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冲刺模考卷05山东卷Word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5971341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225.36KB
高考生物冲刺模考卷05山东卷Word解析版.docx
《高考生物冲刺模考卷05山东卷Word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冲刺模考卷05山东卷Word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冲刺模考卷05山东卷Word解析版
高考生物冲刺模考卷五
本试卷分第工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19新年伊始是乙型流感的高峰期,而奥司他韦是最著名的抗流感药物之一,其抗感机理是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酶--神经氨酸酶活性,从而阻止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
下列与此病毒及神经氨酸酶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是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的
B.神经氨酸酶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C.神经氨酸酶中的氨基酸数量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
D.奥司他韦可直接杀死乙型流感病毒
【答案】A
【解析】病毒不具有独立代谢能力,不能合成自身蛋白质,其表面的神经氨酸酶是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的,A正确;神经氨酸酶的单体是氨基酸,B错误;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神经氨酸酶中是否含有蛋白质,但不能确定其氨基酸数量的多少,即神经氨酸酶中的氨基酸数量不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C错误;奥司他韦通过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酶--神经氨酸酶活性而发挥作用,阻止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奥司他韦不可直接杀死乙型流感病毒,D错误。
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就是相思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相思豆中含有很强毒性的毒蛋白――-相思子毒素蛋白。
相思子毒素蛋白前体由4部分组成,即34个氨基酸的前导信号序列、251个氦基酸的A链、263个氨基酸的B链以及连接A、B链的14个氨基酸的连接肽。
经过相应细胞器的加工,最后形成含有514个氨基酸的相思子毒素蛋白,加工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思子毒素蛋白前体在翻译过程中产生561个水分子
B.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均能对该前体进行包括切除在内的加工
C.据图分析液泡中含有相应的酶,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
D.液泡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相思子毒蛋白前体含有的前导信号序列在内质网中被切除,后通过囊泡运输止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中切除连接肽,再经囊泡运输至液泡,最后经由细胞膜分泌至细胞外。
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多肽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故相思子毒素蛋白前体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水=(34+251+263+14)-1(最终为1条肽链)=561个,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在内质网中加工后可将前导信号序列切除,故内质网对蛋白质进行切除,但再经高尔基体加工后,仍含有链接肽,故高尔基体对该前体无切除功能,B错误;据图可知,链接肽是经液泡加工后切除的,故推测液泡中含有相应的酶,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C正确;囊泡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液泡之间进行流通的方式,也属于生物膜系统,液泡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3.最近加拿大的科研团队发现,手术创伤愈合后黏连的产生主要是巨噬细胞的引导。
人体的体腔中存在着大量以表达转录因子GATA6(一种蛋白因子)为特征的巨噬细胞群,这些巨噬细胞可以通过非血管途径到达损伤部位,并协助组织修复。
在创伤出现以后,特殊的巨噬细胞群体表现出了类似血小板形成血栓的功能,快速堵塞伤口促进愈合,但这个过程无意间导致了黏连。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巨噬细胞可以由中性粒细胞分化而来,能吞噬大量的细菌和病毒
B.巨噬细胞能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进入受损伤部位的组织间隙
C.mRNA、rRNA和tRNA均参与了巨噬细胞表达转录因子GATA6的过程
D.巨噬细胞通过胞吞的方式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并将它们消化
【答案】A
