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全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5991231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54
- 大小:127.16KB
六年级上全教案.docx
《六年级上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全教案.docx(1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全教案
课题名称
1长江之歌
教学思考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它气势宏大,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奔腾不息、源远流长的情景,显示出它无穷的力量和无私的母亲情怀,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风采、荡涤、尘埃、灌溉、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朗诵诗句,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搜集长江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长江。
2.扫清字词障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谈收获和感受。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赞美长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长江,体会它无穷的力量和无私的母亲情怀,感受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创新目标
在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时,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图片放映等多种形式进行美读
教学重点
课文中有几个词是关键词,例如“磅礴”“灌溉”等比较难写,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留意这些字词,并能通过查字词典理解字词的意思,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
在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时,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图片放映等多种形式进行美读,并及时指导背诵,由此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话说长江。
1.同学们,你们知道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长河叫什么名字?
(板书:
长江)
2.学生们展示课下查阅的有关长江的资料
及图片。
教师将同学们的资料进行梳理、归纳。
3.在地图上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4.长江不仅流域广大而且沿江两岸风光秀
丽,曾经有一部记录片《话说长江》展现了长江
的秀丽风光。
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
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它哺育了一代又一
代的中华儿女,有多少作家、作曲家赞美了它啊!
有一位青年,名叫胡宏伟,当时在收看的时候,
即兴写下了该片的主题歌曲《长江之歌》。
(板书:
长江之歌)。
5.《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大
家一起来欣赏。
播放歌曲
二、初读课文,走进长江。
1.引导学生交流:
听了这首歌,看了有关长江的这么多介绍,你不禁产生了怎样的想法、感受?
教师在学生的交流中相机引导:
为长江而自豪,长江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带着这种感受指导朗读课题《长江之歌》。
2.学生初读诗歌。
初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能达到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思考:
作者赞美了长江的什么?
出示阅读要求
3.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磅礴。
(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练读。
(3)分节指名朗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
4.全班交流读后的收获和感受。
3.围绕学生提出的问交流总结: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板书:
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
5.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涤、埃、礴”三个字:
这三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笔画比较多,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间的紧凑。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三、作业。
练写学习的生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听写课文生词。
2.用一句话说说对长江的了解。
二、感悟课文,赞美长江。
1.教师引读: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出示课件
2.课文两次出现这两句话,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题精读课文第一小节。
出示课件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从哪里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学生交流预设: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教师引导:
此时在我们眼前出现的长江是怎样的?
从哪个词看出来?
将这种感情带到课文中。
(2)同桌讨论:
从哪里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学生交流预设: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地图再抓住关键词,例如“哺育”“挽起”等词的意义,从而体会到长江的伟大,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理解提示:
长江“走”出了从容与大气,“奔”出了豪放与活力。
“春潮”、“惊涛”写出了长江的壮美多姿。
“哺育各族儿女”、“挽起高山大海”写出了长江的母亲情怀,写出了她的无私与力量。
出示课件
(3)总结方法:
首先抓住重点词句挖掘文章内涵,感悟课文情感,再将情感送入文本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课件
4.围绕“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这两个问题精读第二小节,方法同上。
第二小节的学习有第一小节的基础,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自学。
学生学习预设: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
“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灌溉花的国土”:
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
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你用纯洁的清泉,灌溉花的国土”:
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出示课件
4.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引导学生用一个或几个词来赞美长江,然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体会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与依恋之情。
全班学唱《长江之歌》。
5.练习多种形式地朗诵全诗,或者开展朗诵比赛。
三、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积累有关长江的美文和古诗词,感受长江的伟大,感受语言的魅力。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的《望天门山》、杜甫的《登高》、杨慎的《临江仙》等。
出示课件
交流资料
