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毕业论范文2.docx
- 文档编号:25976849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96.98KB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毕业论范文2.docx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毕业论范文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毕业论范文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毕业论范文2
学校代码:
10904
学士学位论文
1990—2010年山东省城市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演化分析
姓名:
学号:
200808110143
指导教师:
学院: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专业:
地理科学
完成日期:
2012年6月15日
学士学位论文
1990—2010年山东省城市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演化分析
姓名:
学号:
200808110143
指导教师:
学院: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专业:
地理科学
完成日期:
2012年6月15日
摘要
研究城市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演化,可以为城市人口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本文选取1990—2010年山东省城市人口、GDP、及三个产业的相关数据,研究五个重心的演化轨迹,分析得出山东省城市人口重心的演变呈现阶段性,经济重心的演变整体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演变的趋势。
以此为依据,提出山东省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城市人口重心;经济重心;演化
Abstract
Thestudytheshiftsoftheurbanpopulation,economyGravityCentercanprovidescientificpolicyforthedevelopmentofurbanpopulationandeconomy.ByanalyzingtheshiftsofGravityCenterofShandong’surbanpopulation,GDP,threeindustriesin1990—2010,thefindingsindicatechangesfortheshiftsofurbanpopulationbyphases,whiletheeconomyGravityCentershowsthetrendsofmovingfromsouthwesttonortheastonthewhole.Basedonthefindings,theessayreasonableproposessuggestionsaccordingly.
【Keywords】Urbanpopulationgravitycenter;Economygravitycenter;Evolution
目录
第1章引言1
1.1研究目的及意义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
第2章数据来源与模型分析2
2.1数据来源及处理2
2.2重心概念及重心模型2
第3章1990—2010年山东省城市人口重心的演变轨迹及特征3
3.11990—2010年山东省城市人口重心的演变轨迹3
3.21990—2010年山东省城市人口重心的演变特征3
3.2.1城市人口分布相对均衡3
3.2.2城市人口重心演化呈现一定的阶段性3
第4章1990—2010年山东省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及特征5
4.11990—2010年山东省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5
4.21990—2010年山东省经济重心的演变特征7
4.2.1经济重心大致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演变的趋势7
4.2.2第一产业重心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演变7
4.2.3第二产业重心演变在纬度上呈现回归趋势8
4.2.4第三产业重心1994年以后呈现自东向西的变化趋势8
第五章城市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演变轨迹对比分析9
5.1城市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演变轨迹对比分析9
5.1.1东西方向9
5.1.2南北方向9
5.2存在的的问题9
5.2.1各地市城市化水平的不均衡性9
5.2.2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欠协调性9
5.2.3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间的不同步性9
5.3建议10
5.3.1破除城乡间的人口流动障碍,促进人口的合理流转10
5.3.2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0
5.3.3发展西南部城市的第三产业,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10
5.3.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10
第六章结论11
参考文献12
附录13
致谢14
第1章引言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重心概念来源于力学,是指一个物体内各部分所受重力而产生合力的作用点,在该点上各个力保持均衡状态[1]。
人口重心指区域内某时刻人口分布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通过其与区域几何中心的比较,常用来测定区域人口分布的均衡状况,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弗·沃尔克提出。
经济重心是指区域空间内的一点,在该点各个方向上的经济力量能够维持均衡。
通过对人口重心的研究,可以揭示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原因和特征。
通过对经济重心的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差距的演变,可以为制定人口政策、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我国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才开始尝试运用重心研究方法分析社会经济问题[3]。
