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体会3.docx
- 文档编号:25966261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96KB
课改体会3.docx
《课改体会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改体会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改体会3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学习方法
一、编写预习提纲,提高自学效率
预习是上课前对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熟悉所学内容,并掌握重点和难点所在,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已学过的知识,并对旧知识重新温习、回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预习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教师必须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出预习提纲,“强迫”学生进行预习。
比如,在学习初中一册代数(上)中;正数与负数这节内容时,可提出如下提纲:
(1)如何表示物体的个数?
(2)表示没有物体时用哪个数表示?
(3)测量和计算时不能得到整数结果,如何表示?
(4)摄氏0上5度和0下3度如何表示?
等等,可以通过这些提纲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教师要专门抽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二、师生共同研讨预习提纲,突破重点难点
在学校教育的条件下,听课是基本学习方法的主要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从组织教学,内容的引入,问题的提出,都要结合学生的预习提纲,设置“悬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切忌单纯灌输,背离学生的预习。
在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基础上,可再提出一些引深的问题,课堂教学必须理清所学内容的逻辑结构,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形成明确的印象。
要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和能力。
把每节的内容有详有略的记录下来,尤其是不明白的地方,以便于课后复习和质疑。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做笔记的力法,教师要专门抽时间讲授做笔记,并针对笔记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讲评。
三、以指导解题为突破口,提高知识转化能力
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练习、作业,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形成技能、技巧。
解题是基本学习方法的重要方法。
数学教学要结合例题,讲清审题、解题的步骤。
首先是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认真读题,仔细审题,弄清已知和未知、本题所涉及的知识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其次是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方法;要开扩思维,从所学知识中,找出已知与未知的所有联系,回忆与本题有关的基础知识,例题、解过的题目,从形式到内容,从条件到结论,看能否找到与该题类似的问题,从中寻找借见引导学生将条件分开,通过变更、重新组合,达到求解的目的。
总之要通过联想、比较、模仿等,使学生逐步学会解题的方法,并形成技能、技巧。
理清解题思路之后,要着重规范解题的书写格式,力求把解题的过程简单、明白、完整的写出来,在书写中要做到每步推理和运算都有理有据。
注重总结类型题解题方法的归类、记忆和推广,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总之,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解题练习在基本学习方法中联系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辅相成。
教学中始终要以教给学生基本学习方法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会预习——在预习中激发兴趣
指导学生会预习是搞好学习的重要前提。
很多初中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只认为学习就是上课听讲,下课作业,作业做完,万事大吉。
由于没有预习,听课没有针对性,抓不住重点,听课效率就很低。
因此,预习好才能学习好,要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方法,一要教会方法,二要设计好提纲。
教给方法。
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时,反复阅读,先粗后细,即先将整节课文粗略浏览一次,掌握概貌,有点印象,然后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纲再细读一次,抓住重点,把握关键,研究难点,特别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认真反复地看一二次,甚至几次。
对疑点、难点作好笔录,待堂上解决。
设好提纲。
预习提纲的作用一是勾画每节课的知识架构,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
二是设置知识疑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疑必须做到:
原则上突出“趣”字,形式上突出“新”字,内容上突出“巧”字,最后落实到“乐”字,使学生愿意学,高兴学。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容易引起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解知识的欲望,才能提起学习的积极性。
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长期的不懈的训练,要让学生不仅能根据教师布置的提纲看书预习,而且可以边看书边生疑,提出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三、会温习——在温习时引起联想
温习功课是学习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是简单地重复所学过的知识,而是要把新旧知识进行纵向串连,横向联想,通过练习,巩固知识。
要指导学生懂得温习功课,必须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紧扣笔记复习功课。
课后,学生要根据老师课堂讲解的新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对照笔记细读课文,回顾记忆,深化、理解和巩固知识。
二是认真审题,独立完成作业。
首先指导学生在做每次做作业时,学会找出题目给出条件的实质及互相联系,架构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的内在联系,然后才能动手做题,通过寻找内在联系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其次是做完作业后要进行反思与总结,进一步研究问题是怎样引导出来的?
解题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有无其它解题方法?
不同解法优劣如何?
能否把题目修改与拓宽?
