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村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5951457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52
- 大小:146KB
吉林村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
《吉林村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村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村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吉林村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二〇一二年十月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阿勒泰市“吉林村”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北屯项目区)
1.1.2拟建地点
地点设在北屯镇西北路以北,原阿勒泰市造纸厂以东。
1.1.3建设内容与规模
本项目土地性质为居住用地,建设内容主要是“吉林村”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包括供水管网工程、排水管网工程、道路配套设施工程、供暖工程、小区电网工程、天然气管网工程、绿化工程等。
本次拟建“吉林村”为牧民定居小区一期,建设用地5.2公顷,750户。
1.2建设单位
阿勒泰市建设局北屯建设分局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编制原则
1.3.1编制依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2、《中国建设项目管理实用大全》
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4、《阿勒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5、《阿勒泰地区游牧民定居“十二五”规划》
6、《阿勒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7、工程咨询服务协议书
8、与本项目有关的其他资料。
1.3.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1、充分选用先进成熟可靠适宜的工程技术方案,最大限度的降低项目投资和成本,节约能源,改善牧民居住条件,节省人力。
2、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中,把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放在重要位置加以考虑,积极采取节约措施,选用运行可靠的节能设备,综合利用能源,尽量降低能耗,降低成本,减少投资,提高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3、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地方的环境保护,“三废”治理综合利用,劳动保护,安全卫生,安全消防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到点源治理和集中处理相结合,“三废”必须达标排放,尽量减排,使项目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较好的环境效益。
4、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设计规范标准,有完善的预防事故设施,控制事故设施,减少事故影响设施等设计。
5、按照积极、稳妥、可靠、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的要求。
就本项目的建设条件、工程方案、以及对环境安全的影响等各方面,力求全面的,客观的反映实际情况,做多方案的比较和论证,优化工程技术方案,为上级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
1、项目建设背景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项目建设条件
4、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5、环境保护
6、节能
7、劳动安全
8、消防
9、项目组织与管理
10、项目实施进度
11、投资估算
12、社会效益分析
13、风险分析
本可行性研究工作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通过对项目建设条件、技术方案等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从技术、经济等方面论证拟建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有关部门对工程项目的立项决策提供帮助,并为该项目下一步的设计、实施等工作提供依据。
1.5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理由
2008年阿勒泰市开始实施启动“高标准牧民定居”模式。
游牧民定居工程是国家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民生工程和安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牧民定居工程在新疆的实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稳疆兴疆、固边富民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牧区发展方式、合理利用草原、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边疆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对改善新疆牧区落后面貌、实现新疆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基于此,2012年,北屯镇将此“两居工程”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建设。
为此,按照“方便生产生活、有利牧民致富”的原则,把定居点建设纳入城建建设总体规划,依托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居民点,进行了统一设计标准、统一规划建设定居点。
并依据援疆特色命名为“吉林村”,拟建地点设在北屯镇西北路以北,原阿勒泰市造纸厂以东。
本次拟建“吉林村”为牧民定居小区一期,建设用地5.2公顷,750户。