学生在悠扬的乐声中,感受长江安宁、祥和。
听老师介绍
生带着感受配乐朗读课文。
朗读课题《长江之歌》。
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自由练读,指名练读
练写学习的生字并组词。
学生再次整读回味,提升和内化情感。
感受长江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感受课文对长江的赞美与依恋之情。
学生看、说、读、
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
学唱歌曲、比赛
积累有关长江的美文和古诗词
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文章。
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畅所欲言,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教师对长江的介绍以及歌曲的播放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明确学习目的,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好习惯。
指导学生写字抓住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规律,促进写字能力的提高。
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回顾,在头脑中形成整体的印象。
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通力合作。
给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本节课采取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式,通过对“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这句话深入地剖析,充分理解课文,从而感受到长江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也感受到了课文对长江的赞美与依恋之情。
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一小节,在学习第一小节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课文的方法,为学生自学第二小节打下基础。
第二小节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学生在看、说、读、议中,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为提高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提供了机会。
学唱歌曲、组织比赛,以调动学生全员参与,从而达到学生情感的升华。
增宽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厚度。
作业设计
1、通过自己的想象画一画长江的样子。
2、搜集描写长江诗句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名称
2五彩池
教学思考
位于四川松潘藏龙山上美丽神奇的五彩池绚丽斑斓,作者用生动、明快、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形状以及池水显出神奇色彩的奥秘,使人读后不禁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更使得五彩池成为了我们魂牵梦绕、心驰神往的地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位于四川松潘藏龙山上美丽神奇的五彩池绚丽斑斓,作者用生动、明快、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形状以及池水显出神奇色彩的奥秘,使人读后不禁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更使得五彩池成为了我们魂牵梦绕、心驰神往的地方。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3.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感悟课文的景色美、文字美,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多姿,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看五彩池图片,整体感知五彩池。
2.紧抓“五彩池的神奇”,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悟五彩池的美。
3.合作探究五彩池形成的原因。
4.充当小导游,为五彩池写一段广告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五彩池这一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创新目标
让学生初步感知七色光现象;课中引导学生回忆三棱镜折射试验,合作、探究池水颜色不同的成因,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读、划、说、议的方法自主学习,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媒体辅助给学生充分创设的语言情景,从而体会到五彩池的景色美、文字美。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做“三棱镜试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以词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
五彩。
引导学生说出由此想到的词语,如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等。
2.揭示课题《五彩池》。
二、观看美景,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初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能达到读正确、流利。
(2)思考:
关于五彩池的传说是怎样的?
出示阅读要求
2.教师检查初读效果。
(1)出示词语:
藏龙山、炽热、舀水、橄榄、柠檬、矗立、眼花缭乱、菜碟
(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练读。
(3)分节指名朗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复述关于五彩池的神话故事。
4.(过渡)瑶池只是人们的一种梦想,作者看到了神奇、美丽的五彩池时,他感到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现在就让我们到五彩池去游览一番。
播放五彩池神奇、美丽的风光。
出示课件
5.学生观看后表达自己对五彩池的感受。
学生回答预设:
五彩池是美丽的,神奇的。
三、品词析句,深入感悟。
1.(过渡)五彩池的确神奇、美丽。
作者笔下的五彩池更是令人神往。
它到底神奇在哪?
美丽在哪?
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细细欣赏。
阅读提示:
(1)默读第3、4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最能体现五彩池神奇、美丽的词语和句子。
(2)思考:
它们为什么能体现它的神奇和美丽?
2.在小组里读读你划的词语和句子,并互相说说为什么能体现它的美丽和神奇?
3.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形状各异
(1)引导学生根据读课文再加上自己对这些形状的理解及平时的生活经验将五彩池画下来。
(2)全班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形状的五彩池。
(3)看到这么多形状的五彩池,学生谈感受,然后将这些感受带到文本中,教师指导朗读、背诵。
出示课件
颜色绚丽多彩
(1)观看五彩池美丽的景象。
出示课件
(2)我们来看看描写颜色的词语:
咖啡色、天蓝、柠檬黄、橄榄绿,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既准确又生动,引导学生说出更多这样的词语。
(3)五彩池还会有怎样斑斓的色彩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仿照这一段说一说。
(4)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练读、试读、指名读,读出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并指导背诵。
数量多
(1)理解“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出示课件
(2)理解“漫山遍野”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还有哪些词也说明了水池非常多?
(3)引导学生回答: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
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把水池比作宝石?
比作鲜花也挺美?