相对于人口重心,研究经济重心起步较晚,是从台湾学者黄金树(1988)研究中国大陆经济重心与空间发展状况时开始的[4]。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研究一个国家的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移动和变化,而以单一省或地区为单位研究的文献较少,特别是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的相关文献较少。
而在对山东省的相关问题研究中,仅有傅娟,李文训等学者对人口重心这一方面做了研究,对城市人口重心的研究没有,而以经济重心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少,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则更少。
故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把两者有机结合,对近二十年山东省的城市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第2章数据来源与模型分析
2.1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数据(包括1990—2009年城镇(非农业)人口数(非户籍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数据)采用山东统计局和山东统计信息网及经济学家网站公布数据[5—6]:
其中2000—2010年数据采用山东统计信息网站公布的统计年鉴数据;1990—1999年数据采用经济学家网站公布的统计年鉴数据。
数据中部分年代的人口、经济数据由于条件限制未能找到官方数据,采用插值法计算。
包括1991年的人口、经济相关数据,1993年经济数据,1999年人口数据,2005年人口数据。
2.2重心概念及重心模型
重心概念来源于力学,是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各个方向上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平衡[7]。
假设某一个区域由n个小区域i构成,则该区域的某种属性的重心可用以下的公式表示:
式(2-1)
其中
、
分别表示某一区域内某属性的重心经度和纬度值,当Pi为各区域单元的城市人口,
、
为区域的城市人口重心。
利用公式使Pi分别取1990—2010年山东省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及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计算出相应的重心坐标及山东省的几何重心
坐标(11808’24”E,36021’36”N)[8]。
并做出1990—2010年山东省城市人口重心、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演变轨迹图。
第3章1990—2010年山东省城市人口重心的演变轨迹及特征
3.11990—2010年山东省城市人口重心的演变轨迹
依次将各年城市人口重心坐标点连接,得到1990年以来城市人口重心演化图,如图1所示:
图11990—2010年山东省城市人口重心演变轨迹图
3.21990—2010年山东省城市人口重心的演变特征
3.2.1城市人口分布相对均衡
山东省城市人口重心总体接近几何中心[8]。
由重心公式计算得出,山东省的几何中心(118.140E,36.360N),位于淄博市博山区东部[8],虽然城市人口重心一直在移动,但始终位于一定范围内。
城市人口重心与几何中心接近,表明山东省城市人口分布相对比较均衡,城市化水平较为均衡。
这与山东省优越的自然人文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自然条件好,开发历史久。
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能满足多种农作物的生长需求;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
其次,土地面积小,地理环境内部差异不大。
第三,乡村人口相对分散的模式占有很大优势。
3.2.2城市人口重心演化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1990—2010年间,城市人口重心的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较大,但仍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从总体来看,城市人口重心由东北向西南偏移。
阶段一:
1990—1999年城市人口重心总体上由东北向西南迁移。
除1992—1993年城市人口重心由西南向东北迁移、1995—1996年、1998—1999年城市人口重心由西向东迁移外,1990—1999年间,山东省城市人口重心变动较有规律,大致呈现自东北向西南迁移的变化规律。
其中1993—1995年城市人口重心呈加速自东北向西南变动。
城市人口重心自东北向西南变动的原因主要受制于南部与北部在农业生产能力的差异。
阶段二:
1999—2010年城市人口重心的变动呈现不规则性。
相对于1990—1999年,在1999—2010年间,山东省城市人口重心的变动较不规则,在北纬36.320—36.380,东经118.280—118.410之间,既有自东北向西南迁移变动的趋势,如2001—2003年间、2007—2010年间。
也有自东南向西北迁移变动的趋势,如2000—2001年间、2006—2007年间。
还有变动最为显著的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的迁移变动,如1999—2000年间、2004—2006年间。
主要是由于进入新世纪,省内的经济发展更加开放,各地区的差距相对减小,相似的人口、产业结构拉近了南方和北方人口增长的势头,导致人口迁移流动速度加快,使得城市人口重心发生变动,因而导致城市人口重心变动的不规则性。
第4章1990—2010年山东省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及特征
4.11990—2010年山东省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
依次将各年GDP重心坐标点连接,得到1990年以来山东省经济重心演化轨迹图,如图2所示:
图21990—2010年山东省经济重心演变轨迹图
依次将各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重心坐标点连接,得到1990年以来山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演化轨迹图,分别如图3、图4、图5所示:
图31990—2010年山东省第一产业演变轨迹图
图41990—2010年山东省第二产业演变轨迹图
