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资料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学案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docx
- 文档编号:25975785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52.22KB
备考资料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学案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docx
《备考资料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学案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资料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学案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考资料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学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
第一讲
___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
[考纲要求]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结果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①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①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
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结果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坦。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
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
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主要内力作用
1.地壳运动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我国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
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2.其他内力作用
其他内力作用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考点
常考题型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以地质剖面图或地貌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以六大板块图或局部板块图为载体考查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例1] (2011·山东高考节选)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Ⅰ、Ⅱ B.Ⅲ、Ⅳ
C.Ⅰ、ⅢD.Ⅱ、Ⅳ
[解析] 由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例可知:
Ⅰ、Ⅲ都为沉积层,受外力作用;而Ⅱ处是断层,Ⅳ处是岩浆侵入,且为内力作用所致。
[答案] D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侵蚀作用及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祼岩荒漠等
干旱地区
流水侵蚀
冲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如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拱桥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2.沉积作用及对地貌影响
作用
沉积特征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流水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沉积
形成沙漠(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地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沉积
形成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冰川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
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中下部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1.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②冰川作用:
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③风力作用:
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2.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考点
常考题型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的特点
以区域图或地貌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的分布规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例2] (2013·北京高考)读图,回答
(1)~
(2)题。
(1)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2)图中( )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思维流程]
第一步:
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
第二步:
用方法,快速锁定答案
第
(1)题用优选法即可快速获取答案,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南方的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地区。
第
(2)题,用直选法,根据图中获取信息可知C项正确,故选C。
[答案]
(1)C
(2)C
读图析图能力(八)——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
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熟知典型图示]
图1 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
图2 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是说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循环关系,这种关系实质就是内、外力作用。
[掌握判读技巧]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
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
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
二进二出。
注:
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应用“读图规范”]
[典例] 2010年11月24日,我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180km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
读图回答
(1)~
(2)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上升运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
A.①B.⑤
C.③D.④
第一步:
读图名,知图类
本题图示下方的图名明确指出这是一幅“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而且是关联图形式的循环示意图。