【解析】中性粒细胞分化为肥大细胞,单核细胞分化成的巨噬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A错误;皮肤的任何破损都可能使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引起巨噬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进入受损伤部位的组织间隙,最终克服感染,B正确;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翻译过程需要mRNA(作为模板)、rRNA(参与构成核糖体)和tRNA(转运氨基酸),故mRNA、rRNA和tRNA均参与了巨噬细胞表达转录因子GATA6的过程,C正确;免疫应答时,巨噬细胞吞入入侵的病原体,该过程属于胞吞,并利用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将其消化,D正确。
4.科学家证实,基因表达实际上取决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持续对话,Ccr4-Not(一种蛋白质复合物)是协调这些不同组件内和组件之间调控过程的一个关键因子。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RNA在细胞中有很多种,其中与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翻译有关的RNA有两种
B.Ccr4-Not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它的形成与线粒体无关,与核糖体相关
C.虽然Ccr4-Not中某条肽链对应的mRNA上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转变为终止密码子,但是构成该新合成肽链的氨基酸数目不变
D.构成人体的细胞进行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对人体都是有利的,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与Ccr4-Not的表达程度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的表达: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转录和翻译。
2、转录:
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转录的场所:
细胞核;转录的模板:
DNA分子的一条链;转录的原料:
四种核糖核苷酸;与转录有关的酶:
RNA聚合酶;转录的产物:
mRNA,tRNA,rRNA。
3、翻译:
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翻译的场所:
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翻译的本质:
把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转化成为蛋白质分子上氨基酸的特定排列顺序。
【详解】基因的表达包括两个阶段:
转录和翻译。
参与基因表达翻译过程的RNA有mRNA,tRNA,rRNA,共三种,A错误;Ccr4-Not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合成需要线粒体提供的能量,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故Ccr4-Not的形成与线粒体、核糖体都相关,B错误;Ccr4-Not中某条肽链对应的mRNA上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转变为终止密码子,则翻译过程到终止密码子结束,故构成该新合成肽链的氨基酸数目会发生变化,C错误;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与Ccr4-Not的表达程度有关;构成人体的细胞进行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对人体都是有利的,D正确。
5.研究人员在研究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了如图1所示的“逆反”减数分裂现象,并经过对大量样本的统计研究发现其染色体的分配情况如图2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逆反”减数分裂是获得重组染色体概率高的卵细胞的途径之一
B.“逆反”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中核DNA与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
C.“逆反”减数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MI
D.“逆反”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只发生在MⅡ
【答案】D
【解析】由图2染色体分配情况可知,通过MⅡ可获得概率较高的重组染色体的卵细胞,故“逆反”减数分裂是获得重组染色体概率高的卵细胞的,A正确;“逆反”减ran'se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中,与体细胞中染色体相比,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又因无染色单体,核DNA数与染色体数一致,故核DNA与染色体数仍是体细胞中的一半,B正确;据图分析可知,“逆反”减数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MⅠ,C正确;
基因重组包括联会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逆反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交叉互换发生在MⅠ,D错误。
6.下图为人体细胞中携带亮氨酸的RNA循环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tRNA分子中的部分碱基两两配对形成氢键
B.RNA的合成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三种RNA都参与翻译过程
C.离开核糖体-mRNA复合体的tRNA可再次结合亮氨酸,但不能结合其它氨基酸
D.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3个tRNA的结合位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分析可知,tRNA在氨酰tRNA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结合亮氨酸生成氨酰tRNA,然后参加翻译过程,重新生成tRNA。
