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研究》课题研究方案.docx
- 文档编号:25997937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7.96KB
《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研究》课题研究方案.docx
《《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研究》课题研究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研究》课题研究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课堂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考察课堂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交往、启发、引导、探究等应该是课堂的主题词。
而这一切都与问题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课堂提问被视作教学的核心。
有效的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纵观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提问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
具体表现为: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等。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严重妨碍了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上述现状,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有效的课堂提问效果,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本研究仅局限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2、“提问”:
是师生相互作用,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体现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的重要技能。
3、“有效”:
指能让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提问。
4、“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仅探索有效提问的方法效果。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效果的研究”就是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积极组织回答并参与学习过程的课堂提问的方法效果。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理念: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2、教学交往论:
任何教学都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现实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关注人的成长的生成、理解与反思的过程。
3、教育沟通论:
低效和无效的最终原因,几乎都可以归结为师生双方“沟通”的低效与无效。
四、研究的内容:
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研究
1、 研究提问的目标定位;
2、 针对小学数学课堂的特点研究有效的课堂提问
效果。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研究的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12日-1月16日):
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
(2)实施阶段:
(2011年1月17日-2月17日):
进行行动研究,并进行案例分析、反思、可行性研究。
(3)总结阶段:
(2011年2月18-2月28日):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2.方法的选择:
行动研究法。
在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的行动研究,积累实践经验。
通过对典型的有效提问的案例进行分析、反思、提炼从而探索规律,形成方法。
六、研究人员:
吴书霞
七、研究的条件及研究成果
1、研究者是一名县数学学科带头人,教学标兵,有
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且有较高的理论素养。
2、研究者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工作,曾主持研究过多
项立项课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对教学研究一直有较
高的积极性。
3、研究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比较强,经常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并经常反思,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4.预期研究成果:
一篇教学设计,一篇《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研究》论文。
以“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为例说明有效进行课堂提问的效果
课堂提问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板书、手势等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传出教学信息,从学生回答问题中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反应的行为方式。
课堂提问时一个多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
例如: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
师:
同学们!
告诉老师,愿意学习更多的知识吗?
生:
愿意!
师:
老师这儿有一个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
生:
想!
[感悟:
开篇用和蔼、充满希望的语气跟学生谈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
师:
(电脑显示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1.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2.我还想知道什么?
3.自学课本后,我又知道了什么?
4.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5.动动手,检测自己掌握得怎么样?
)我们今天就用这个方法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板书:
分数的意义)
师:
关于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谁来给大家说说?
[感悟: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比一般性的检查复习更有启发性和开放性。
学生能够提出以下问题,跟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
生:
我知道了什么叫分母、什么叫分子、什么叫分数线?
师:
她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很不错!
生:
我知道了分数的读法。
生:
我知道了分数的写法。
生:
我知道了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单位。
生:
我知道分数是把一个物体拿来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几分之一。
师:
他一下子抓住了关键。
(板书:
平均分)
[感悟:
关于分数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学过,四年级没有接触,在这个环节回忆旧知识,有利于学生抓住分数意义的关键——平均分,实现知识的顺向正迁移,对新知识的掌握有促进作用。
]
师:
很好!
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我想下面的问题就难不倒大家了。
(电脑显示84页上的三幅图)第一幅图,谁来填?
[感悟:
此处教师提出了新的学习任务。
转换自然,实现了前后两个部分的“平滑连接”。
]
生: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
第二题,谁说?
生:
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它的四分之一,三份是它的四分之三。
师:
第三题,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它的多少?
四份是它的多少?
生:
五分之一,五分之四。
[感悟:
让学生填、说,是对学生进行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智力技能的训练,是逐步内化的智力活动,从而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师:
不错,请看第二步,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
[感悟:
第一步向第二步的转换也很自然,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提出了许多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
生:
我想知道分数的乘除法是怎样算的?
生:
我想知道在生活中,分数有什么作用?