等等,这样可以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目的性与完整性,提高创新的能力;再者,在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学会使用符号、图形表示语言文字,用式子表示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由模仿到创新独立完成作业,逐渐掌握良好的数学表达能力,规范的、条理化的、清晰的书写格式,以最快、最好、最准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是结合旧课,预习新课。
做完作业后,立即要进行预习新课,加深对旧知识的记忆,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点变为线连结在一起,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四、会总结——在总结后产生升华
复习总结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既不能以大量的练习题代替,也不能仅仅是所过学知识的重复与再现,而是一种思维形式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我们要教会学生总结,就要做到下面几点:
1.教学生学会纵向连结。
学完每节、每章以后,要启发学生学会按因果,逆转等关系进行纵向串连,把知识点连结起来,变成线;学会把各章节的知识进行整理,排列,找出异同,形成知识链。
2.教学生学会横向联系。
把各章节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综合归纳,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使之成为知识系统。
3.引导学生学会节、章、单元、学期的总结。
经过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思维的秩序性与层次性,将学过的知识不断升华,螺旋式向上发展。
4.教学生学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总结。
如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图示记忆法,列表展示法,归纳记忆法,使学过的知识更直观,更系统地展现出来从而达到巩固、深化、提高的目的。
要教会学生会学,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教学任务,在素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更多地亲自尝试与探索,更多地激发他们的心智活动和思维活动,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积极投入到教与学中去,才能真正做到:
既“学会”,也“会学”。
在讲授新课内容时,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这种能力培养起来了,学生也就会自主学习了。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一切知识,因此,在教授一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则更为重要,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引导学生自己读懂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智力水平。
怎样“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会自学呢?
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应有一定量的学法指导,尤其是自学方法的指导。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应有利于学生思想,有利于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教与学本身是一对矛盾,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与学中,存在着两个积极性,一个是教师教的积极性,一个是学生学的积极性,而学生学的积极性往往被忽视了,我们要正确估价学生的能力,切不可把学生看成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
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被动地听老师讲,一跃而变为课堂的主人,要通过自己动脑、人人动手、人人动口读懂文章。
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讲读课上,教师讲读,示范,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低年级阅读的中心任务是掌握字、词、句。
如文《画鸡蛋》中“用心”一词的教学,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先让学生找出达。
芬奇学画鸡蛋前后不同态度的词,有“不耐烦”、“用心”这两个词。
强调这两个词,是为了让学生在感知课文后留下总的印象:
达。
芬奇开始学画鸡蛋时的态度很不耐烦,后来却变得用心学画。
究竟为什么?
这个内容就是我们在读课文中要明白弄懂之处。
当教到“用心”画这一段落时,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能说明他“用心”画的词语来。
学生举出“许许多多”、“一张又一张”。
这样的答案只能说明学生从数量上有所认识,我就接着启发他们联系前面第二段老师要求达。
芬奇要训练好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内容,找出体现达。
芬奇接受老师意见之后用心画的词语。
这下,学生很快发现了“形状不同”这个至关要紧的词语。
因为鸡蛋形状虽然每个都不一样,但是它们非常相似,差别十分细微,要能看出它们的差异需要很好的眼力。
达。
芬奇之所以后来能画出不同形状的鸡蛋,说明他接受了老师的帮助,努力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才达到一定的高度。
这样推敲,学生不但理解了词义,而且掌握了揣摩词语的方法。
二、讲读课上,还可以试探性地进行“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读书方法。
在进行课文教学中,通过“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再通过“放”让学生运用知识、训练技能。
如课文《狐狸和乌鸦》的教学,我采用摘句法,抓能表现寓意的关键句来挖掘寓意的分法。
教学这篇课文,难在如何引导他们认识狐狸对乌鸦所讲的话好听顺耳,但却都不是真心实意,甚至最后一次还说出奉承话。
“奉承”该怎么突破?
