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培养方案.docx
- 文档编号:25974508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225
- 大小:134.07KB
博士培养方案.docx
《博士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士培养方案.docx(2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博士培养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科学学位)
专业概况
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0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1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一轮重点学科。
该学科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分别由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中心实验室、内经教研室等组成。
现有成员19名,其中高级职称5名,副高级职称6名,中级职称5名,初级职称3名。
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7名。
每年培养硕士生约15名,博士生约5名。
学科研究方向为脏象研究、证的的研究、情志防治学的研究及内经学研究等。
历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生局各级科研项目多项。
获国家级、市部级科研成果奖多项(包括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优秀图书奖等)。
1996年以来任主编和副主编的教材和专着18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该学科的建设为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2.有坚实、宽广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全面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非英语尚需熟悉第二外语——英语)和古汉语,具备独立自主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能力,在本学科的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培养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现代科学精神的现代中医基础研究的高级人才。
3.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1.藏象学说的研究
2.证及辨证论治机理研究
3.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研究
4.中医防治原则的研究
5.中医基础理论的多学科研究
6.内经学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可弹性学习3—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
本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规定如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必修或选修
备注
公共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72
3.0
必修
学位课
专业外语(英、日)
120
4.0
必修
专业基础课
72
3.0
必修
学位课,
导师指导完成
专业课
120
4.0
必修
学位课,
导师指导完成
选修课及讲座
根据研究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
选修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德育教育
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
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2.课程教育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期完成。
课堂教学可采取教学、自学、学术讲座.研讨、实践等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目标。
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
实行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医院、研究所)、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展知识范围,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独立和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发挥创造性思维,灵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学科研究中独立做出创新性成果。
要求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学位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方可推荐答辩,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2篇。
4.教学和社会实践
研究生应当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实践,以增强才干。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科学学位)
专业概况
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1986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合理的学科梯队,长期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教学、科研、临床工作。
是全国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六版)主编。
撰写研究生、本科生教材、教参及学术专著数十部,发表于国内外专业杂志的学术论文数百篇。
开设专业课程十余门。
历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生局以及校级课题数十项。
不断开展课程建设,已开发出《伤寒论》、《金匮要略》CAI课件2项。
获科研及教学成果奖多项。
本学科在经典文献的研究领域有较深的基础。
近年来注重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开展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辨冶规律、脏腑相关、病证源流等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本学科是培养高级中医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具有坚实、宽广的中医理论和系统、深入本学科专门知识及技能。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非英语专业尚需熟悉第二外语——英语),全面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本学科基础或临床研究上做出创新性成果。
3.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1.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体系及应用规律的研究
2.运用经方与温病方治疗临床病证的研究
3.《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原著学术思想和经验的研究。
4.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的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可弹性学习3—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
本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规定如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必修或选修
备注
公共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72
3.0
必修
学位课
专业外语(英、日)
120
4.0
必修
专业基础课
72
3.0
必修
学位课,
导师指导完成
专业课
120
4.0
必修
学位课,
导师指导完成
选修课及讲座
根据研究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
选修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德育教育
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
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2.课程教育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期完成。
课堂教学可采取教学、自学、学术讲座、研讨、实践等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目标。
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
实行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医院、研究所)、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展知识范围,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独立和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发挥创造性思维,灵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学科研究中独立做出创新性成果。
要求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学位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方可推荐答辩,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2篇。
4.教学和社会实践
研究生应当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实践,以增强才干。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科学学位)
学科概况
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长期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历年来承担了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等各个级别的科研项目,获得了部、委、上海市等科技成果奖多项。
本学科既注重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文献整理研究,也重视临床文献的整理研究,在中医经典著作研究、中国医学学术史研究、著名医家学术经验研究、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写、中医药文献语言文字研究、中医药辞书编写、中医药文献信息化研究等方面具有优势。
现有中医文献研究所与中国医学史、各家学说、医古文、中医文献信息等教学研究室,为培养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博士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医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实事求是,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具有坚实、宽广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中医医史文献知识和深厚的文史哲修养,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非英语尚需熟悉第二外语——英浯)和古汉浯,全面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备独立研究中医医史文献的能力,在本学科的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3.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1.中国医学断代史研究
2.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
3.中国文化与中医学关系的研究
4.中医学术思想断代史研究
5.中医古代文献语言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
可弹性学习3-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
本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规定如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必修或选修
备注
公共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72
3.0
必修
学位课
专业外语(英、日)
120
4.0
必修
专业基础课
72
3.0
必修
学位课,
导师指导完成
专业课
120
4.0
必修
学位课,
导师指导完成
选修课及讲座
根据研究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
选修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德育教育
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
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2.课程教育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期完成。
课堂教学可采取教学、自学、学术讲座、研讨、实践等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目标。
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
实行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医院、研究所)、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展知识范围,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独立和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发挥创造性思维,灵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学科研究中独立做出创新性成果。
要求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占有材料的穷尽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有所发现和创新。
学位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方可推荐答辩,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2篇。
4.教学和社会实践
研究生应当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实践,以增强才干。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方剂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科学学位)
