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冠状动脉起源异常.docx
- 文档编号:25976001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8.94KB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冠状动脉起源异常.docx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冠状动脉起源异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冠状动脉起源异常.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病因】 本病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在正常的情况下,左、右冠状动脉是从主动脉发出的,并提供心脏需要的血液。
它们的开口深处主动脉根部,分别在左、右主动脉窦内。
若以主动脉瓣附着缘连线为界,可将主动脉窦分为窦内和窦外,开口的绝大多数(80%~91%)均处于窦内,其余的开口在窦外或窦线上。
而在异常的情况下,较为常见的是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和主动脉,少数也可起源于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常伴有其它严重的畸形。
【症状】 一、临床表现 病婴出生1个月内可无异常表现,出生后2~3个月即可开始呈现心肌缺血缺氧,喂奶或哭吵时诱发气急,烦躁不安,口唇苍白或发绀,大汗淋漓,乏力,心率增快,咳嗽、喘鸣等可能由于心绞痛和心力衰竭而产生的症状。
左、右冠状动脉侧支循环非常丰富的少数病例,则可延迟到20岁左右呈现心绞痛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这些病例心前区常可听到连续性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也较严重。
二、体格检查 生长发育较差,瘦小,体重不增,呼吸增快,心浊音界扩大,心率增速,有肝肿大,颈静脉充盈、肺野罗音等心力衰竭征象,心尖区可听到二尖瓣关闭不全产生的收缩期杂音。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丰富者,心前区可听到柔和的连续性杂音。
三、病理解剖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最为多见。
【饮食保健】 应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及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像瘦肉,禽肉,鱼,虾,豆类,豆制品,谷类,水果及蔬菜等。
少吃一些肥肉,奶制品,蛋黄,脑,肝,肾及肠等动物内脏。
【护理】【治疗】 本病为一种先天性疾病,故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自然预后较恶劣,大多数于生后2个月内死亡,侧支循环发育丰富的病例,虽可生存入成年期,但往往因左心室缺血性病变逐渐加重而死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发生猝死。
因此一旦诊断明确,积极施行手术治疗是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的唯一有效措施。
【检查】 有利于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有:
(1)胸部X线检查:
显示心影显著增大,左心缘饱满隆起,心尖圆钝,向外下方突起至左腋部,并向后遮盖脊柱,肺野血管充血,但搏动较弱。
(2)心电图检查:
常呈现前外壁心肌梗塞征象,L1和AVL导联呈现Qr型和T波倒置,V5V6呈现深的Q波,常伴有T波倒置,左侧心前区导联显示ST段抬高,且常有左心室肥厚征象。
(3)右心导管检查: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丰富的病例由于来自主动脉的右冠状动脉血液经侧支循环进入左冠状动脉再流入肺动脉,于是肺动脉血液含氧量增高,在肺动脉水平可显示左至右分流,肺动脉压力亦可增高。
(4)超声心动图检查:
显示左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
切面超声心动图和超声脉冲多普勒检查可显示左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
(5)血清酶测定可查到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
(6)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
用201TI作心肌显像可显示心脏前外方病损区心肌不显影。
(7)选择性心脏血管造影检查:
心血管造影检查是确诊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可靠方法。
主动脉造影和选择性右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仅有右冠状动脉一支起源于主动脉,右冠状动脉显著增粗,造影剂逆向充盈左冠状动脉,再回流入肺动脉。
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常显示左心室腔扩大,左心室收缩力显著减弱和左心室前壁运动功能减退。
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尚有助于诊断二尖瓣关闭不全。
有的病例于肺动脉内注入造影剂时,左冠状动脉可能显影。
【鉴别】 此病在小儿发病时多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需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相鉴别,同时还要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冠状动脉瘤、川崎病、心前区连续性杂音等鉴别。
一、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ndocardialfibroelastosis;EFE)又名心内膜硬化症,其病因尚未明了。
为小儿原发性心肌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又称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先天性心脏病如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闭锁等并发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称继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其临床意义决定于原发的心脏畸形。