其判读关键是把握方框内的各物质和箭头的指向和含义。
第二步:
析图例,看点线
该示意图的突破口是右侧已经标示的“地幔”。
由地幔指向的①应是岩浆。
只有变质岩直接指向岩浆,因此⑥是变质岩。
⑤⑥相互转化,⑤应是沉积岩。
其他②③④分别是侵入岩、喷出岩和沉积物。
第三步:
联题目,抓关键
题目设置考查两个知识点:
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及外力作用。
从景观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该岩石有层理结构,是典型的沉积岩特征。
岩石类型应对应示意图中的⑤。
第四步:
组答案,防失误
本题中的循环示意图较为复杂,超出了一般的四种物质的形式,因此在判读时一定要根据逻辑关系,确定各种物质的名称和在整个循环过程中的位置。
在确定①是岩浆、⑥是变质岩后,②③均来自岩浆,且②可能直接形成变质岩,判断②是侵入岩;③要经过一系列作用形成沉积岩、岩浆岩,则③是喷出岩。
而对于第
(1)题的判定,要注意题干的提示信息“敦煌附近”,西北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作用。
答案:
(1)B
(2)B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
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2)题。
(1)科罗拉多大峡谷岩壁的岩石从成因来看多属于( )
A.甲B.乙
C.丙D.丁
(2)对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所起作用最大的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D.海浪侵蚀
解析:
(1)B
(2)B 第
(1)题,从题干中所给信息“化石”可以判断其岩石属于沉积岩,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根据其相互转化的关系可以判断甲为岩浆,乙为沉积岩,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
故选B。
第
(2)题,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与科罗拉多河的流水侵蚀作用有关。
故选B。
[课堂对点练习]
题组一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09·江苏高考)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1~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 B.③
C.④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B.Ⅱ——③
C.Ⅲ——⑤D.Ⅰ——⑥
解析:
1.D 2.A 第1题,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表,可知②代表重熔作用,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地壳运动,⑤代表变质作用。
玉石和大理岩都是变质作用形成的,故选D。
第2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死之后其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然后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故选A。
题组二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2013·天津高考)读图,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
这些沙滩形成于( )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由此可以判断这些沙滩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
4.(2012·北京高考)下图为温带某景区导游图。
在图示景区的主要自然景观中( )
A.峡谷由河流下切塑造而成B.河流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
C.瀑布的落差受径流量控制D.湖泊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
解析:
选A 河流上游地区流速较快,河流的下切(下蚀)作用明显,易形成峡谷;该景区位于温带,图示区域最高海拔为2038m,且河流发源地并不在最高山峰处,所以该地区河流应以雨水补给为主;瀑布的落差与陡崖的相对高度有关;火山口比周边地区的海拔要高,受火山口湖泊补给的河流向火山周边的低处流动,形成放射状水系,根据图中河流与湖泊的分布关系,可排除选项D。
综上可知选项A正确。
[课时跟踪检测]
(限时40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
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014·青岛期中)天山大峡谷(图1)由红褐色的巨大山体群组成。
这里山体高大,山坡陡峭,峡谷细长,山体由红色岩石和粗砂砾石组成。
谷内山体陡峭险峻,奇峰异石,千姿百态。
崖壁下部有大大小小洞穴分布,图2为岩石转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崖壁下部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 )
A.冰川侵蚀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D.海水侵蚀
2.据图文资料,判定该峡谷主要岩石为(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1.C 2.A 第1题,洞穴分布在大峡谷岩壁的下部,峡谷底部不会受到冰川的侵蚀,A错误;风力侵蚀不会只侵蚀峡谷的下部,B错误;峡谷底部可能有流水汇集,受流水侵蚀影响,崖壁下部多洞穴,C正确;天山深居内陆,不受海水侵蚀影响,D错误。
故答案选C。
第2题,峡谷中的岩石有粗砂砾岩,属于沉积岩;甲受变质作用生成丙,故丙为变质岩;变质岩不能直接转换成岩浆岩,所以乙为岩浆岩,则丁为岩浆,甲为沉积岩。
故答案A。
(2014·杭州高级中学月考)甲图为板块运动示意图,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在图甲所示板块边界区域,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态为( )
A.东非裂谷B.海岸山脉
C.大西洋D.喜马拉雅山脉
★4.在图甲①处,最可能形成的岩石类型应为图乙中的( )
A.aB.b
C.cD.d
解析:
3.B 4.B 第3题,图甲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将大陆板块拱起形成的海岸山脉,B正确;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是板块张裂形成的,A、C错误;喜马拉雅山脉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D错误。
故答案选B。
第4题,①附近有火山活动,位于岩浆通道附近,岩石可能出现变质,形成变质岩;图乙中通过外力作用这一信息可以判断b为变质岩,故选B。
5.随着赴台“个人游”的升温,赴台游客逐年增加,野柳地质公园是大陆游客青睐的台湾景点之一。
公园中有一块形似“金钱豹”的岩石,每年只能在大潮的退潮期间见到。
近期人们发现“金钱豹”的头掉在地上,已“一命呜呼”(如下图)。
“金钱豹”头部消失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B.海浪侵蚀
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
解析:
选B 该景观在大潮退潮期间才能看到,说明该景观位于海边,易受海浪的影响。
“金钱豹”的头部的消失主要是受海浪侵蚀作用的结果。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丙地貌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是( )
A.变质岩B.花岗岩
C.玄武岩D.石灰岩
★7.关于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B.图乙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C.图丙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广布
D.图丁在干旱和沙漠地区比较常见
解析:
6.D 7.D 第6题,图丙溶蚀“桥”属于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受到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第7题,图甲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乙是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丙为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化学溶蚀形成的,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图丁风蚀“桥”主要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在我国西北地区常见。