首先,示范性地讲清最后一次狐狸说的话(奉承话有两句)中的第一句内容。
让学生说说乌鸦黑乎乎、麻雀羽毛上有花纹的特点,麻雀与乌鸦外表相比的结果是乌鸦丑,麻雀美;认识狐狸的话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合;理解狐狸这么说的目的就是让乌鸦惊喜到得意志形,张开嘴巴笑后失掉嘴里的肉;明白这类的话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讨好人家,这叫作奉承。
然后请学生按照学习第一句奉承话的方法自己去分析理解第二句奉承话,弄懂了“明明鸟鸦嗓子不好,声音‘哇哇’叫难听极了,狐狸却硬要说乌鸦嗓子真好,叫声像歌声一样动听,大家都爱听”的原因,是要吃到乌鸦叼着的肉,就得让它再次得意忘形,张嘴高唱。
使嘴里的肉迅速落地。
狐狸真是个狡猾的坏东西。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论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
-
现代教育的高速变迁,将迫使人们终身学习。
人欲学会生存,则首先要学会学习。
过去的应试教育,学生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会学习上,而是让书本、让分数牵着走,一切围绕升学的指挥棒转,结果导致了小学生的素质低下,大多难以成材。
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渗透学习指导。
而进行学习指导,则必须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小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因而,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十分重视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自学能力的概念界定
自学,是指学习者独立的学习活动。
在学校教学中的自学,是指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独立的学习活动。
发挥小学生学习上的独立精神是自学的本质。
可见,广义上的自学,无论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只要是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如:
独立观察、独立阅读、独立试验等,都应属于自学的范畴。
就小学生而言,自学主要是指对书本知识的独立阅读和学习,因而可以称之为狭义的自学。
孟子云: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指出:
“在教育中应该是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因而,我们把自学能力的概念界定为:
独立学习、独立观察、独立探讨、独立推论、独立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在智能的前提下,在科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及自身的、外界的学习条件、手段,进行无师辅弼、点拨指导的独立学习、思考和作业,进而有目标地、有计划地获取大量新知识,更新原有知识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运用这种能力,便可主动研究、主动质疑、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具有学会生存的能力与素质。
二、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意义
自学能力是解决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提高整体素质的联结点与突破口。
自学能力是其它各种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它将为以后的创造发明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成为知识大厦赖以支撑的栋梁。
(一)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
它必然印证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推断。
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清楚地告诉国人:
中国已经走入知识经济的伟大时代。
信息社会不只要求人们掌握了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善于运用高新知识去摄取并处理所获得的信息。
而自学能力正是构成这种独立摄取、处理信息能力的基础和核心。
因而,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使他们具有搏击奔腾的科技洪流的本领。
也只有具有这种本领,方可成为社会发展潮头的弄潮儿。
(二)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加快学习速度、缩短掌握知识的时间、提高知识质量的需要。
学海固然浩瀚,但是如果小学生具有相当的自学能力,则可以在浩瀚的学海中遨游,自由地索取,不管知识陈旧的周期怎样缩短,都可以迎头赶上去,适应这个周期变化,从而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随时遇到的新问题。
同时具有自学能力,学习起来,得心应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学习速度必然加快,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则如“笨鸟”,即使“先飞”,也始终赶不上具有自学能力的人。
(三)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竞争社会、独立工作、独立研究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独立工作,独立研究,独立处理纷呈复杂的信息,如果没有自学能力,何以独立工作与研究?
未来社会竞争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虽然是方方面面的,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竞争的焦点在于素质竞争。
素质竞争就是自学能力高低的竞争。
在人才方方面面的素质中,自学能力是第一性的,是居于首要地位的。
因此,我们教师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认识理解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意义与功用。
论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
-
(三)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制宜。
首先,教师要抓住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
5岁前儿童的智力获得50%,5岁到8岁又获得30%,还有20%则在8岁到20岁获得。
九年义务教育期内,正是儿童智能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是:
1观察的自觉性和精确性日益提高。
2意义记忆和词的抽象识记日益发展。
3抽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在发展。
4意识的主动性、自觉性有所提高。
5自我意识增强,理想开始确立。
所以,教师必须抓住这个“黄金季节”对小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切莫坐失良机。
其次,教师要掌握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
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窄,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
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其家庭教育的方式、手段各异,造成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因此,教师要对其身心发展的状况进行调研与剖析,这样可使自学能力的培养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教师要依据小学生能力的差异,学习成绩的优劣,因材施教。
差别总是存在的,小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好学情调查,要“解剖麻雀”,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同时建立卡片挡案。
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使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针对性而减少盲目性、随意性。
(二)提高小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稳定的学习情绪。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
人的行为受其思想的支配。
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势必受其思想的左右。
因此,教师欲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了,必须首先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为祖国昌盛、民族振兴而学习。
同时要提高小学生对自学能力培养的意义认识。
思想是内因,教师的教学与培养是外因。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因此,教师要经常对小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
这样可使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情绪,对学习有一个持久而浓厚的兴趣,为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条件。
(三)摒弃传统观念,加大课堂教学体系改革的力度。
目前,在许多学校,受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思维形成定势,教学方式方法仍是老一套:
教师唱主角,学生“跑龙套”;教师讲得可干舌燥,学生听得如同嚼蜡:
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升学率,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为分数和升学率而学,不求学发,得法。
这种极不科学的教学结构体系,既不指导自学,又不重视学法,更不考虑能力的培养,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放任自流。
这种教学习惯于死记硬背,学生有“疑”而不“质”,有“难”而不“问”。
根本不能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
1调整教学中的讲授时间和学生自学时间的比例,前者需减,后者宜增。
2变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结构体系为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结构体系。
3采用教师先列出自学提纲,由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分析理解,再由学生归纳总结,学生质疑问难的教学模式。
如此久而久之,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这样,师生两轻松,何乐而不为?