临床表现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常在呼吸道感染之后发生。
1.一般症状可按照症状的轻重缓急,发为三型:
⑴暴发型:
起病急骤,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呕吐、拒食、口周发绀、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心动过速。
肺部有散在性喘鸣音或干性罗音,肝脏肿大,还可见了浮肿,均系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体征。
少数患儿呈现心源性休克,可见烦躁、面色灰白、四肢湿冷及脉搏加速而微弱等症状。
此型病儿的年龄多在6个月以内,可致猝死。
⑵急性型:
起病也较快,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展不如暴发型者急剧,常并发肺炎,伴有发热,肺部出现湿性罗音。
有些患儿因附壁血栓的脱落而发生脑栓塞等。
多数死于心力衰竭,少数经治疗可获缓解。
⑶慢性型:
发病稍缓慢,年龄多在6个月以上。
症状如急性型,但进展缓慢,有些患儿的生长发育受影响。
经治疗可获缓解,活至成人期,也可因反复发作心力衰竭而死亡。
二、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本型的特征为左或历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肌肥厚。
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
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
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
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中年居多。
起病多缓慢,最初检查时发现心脏扩大,心功能代偿而无自觉不适。
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逐步出现,这一时期有时可达10年以上。
症状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其中以气急和浮肿为最常见。
最初在劳动或劳累后气急,以后在轻度活动或休息时也有气急,或有夜间阵发性气急。
由于心排血量低,患者常感乏力。
体检见心率加速,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可有抬举性搏动,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常可听得第三音或第四音,心率快时呈奔马律。
由于心腔扩大,可有相对性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此种杂音在心功能改善后减轻。
血压多数正常,但晚期病例血压降低,脉压小,出现心力衰竭时舒张压可轻度升高。
交替脉的出现提示左心衰竭。
脉搏常较弱。
心力衰竭时二脉基底部可有罗音。
右心衰竭时肝脏肿大,水肿的出现从下肢开始,胸水和腹水在晚期患者中不少见。
各种心律失常都可出现,为首见或主要的表现,并有多种心律失常合并存在而构成比较复杂的心律,可以反复发生,有时甚顽固。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窦房阻滞或暂停可导致阿-斯综合征,成为致死原因之一。
此外,尚可有脑、肾、肺等处的栓塞。
三、川崎病 本病是一种急性系统性血管炎,就是血管壁的炎症,并可发展到血管扩张(动脉瘤),主要影响冠状动脉(供应心脏的血管)。
然而并非所有患儿均会发展为动脉瘤。
大多数病人表现为急性症状而无并发症。
本病开始表现为不可解释的高热,至少持续5天,患儿常常非常烦躁。
发热可以同时伴有或随后发生球结膜炎(眼睛充血),不伴有脓或分泌物患儿皮疹表现可以多种多样,如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丘疹等。
皮疹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也常常发生在肛门会阴区。
口腔改变表现为唇色亮红,皲裂,舌头充血,常称为“杨梅舌”和咽充血手足可以受累,表现为手掌及足底充血和肿胀。
这些表现后(大概第二至三周)接着出现手指和脚趾端特征性脱皮。
约有一半以上的病人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通常为单独的一个淋巴结,直径至少1.5cm。
有时,其他症状如关节痛和/或关节肿胀、腹痛、腹泻、烦躁及头痛等也可见到心脏受累是川崎病最严重的表现,因为有可能导致长期的并发症。
可以发现心脏杂音、心律失常或超声心动检查异常。
心脏的各层均可有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即心包炎(包绕心脏的膜的炎症)、心肌炎(心肌的炎症)和瓣膜受累。
然而,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冠状动脉瘤的形成。
【并发症】 本病死亡率较高(据报导,该病第一年的死亡率为90%),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时更易导致儿童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病人常常表现为急性、严重性的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又称“心肌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
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
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疲倦乏力,呼吸困难,初起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终而演变为休息时呼吸困难,只能端坐呼吸。
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多于熟睡之中发作,有胸闷、气急、咳嗽、哮鸣,特别严重的可演变为急性肺水肿而表现剧烈的气喘、端坐呼吸、极度焦虑和咳吐含泡沫的粘液痰(典型为粉红色泡沫样痰)、紫绀等肺部郁血症状。
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少,夜尿,饮水与排尿分离现象等。
主要体征是肺底湿性罗音或全肺湿性罗音,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奔马律与交替脉,肝肿大,肝颈回流阳性,X线检查以左心室或左心房增大为主。
实验室检查则左心衰竭有臂舌时间延长,飘浮导管测定肺动脉毛细血管楔嵌压增高;右心衰竭有臂肺时间延长、静脉压明显增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冠状动脉 起源 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