根据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先行的原则,计划于2012年对“两居工程”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先行建设。
并通过配套工程将“两居工程”的建设,把安居富民和牧民定居工程做成让群众真正满意的民生工程。
1.6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符合符合阿勒泰市“十二五”规划,是一项民生工程;
2、改善游牧民居住条件的需要;
3、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
4、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5、极大的促进各民族人民大团结;
6、良好的生态效益;
7、具有减灾效益;
8、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效益。
1.7主要研究结论
1、本项目的属于“高标准牧民定居”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对改善新疆牧区落后面貌、实现新疆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2、项目选址可行、地块区位优势明显、土地手续齐备,周边公用配套条件较好;建设规模适中,符合规划要求,设计方案优化。
3、所需建筑材料容易采购,项目所在地有丰富建筑材料,该项目所需主要材料可就地解决。
4、本项目的立项和建设符合国家政策,项目建成后与区域规划具有相容性。
5、本项目选址水、电、气设施齐全,地理位置优越,建设条件良好。
1.8问题和建议
1、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应抓紧时间与有关专业人员签订工作协议,保证项目的顺利运营。
2、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建设单位应抓紧初步设计的编制和审批工作。
3、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建设单位应抓紧与设备、材料供应商洽谈设备定货、供货协议,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早日运营。
4、在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建设和设计单位要深入牧民调查询访,详尽了解牧民对小区建设的想法、愿望和要求。
确定民居建筑户型、结构时,充分考虑民居的特点、牧民的生活习俗及生活实际需要,体现美观、实用、舒适,力求建成一个符合牧民民意愿的新型牧民定居小区。
5、在项目设计方案确定以后,建设单位要确保设计方案的严肃性,加强管理,严格按既定方案施工建设,体现生态居住区的特色,营造优美、舒适、人景相融的人居环境,充分展现新型牧民定居小区的时代风貌。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阿勒泰市是我国西北边陲重镇,素有“金山”之称,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幅员辽阔。
是新疆畜牧业生产主要基地之一,也是阿勒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民族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塔塔尔等大量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千百年来沿袭着“四季转场,终年放牧”的传统生产方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每年3月中旬,积雪从南向北开始消融,牧民便拉家带口、赶着牛羊从冬牧场慢慢向北游牧,4月初大部分牲畜进入春秋牧场,开始接羔,6月开始向阿勒泰山夏牧场转移,8月下旬阿勒泰山区开始降雪,牧民又将牛羊向山外赶,到10月初转回到春秋牧场,11月下旬雪情稳定后再次转回到冬牧场。
如此形成无奈的“羊追雪”和“雪赶羊”的循环,年复一年,每年南迁北转长途跋涉,最长要走900多公里。
目前,阿勒泰市现有牧草地面积679869.97公顷,夏、春秋及冬草场理论载畜量分别为175.88、63.08和74.56万羊单位,长期以来草场严重过牧,理论载畜量已有所下降,且春秋草场、冬草场严重超载,超载率分别为119.51%和85.72%,已远远超出理论载畜量,使得草场的天然载畜量严重下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传统的牧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草原超载,导致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和生态退化,草原荒漠化加剧,广大草原牧区主要是依靠游牧和四季转场进行牧业生产,生产方式特别落后,牧民生活水平低。
长期以来,牧区牧民就医困难,子女受教育比例低等问题突出,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牧民定居作为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重大决策和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被阿勒泰地委定为最大的民生工程。
近年来,根据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和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部署,阿勒泰市结合实际,立足于牧民定居重大工程,扎实有效开展土地整治,成效显著。
游牧民定居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尊重民族习惯,又要兼顾社会发展;不仅要考虑牧区安定,更要考虑其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力量,集中全社会各行各业全力打造才能完成。
为此,阿勒泰地区制订了《阿勒泰地区游牧民定居“十二五”规划》,规划通过5年时间,基本实现游牧民标准化定居。
在定居方式上以集中定居为主、插花式定居为辅。
在定居点的建设方面,把草料基地、牧民住房、牲畜棚圈等建设紧密结合,形成水、草、房、圈、路及文教卫生等设施的集中配套。
通过发展人工草地、牲畜圈养,减轻天然草场压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草场保护措施,实现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统筹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完善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牧民收入不断增长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2008年阿勒泰市开始实施启动“高标准牧民定居”模式,正在改写着牧民传统的“马背生活”、靠天吃饭之历史。
