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56《诗经四首》和《离骚节选》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4.docx
- 文档编号:25975782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51.28KB
高中语文256《诗经四首》和《离骚节选》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256《诗经四首》和《离骚节选》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56《诗经四首》和《离骚节选》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4.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256《诗经四首》和《离骚节选》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4
《诗经(四首)》和《离骚(节选)》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诗经(四首)》和《离骚(节选)》
二.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诗经》《离骚》的思想感情和古诗鉴赏的有关知识
2、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3、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三.知识归纳总结:
1、《诗经》共305篇,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
赋:
铺陈叙事。
比:
借物托情。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诗经》“六义”。
2、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
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源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四.课文分析:
《氓》
1、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
2、注意读音。
氓méng蚩chī愆qiān将qiāng垝guǐ垣yuán
筮shì咎jiù陨yǔn徂cú汤shāng渐jiān罔wǎng
靡mǐ夙sù咥xì隰xí泮pàn
3、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言:
言既遂矣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静言思之句中语气词,无实义。
通假字:
于通“吁”,于嗟:
叹息。
泮通“畔”,边岸。
说通“脱”,摆脱。
4、注意加点词语古今义的不同
以我贿迁古义:
财物,本文特指女子的嫁妆;今义:
用财物买通他人。
三岁为妇古义:
多年;今义:
三年。
5、整体把握课文。
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
恋爱(一、二章)
婚变(三、四、五章)
决绝(六章)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了回忆和对比的写作方法。
6、处理难点。
在第一章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的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
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表现了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感情基调:
热情、幸福
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
比兴的艺术手法。
第三章以比兴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
不能沉溺于爱情。
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
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提问:
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
暗示着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提问:
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第六章她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
提问:
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
清醒、刚烈
提问:
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
对比
提问:
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
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明确:
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提问:
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们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在求婚时,他的态度是急切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7、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
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
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唾弃。
《无衣》
1、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如:
“岂曰/无衣?
”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
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
”表现军情紧急,快连,感叹,降调。
2、把握课文内容。
提示:
衣:
上衣。
袍:
长袍,相当于现在的斗篷或披风。
裳:
下衣。
3、明确内容: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
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伐檀》
1、课文出处:
《伐檀》出自“魏风”。
“魏风”即魏国的诗。
春秋时期的魏国,其地在今山西芮城东北一带。
当时魏国是一个小国,土地贫瘠,加之君王昏庸,劳役很重,征税又多,奴隶们负担过重,难以为生。
《淮南子·人间训》引魏文侯语:
“民春以力耕,夏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无事,又以伐林而积之,负轭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敝矣。
”
2、注意字音及通假字。
投影:
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并且勾画出本诗中的通假字:
寘河之干涟猗不稼不穑三百廛不狩不猎县貆河之漘
三百囷县鹑不素飧
通假字:
寘通“置”,县通“悬”
3、提问:
本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句式长短不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多种句式。
这样的句式可以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句式丰富
4、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注解,两人一组将诗的意思译为现代汉语,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
《伐檀》是一首伐木者之歌。
一群伐木者在河边给奴隶主砍伐檀树造车,他们一边费力地砍啊砍,一边联想到奴隶主既不种地也不打猎,却占有大量的财富,过着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不由得非常气愤,于是唱出这支歌,对剥削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发泄了强烈的不满。
5、本诗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除了句式丰富外,全诗三章,各节之间句数相同,句式一致,相同位置的句子中绝大多数的词语也相同,只更换了几个关键词语。
“伐檀”“伐辐”“伐轮”
“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
“县貆”“县特”“县鹑”
这样更换的作用
“伐檀”“伐辐”“伐轮”的更换反映了伐木者劳动的繁重与艰辛。
(假如只有第一章,没有二、三章,只有“伐檀”,没有“伐辐”“伐轮”,则不能更好地突出这种劳动的繁重与艰辛。
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伐完檀还要伐辐,伐完辐还要伐轮;他们干完了这个干那个,干完了那个干这个;干啊,干啊,他们总有干不完的活,流不完的汗,吃不完的苦,受不完的罪,就这样含辛茹苦,日夜操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头来还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生活,怎能不叫人度日如年?
)
“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的更换,有力地突出了统治者无偿占有劳动成果的数量之大。
他们占有了三百廛,还不满足,又占有了三百亿;占有了三百亿,仍不满足,又占有了三百囷。
什么叫贪得无厌?