【详解】tRNA分子可以自身经过折叠,部分碱基两两配对形成氢键,形成三叶草结构,A正确;转录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三种RNA都是转录产生的,并且都参与翻译过程,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rRNA参与核糖体的形成,tRNA携带氨基酸,B正确;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特定的氨基酸,所以图中离开核糖体-mRNA复合体的tRNA可再次结合亮氨酸,但不能结合其它氨基酸,C正确;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D错误。
7.用草莓栽培品种哈尼(8n)与野生种森林草莓(2n)进行种间杂交,得到1株五倍体种间杂种WBT。
用WBT(♂)与栽培品种哈尼(♀)进行回交,得到了少数六倍体(H1)、七倍体(H2)和九倍体(H3)后代实生苗,这些整合了野生草莓基因的不同倍性种间杂种具有进一步杂交利用的潜力,对改良现代栽培草莓具有较大意义。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WBT可产生少数含2个或3个或5个染色体组的雄配子
B.H1的根尖分生区可观察到含12个染色体组的细胞
C.草莓种间杂种的优良性状可通过无性繁殖传给子代
D.种间杂交利用的是野生森林草莓果实大、营养物质含量高等优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多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由配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2、多倍体的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哈尼配子含4个染色体组,森林草莓配子含1个染色体组,所以WBT含5个染色体组;WBT与哈尼品种(配子四个染色体组)杂交,子代有六倍体、七倍体、八倍体,说明WBT产生的雄配了有2、3、5个染色体组,A正确;H1是6倍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数目都加倍,可观察到12个染色体组,B正确;无性繁殖可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故草莓种间杂种的优良性状,可通过无性繁殖传给子代,C正确;一般而言,多倍体生物具有果实大、营养物质含量高等优点,而野生森林草莓为二倍体,通常不具有上述优点,D错误。
8.“番茄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是由于人们在选育番茄时更注重品相而忽略了风味所导致的。
如一个与番茄风味相关的基因t可在90%以上的野生番茄中检测到,但仅有不到7%的栽培番茄含有此基因。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工选育番茄( )
A.加快了新物种的形成B.扩大了番茄的基因库
C.改变了番茄的进化方向D.为番茄进化提供了原料
【答案】C
【解析】人类活动能够改变有些生物的进化方向和途径,物种不再完全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人们在选育番茄时更注重品相而忽略了风味,导致“番茄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与番茄风味相关的基因t可在90%以上的野生番茄中检测到,但栽培番茄中仅有不到7%,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从进化角度来看,人工选育番茄改变了番茄种群的基因频率,即改变了番茄的进化方向,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烈日炎炎下,农民伯伯在田间劳作时( )
A.传导散热是唯一散热途径B.肝脏产热量最高
C.皮肤血管舒张D.血浆的pH明显下降
【答案】C
【解析】机体散热有多种途径,如分泌汗液,传导、辐射等,A错误;在劳作生产过程中,机体主要是骨骼肌产热,B错误;烈日炎炎下劳作,为维持体温稳定,机体可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散热,C正确;由于人体内存在缓冲物质,血浆的pH不会明显下降,D错误。
10.将燕麦胚芽鞘和大豆下胚轴切段放在含2%蔗糖的培养液中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向培养液中加入等量的10μmol/L生长素溶液,并定时测定切段的延伸速率,结果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本实验中,1小时之后燕麦胚芽鞘切段长度继续延伸
B.用生长素处理大豆的下胚轴,在0~1小时内伸长效果最好
C.本实验可用30%的蔗糖代替2%的蔗糖以获得更多能量
D.促进大豆下胚轴伸长的生长素溶液最适浓度为10μmol/L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中纵坐标是切段的延伸速率,延伸速率一直大于0,说明切段一直在生长。
施加生长素之后,燕麦胚芽鞘切段延伸速率先明显升高,约半小时后维持较高的延伸速率;大豆下胚轴切段的延伸速率先明显升高,约1小时后再下降,约1.5小时后维持比燕麦胚芽鞘更高的延伸速率。
【详解】本实验中,1小时之后燕麦胚芽鞘切段维持较高的延伸速率,长度继续延伸,A正确;用生长素处理大豆的下胚轴,在1小时附近伸长效果最好,在0~0.5小时内伸长效果较差,在1.5小时之后维持较好的伸长效果,B错误;30%的蔗糖浓度过高,会导致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C错误;图中研究的是施加一定量生长素之后,时间变化对切段的延伸速率的影响,无法判断促进大豆下胚轴伸长的生长素溶液最适浓度,D错误。
11.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
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正确的是( )
A.该区域中田鼠种群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该田鼠种群数量增长方式为“S”型,C时间种群密度最小
C.A-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其中C-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
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判断,A、B时间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