一、专业概况
本学科是2000年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师资力量较强,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长期从事方剂学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历年来承担了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卫生局、教委等不同级别的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卫生局等多项科技成果奖。
主编的《方剂学》教材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教材三等奖,并参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研项目《中医方剂大辞典》的编写工作。
在方剂文献研究、方剂网络教学研究、方剂配伍规律与作用机理研究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近年来注重交叉学科以及临床各科对方剂学研究的影响和渗透,目前方剂研究涉及的主要学科有药理学、病理学、药物化学、免疫学、药剂学等,为培养方剂学硕士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医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实事求是,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创新创业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具有坚实、宽广的中医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本学科专门知识及技能。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非英语专业尚需熟悉第二外语——英语),全面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本学科基础或临床研究上做出创新性成果。
3.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1.方剂的配伍规律与作用机理研究
2.方剂文献与组方理论的研究
3.方剂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4.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可弹性学习3—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
本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规定如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必修或选修
备注
公共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72
3.0
必修
学位课
专业外语(英、日)
120
4.0
必修
专业基础课
72
3.0
必修
学位课,
导师指导完成
专业课
120
4.0
必修
学位课,
导师指导完成
选修课及讲座
根据研究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
选修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德育教育
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
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2.课程教育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学期完成。
课堂教学可采取教学、自学、学术讲座、研讨、实践等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目标。
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
实行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医院、研究所)、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展知识范围,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独立和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发挥创造性思维,灵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学科研究中独立做出创新性成果。
要求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学位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方可推荐答辩,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2篇。
4.教学和社会实践
研究生应当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实践,以增强才干。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中医诊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科学学位)
一、专业概况
本学科于1984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学科基地,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名。
多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等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近40项,获各级奖项10余项。
内容涉及文献、脉象机理、脉诊客观化、舌象定量检测、仪器研制、中医湿证诊断规范化、客观化研究等方面。
本学科重视科研成果与教学、临床、社会实践的结合。
多年来,发挥多学科优势,利用现代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信息处理等高新技术,结合传统中医理论研制和开发了符合中医诊断和临床实际应用的诊疗仪器,如各种中医脉象传感器、脉象仪、脉象模型、中医腹诊仪、离子导人仪等,已为国内外中医院校、研究所广泛应用。
本学科在国内率先开设中医诊断实验课程,编著实验教材。
早在80年代中期即受国家教委的委托举办全国中医诊断实验师资培训班,为兄弟中医院校培养中医诊断实验教学人才。
本学科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长期从事中医诊断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近年来重视交叉学科研究,人员结构除了中医专业外,还吸收了生物、电子、机械、数学等多学科人员组成教学、科研队伍。
研究涉及的主要领域有中医工程、生物力学、信息、生化、免疫等。
20多年来,在四诊客观化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始终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
为培养中医诊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医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实事求是,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创新创业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2.具有坚实、宽广的中医理论和系统、深入的本学科专门知识及技能。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非英语专业尚需熟悉第二外语——英语),全面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本学科基础或临床研究上做出创新性成果。
3.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1.四诊及其客观化的研究
2.辨证体系及辨证微观化的研究
3.病证规范化的研究
4.中医诊断原理与方法研究
5.中医诊断仪器的研制与应用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可弹性学习3—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
本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规定如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必修或选修
备注
公共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72
3.0
必修
学位课
专业外语(英、日)
120
4.0
必修
专业基础课
72
3.0
必修
学位课,
导师指导完成
专业课
120
4.0
必修
学位课,
导师指导完成
选修课及讲座
根据研究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
选修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德育教育
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
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2.课程教育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期完成。
课堂教学可采取教学、自学、学术讲座、研讨、实践等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目标。
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
实行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医院、研究所)、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展知识范围,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独立和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发挥创造性思维,灵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学科研究中独立做出创新性成果。
要求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学位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方可推荐答辩,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2篇。
4.教学和社会实践
研究生应当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实践,以增强才干。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科学学位)
一、专业概况
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1981年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长期从事内科常见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历年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等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获得了部市级科技成果奖多项。
研究中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在消化、肝病、肾病、老年病、心血管、肿瘤、呼吸、脑病、内分泌、血液病、急诊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现有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心功能、生物化学、病理学等研究室,为培养中医内科高层次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医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实事求是,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创新创业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具有坚实、宽广的中医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本学科专门知识及技能。
熟练掌握——门外浯(非英语专业尚需熟悉第二外语——英语),全面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本学科基础或临床研究上做出创新性成果。
3.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1.中医心管病研究
2.中医消化系疾病研究
3.中医呼吸系疾病研究
4.中医肝病研究
5.中医老年病
6.中医肾病研究
7.中医内分泌病研究
8.中医脑病研究
9.中医肿瘤研究
10.中医血液病研究
11.中医急诊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可弹性学习3—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学位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
本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规定如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必修或选修
备注
公共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72
3.0
必修
学位课
专业外语(英、日)
120
4.0
必修
学位课
专业基础课
72
3.0
必修
学位课,
导师指导完成
专业课
120
4.0
必修
学位课,
导师指导完成
选修课及讲座
根据研究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
选修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德育教育
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医院、研究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
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医德医风和科学素质。
2.课程教育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期完成。
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
实行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医院、研究所)、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医学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展知识范围,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独立和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发挥创造性思维,灵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学科研究中独立做出创新性成果。
要求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学位论文完成后,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方可推荐答辩,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博士研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博士 培养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