论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3)
(四)组织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预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学知识、技能为新课作准备的自学活动,是自学求知,主动探索的重要步骤,其目的在于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性,为教师的教创造条件,可见预习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预习时教师要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这个要求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印发提纲。
这种提纲可以是填空式的,也可以是图表式的。
预习方法或浏览探讨;或个别钻研;或小组讨论。
复习,是指每讲完、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的复习。
“温故而知新”,揭示了复习的意义与作用,复习能对老师所授的内容起到消化的作用。
预习、复习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可以放手不管2,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离学生左右,有错即纠,有漏即补,有疑释疑,有难解难。
这样可保证学生自学效果,同时也保证了学生自学的科学性、思维性,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五)教给小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大脑对书本知识进行有效加工的过程,而科学的学习方法则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学习中具体运用,这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已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
教任何课程“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一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门了,上路了,他们能在繁杂的学习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
这就是:
授之以鱼不及授之渔。
达尔文说得好: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因此教给小学生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重要一环,这如同交给小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关于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借鉴:
1、南宋时期的学者朱熹的二十四字《朱熹读书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教持志;2、目前在美国乃至世界盛行的“SO3R”学习方法,即纵览、提问、阅读、背诵、复习五步法。
(六)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包括:
纯正的学习动机、饱满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信心、顽强的学习意志、勤奋的学习精神、谦虚的学习态度等等。
人们对这些非智力因素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
这里我把它们综合在一起作一个比喻,如果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小学生遨游知识海洋,到达美好彼岸的聪明才智之舟,那么这些非智力因素就是舟之舵、舟之帆、舟之浆。
北宋文学家苏轼说: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小学生的学习如果有“坚忍不拔之志”,学习一定好。
换而言之,如果我们老师有这种“坚忍不拔之志”,那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一定可以成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要不要预习再次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关注的一个焦点。
现在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认为数学学习没有必要预习。
因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了解了解题方法,知道了结论的推导过程,使课堂失去了悬念和新奇,会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二是认为预习很有必要。
因为随着学生年段的升高,所学知识难度加大,学生思维水平也有了发展,教师正确地引导和组织学生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
从理论上分析,组织学生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
学生是作为活动的独立主体。
二是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
从功能上看,预习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材具有简炼、概括、逻辑性强的特点。
预习时学生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分析教材,能锻炼学生学习能力。
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高效。
三是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
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
课堂上,这类学生可根据预习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利于教学深入开展。
一、预习的天地有多宽
1.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预习?
现行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现行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
我个人认为概念课、计算课(包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应用、整理和复习课,这些学生可以预习。
当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课前预习,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发现规律”之类就不适合学生预习。
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有什么比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更快乐呢!
2.怎样预习才是有效的?
首先,预习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中高年级学生重在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其次,要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以增强预习的效果。
例如:
预习《百分数》
1.什么叫做百分数?
2.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
3.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4.你在哪里见过百分数?
5.关于百分数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再次,就是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第一步:
初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
阅读时,学生要从教材的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
第二步:
细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了解了当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后,消化、吸收这些知识。
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
第三步:
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
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
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记下来。
第四步:
尝试练习,检验预习效果。
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