游牧民定居工程是国家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民生工程和安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牧民定居工程在新疆的实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稳疆兴疆、固边富民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牧区发展方式、合理利用草原、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边疆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对改善新疆牧区落后面貌、实现新疆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基于此,2012年,北屯镇将此“两居工程”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建设。
为此,按照“方便生产生活、有利牧民致富”的原则,把定居点建设纳入城建建设总体规划,依托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居民点,进行了统一设计标准、统一规划建设定居点。
并依据援疆特色命名为“吉林村”,拟建地点设在北屯镇西北路以北,原阿勒泰市造纸厂以东。
本次拟建“吉林村”为牧民定居小区一期,建设用地5.2公顷,750户;牧民定居小区整体规划建设用地22.28公顷,2464户。
根据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先行的原则,计划于2012年对“两居工程”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先行建设。
并通过配套工程将“两居工程”的建设,把安居富民和牧民定居工程做成让群众真正满意的民生工程。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符合阿勒泰市“十二五”规划
根据阿勒泰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安居工程是“十二五”期间承诺的10项民生工程之一,“十二五”阿勒泰市计划“农牧民实现高标准定居,百姓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实现定居兴牧3330户;建设安居富民10147户;实施5144套棚户区改造;建设2084套廉租房。
建设牧民定居双语幼儿园33个,方便牧民的孩子就近接受学前教育;建设村文化室、社区文化室和牧民定居点文化活动室,提供群众丰富的文化娱乐场地;建设33个牧民定居点卫生室,方便农牧民就近就医。
”
2、改善游牧民居住条件的需要
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是改善游牧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贫困状况,促进游牧民增收的迫切要求;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是转变生产方式,推进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是有效保护草原生态,促进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稳疆兴疆、固边富民的具体体现。
鉴于此,对该区域进行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该工程的建设首先将极大推进牧民定居工程的建设,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其次将对北屯镇区乃至整个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极为有利的环境,亦将对该地区的社会稳定,居民安居乐业产生很大作用。
3、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
定居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
其他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市场零售业、牧家乐自然观光旅游业、餐饮业等行业,推动县域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带动牧民致富。
4、促使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定居牧民从此告别漂泊不定的游牧生活,住上干净、整洁、宽敞、明亮的房子,生活环境得以改善,生存质量得以提高,为促进安居乐业和向现代生活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定居下来的游牧民还将获得较为便利的上学、就医、用电、用水、出行等生活条件,及时收听收看到党的方针政策,转变观念,开阔眼界,这对于提高游牧民的素质、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建设和谐新牧区和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5、极大的促进各民族人民大团结
牧区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区域经济的繁荣,保证了牧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进一步保证牧民的安居乐业。
牧民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草原和边疆生态环境的改善,必将使牧民的心情进一步舒畅。
过上幸福生活的各民族人民必将实现大团结,从而进一步保证祖国边疆的更加稳固安康。
6、良好的生态效益
本工程实施后,游牧民不再承袭四处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冷季舍饲圈养,将会有效促进草畜平衡,减轻草场压力,提高草场植被覆盖率。
同时,随着牧民定居后向种植业和二、三产业转产分流,从事草原畜牧业人口不断减少,将有助于抑制草原退化。
随着草原的自我更新和修复,将有利于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维护项目区生态安全。
牧民定居后,调减了天然草地载畜量,并对天然草场进行补播、灭鼠、灭蝗等,逐步减轻草地压力,恢复草场自然植被。
通过人工草场的发展带来牲畜的圈养,极大地减轻了天然草场的压力,再加上实施天然草场的综合治理措施,将加速天然草原的快速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从而有利于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7、减灾效益