生:
我想知道分数的加减法。
生:
我想进一步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生:
我想知道分数究竟是什么?
[感悟:
头脑风暴法能广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让其能保持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是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迸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源泉。
]
师:
好了,同学们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有的同学想知道的知识也许这节课你能够找到答案。
现在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书上能告诉我们什么。
请同学们翻开书,自学84页和85页的内容。
自学之前请看清楚老师的要求。
(电脑显示自学的方法:
划,划出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点,给关键字加上着重号;注,在你不懂的地方注上你的问题)
【感悟:
学生到学校读书,主要是阅读教材。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往往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读书,而是听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该课教学,教师理念先进。
此处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教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先来看看书上能告诉我们什么”,激发学生看书的积极性,值得赞赏。
同时,由提出问题引出看书,连接紧密,转换自然,】
(学生自学并做自学笔记)
师:
完成自学的同学,请以前后两桌为一组。
组内交流:
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学到的知识)
师:
请把你们学到的知识给大伙儿说一说。
来!
谁来说?
【自评:
这个问题设计得好,这样,就把教师要讲的知识让学生讲了,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为达成三维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提问显得亲切、自然。
】
生:
我学到了分数的意义,还学到了什么叫分子、什么叫分母?
师:
你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
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这就叫做分数的意义。
生:
我知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个物体以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叫做单位“1”。
师:
一堆苹果可以看作什么?
生:
单位“1”
师:
五年级二班的69个学生可以看作什么?
生:
单位“1”。
【感悟:
这两个问题设计值得商榷。
学生刚刚说出单位“1”,教师就提出两个答案是单位“1”的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
如果换一个问法,例如:
生活中哪些数据可以看做单位“1”,学生就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回答了。
】
生: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时在计算和测量时得不到整数,就要用分数来表示。
师:
你知道的就是分数的产生。
生:
我知道分数必须是在平均分的条件下才成立。
生:
我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它们各自的意义。
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
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感悟:
学生带着问题,根据教师出示的学习要求去看书,做自学笔记,最后把获得的知识在小组内和班级中进行交流,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归纳和表达的能力。
]
师:
真不错!
同学们把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都学到了。
请同学们把书再看一遍,关于这节课的内容,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自评: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没有解决,教师要求学生“把书再看一遍”,再次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仍然没由教师讲解,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很有好处。
】
生:
把6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的两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为什么不可说成六分之二呢?
生:
分数与小数有哪些相同点或不同点?
自然数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
分数是谁发明的?
生:
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运用?
把它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分数用得上吗?
生:
为什么把自然数“1”叫做单位“1”?
生:
单位“1”表示什么?
生:
若干份是什么意思?
生:
分数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
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中的物体是全部相同的吗?
生:
怎样表示一份或几份?
生:
我还想知道分数的乘除法和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生:
分数平均分的时候,有什么规律?
平均分是怎么分的?
生:
我不明白分母、分子、分数线有什么作用?
生:
为什么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还要分成若干份?
生:
为什么要使用分数?
师:
分数是由于什么的需要?
生:
计算和测量。
生:
为什么不用小数表示呢?
师:
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不过,你学了分数以后,你就知道分数的用处了。
生:
为什么要用1表示?
师:
这里的1不是自然数的1,它是指一个单位。
生:
1是一个数字,为什么又是一个单位呢?
生:
为什么一个整体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
生:
为什么要把分数线下面的叫分母,上面的叫分子。
而不把上面的叫分母,下面的叫分子呢?
师:
它只不过是约定俗成的。
就跟你的名字一样。
生:
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呢?
生:
有密切的关系。
分母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分子是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生:
分数和小数有什么关系?