图51990—2010年山东省第三产业演变轨迹图
4.21990—2010年山东省经济重心的演变特征
4.2.1经济重心大致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演变的趋势
从图2可以看出,在1990—2010年间,山东省经济重心在北纬36.440—36.50,东经118.440—118.720之间变动,并且整体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演变的趋势。
经济重心接近几何中心,但与几何中心相比,南北方向上,山东省的经济重心位置偏北;东西方向上位置偏东。
主要由于东北部沿海地区地势相对低平,交通发达,工业基础好,经济发展速度快,而西南部由于位置相对闭塞,地形多山地则相对落后。
但自2006年以后,经济重心呈现自东北向西南演变的趋势,体现了经济政策向西南地区的倾斜。
4.2.2第一产业重心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演变
从图3第一产业重心的演变轨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0—1995年,山东省第一产业重心大致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主要是东北部地区地势相对低平,交通相对发达,生产技术相对西南部而言,比较先进,因而造成了第一产业重心向东北迁移的趋势。
而位于东部的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依托其优越的区位优势,生产力逐渐提高,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促使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因而出现了1996年后的第二阶段,第一产业重心逐渐由东北向西南演变的趋势。
4.2.3第二产业重心演变在纬度上呈现回归趋势
如图4所示,第二产业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但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变化在纬度上呈现一定的回归性。
特别是1990—2007年集中在北纬36.540—36.560,但在2007年以后,第二产业的演变由东北向西南演变的趋势比较明显,主要是由于经济政策向西南倾斜的原因。
4.2.4第三产业重心1994年以后呈现自东向西的变化趋势
如图5所示,1994年以前,山东省第三产业变动较大,1990—1991年由东南向西北变化趋势明显,1991—1994年,山东省第三产业重心由西北向东南变动明显[9]。
体现了第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
自1994年以后,第三产业重心呈现自东向西的演变趋势。
且变动集中在北纬36.440—36.460,东经118.630—118.780之间,变化幅度较小,体现了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稳定平稳的趋势。
第五章城市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演变轨迹对比分析
5.1城市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演变轨迹对比分析
5.1.1东西方向
从东西方向上来看,城市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心均与几何重心有一定的偏离,体现了区域间的非均衡性。
城市人口重心的波动范围位于几何中心东部。
且从城市人口重心的演变来看,城市人口重心的演变波动较大,一定程度上体现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的不均衡性。
东部和中部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而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化水平则有所欠缺。
经济重心也偏离几何重心的东部,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大致吻合。
5.1.2南北方向
从南北方向来看,几何重心位于城市人口重心的波动范围内,体现了城市人口重心分布在南北方向上的相对均衡性。
而经济重心偏离于几何重心的北部,体现了山东省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南北不均衡性。
5.2存在的问题
5.2.1各地市城市化水平的不均衡性
由城市人口重心的演变轨迹可以得出,山东省城市化水平在不同地市间存在着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多集中于山东省的北部和东部,而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化水平则相对较低。
由第一产业重心的演化也可看出,农业重心有向西南转移的趋势,因为南部南四湖流域下游和鲁西黄河古冲积扇上,淡水资源丰富,土壤平坦肥沃,粮食生产条件优越,西南部地区人口对农业的依赖性强[8]。
5.2.2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欠协调性
从经济重心偏离几何重心的情况来看:
在南北方向上,经济重心偏离几何重心的北部,体现了山东省南北经济发展的欠协调性;在东西方向上,经济重心偏离几何重心的东部,体现了山东省东西经济发展的欠协调性。
总体来说,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呈现东北发达,西南欠发达的欠协调性。
5.2.3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间的不同步性[10]
从城市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在东西和南北方向的比较来看,城市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虽然在东西方向上有一定的吻合,但在南北方向上仍存在一定的偏离。
即使在东西方向上有一定的吻合,在部分年份上也有一定的出入和偏离。
体现了山东省各地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步性。
5.3建议
5.3.1破除城乡间的人口流动障碍,促进人口的合理流转
应该因地制宜,采取系统论的思想,根据不同制度的作用机理,建立起一整套相应的政策体系以破除城乡间的人口流动障碍,促进人口合理流转[12]。
5.3.2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针对山东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欠协调的问题,我省应采取新思路、新政策,努力缩小不同区域间的差距,促进山东省各地市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要促进相对落后的西南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起落后地区分享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成果的机制。