定居工程,极大地改善牧区农牧民生产、生活的环境。
通过人工草场和实施草原综合治理措施,增加饲草料的产量,保证牲畜的饲料供应,有利的支持了牲畜圈养,从而增强了抗灾保畜能力,有效地解决了牧区牲畜“冬瘦春死”的难题;同时各级政府也大大减少了每年在抗灾救灾工作中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特别是在2010年多年未见的雪灾面前,已定居与未定居的牧户相比,就显现出定居工程的巨大优势。
8、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效益
牧民定居有效地推进了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进程,随着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不断壮大,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有力保证农牧民销售产品收入的增加,为农牧民户均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建设资金来源有保障
本项目建设得到阿勒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曾数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被列入阿勒泰市委重点建设项目。
目前,已完成土地征用、土地平整及地基夯实等前期工作,申请援疆资金可作为项目资金投入。
因此,项目建设资金是有保障的。
2、建筑材料来源有保障
工程建设所需的主要建筑材料,钢材可从本地采购,水泥可由附近的生产企业供给,砂、砂砾和碎石本地能供应,各种材料来源有保障。
3、施工条件有保障
本项目建设地址位于地点设在北屯镇西北路以北,原阿勒泰市造纸厂以东,交通便捷,施工所需水、电供应有保证。
选用具有丰富建筑建设经验、合格的建设队伍,施工设备配套,能够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3.1阿勒泰市地理概况
阿勒泰市地处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位于东经86°53′———88°37′,北纬47°27′———48°38′。
东、南与福海县接攘,西与布尔津县相邻,西南一隅与吉木乃县交界,北面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96公里。
阿勒泰市距乌鲁木齐市公路距离670公里,航空距离450公里。
全市东西宽117千米,南北长156千米,面积1.08万平方千米。
人口约17万人。
民族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塔塔尔等。
阿勒泰市是阿勒泰地委、行署所在地,是阿勒泰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我国西北边陲重镇,素有“金山”之称,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幅员辽阔,是新疆畜牧业生产主要基地之一。
3.2场址现状
3.2.1地理位置
拟建“吉林村”位于阿勒泰市北屯镇西侧,距离镇政府约1公里,北临额尔齐斯河,南靠现状仓储区,东至火电厂。
3.2.2场址现状
现状建设用地为空地,地形较为平坦,平均坡度0.1%,用地地形为东南高,西北低;用地南面有两排东西向10KV高压线、东侧有两排南北向35KV高压线。
紧邻规划用地东南侧有2栋五层住宅楼及平房生活区。
3.3自然条件
3.3.1地形地貌
阿勒泰市辖区大部分位于阿尔泰地槽褶皱系中段,仅西南一角跨入准噶尔地槽褶皱系的北缘。
两褶皱系间以额尔齐斯大断列相隔。
具有典型的山麓地貌牲。
自北向南,呈明显的梯降式垂直分布,自上而下,可分为北部山区、南部丘陵区、山间冲积平原区3个自然地貌单元。
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苏木达依列河三大水系,大小湖泊上百个。
项目拟建场地均较为平坦,且场地简单,地基土层次稳定,适宜进行工程建设。
3.3.2地震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2008年版)项目拟建区域地震基本烈度:
8度,设计地震分组1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本工程按8度设防。
3.3.3气候特征
阿勒泰市地处中温带,为典型大陆干旱气候。
受全球环流西风带影响,冬季北冰洋气团控制时间长,夏季暖湿气团活跃期短。
西风气流,北风气流,南风气流呈“T”状进入北屯,直接影响区域气候。
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量丰富,无霜期短;春秋不分明,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炎热;气候年较差、日较差大,蒸发量大,多风暴。
年平均气温4.5℃,年均降水量191.3毫米,年均蒸发量1682.6毫米,年均无霜期146天,境内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具有温带、寒温带和寒带呈梯形带分布的特征,三个自然地貌单元气候又独具特色。
北部山区3200米以上为永久积雪带,属寒带气候区;中部丘陵盆地,属中温带冷凉气候区;南部平原区,夏季干旱炎热,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冬季严寒,积雪较少。
从南部平原到中部丘陵盆地区再到北部山区,积雪厚度比为1:
3:
8。
一年中的上半年盛行偏东风,夏季盛行偏西风,北部山区风力较小,各气候区以春、夏季风力最大,冬季为最小。
3.3.4水文
阿勒泰市是新疆的丰水区,额尔齐斯河、克兰河、苏木达依列克河三大水系横贯市境,河流总长667公里,年径流量60亿立方米,阿勒泰市水产资源丰富。
地表水:
拟建项目只有额尔齐斯河水系。
额尔齐斯河北屯段多年平均径流量33.8亿m3,占额河年径流量的30%,多年月均流量104.87m3/s。
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平均,5~7月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5%-75%。
地下水:
额尔齐斯河现代河谷发育较弱,河床下切于第三纪泥岩,无地下水补给。
开垦后由于大量灌溉水渗入地下,受其下层第三纪泥岩顶托,形成浅层地下水。
188团、187团地下水埋深在1.1~1.5m以内,矿化度1~3g/升。
由于第四纪透水层薄,地下潜水储量不大。
3.4社会经济条件
