陷。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2、国民政府态度:
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
后果:
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境沦陷。
1932年,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以长春为“都城”,溥仪任“执政”。
3000万东北同胞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亡国奴生活。
(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表现在:
(未加下划线的看下则可)北平、上海等地建立了救国会,开展抗日募捐,举行反日游行。
工商界提出对日经济绝交、开展抵制日货运动。
学生举行抗日大示威,声讨日军罪行,要求国民政府收复失地。
未撤走的东北军和东北民众组织了抗日义勇军。
中国共产党派遣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了抗日游击队。
3、英勇抗日的英雄:
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杨靖宇(共产党派其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三)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背景: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概况:
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逮捕蒋介石,囚禁了一批国民党军政要员,接着通电全国,呼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次逼蒋抗日的行动,史称“西安事变”。
2、中共态度:
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派周恩来赴西安谈判
▲3、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1927—1937),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4课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1937.7.7—1945.9.2)
(一)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7.7
▲1、概况:
1937.7.7卢沟桥事变
4、影响:
揭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二)▲南京大屠杀:
1、1937.12.13起持续6个星期的针对和平居民的大屠杀,杀害我国同胞30多万。
☆联系:
日本右翼分子制造教科书问题,至今仍否定南京大屠杀等史实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中学生怎么做?
否定、掩盖侵华史实;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惜和平,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
第15课国共合作抗日
(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了解:
1937年8月,国共两党终于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协议。
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下辖第115师、120师、129师,分别由林彪、贺龙、刘伯承担任师长。
新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意义:
国共党两党的重新合作,使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团结抗日局面,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重大意义。
重点补充:
国共合作的比较:
1、时间:
第一次:
1924—1927第二次:
1937—1945
2、形成的标志:
第一次标志:
国民党一大。
第二次标志:
《国共合作宣言》。
3、破裂标志:
第一次标志:
四一二、七一五政变。
第二次标志:
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
4、成就:
第一次: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在全国的统治。
第二次: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台儿庄战役(1938.3——1938.4)
1、抗战之初,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四次大会战。
2、徐州会战
①为保卫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在临沂与日军备战七天;
②在保卫滕县的战斗中,122师师长王铭章牺牲。
(四川人——川军)
③1938.3—1938.4,国民党取得台儿庄大捷,歼灭日寇1万多人,这是自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但是这一战役没有能够扭转国民党正面战场被动的局面)
(三)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师长林彪的指挥下,歼灭日寇1000多人,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捷。
(四)百团大战(1940.8—1940.12)
1、抗战开始后,中共坚持实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
2、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的重心。
敌后抗日根据主要有:
①聂荣臻—晋察冀(最早的抗日根据地);②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晋冀鲁冀;③贺龙、关向应—晋绥;④陈毅—苏南;⑤张云逸—江北;⑥陕甘宁边区—全国的抗战中心、
3、百团大战:
(1)目的:
粉碎日军对华北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
(2)概况:
1940年8—12月,八路军105个团20万人在彭德怀指挥下,在华北进行了一场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战役,史称“百团大战”。
(3)结果:
歼敌2.5万多人,摧毁了大量的敌碉堡和据点。
(4)意义:
沉重地打击了日寇,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
(5)影响:
抗日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重点内容补充:
1、当时中国抗日战争的两大中心:
延安(共产党)、重庆(国民党)。
2、两条路线:
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
片面抗战路线
3、两个战场:
中共——敌后战争(百团大战)国民党:
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
4、三个阶段:
(1、战略防御阶段:
1937、7——1938、102、战略相持阶段:
1938、10—1943、123、战略反攻阶段:
1944—1945、9)。
5、三个政权:
国民党政府(重庆)、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汪伪政府、伪满洲国)、中共(陕甘宁边区)。
第16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了解:
由于日寇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加上严重自然灾害等原因,1941年——1942年,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
根据地面积缩小,八路军、新四军人数减少,物资供应十分困难,一些地区甚至以野菜、树皮充饥。
(毛泽东提: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措施:
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采取措施:
1、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调整根据地的土地政策。
3、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
4、发展生产,大生产运动。
(二)中共七大(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1945.4—6陕西北部延安
1、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2、目的:
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在抗战胜利后,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族、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3、内容/决议:
①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②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
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
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党的七大政治路线。
③通过了新的党章,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选举了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党中央委员会。
4、意义:
这次大会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制定了党的正确路线,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1、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8.15
2、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日本正式向反法西斯同盟国投降:
1945.9.2东京湾美舰“密苏里号”(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二战结束)(中国的一个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就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而更名的)。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团结抗战、浴血奋战。
(主要原因)②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③苏联、美国等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
④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正义的战争必胜。
⑤爱国华侨和世界友好人士的支持援助。
注:
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4、抗战胜利的意义:
①中华民族100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
②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归纳:
为什么说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①中共发起、领导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迫使蒋介石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②中共提出了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战略策略,为抗战的胜利指明了道路,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③中共领导军队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全部伪军,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所以说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五学习主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全面内战的爆发(人民解放战争:
1946——1949年4月23日)
(一)▲重庆谈判(1945.8.2843天1945.10.10—)
1、背景:
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积极准备内战,争取时间。
2、中共参加谈判的原因/目的:
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
3、中共参加谈判的代表:
周恩来、毛泽东、王若飞
4、成果:
经过了43天的谈判,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坚决避免内战(停战);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族、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受自由、民主等权利。
5、重庆谈判的意义:
为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权。
☆归纳:
国共历史上的两次谈判
1936.12西安谈判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与张学良、杨虎城
1945.8.2843天1945.10.10—重庆谈判中共代表(周恩来、毛泽东、王若飞)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过程:
1946.6国民党22万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开始,接着向其他各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
当时国名党有430万军队,人民解放军有127万人。
毛泽东提出了: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极大的增强了人民战胜国民党的信心。
(三)转战陕北
(1)战争初期,人民军队任务:
战略防御,主动撤离城市和地方,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6.6——1947.5)。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1946.68月1947.2歼敌71万。
(2)1947年3月,国名党军队25万人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扑向延安。
战争中期阶段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1947.34月1947.5)…
1、国民党重点进攻的两个方向:
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
2、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开始时间:
1947.35个月时间完成
指挥人员:
彭德怀参战部队:
西北人民解放军
战术:
“蘑菇”战术
主要战斗:
延安、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
结果:
歼敌2万多人,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二)战略进攻(1947.6——1948.8)
1、1947年中共内战的任务:
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
依据:
敌我力量对比变化。
2、挺进中原(挺进大别山——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处)。
1947.6底,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冀野战军主力12万人,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尖刀战役),开辟大别山根据地,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8月下旬,解放军进入大别山。
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民主政权,站稳了脚跟,就像一把锋利的钢刀,插入了敌人的心脏。
第18课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了解:
1946年5月,中共中央绝对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从1947年开始,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斗争。
作用:
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在“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下,人民群众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
(代表人:
刘胡兰)
了解:
与此同时国统区的人民不断掀起爱国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卖国、内战和独裁政策。
1946年12月,以美国兵强奸北平一女学生为导火线,全国掀起了抗议美军暴行的运动1947年,爆发了台湾的“一二八”武装起义和全国范围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罢课示威游行。