(2014·济南模拟)安徽黄山山体主要由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构成。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黄山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根据图文回答8~9题。
8.构成黄山山体的花岗岩猴子观海的成因类型是( )
A.喷出型岩浆岩B.沉积岩
C.侵入型岩浆岩D.变质岩
9.形成“猴子观海”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形式是( )
A.风化、侵蚀作用B.搬运作用
C.沉积作用D.岩浆活动
解析:
8.C 9.A 黄山山体的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
“猴子观海”景观是风化、侵蚀作用造成的。
下面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及两幅地貌景观图。
读图完成10~12题。
10.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表示沉积岩的是( )
A.aB.b
C.cD.d
11.形成乌江峡谷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的侵蚀作用B.流水的堆积作用
C.风力的侵蚀作用D.波浪的侵蚀作用
★1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表示六合桂子山石柱林岩石形成过程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10.C 11.A 12.A 第10题,图中a、b、c、d分别表示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11题,乌江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因此形成乌江峡谷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
第12题,六合桂子山石柱林由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由图可知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二、综合题(共52分)
★13.下图为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2分)
(1)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形式的差异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地貌形态,完成下表。
(6分)
主要外力作用形式
对应的地貌形态
甲
乙
(2)图中①河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大的峡谷,该峡谷的成因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3)乙地形区的东南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其中东南部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为宽广,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4)图中甲、乙两地都是我国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其中甲地常规能源中油气资源丰富,由此可知________岩的面积在该地分布应比较广,同时也说明该地的古地理环境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5)图中山脉②的走向是________,该山脉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线。
山脉北侧的盆地中多半为固定沙丘而南侧盆地中多为流动沙丘,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10分)
解析:
第
(1)题,该地形剖面图是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乙地应为青藏高原,其外力作用以冰川侵蚀、流水侵蚀为主,与之相对应的地貌形态为河谷地貌和冰川地貌;甲地为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风力堆积为主,与之相对应的地貌形态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第
(2)题,①河应为雅鲁藏布江,其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大的峡谷,该峡谷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第(3)题,青藏高原中部谷地多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而该地区东南部谷地多为河流侵蚀作用形成。
第(4)题,油气资源存在于沉积岩中。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说明该地的古地理环境应为内陆湖泊或浅海大陆架。
第(5)题,②山脉应为天山,呈东西走向,天山之南的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多流动沙丘,天山之北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入,降水稍多,盆地内多半为固定沙丘。
答案:
(1)
主要外力作用形式
对应的地貌形态
甲
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作用为主
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乙
流水侵蚀和冰川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地貌和冰川地貌
(2)流水侵蚀
(3)青藏高原中部谷地多为冰川侵蚀而成,呈“U”型;该地形区东南部谷地多为河流侵蚀而成,呈“V”型
(4)沉积 内陆湖泊或浅海大陆架
(5)东西走向 天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湿润气流可以深入,因而降水多于天山的南部地区,所以盆地中多半为固定沙丘;而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是封闭型的,降水很少,所以盆地中多流动沙丘。
14.(2014·乌鲁木齐模拟)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下列新疆的景观图片,回答问题。
(20分)
(1)按照内、外力作用把图中地貌景观进行分类。
(7分)
(2)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简述其形成原因。
(5分)
(3)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
(8分)
解析:
本题利用景观图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第
(1)题,吐鲁番盆地是断裂下陷,天山是板块挤压形成的,都与内力作用有关;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的形成与风力有关,属于外力作用。
第
(2)题,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是典型的地堑盆地,由岩层断裂下陷而成。
第(3)题,雅丹地貌也叫沙蚀丘或风蚀丘,是一种典型的风力侵蚀地貌;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形成的典型地貌。
答案:
(1)吐鲁番盆地和天山山脉是内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2)吐鲁番盆地是由岩层断裂下陷而成。
(3)相同点:
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
不同点:
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考资料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学案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 备考 资料 地理 一轮 复习 41 营造 地表 形态 力量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