近年来,阿勒泰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培育壮大畜牧、矿产、旅游、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2011年,全地区生产总值(GDP)16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0%(可比价),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32.50亿元,增长4.00%;第二产业增加值76.61亿元,增长15.70%;第三产业增加值53.83亿元,增长12.40%。
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9.95%、47.02%和33.0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2010年下降了1.9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2010年提高了3.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2010年下降了1.60个百分点。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799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0.88%。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5.4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0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62%。
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
3.5交通条件
拟建“吉林村”位于阿勒泰市北屯镇西侧,距离镇政府约1公里,北临额尔齐斯河,南靠现状仓储区,东至火电厂,该区域与交通道路连接,对外交通十分便捷。
3.6环境保护条件
厂址周边无古迹、文物,也无自然保护区。
另外,周围其他企业及设施对本项目的环境影响不大。
该场地选择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3.7施工条件
项目建设地点的施工场地用电、用水等条件,可就近从北屯镇接入,满足施工要求。
3.8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配套,经济社会条件良好,完全具备各方面的建设条件。
第四章工程技术方案
本次拟建“吉林村”为牧民定居小区一期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吉林村”建设用地5.2公顷,750户,建设内容主要是“吉林村”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包括供水管网工程、排水管网工程、道路配套设施工程、供暖工程、小区电网工程、天然气管网工程、绿化工程、房屋改造工程、配套用房建设及象征雕塑工程等。
4.1本项目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146号)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2005)
5、《阿勒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7、国家、自治区、市所颁布的有关法规、规范和技术管理规定等。
4.2指导思想及原则
1、指导思想
本项目的设计指导思想为:
为当地游牧民提供一处能展现21世纪阿勒泰市城市建设风貌的新型居住小区为目标,注重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统一,确定合理的规划结构,用地布局和开发强度,满足居民物质、精神需求。
2、建设原则
(1)总体协调原则。
综合考虑项目与城市整体环境的协调,注重与城市道路网结构、公建及住宅布局、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居民活动的有机联系。
(2)以为人本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努力创造平等、自由、轻松的交往环境,促进居民邻里和谐交往,营造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生活栖息场所。
(3)生态和谐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范,传承地域文脉,营造功能合理、结构清晰、生态和谐、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
提倡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
强调创造适合小城市生活环境的建筑人文景观,提供更加宜人、舒心、有特色的建筑形象。
(4)综合最优原则。
追求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整合,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和当前之间的关系,为项目区的有序开发、社会化管理和分期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5)“环境优先”原则,是建设阿勒泰市的重要理念,也是21世纪城市建设应当倡导的主题。
(6)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通过本项目建设提高阿勒泰市城市服务设施水平,并使之更加完善。
(7)“可操作性”原则,通过建设控制指标,与管理紧密衔接,便于项目的管理和实施,为建成后的物业管理提供便利条件。
4.3小区总体规划
本项目总体规划结构是以城市脉络机理为基点,根据规划要求合理布置,且将入口延伸至中央雕塑景观区,从而形成视觉兴奋点,并围绕其设置机动车道,将各个不同的空间结构组织在一起,做到了功能分区明确,交通组织清晰明了,且便于使用及管理。
规划上有如下特点:
1、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
本项目在规划中尽可能地将建筑与景观融合,方案中通过老年活动场地、儿童活动场地、花坛、中央雕塑景观等,一方面丰富了小区的居住空间,使空间具有丰富的视觉变化,同时这样的布局使小区业主的视觉景观富于变化,同时也为城市风貌增添新的一笔。
2、现代都市生活模式的塑造,典雅的风尚,稳重的色调
本项目在设计理念上追求健康,高雅的现代生活模式,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气息,在整体的设计思想上,在整体风格简洁和典雅的基调上强调色调的稳重和大气,以体现现代建筑细部之处见品质的修饰精神。
3、塑造多样化的小区环境
本项目在规划中十分注重建筑的室内外空间的融合,这将更有利于提高社区的品质和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本项目的规划中,将人、车、绿化合理的组织,同时将小区室外生活空间塑造成多样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 公共 配套 设施 建设项目 报告