[感悟:
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困惑,质疑新知识,是认真学习、思考的结果,能在班上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思和探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提升团队精神。
因为前面有对不懂问题的标注,所以学生能轻而易举地提出问题。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生生互帮,师生互帮,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
【自评:
听课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意义和方法有较多感悟。
学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不论水平高低,都很有价值。
学生不仅学了答,而且学了问。
长此以往,就会成为真正有学问的人。
】
师: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有水平。
有的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会学到的,有的可以在课外书中找到。
现在来检测一下这节课同学们到底学得怎么样?
我们来做一个闯三关的游戏,看你们是否有能耐闯过三关,争取胜利。
【自评:
这节课学生提出了较多问题,教师不可能一一解答,只能选择重点、难点问题解答,其余问题要完全解答没有那么多时间,不予解答又会影响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教师首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肯定,再指出“有的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会学到的,有的可以在课外书中找到”,算是对这些问题有一个交代。
】
师:
第一关,请看题。
(电脑显示:
拿出一张正方形纸。
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开始!
(学生没动手)
【自评:
老师这里提出了一个不合常理的怪问题,既不告诉分母,又不告诉分子,要学生折纸,显然没法操作,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
师:
你们怎么没有动手呢?
原来老师没有给你们平均分的份数。
它的分母是4。
可以开始了吗?
生:
可以。
师:
它的分子好像是1,好像是3。
(教师巡视,选取学生已经画好的纸。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判断)
师:
这几张纸都表示四分之三吗?
为什么?
生:
都表示四分之三,因为它们都是被平均分成了四份,表示这样的三份。
师:
这里的四分之三表示什么?
生:
表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
(教师板书:
一张纸 4份 3份)
[感悟:
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该节通过预设矛盾,促使学生思考。
分子、分母不同时出现,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在实际操作中去感知分母、分子的意义。
]
师:
(电脑显示不平均分的一组正方形纸的分法)它们都表示四分之一吗?
为什么?
生:
错!
因为它们没有平均分。
师:
(电脑显示一条线段)谁来说五分之二是表示什么意思?
生:
五分之二是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2份。
(教师板书:
一条线段 5份 2份)
师:
真不赖!
这么轻松就过了第一关。
下面进入第二关:
快速抢答。
师:
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分得苹果多少个?
生:
4个。
师:
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分得苹果多少个?
生:
2个。
师:
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分得苹果多少个?
生:
半个。
生:
二分之一。
师:
把这个箱子里的苹果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分得的苹果是多少?
(教师指一个箱子)
生:
二分之一。
师:
谁的?
为什么是呢?
如果把它平均分给5位同学呢?
10位呢?
50位呢?
生:
这个箱子的。
因为是把它平均分成的2份。
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平均分给5位同学,每个同学就得它的五分之一……(略)
[感悟:
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单位“1”外延的扩大。
从出现具体数量8个、4个、1个苹果开始,到不出现具体数量一箱苹果,再到出现具体数量。
沟通了具体数量和相对数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深刻感知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含义。
]
师:
(拿出箱子里的8个苹果)现在把它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苹果个数还能用表示吗?
为什么能呢?
每人不是4个吗?
(学生回答略)
(电脑显示:
8个苹果)
师:
它能用“1”来表示吗?
生:
能。
生:
不能。
(电脑显示:
将它们圈住,并且平均分成2份)
师:
这下能吗?
应怎样描述?
生:
一堆苹果或一箱苹果。
(教师用电脑显示:
把 看作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
(学生回答)
师:
也就是说把8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中的4个苹果就是这个整体的。
(板书:
一箱苹果、2份、1份)
(电脑显示:
4个苹果 把 看作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学生回答)
(电脑出示:
两组不同分法的图形)
师:
为什么它们都表示四分之一呢?
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生:
它们的单位“1”不一样。
一个是8个苹果,一个是4个苹果。
生:
它们都是把单位“1”平均四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生:
第一幅图每份是2个苹果,第二幅图每份是1个苹果。
师:
同学们请看黑板,这里的一张纸、一条线段、一箱苹果等等,都含有一个“一”,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什么?