5.3.3发展西南部城市的第三产业,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充分发掘落后地区的资源,发展第三产业,推动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人口迁移、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推动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以枣庄为例,当地充分发掘其旅游资源,促进城市由资源枯竭型城市向旅游城市转变,既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为其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5.3.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首先,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
其次,改革并健全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12]。
再次,依法提供权益保障。
第六章结论
山东省城市人口重心的演变呈现阶段性,经济重心的演变整体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演变的趋势。
通过城市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的对比可以发现山东省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地市城市化水平的不均衡性,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欠协调性,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间的不同步性等问题。
应采取综合措施,因地制宜,促进山东省人口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山.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05):
49—54.
[2]秦振霞.河南省1987—2006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对比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01):
16—19.
[3]傅娟.建国以来新疆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动态转移轨迹与区域经济发展[J].新疆财经,2011,(02):
22—27.
[4]冯宗宪.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2006,(03):
249—254.
[5]山东统计年鉴(2000—2010年).山东统计信息网[OL].http:
//www.stats-.
[6]山东统计年鉴(1990—1999).经济学家论坛网[OL].http:
//bbs.jjxj.org.
[7]许家伟.1990—2009年中国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以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为例[J].人文地理,2011,(04):
85—90.
[8]李文训.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重心迁移研究[J].新疆财经,2011,(02):
22—27.
[9]颜俊.30年来中国人口、经济、产业重心演变的轨迹及其对比[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
34-38.
[10]陈冬勤.咸阳市城市化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7,(06):
81—88.
[11]迟百余.山东省迁移人口特征与迁移决策的研究[J].西北人口,2007,(02):
116—120.
[12]林凡元.山东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区域评估及对策研究[J].西北人口,2010,(02):
75—79.
存在问题:
1、参考文献不够20个。
2、有些文献在文中没有在相应地方注出上标。
附录
本文数据(包括1990—2009年城镇(非农业)人口数(非户籍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数据)采用山东统计局和山东统计信息网及经济学家网站公布数据:
其中2000—2010年数据采用山东统计信息网站公布的统计年鉴数据;1990—1999年数据采用经济学家网站公布的统计年鉴数据。
数据中部分年代的人口、经济数据由于条件限制未能找到官方数据,采用插值法计算。
包括1991年的人口、经济相关数据,1993年经济数据,1999年人口数据,2005年人口数据。
致谢
当我写完这篇论文的时候,心中的感恩之情油然生起。
感谢彭远新老师对我论文写作的严格要求和专业指导。
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以及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广阔开明的学术思想对我现在乃至今后的学习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特备是在我撰写学位论文期间,在论文选题、资料搜集、论文撰写及最后定稿的过程中,彭老师的悉心指导,督促我要大胆创新,追求高质量。
论文中凝聚着彭老师的诸多的心血和智慧。
同时感谢其他老师的热心指导,他们也在百忙之中对我论文提出了宝贵意见。
在即将结束大学这四年的学习生涯之际,我要由衷的感谢枣庄学院给了我这个学习的平台,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的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也将使我受用无尽。
诸多的关心和鼓励,使我万分感激。
最后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也祝愿我们的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越来越好。
赵琨
2012年6月15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旅游 资源 环境 学院 毕业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