这就是。
这样,诗歌就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统治者的贪婪的本性。
“县貆”“县特”“县鹑”的更换十分形象地突出了统治者占有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品种之多。
他们拼命攫取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简直无所不包。
这种各节之间在句数上、句式上、字数上以及大部分词语的运用上都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几个关键词的手法,就叫作重章叠句、反复咏唱,这种手法是《诗经》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这种手法通过在反复中更换关键词语,大大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加大了诗歌的容量,从而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此外,本诗还用了反问与反语来质问、嘲讽剥削者。
例如: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
6、小结。
《伐檀》是一首十分杰出的现实主义诗歌,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成为《诗经》的代表之作。
《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很多,《伐檀》即是其中措辞尖锐、叙述直截了当的一篇。
尽管他们还意识不到造成这种不合理的分配现象的社会根源何在,但他们凭对现实的直接感观,已经清楚地看到:
社会上存在着两大阶级,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所有者,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
这就是《伐檀》一诗的思想高度之所在。
《鹿鸣》
1、《诗经》中除了“风”这种体例的诗歌,还有“雅”和“颂”,下面一篇就是选自《诗经》“小雅”中的作品《鹿鸣》。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设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习“礼”。
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礼乐文明为标志的理性文明社会。
先秦的政治、军事、社会生活、外交政策等都受到这个大文化背景的影响。
2、朗读《鹿鸣》。
3、结合注释梳通文意,注意以下词的意义:
将:
送,献。
好我:
喜欢。
示我:
指示,教导。
德音孔昭:
很。
视民不恌:
轻佻,奸巧。
归纳本诗中的通假字。
4、体会内容。
第一章:
写主人热情好客,谦和有礼,不仅琴瑟和鸣,营造出一个非常热烈、友好、欢快的气氛,还拿出满筐的礼物献给客人。
而主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虚心向嘉宾求教,请他们贡献有关治国之道的意见。
第二章,着重赞美嘉宾德行的卓越,主人敬以美酒,嘉宾兴致盎然,场面气氛颇为热烈。
第三章写宴饮气氛达到高潮,主人再次敬酒。
经过反复渲染,宴饮气氛达到极致,使人不禁深受感染。
5、思考课后第三题。
明确: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是起兴的艺术手法,目的在于营造一种祥和、热烈、欢快的气氛,鹿鸣之声与琴瑟之音也形成了一种呼应。
6、这首宴饮诗表现天子宴请群臣嘉宾的盛况,后来也用于贵族宴请宾客。
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原则和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赞美春秋初期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脉脉温情。
周代是以分封制为标志的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间的亲情是维系这种社会制度的纽带。
《离骚》
1、本文是《离骚》的节选,而《离骚》的阅读向来难度较大且某些语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因而学习本文应结合有关资料多花功夫。
先可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如《史记·屈原列传》,了解屈原其人、其文、其时代、其影响等,然后结合课文提示和注解熟读课文,特别要能深入理解诗中作者的处境、心情、理想的表达和花草禽鸟的比喻、象征含义。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领会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及纵横驰骋的想象和幻想的浪漫风格。
2、思路结构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
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绝不变心的爱国热情。
结构:
3、《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其画像都是依据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而创作的。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力量。
4、《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
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
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五.考点分析:
有关诗经、离骚的文学常识必须识记,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通过对这几首古诗的理解,练习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
【典型例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讲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关于“骚体”和“楚辞体”的知识,是本课所应掌握的,学《离骚》一课即应学到这些知识,A项是对的。
该题错项为B项,元曲的属种关系应是: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
这些知识在以后的课文中亦会学到。
像这一类重要的文学知识,要注意在平常课文的学习中积累掌握。
2.“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诗中的奇服喻指什么?
他描写这样的“奇服”有什么作用?
答:
诗中奇服喻指作者高洁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
作者描写这样的奇服主要为刻画人物起到了比喻、象征和衬托的作用。
讲析:
本题原为高中老教材第五册《涉江》一课的练习题。
学习了屈原的有关作品,了解了其惯用的比喻、象征等骚体手法和洁白清忠的人格个性后,解答此题就比较容易了。
这些知识是应在《离骚》一文的学习中积累掌握的。
【模拟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教室瑕疵徜徉不落窠臼歌声粗犷
A.shǐzīchángcháokuàng
B.shìcīchángkēguǎng
C.shìcītángcháokuàng
D.shǐzītángkēguǎ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融洽筹划名信片大象的鼻子——能曲能伸
B.按语沉湎泊来品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C.宣泄鄙薄炒鱿鱼耗子啃书本——咬文嚼字
D.装帧针贬挖墙角冰糖煮黄连——同甘共苦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为英雄全训华守墓37年的陈健,获得了“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的称号。
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
一个生者对一个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
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
A.约束淡去风范B.制约淡忘风范
C.约束淡忘风尚D.制约淡去风尚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一句是
A.大英博物馆近来因财力吃紧,裁减工作人员,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这样,中国文物的巡展活动自然难以开展。
B.有的国家靠“采购”外籍运动员提高在国际赛事中的名次,使本土选手减少了在更高舞台上历练的机会,这真是买椟还珠。
C.有些地方的球迷,对主队的平庸表现绝不漫骂,而是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即兴换上新词,齐声歌唱,委婉地表示不满。
D.有的专家认为,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且面对困难不胆怯的孩子,往往具有领导者的潜质。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英国一本杂志编的《野性大地》,摄影质量令人惊异,打开扉页那七八幅跨页图片,如同名角亮相,开场便一鸣惊人。
B.鲸的“歌声”能表达很复杂的意思,但远不能与人的语言相提并论,因为鲸的“歌声”里没有能够代表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的名词。
C.漫步桃园,那一排排、一行行、一树树的桃林让人流连忘返;中餐后还可去自费采摘,那柔软多汁的大桃更让你大快朵颐。
D.某些商家违背商业道德,利用中小学生具有的好奇心理和在考试作弊并不鲜见的情况下,为“隐形笔”大做广告。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
公饮酒,日夜相继。
晏子请发乘于民,三请,不见许。
公命柏遽国,致能歌者。
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
“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
而君无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
马食府粟,狗履刍秦,三室之妾俱足桀肉。
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民氓百姓,不亦薄乎?
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
”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
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
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
公驱,及之康④内。
公下车从晏子曰:
“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是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寡人请率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
”遂拜于途。
晏子乃返。
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撩,使足以毕霖而。
令拍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
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
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攒肉撤酒。
三日,吏告毕上:
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撩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
公然后就内奶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
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释:
①任器:
装粟米的容器②敝撤:
艰难的样子③乐:
喜欢、乐意④康:
大路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能歌者致:
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徒:
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逮:
赶上
D.委之百姓委:
任命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三请,不见许徒行见公曰
B.令国致乐不已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C.公驱,及之康内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D.晏子乃返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但)无乐有上矣。
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惟夫子之令(是听)。
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①遂分家粟于氓
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④公出舍,攒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
⑥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生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经四首 离骚节选 高中语文 256 诗经 离骚 节选 知识 语文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