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等于1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意味着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当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长;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下降。
【详解】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特征,不属于种群特征,A错误;据图分析: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后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则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且不符合“S”型增长,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R<1,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C正确;A、B两点时R>1,种群数量都在增长,所以若不考虑其他因素,若仅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D错误。
12.2020年新年前后,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烧毁了蓝山地区大片森林,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动物带来灭顶之灾,专家估计有超过2万只考拉丧生,考拉因大火成“濒危物种”。
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考拉鼻子特别发达,形状各种各样,体长也有区别,这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B.蓝山地区山火期间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基本不变
C.对蓝山地区的考拉进行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它的最有效措施
D.刺鼻的烟味和火光给考拉传递了化学和物理信息,使一部分考拉逃生
【答案】D
【解析】考拉鼻子特别发达,形状各种各样,体长也有区别,这体现了基因多样性,A错误;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烧毁了蓝山地区大片森林,使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减少,故蓝山地区山火期间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少,B错误;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使考拉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需对蓝山地区的考拉进行易地保护,C错误;刺鼻的烟味属于化学信息,火光属于物理信息,通过信息传递,使一部分考拉逃生,D正确。
13.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甲代表种群,a为能量输入,则b、c可分别代表能量储存和能量散失
B.若甲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减少
C.若甲代表人体B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
D.若甲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提高
【答案】A
【解析】输入种群的能量有两个去向,能量储存和能量散失,A正确;导致渴觉和尿液减少的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血浆属于细胞外液,B错误;抗原经过吞噬细胞、T细胞处理呈递后,刺激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错误;性别比例失调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种群密度降低,D错误。
14.某生物兴趣小组尝试对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行分离并计数,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制备选择培养基时,需加入尿素、琼脂、葡萄糖、硝酸盐等物质
B.用活菌计数法统计结果,活菌的实际数目往往比统计的菌落数低
C.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使培养基的pH降低,加入酚红指示剂后变红
D.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C为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
【答案】D
【解析】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中要有尿素、琼脂糖、葡萄糖,尿素给分解尿素的细菌提供氮源,不能加硝酸盐,否则无法起到选择出尿素分解菌的作用,A错误;用活菌计数法统计结果时,有的活菌在培养过程中会死亡,而有的菌落是由多个活菌共同形成的,故活菌的实际数目往往比统计的菌落数高,B错误;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使培养基的pH增加,加入酚红指示剂后变红,C错误;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D正确。
15.酿酒酵母产酒精能力强,但没有合成淀粉酶的能力;糖化酵母能合成淀粉酶,但酒精发酵能力弱。
科研人员通过两种途径改良酵母菌种,实现以淀粉为底物高效生产酒精的目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途径Ⅰ需用胰蛋白酶处理酵母菌,再利用PEG诱导融合
B.途径Ⅱ需要以淀粉酶基因作为目的基因构建表达载体
C.途径Ⅰ和途径Ⅱ最终获得的目的酵母菌染色体数目相同
D.以淀粉转化为还原糖的效率作为最终鉴定目的菌的指标