由此体会作者比喻的准确形象,并能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
(4)教师指导朗读、背诵。
大小不一、深浅不同
(1)引导学生找出段落,回答:
“不足”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不过”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
(2)教师指导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思考:
五彩池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合作探究,形成原因。
1.小组交流讨论五彩池的美形成的原因。
合作要求:
(1)每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五彩池的美形成的原因。
(2)小组讨论将每个原因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3)讨论结果由组长汇报。
2.全班交流谈论结果。
3.全班观看形成原因的示意图。
出示课件
三、学习生字,练习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
讨论怎样记住这个字。
2.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3.指导学生注意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
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4.学生练习书写。
四、拓展练习。
课后查阅有关五彩池更详细的资料和图片,用一句话或广告语来介绍五彩池,为五彩池作广告,或以小导游的身份用一段话来介绍五彩池。
说出自己的感受
整体感知
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同时以胶片形式出示各种图片,使学习逐渐进入学习状态。
同桌互读、互说,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阐述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复述关于五彩池的神话故事
学生展示想象到的各种形状的五彩池
鼓励学生结合文字,想象当时的情景“只
学生根据读课文再加上自己对这些形状的理解及平时的生活经验将五彩池画下来。
观看五彩池美丽的景象
对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的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想说哪就说哪。
尊重孩子的理解,考察学生的记忆力。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愿感情读文,重在宣泄自己的情感。
朗读、背诵。
交流讨论五彩池的美形成的原因。
观看形成原因的示意图
播放五彩池的美丽风光,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通过多层面地读,让学生多次与语言面对面地接触,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针对学生的朗读及理解,及时给及积极的评价。
放背景音乐,烘托气氛。
学生在音乐声中有感情的朗读。
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让学生展示想象到的各种形状的五彩池,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中自然地达“以画促读”的目的。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想象,运用书上的句式说说五彩池的颜色,一方面加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另一方面引领学生能够超越文本。
引导学生对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的体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及遣词造句的能力,增强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
充分利用声像资料,加深理解。
看部分录像,并结合生活的积累,深刻理解将语文与生活紧密连接起来。
通过联想加深理解,理解的实质是新的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的过程。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五彩池颜色不同的原因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课前与科学老师协商让学生做三棱镜折射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七色光现象;课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池水成因并出示课件,形象直观地演示池水颜色不同的成因,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充当小导游,不仅要复述课文内容,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口语表达,这样规范了学生的语言,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业设计
1、通过学习《五彩池》,写一篇读后感。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名称
3*七月的天山
教学思考
本文节选自《天山景物记》。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终年积雪。
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是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是另一番天地。
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
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
2.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
1.交流搜集的资料,初步感知天山的美丽。
2.围绕“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交流,感受天山的魅力。
3.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及方法。
4.摘抄文中的优美语句作为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创新目标
形象地描绘出来,并以此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确切的比喻,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
略读课文需要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感受七月天山的美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并以此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确切的比喻,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以及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解题、了解作者,交流课前学生查阅的关于天山的资料。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总结: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2.师生伴着优美的乐曲,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
出示天山课件。
二、明确任务,阅读课文。
1.阅读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出示课件
2.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1)天山留下的印象是神奇的、美丽的……
(2)按照移步换景来描写景物。
三、品读文字,理解课文。
1.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3)学生自由讨论,然后交流。
交流预设:
这一段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等美景。
例如,用衬托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
蓝天云影衬托雪峰的高大、静美;以溪流、鱼儿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用比喻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
作者把雪峰比喻成白缎子,云彩的影子比喻成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的白;把融化的雪水比喻成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比喻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可见景象多么壮观、美丽。
这样的描写充分地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凉爽的原因。
(4)总结学习方法:
作者用到了衬托和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自学课文时可以先找到这样的句子来品味天山景物的特点。
(5)用勾画批注的方法围绕着“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
”这一问题自学4-5段,觉得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6)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白皑皑的群峰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盛;“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花瓣儿赛过巴掌大。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文中几个比喻句:
像……织锦、彩霞、长虹,无不描绘出天山花朵的艳丽,“赛过八寸的玛瑙盘”显示花之大,“人浮在花海上”显示花之多。
四、拓展练习。
1.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2.课外阅读:
《天山景物记》。
交流查阅天山资料
阅读课文
默读课文,自学新词
出示生词,引导学生边读边记住
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
学生读文,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讨论交流。
作者用到了衬托和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自学课文先找到这样的句子来品味天山景物的特点。
全班交流。
体会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天山的美。
从课题入手,交流查阅天山资料,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在教师的梳理过程中,教给孩子如何更有效地查阅资料的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很快地走进文本。
让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资料与大家进行交流,不但做到了资源共享,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明确了初读课文的任务时,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在交流中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学习略读课文时,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但是教师的行为不能省略,要在学习难点处充分地进行指导,给学生指明方向。
这一课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顺序后,教师点拨课文第三段的描写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解析,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体会品味其他段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在“润物无声”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品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到了天山的美。
增宽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厚度。
作业设计
仿照作者描写天山的段落,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名称
4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教学思考
作者抓住了“绍兴的船,绍兴的桥”这两个典型事物,用充满韵律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石桥飞架,流水人家,乌篷穿梭;通过充满乡土气息的童谣、谜语、坐船与过桥时独有“规矩”,让我们领略到水乡孩子那一份独特的生活情趣。
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真是“一方秀丽水,养育一方灵性人”。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江南水乡绍兴的水、船、桥、人之间和谐的美,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感情。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展现文中描写的情境,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和文章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背景资料的引入,学生体会船、桥与当地的小朋友的生活存在什么关系。
2.通过朗读与分析,让学生了解绍兴的桥、船各有哪些特点。
3.通过提问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文中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展现文中描写的情境,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和文章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江南水乡绍兴的水、船、桥、人之间和谐的美,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感情。
创新目标
通过背景资料的引入、朗读与分析、提问与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文中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江南水乡绍兴的水、船、桥、人之间和谐的美,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背景资料的引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