国统区人民的爱国主义民主运动,成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二)三大战役的胜利:
1948年,人民解放军已发展到280万人。
战略决战(1948.9——1949.1)
1、1948年中共内战的任务:
战略决战依据:
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变化。
根据战争的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军委果断地做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决策,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从北向南依次为:
辽沈、平津、淮海战役)(按照歼敌数量从少到多的地理顺序为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注:
三大战役都发生在长江以北。
2、辽沈战役(1948.9—1948.11)
(1)指挥人员:
林彪、罗荣桓参战部队:
东北解放军
(2)过程:
人民解放军人数多于国民党军队人数(优势),先攻克锦州(门),然后用关门打狗战术攻击敌人,最后国民党军队被迫投降有的起义,长春宣告解放,在后的争夺战中,国民党军队又死伤10万人。
(3)结果:
歼敌47万
(4意义/影响:
解放东北全境;革命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基。
3、淮海战役(1948.11初—1949.1)
(1)指挥人员:
粟裕、陈毅、刘佰承、邓小平、谭震林(注意:
记忆顺序与照片对应)
邓小平为前敌委书记。
(2)参战部队:
华北解放军、华东解放军。
(3)过程: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到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
(4)战术:
中间突破,分割歼灭。
(5)结果:
歼敌55万人。
(6)意义/影响:
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基。
4、平津战役(1948.11底—1949.1)
(1)指挥人员: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2)参战部队:
东北解放军(80万挥师入关)、华北解放军。
(3)战术: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各个歼灭敌人
(4)主要作战地点:
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从西北到东南)(顺序为:
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塘沽—北平)(注:
北平是和平解放的,傅作义投降的。
1949.1)【北平和平解放,保护了北平古城的文物古迹,避免战争破坏。
】
(5)结果:
歼敌52万
5、三次战役意义/影响: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基本消灭了其精锐部队,使解放战争的胜利成为定局。
(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军事上的准备)。
(四)百万雄狮过大江
1、三次战役后,为喘息时间,国民党再一次玩起了“和平”阴谋。
经过谈判,双方代表达成《国内和平协定》,单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
这样国民党反动派的“和平”阴谋宣告彻底破产。
(国民党在长江布下重兵,依靠天堑组织人民解放军向南进军。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消灭敢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解放全中国(1949.4—1949.4.23—)。
2、渡江战役(1949.4.21—1949.4.23)
百万人民解放军分西、中、东三路强渡长江:
(西起点)江西湖口——江苏江阴(止点东)500多千米的战线。
1949.4.23晚占领南京总统府
☆衔接:
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
。
。
。
。
)。
2、近代史的结束:
1949.4.23日,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总统府,南京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
南京的解放,宣告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
(蒋介石将总统的位置交给了李宗仁,但是实权还是在蒋介石手里)。
1、注:
南京国民政府22年的统治是指:
1927年4月18日—1949年4月23日。
2、注:
认识:
得民心者地天下。
3、注:
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1、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
2、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3、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哉。
4、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5、国统区人民的爱国主义运动的配合。
)
第六学习主题经济社会生活
第19课近代民族工业(由中国人私人投资创办的近代工业)
(一)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背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中国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代表人)投资于近代新式企业,中
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了.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当时著名的有继昌隆缫丝厂,发昌机器厂(是中国最早的民族机器工业)和同文书局等.
2、内因: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得到发展。
3、外因:
一战期间(1914——1918),外国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代表人:
当时著名的实业家有张謇,周学熙,荣德生,荣宗敬兄弟等.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最大)和面粉业 .
(三)企业家张謇(状元实业家张謇):
1、人物背景: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894年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的口号,创办实业并兴办教育状元张謇毅然弃官回乡,走上了实业救国的曲折道路
2、代表物:
1899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1901年又建成面粉厂和通海垦木公司,1903年还开办了轮船公司、榨油厂、酒厂等18个企业。
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和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
(一)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
1、背景:
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轿子和马车。
鸦片战争后,以机械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火车等逐渐从西方传入中国。
2、代表物:
洋务运动中,江南机器制造局首次制造了铁甲船和钢甲船.1873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开办的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 (影响:
中国传统的靠风帆、人力驾驶的旧式船舶开始被机器轮船所替代)。
3、铁路:
中国最早的铁路是外国人投资建成的,1881年,中国人自己修筑了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4、电车汽车到20世纪初才在大城市出现。
5、通讯:
西方列前为了传递军事政治和市场信息的需要,将新式通讯工具电报、电话带到中国来。
19世纪70年代出现在香港_和上海之间是中国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1877年在上海租界首先使用了电话.电话电报等通讯事业,在民国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民间传递信息和互相联系的方式。
(二)大众传播媒体的创办:
1、报刊:
中国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川教版八 年级 上册 历史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