【答案】B
【解析
】
【分析】
1、途径Ⅰ利用了细胞融合技术,酵母菌细胞存在细胞壁,如果使二者细胞融合,必须出去细胞壁,根据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利用酶的专一性应该选择几丁质酶去除细胞壁,形成原生质体,融合后诱导再生新的细胞壁,形成杂种细胞即杂种酵母,该细胞融合了酿酒酵母和糖化酵母二者的遗传物质,形成了异源多倍体,染色体数目为二者之和。
2、途径Ⅱ利用了基因工程的方法,将从糖化酵母中获取的目的基因(淀粉酶基因)导入的酒精酵母中,使其既有合成淀粉酶的能力又有较强的产酒精能力。
转基因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利用Ca2+转化法导入酵母菌,可以在个体水平上进行鉴定。
【详解】途径Ⅰ需用几丁质酶处理酵母菌去除其细胞壁,再利用PEG诱导融合,A错误;途径Ⅱ是将糖化酵母的淀粉酶基因提取出来,通过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导入酿酒酵母细胞中,从而获得目的酵母菌,B正确;途径Ⅰ是通过细胞融合技术获得目的酵母菌,其染色体数目是两种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之和;途径Ⅱ最终获得的目的酵母菌染色体数目与酿酒酵母的染色体数目相同,故两个途径获得的目的酵母菌染色体数目不同,C错误;通过两种途径改良酵母菌种,实现以淀粉为底物高效生产酒精的目的,以此作为鉴定最终目的酵母的指标,D错误。
二、选择题:
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常言道“马无夜草不肥”,是有其科学依据的,生物体中一种被称为“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
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A.如果人在白天多进食可能比在夜间多进食更容易发胖
B.马吃夜草长肥是因为夜间的草更有营养
C.蛋白质“BMALI”可能会促进糖类、蛋白质、脂肪之间的转化
D.马在白天吃草,但物质的转化是在夜间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
生物体中一种被称为“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所以夜间进食易增肥。
【详解】因为“BMALI”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所以在夜间多进食更容易发胖,A错误;马吃夜草长肥是因为“BMALI”的蛋白质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能促进脂肪堆积,并非是因为夜间的草更有营养,B错误;“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推测蛋白质“BMALI”可能会促进糖类、蛋白质转化为脂肪,C正确;细胞内时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物质之间的转化在白天、夜间都可以发生,D错误。
17.某植物物质M的合成由3对等位基因A/a、B/b和D/d控制且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只有基因型为A_B_dd的个体才能合成物质M。
现有3种基因型不同且不含物质M的纯合植株甲、乙和丙,与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分别杂交,结果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组
杂交组合
子代表现型(株数)
1组
甲×AaBbDd
不含M物质(799)
2组
乙×AaBbDd
含M物质(99)、不含M物质(700)
3组
丙×AaBbDd
含M物质(201)、不含M物质(601)
A.3对基因独立遗传
B.甲的基因型有3种可能
C.2组子代植株中,纯合子约占
D.3组中含物质M的子代基因型可能是AaBbdd、AaBBdd、AABbdd
【答案】A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
3对等位基因A/a、B/b和D/d控制且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上,说明能独立遗传。
基因型为A_B_dd的个体才能合成物质M。
甲、乙和丙是3种基因型不同且不含物质M的纯合植株。
实验1组:
甲×AaBbDd,后代中能同时出现含A和B的基因型,但后代中全是不含M物质的个体,说明后代不会出现含dd的基因型,因此甲中一定含有DD,其基因型可能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四种。
实验2组:
乙×AaBbDd,后代含M物质的个体(A_B_dd)所占的比例为为1/8,可拆分成1/2×1/2×1/2,三对测交的结果,因此乙的基因型为aabbdd。
实验3组:
丙×AaBbDd,后代含M物质的个体(A_B_dd)所占的比例为1/4,可拆分成1/2×1/2,两对测交的结果,因此丙的基因型为AAbbdd或aaBBdd。
【详解】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在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独立遗传,A正确;由分析可知,甲的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四种,B错误;由分析可知,乙的基因型为aabbdd,乙(aabbdd)×AaBbDd,后代纯合子(aabbdd)占的比例为1/2×1/2×1/2=1/8,C错误;由分析可知,丙的基因型为AAbbdd或aaBBdd,若丙为AAbbdd,则丙(AAbbdd)×AaBbDd,后代中含物质M(A_B_dd)的子代基因型可能是AABbdd、AaBbdd。
若丙为aaBBdd,则丙(aaBBdd)×AaBbDd,后代中含物质M(A_B_dd)的子代基因型可能是AaBBdd、AaBbdd,综上可知,3组中含物质M的子代基因型可能是AaBbdd、AaBBdd、AABbdd,D正确。
18.研究表明,T细胞借助表面的蛋白质“PDI”来识别癌细胞。
有的癌细胞能合成一种分布于细胞膜表面的“PD-L1”蛋白,该蛋白与T细胞表面的“PDI”结合后,会抑制T细胞的活性和增殖,使肿瘤细胞逃过免疫细胞的攻击。
临床实验证明,“PD1”抑制剂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生物 冲刺 考卷 05 山东 Word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