生:
单位“1”(教师板书:
单位“1”,并用大括号将这些事物括起来)
(电脑显示:
12支铅笔)
师:
谁能拿出它的三分之二来?
它的四分之三又该怎怎样拿?
(学生思考应该怎样拿?
然后操作)
生:
先把12支铅笔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
每份为4支,取这样的2份,就该取8支。
生:
把12支铅笔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为3支,取这样的3份,就该取9支。
[感悟:
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比较,同是苹果,都表示,但每一份的个数却不一样,让学生知道几个与几份的区别,使学生深深认识到单位“1”不同,所分得的这样的一份的数量则不同的道理。
通过练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必须要把这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才能拿来平均分。
最后按要求拿出适当份数的铅笔数量来。
]
【评析:
这部分教学,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部分感悟,也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样的教学与感悟,对教学与教研都有启发作用,】
师:
我们马上来闯第三关。
说出下面分数的意义。
(电脑显示各个分数)
(显示)
生: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5份的数。
师:
一个整体、一张纸、一条线段都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
【自评:
这个问题的思维含量较低,问学生意义不大。
】
生:
单位“1”(教师在相应位置板书:
单位“1”)
师:
听老师示范一下,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5份的数,叫。
(显示,让学生练习说出其意义)
(显示,让学生练习说出其意义)
师:
这里的分母没有告诉你是多少?
你们应该怎么说?
用什么词来概括比较合适?
生:
不知道分的份数,就用若干份来表示。
生: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
(显示)
师:
这下平均分的份数有了,但表示这样的份数却没确定,应该怎么办?
生:
也用若干份表示。
生:
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表示这样的若干份的数。
师:
可是与前面有重复的感觉。
能换一个词语吗?
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
用“几份”。
生:
用“多少份”。
生:
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表示这样几份的数。
生:
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
(出示)
师:
它的意义又该怎样说?
生: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分数的意义。
再读一遍。
[感悟:
从说、的意义到说、、的意义,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一一弄清分数的意义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
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词语,组合句子,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学生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效果必定比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更好。
]
【自评:
这一组问题的设计,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感悟,利于加深教师对分数的意义的教学的理解。
】
师:
好!
现在我们来做下面的题。
听清楚要求,看老师示范。
师:
(电脑显示:
这两位同学的人数是 人数的 ,把 看作单位“1”;这两位同学的人数是 人数的 ,把 看作单位“1”;这两位同学的人数是 人数的 ,把 看作单位“1”)例如:
这两位同学的人数是这个小组的人数的。
把这个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
生:
这两位同学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
生:
这两位同学的人数是全班男生人数的。
把全班男生人数看作单位“1”;
……
师:
真棒,给出了这么多的答案,希望同学们运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去学习数学,认识世界。
师: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
(回答略)
【感悟:
让学生说自己的收获,实际上是让学生对这一节课学习的小结,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很有必要。
学生可能说出一些有价值的认识,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学效果。
“回答略”,有可能略去一下很有价值的材料。
建议写教学实录不要轻易写“回答略”。
】
师:
同学们,这些知识是你们的财富,希望你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感悟: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既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富于实际意义,有助于把课内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把课内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
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研究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数学课堂提问的效果,使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精心设计问点
(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
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
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中“关于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谁来给大家说说?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比一般性的检查复习更有启发性和开放性。
学生兴趣顿时被激发,学生能够提出以下问题,跟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
分数的意义片段中
师:
一堆苹果可以看作什么?
生:
单位“1”
师:
五年级二班的69个学生可以看作什么?
生:
单位“1”。
这两个问题设计值得商榷。
学生刚刚说出单位“1”,教师就提出两个答案是单位“1”的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
如果换一个问法,例如:
生活中哪些数据可以看做单位“1”,学生就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回答了。
对此,老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可以问问学生怎么会这样想的?
能不能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对分数的意义也就有会逐渐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
(三)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研究 有效 进行 小学 数学 课堂教学 提问 效果 研究 课题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